關于月亮與六便士450字心得體會(通用3篇)
關于月亮與六便士450字心得體會 篇1
“我想美是一種玄妙而奇異的東西,只有靈魂飽受折磨的藝術家才能從混亂的世界中提煉出來。”這是《月亮與六便士》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我認為大概這是對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為了尋找美,為了尋求某種精神意義的提要。
當我看完這本小說,覺得他是一個奇怪的人,像是不屬于這個世界的人,在迷惑的過程中,但也同時為這個藝術家所震撼。他原是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生活雖不富裕,但日子也算平平淡淡。他有美麗漂亮的妻子與一對聰明的兒女。有一天他突然獨自跑到巴黎去了,別人都以為他是出軌了,其實不是,他說:“我要畫畫兒”。讀到這里,我認為他是個冷漠無情的人。
在別人以為他只是一時興起,在無味的生活中想要尋找點樂子,誰知這個決定改變了他以后的生活。這個年過四十的男人就像是著了魔一樣,如饑似渴的在尋找著什么,他對美好生活里的六便士視而不見,而是一個轉身堅定的抬頭看見了月亮。
這條路并不順利。他雖為了畫畫,可從沒有把畫賣出去過于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對人冷漠,但我認為這只是他的一個面具。施特略夫是個滑稽的胖子,他收留了思特里克蘭德,但卻被他背叛,然而他卻心滿意足的畫出了自己所需要的美。
在后來他與一個土著人一起在島上生活,在這里他一心一意的畫著畫,卻再次遭遇了命運的考驗——他得了可怕的麻風病,盡管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畫畫,并在臨終前完成了自己的愿望,收獲到了精神的滿足。
要我說,他的一生最偉大在于就是他從未后悔過,即使生活的磨難讓他低于現實,但他并不放棄,仍然堅持著自己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不屈于人下,不卑于命運。“命運讓他扼住了咽喉,但并未讓他窒息。”
讀到最后讓我迷惑不解的是他為什么要燒掉這間畫滿了人類原始社會、帶給人美的無窮享受的屋子,我想著一位奮力尋求表現手段的備受折磨的靈魂最后終于解脫了自己,這是他的夙愿。
關于月亮與六便士450字心得體會 篇2
讀這本書的經歷有些曲折,天才畫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傳奇,得知《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與六便士》的名氣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書中到底寫了什么故事。先是從圖書館借,沒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寫的評論其他著作的書,想著同一個作者,應該也不錯,結果書中所涉獵的故事都不太了解,讀不下去,心里有些失望。后來有幸從朱老師那里借來一本,書到手便立馬讀了起來,也許是期望太高,前幾章作者只鋪墊了一些事情,很無趣,心里有些小失望,此書就被擱置一邊了。突然有一天朱老師發了一些關于本書的評論,很有意思,又有了趕快讀完此書的興趣。
本書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講述思特克里蘭德放棄美滿家庭,穩定社會地位,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書中主人公為了追求夢想,不畏生活的貧窮,無視病痛的折磨,幾十年來從不后悔,這種做法也許只有天才才能做到。此書越往后越精彩,思特克里蘭德最后和土著人結婚,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每天畫畫,得了麻風病后依舊堅持作畫,眼睛瞎了仍然阻擋不了,他的遺言是死后要把掛滿壁畫的房子一起燒掉……他是用生命在畫畫。
雖然小說的故事有些夸張,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過這種對比來表達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月亮高高在上,虛無縹緲,六便士很不起眼,卻很實在,兩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們埋頭奔波忙碌的同時仍需抬頭仰望月亮,不忘追求夢想,只有這樣生活才更有意義。
關于月亮與六便士450字心得體會 篇3
9月20日去看的首映,因為之前沒有看過太多的預告和宣傳,看完之后覺得很驚喜。
影片主要講的是國共兩黨之爭,我雖已知道結局,但渡江戰役打響的時候整個人還是很緊張,畢竟戰爭,沒有一刻能讓人輕松。
影片也從不同的視角詮釋了毛澤東的形象,他不止是一個領導人,也是一個父親,是戰友,是朋友,平日里會和孩子一起玩鬧,冒著危險去看梅先生的戲……原來偉人也有調皮可愛的一面……
再一個我覺得這部影片替七十周年提前渲染了氣氛,我幾度淚目,溫情或是悲壯,都讓人心生敬畏感慨。
演員的陣容我也沒想到,很多好演員,有些角色盡管只有幾個鏡頭,也都很用心。包括影片的配樂也請了好多樂團,我一直坐到片尾曲結束才離場,我覺得只聽音樂就能聽哭我了……還有修復的彩色畫面的開國大典,要比黑白的更震撼。
抗日戰爭勝利了,可有些人沒看到新中國,只想一想都很心酸,中國這一路走來有多難,希望我們永遠記得。
也愿中國的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從他們的手中接棒,繼續建設新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