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英烈精神心得體會(精選3篇)
消防英烈精神心得體會 篇1
那些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截至目前,全國有196萬余名登記在冊的烈士,近代以來約20__萬名烈士為國家和人民獻出了生命。新中國的巍峨豐碑上,鐫刻著他們的英名。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什么是對英烈最好的悼念?那就是明了他們的遺愿,傳承他們的'精神,永志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為他們的未竟事業接續奮斗。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永遠活著。正因如此,要在全社會樹立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的良好風尚,對所有為國犧牲、為民犧牲的英雄烈士給予尊重和敬仰,形成“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的價值認同。清明節,無疑就是教育引導群眾形成這種社會認同的極好契機。
傳承英烈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就要用好紅色資源,充分發掘利用紅色資源蘊含的無窮力量與巨大價值。廣東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播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首次國共合作的誕生地、工農運動的興起地,是革命文物延續年代最長、序列最完整、種類最齊全的省份。近年來,廣東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有序推進、成果顯現,全省革命文物家底初步摸清,革命場館體系基本形成,革命文物保護工作有序推進,宣傳教育功能明顯增強,文旅融合持續深化。廣東的紅色資源,是百年黨史的點點星光,是點燃激情的不滅火種。
線上線下寄追思,紅色資源“活起來”。為了點燃人民群眾奮斗新時代、建功新征程的熱情,接受紅色資源的教育與熏陶,需要讓群眾到場,不能空對空。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從四月份開始面向觀眾開展“百年回聲”聲音線上征集活動,邀請觀眾誦讀中共三大代表的家書、故事;辛亥革命紀念館通過微信小程序,開設“走讀祭掃”專區;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以直播形式推出英烈青春故事,傳揚雨花英烈精神;中學生結合朗誦與情景表演方式演繹楊殷家書……廣東通過這些“沉浸式紅色體驗”活動,幫助觀眾重溫革命英烈們的偉大征途,感受優良家風,賡續紅色血脈。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波瀾壯闊的奮斗史上英烈們印下的一串串光輝足跡,串聯起青春、奮斗、奉獻的不朽記憶,是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動力源泉。有英烈的精神坐標在,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就能一步步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消防英烈精神心得體會 篇2
提起袁隆平,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確實,作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雜交水稻之父”,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農民”,作為農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薩”,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謂是大功至偉。
然而,他對網民尊稱他為“人民科學家”,卻感到“誠惶誠恐、忐忑不安”,他謙虛地說:“‘人民科學家’談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說什么家,我覺得農學家最合適。”
我想,僅從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我們就足以感受到袁隆平的謙遜美德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讓人尊重。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谷子,越是低下頭。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些人喜歡張揚、高調。比如,表現在學習上,喜歡吹噓自己的博學與能耐,看過幾本薄書,就自詡飽學之士、滿腹經綸;寫過幾則公開發表的小文,就自封著名詩人、作家。表現在工作上,喜歡凡事必稱大,有的事還沒有做,就開始說大話,剛剛干出一點成績,便“拉長、吹大、墊高”,熱衷于在媒體上“精心包裝,隆重推出”。這種喜歡張揚的人,雖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許能慷一時之慨,開一時之懷,求一時之名,取得一時之利,但這種人往往行之不遠,登之不高。而謙遜的人則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態度做人行事,這才是成就大業的基點,是走向成功的長梯。
也許有人擔心,謙遜的人,久而久之,會被人遺忘,終究會吃虧。其實不然。這些人、這些事或許一時難以廣為人知,但當他們以踏踏實實的工作創造了業績,以默默無聞的品格作出了貢獻,名聲自在眾人心中。這正像袁隆平所說的,我是搞育種的。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揚科學精神。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這個是基本前提。如果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沒有感情,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有了感情,才會為社會做一些事情、獻一份愛心,這樣你才會有欣慰感。
特別是談到物質享受時,袁隆平認為,精神上要豐富一點,物質生活上則要看得淡一點。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衛生為貴,穿方面只要樸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彎路,少留遺憾,身心才會健康,心情才會愉快,事業才會做得長遠。
由此可見,今天,我們正在全力建設和諧社會,最應大力弘揚的就是袁隆平這種謙遜美德,常懷一顆平常心,不論在什么情況下,對個人的名利、進退、榮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脫一些,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越是成績突出,越是貢獻巨大,越是形勢大好,越要保持憂患意識,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做到“自豪而不自滿,昂揚而不張揚,務實而不浮躁”,始終以高昂的精神狀態和一流的工作標準謀事盡責,多做貢獻。如此,我們的工作才會大有起色,我們的事業才能更好地發展起來。
當思來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涼,吾輩接棒!”。
“袁爺爺,一路走好,一路走好!”當靈車緩緩駛出醫院時,在聞訊前來送行的市民悲慟高呼中,在車輛的嗚咽鳴笛中,在每個人的淚水中,在湖南長沙,在全國各地,在國內外,大家都在不約而同地表達一種哀思與緬懷。為啥袁隆平的.離去會觸動億萬人心,關鍵就在于他始終心懷人民,心系人民的溫飽。面對上世紀60年代的糧食短缺,作為學農的袁隆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糧食產量作為了他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理想要高雅一點,要向前看,不要專門向錢看。賺錢可以,但要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心里裝著人民、裝著社會,人民才把他高高舉在頭上。“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袁隆平始終腳踩大地,專務于偉大事業,才贏得了人民的熱愛與擁戴。
世間從此再無袁隆平,但在遙遠的太空,有一顆星星更加閃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們在表達哀思的同時,賡續他獻身祖國和人民事業的偉大精神,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與追思。
消防英烈精神心得體會 篇3
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京舉行,這是表彰英雄的時刻,更是重溫奮戰的時刻。回想過去的幾個月,我們本有太多的期待,這一年,我們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冠病毒突如其來,雖然困住了我們躍躍欲試的雙腿,去絲毫動搖不了我們堅定的意志。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擔當精神的杰出人物,鐘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正是他們當中的功勛模范代表。表彰“抗疫功勛”,意在弘揚他們身上的為國為民擔當精神,凝聚愛國愛民的精神力量。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抗疫英雄和其他一切民族英雄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的講話振聾發聵。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擔當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歲月長河中積淀形成的一種民族性格與精神。
災難困苦面前,中華民族的字典里從來不帶“怕”字,這一次也依然不變。面對疫情,黨和政府、醫護人員、普通百姓,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毫無保留地用自己的色彩守護,共同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而努力奮斗。此時此刻的中華大地,在各司其職的鮮明色彩中融匯成抱團協作的五彩斑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