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心得體會及收獲(精選3篇)
公開課心得體會及收獲 篇1
今天上午,我通過《學習強國》軟件聆聽了疫情防控公開課,第一節課的主講嘉賓是劉校長,課程的主題是《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20__年中國經濟增長》。劉校長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一是肺炎疫情對中國發展和經濟增長帶來深刻挑戰;二是肺炎疫情沒有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根本趨勢;三是實現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要努力轉變發展方式。
在學習過程中,我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一是要正確客觀看待疫情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一方面要接受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帶來的負向沖擊,明確疫情將對20__年中國經濟增長帶來較大的挑戰,加大了中國多項發展規劃實現的難度;另一方面要抓住疫情帶來的機遇,將疫情當做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一次壓力測試,虛心反思在疫情的爆發和防控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力求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增長長期向好趨勢。
二是清楚認識中國仍處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劉校長講話中有幾組數據令我印象深刻:一是中國GDP總量占美國的60%-63%;二是高收入國家人均GDP為4萬美元左右,世界人均GDP為1萬1千美元左右,而中國人均GDP為1萬美元左右。盡管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趕超型的高速發展,但面對無聲的數據,我們不得不承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還很遠很長。實現“強起來”是新時代對我們這代人出的考卷,需要我們全力解決,不負韶華。
三是對中國經濟的研究要結合中國現實的特色。劉校長講話中提到了中國經濟的“二元”特點。“二元”不是一分為二,而是強調差異:中國城鄉之間的差異、產業之間的差異、地區之間的差異等等。這些差異要求我們意識到中國經濟的結構更為復雜,由此產生的矛盾也愈加突出,是我們做經濟學研究不能忽視的問題。此外,疫情面前,中國的制度優勢愈加明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力求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統一,也是我們中國經濟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此當銘記于心。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喜慶祥和,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精神給己亥庚子之交的春節賦予了別樣的意義。抗疫心連心,我堅信疫情終會過去,靜候春暖花開。祝福武漢,祝福湖北,祝福中國!
公開課心得體會及收獲 篇2
20__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在這個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新冠肺炎的發生是一個外生的沖擊,即使是看自己的身邊,以往正是年底各種年貨商店賺錢的時刻,此時卻一片寂靜,而今年的各個工種也都相繼延遲上班時間,直觀上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場疫情對于中國經濟必然有著一定的影響。而通過觀看劉校長講解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展望》,更是有了一個更加系統的認識,尤其是結合自己現有的經濟學知識,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經濟層面,這次疫情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
劉校長一共分三個層面講解了疫情背景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明確了疫情確實會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嚴重沖擊,但同時他也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并且對中國怎樣才能有效應對肺炎疫情,將優勢轉化為現實,把握住歷史的機會,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要求,取得戰勝疫情同時圓滿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提出了深遠的想法。
通過公開課的學習,我了解到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新常態下的三期疊加狀態,而此次疫情的發生更是使得中國當前發展中的一系列矛盾有了新的變化,宏觀上來說,疫情影響著供給與需求兩端,微觀上,疫情更是加劇了企業的困難。此外,疫情帶來的滯脹的威脅以及處于疫情之下,國際上一些國家的趁火打劫都是當前疫情之下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正視與解決的問題,這也讓我更加明白了當下中國經濟形勢的嚴峻性。當然雖然挑戰重重,但正如劉校長所說,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疫情帶來的影響也是暫時的。中國當前國力較以往強勁了很多,而且地域空間上的二元性給了我們能夠較長時間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此外,中國存在著相當的制度優勢,這些都給了我們戰勝疫情,緩解沖擊的信心。只要跟隨黨的指引,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好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實施五大戰略的戰略要求,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從以往的靠要素投入量擴大為主,轉變為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為主帶動經濟增長,使增長新動能的轉換達到實現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我們最終一定可以戰勝疫情,并繼續實現中國經濟的騰飛。
公開課心得體會及收獲 篇3
9月11日上午我參加了x市名師工作室組織的《道德與法治》培訓活動。聽取了x市中原區研究室教研員王嫻老師的講座,收益匪淺。她從理解課程、解讀教材、和研究教法等三個方面進行講解。最后還觀看了他指導的獲國家級獎項的課,不僅有理論的指導,還有更直觀的課堂教學。讓我對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讓我懂得了怎么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地去教,下面就談談幾點我的學習體會。
首先王嫻老師先分析了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德育課堂教學嚴重脫離兒童的現實生活。課堂教學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內,回避了紛雜的現實生活,人為地造成了“純而又純”的教育,很多老師基本靠說教進行道德教育,學生沒有良好的道德情感體驗,他們所經歷的書本世界無法與生活世界溝通起來。反思我之前的課堂教學,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不能脫離孩子們的生活。
專家又深入的分析了問題的根源所在。首先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這個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綜合性。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用“三條軸線”、“四個方面”組成課程的基本框架。其中,“健康的、安全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主調。“負責人、有愛心地生活”是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切記不能照本宣科,教師必須能夠真正的理解教材、駕馭教材,憑借教材所呈現的話題、范例來學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結論。不能光看圖說話,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要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然后專家結合三年級的教材給我們詳細的解讀了新教材。三年級上冊教材的學習對象是剛剛升入中年級的學生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思維直觀、具體、形象。三年級學生:抽象思維開始形成,逐漸向深刻發展。三年級教材既兼顧兒童特點,又注意教材具有的思維含量。每個單元的問題域體現了鮮明的價值導向:《道德與法治》是體現國家意志的課程,承載著重大的歷史使命,體現了鮮明的價值導向,具有其它學科課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接著,老師就每一單元,每一課進行了簡要解析,讓我們對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她又給我們講解了用好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整體教學建議。最后老師又讓我們觀看了一節優秀的課堂實錄,讓我們更直觀的看到了《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是什么樣的?真是到學生中去,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才能獲得最直接的感受。
通過培訓,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們要靈活運用教材。要根據自己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搞一些適合自己本班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熏陶。老師要引領學生開展活動。玩耍也是學習,在玩中學,不是貪玩。關鍵是會玩。老師要引導學生,在玩中有收獲,在玩的過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規則,遵循游戲規則。讓學生認識遵循規則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規則,不遵循交通規則,后果會很嚴重的。在活動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體,美,勞中,德育為首。讓學生在活動中做人,讓學生懂得感恩,愛自己的學校,愛老師,愛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老師的不完美,接納同學的不完美。允許同學的不同,換位思考,團結同學。
引領學生發現同學的優點,發現同學的進步,發現同學的閃光點。讓學生天天夸自己的同學,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讓所有學生充滿自信,熱愛生活,愛學習。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終身學習。真正做到讓兒童的生活更美好,讓兒童的成長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