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能力提升心得體會(精選3篇)
高質量發展能力提升心得體會 篇1
當今,新課程教育理念的與時俱進、教學內容的飛速翻新、教學方法的日益進步、教學手段的逐步現代化都向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業務水平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了應付這種挑戰,更好的勝任自己的工作,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知道我必須以積極的心態主動投入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回望自己的成長歷程,我深知自己的進步離不開下面幾個動力源泉:
一、熱愛本職
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看重學生的優點,淡化他們的缺點。正是因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我不僅有了工作的動力,還常常覺得自己的學生是最可愛的學生。這些,無不激勵著我,讓我在教育路上信心百倍。
二、專業引領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在教師的自覺自醒的基礎上展開的,但教師的成長不可能完全只依靠自己,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培訓中心每學期都會給我們組織骨干教師培訓、分學科培訓,這些培訓讓我知道了當前的教育局勢,明確了自己該樹立的教育理念。繼續教育中,各校資深老師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專業的理論,更讓我掌握了教育的方法。另外,教育局組織了交流課、優質課巡講,這些真實的、可操作的優秀例子,都讓在新課改中曾一度不知所措的我豁然開朗,給我的教學指出了鮮明的道路。
三、同伴互助
教師要實現專業成長就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我慶幸我有一群真誠合作的好同事,課前,他們總能毫無保留地給我許多有見地的建議,課后又給予我客觀的評價,使我的教學水平穩步提升。平時我和大家會進行不定期的信息交換,我們交流自己好的做法,把自己擁有的信息公諸于眾。另外,我們還通過經驗交流會,分享、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經驗,借鑒和吸收他人的經驗,這些讓我在課堂教學、轉化學困生方面取得了很好收效。在教研組活動時,我們有深度會談時間,這是個自由的開放的發散過程,誘使我們把深藏于心的甚至連自己都意識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表達出來,當冒出和形成很多有價值的新見解時,大家就在一起圍繞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見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為自己的意見辯護,同時也不斷思考和質疑他人的意見。大家互相豐富著彼此的思想,不斷地提高自己和同事對問題的認識。我的知識也因此不斷地變更和擴張。其間,一些老教師和優秀教師總能帶給我很多啟發,當我工作遇到難題時,他們同我一起解決;當我不知所措時,他們給我指點;他們讓我養成了邊教邊思考的習慣。除了注重和本校同事的'合作,我也很重視同外校老師的交流,這時又能從他們身上獲得新的資訊與方法,為我的成長注入新的活力。
四、 自我反思
卓有成效的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我注重了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進行反思,也善于通過閱讀思考反思比較自己的實踐效果,從其中發現差距。教前反思,我在備課前認真分析教材、學生及學生以前生活、學習狀況,通過教學前深思準備出符合班情、生情的個性化教案,這種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了我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教中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根據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問題即時反思,抓住契機,調整自已的教學策略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使我的教學得以高質高效地進行,并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后反思,這種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閱讀反思,通過閱讀教育教學專著不斷的汲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來促進自己的專業素養。教學與反思的相結合,提升了我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使我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有人說“只有教師自己才能改變自己,只有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學經驗及其局限性并經過反思使之得到調整和重組,才能形成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的先進的教學觀念和個人化教育哲學。”我把這句話記在心間,鞭策自己的工作。
高質量發展能力提升心得體會 篇2
隨著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型的教形態——現代遠程教育,以其實現師生間跨時空雙向交互和個性化學習、教育資源高度共享等優勢,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現代遠程教育是信息技術與教育高度融合的產物,技術的應用造就了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嶄新網絡學習環境。
由于網絡教育中師生、生生之間分離,使得網絡學習環境成為師生、生生交互的重要中介和平臺,亦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之上的學習氛圍,同時具備教學管理的功能,是支持學生學習極為重要的條件。網絡環境不僅僅是指網絡資源與網絡工具發生作用的地點,還可以包括學習氛圍、學習者的動機狀態、人際關系,教學策略等非物理形態。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網絡環境更多的是指網絡資源和網絡工具的組合。網絡學習環境的五大要素是網絡的智能教學系統、網絡的題庫系統、網絡的學習評價系統、網絡的交流與協作系統、網絡的輔助工具系統。網絡學習的特點有開放性、預設性、生成性、交互性、虛擬性……
高質量發展能力提升心得體會 篇3
教育應該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今天我很想說說這個話題,因為我很自責,同時也對我們的學前教育產生了質疑,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了無限擔憂。
原因要從我的孩子上的學前小小班說起,原則上孩子9月1號報到,9月3日正式上課,到今日也就才開學一個星期,可是孩子卻已經開始寫漢字和數字了,而且數字已經寫到了8,漢字已經寫到了六,雖然我的孩子嚷嚷著不情不愿地也能完成作業,卻也沒少挨我的督促和批評。很顯然,孩子開學這一周一點兒也不快樂,因為中午午托,從早上上學一直到下午放學才有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可是這點時間卻在為孩子的作業傷和氣、傷腦筋。尤其是昨晚,看到孩子因為我的批評哭得格外傷心時,聽到孩子說“這幾天媽媽對我一定也不好”時,我的心痛了,我這是在做什么,孩子還那么小,就這么讓他在傷心中開始自己的學習生活嗎?我想想都可怕。孩子的學習應該是充滿樂趣的,可是我目前的做法除了在督促、批評,和再督促再批評中,摧殘著孩子對學習的這種朦朦朧朧的興趣和渴望,就是在不停地蹂躪著孩子的身心健康。開學一個周的時間,孩子很想粘著我,也很想我陪著,可是無奈不但要在媽媽的催促下忍受著寫作業的煎熬,而且忍受著在校園里一天的饑餓與疲勞,甚至在洗漱之后竟來不及聽媽媽講故事就已經睡著。我開始自責,我要反思自己的言行,雖然孩子的學習習慣需要培養,但一定要慢慢來,心平氣和地,盡量做到不批評,或是少批評,應該小心再小心地呵護,努力地以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為主才是,以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為目標才是。希望孩子能夠在快樂和美好中開啟自己的學習之旅,我想我會努力的。
再說說我們的學前教育,除了開學第一天,從第二天開始孩子就已經開始寫作業了,寫的是“云”和“花”,一問才知道是老師因為自己的失誤誤教了孩子,于是從第三天開始,到周四周五,三天的時間,數字就已經寫到了8,漢字也寫到了六。天呢,我不敢想象我的孩子接下來會怎么樣,孩子的坐姿掌握了嗎?上課坐得住嗎?會聽課嗎?握筆姿勢掌握了嗎?孩子的筆畫筆順正確嗎?孩子的小手能用上勁兒嗎?這不是學前班老師新接一個班首當其沖應該做的嗎?就這么三天時間,孩子就要掌握8+6=14個字的要領了。試問孩子能不哭嗎?能喜歡上學嗎?能喜歡寫字寫作業嗎?其中漢字“四”牽涉到多少基本筆畫的教學呀,對于小小的孩子來說該有多難,所以在寫這個字的時候,孩子就說媽媽我不會寫這個字,于是我握著孩子的手勉強寫完了四。我回想起自己去年教一年級時,開學兩個周根本就沒有提寫字之事,主要進行的是行為習慣以及常規的教育,由此想來我們的教育真是提前了,反倒是我做得有些多余了。可是這樣做真的就好嗎?這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嗎?
我在思考我們的學前教育,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也認同孩子在上小學之前來個學期教育,也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已經擁有了學前班,那么孩子入學后應該教什么,怎么教,我們是不是應該做個統一的計劃和要求呢?還有我們的老師是不是也應該進行正規和統一的培訓呢?學前教育應該怎樣為我們的孩子輕松適應小學生活做好準備呢?學前教育,孩子的身心健康實在是令人擔憂。
孩子就是孩子,貪玩好動,天真爛漫。可是不知何時起,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開始被學習壓得直不起腰來,不知何時起,我們的孩子就已經失去了應該玩耍撒嬌的童年快樂,不知何時起我們的教育開始形成了一種默認的怪圈,越早接受教育孩子就會越好。這樣真的就好嗎?回想我們的童年更多的應該是快樂吧,是無憂無慮吧,是輕松自由吧!可是我們的孩子……教育孩子卻不能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這實在是令人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