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質實習報告(含日記)
實習時間:XX年5月25日
實習地點:清溪孽龍洞
孽龍洞位于距萍鄉市區上栗縣福田鎮清溪村,萍鄉孽龍洞 素有"吳楚咽喉"之稱,萍鄉市位于江西省的西部,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北端。
被譽為“地下藝術長廊”的孽龍洞,經科學家考察論證,孽龍洞是一個形成于1.8億年前的天然溶洞,長4公里,內有地下河貫穿首尾,常年流水不斷,泉聲沸然。水聲淙淙如彈琴,瀑布傾瀉似雷鳴。“洞天飛瀑”十分壯觀,清泉從9米峭壁上飛流直下,跌入碧潭,激起無數浪花,頗有“卷起千堆雪”之勢。有一塊巨石上有一“天池”,它的邊沿由薄如瓷碟,形似荷花瓣的石鐘乳疊砌而成。池水清澈見底,池底幾株石花,潔白如玉,似海中珊瑚,璀璨絢麗,美不可言,令人拍掌叫絕。“靈泉”終年保持不溢不落的水位, 留給人們一個不解的謎,“蘑菇山”清流淙淙,環山而下,迭次匯成多處小瀑,正是“黃山無懸流飛瀑”。
孽龍洞內石乳遍布,形態萬千,是一座石頭模型的地下藝術長廊,那里面所有的東西都是自然生成的,有的似仙女下凡,有的如仙人對弈,有的似仙鶴長鳴,有的如蛟龍探海。還有那聳立的“寶塔”,參天的“玉樹”,懸掛的“瓜果”,挺拔的“神針”,飄落的“羅幔”,無一不形象逼真。就像一件件精致的工藝珍品,無不神奇絕妙,驚嘆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質研究區域。
喀斯特地貌生成的必要條件:
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巖巖層上形成的地貌景觀。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其最大的特點是容易被酸性的水溶解。自然界里的水分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巖溶形成的一個必要條件——碳酸,再與生物作用產生的碳酸一起,與地下的石灰巖發生反應。碳酸鈣鹽類巖中的鈣離子被碳酸轉移出來,并被地下水帶走,看似堅硬的巖石就這樣被水一點點溶蝕了。按地貌景觀特征,巖溶地貌又分為多個類型:以石芽、石柱為特色的石林型,以峰叢、峰林為特色的桂林型,以大峽谷為代表的三峽型、以及以溶洞為代表的溶洞——清溪孽龍洞
所以,它的形成必需具備以下3個條件:
1、 可溶性巖石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巖>硫酸鹽巖> 碳酸鹽巖;由于碳酸鹽巖種類較多,其各類巖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巖> 白云巖> 泥灰巖。從巖石結構分析 ,結晶質巖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巖比不等粒巖溶解度要小。
2、巖石透水性
巖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及溶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 。巖石裂隙越大,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巖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巖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網。
3、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來源于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