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表彰大會講話稿
2.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水平。一是繼續開展“學規范,重操守,樹形象”等系列師德教育活動,全面落實xx縣教育系統干部作風建設“十項規定”和《xx縣教師行為要求》,繼續搞好廉潔從教師德師風大檢查和“萬名教師進萬家”家訪活動。要以教師師德手冊讀本為載體,精心組織好系列師德建設活動。二是全面實施第五周期繼續教育工作。做好全員培訓,確保每位中小學干部教師在第五周期繼續教育期間課程培訓和校本研修累計培訓時間不少于x學時。各學校和進修學校密切配合,加強對新任教師培訓,幫助青年教師1年站穩講臺、3年勝任工作、5年力爭成為骨干、XX年努力爭創名師,保證發展后勁。三是突出骨干重點培養。配合市工程辦搞好第三批“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訓、千名骨干教師培訓。落實縣教育局隊伍建設“332工程”目標,即期間,至少培養市級以上優秀干部教師x名、縣級優秀干部教師x名、校級骨干教師x名。四是加強校長培訓。配合xx市教科院實施好xx市“中小學優秀教學校長培養工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長培訓工程”、“農村高中教育階段學校教學校長教學主任培訓工程”。繼續組織好校長園長系列論壇工作。五是發揮“三名工作室”作用。建立完善的名師工作機制、管理機制、評價機制,發揮我縣特級教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名教師和學科帶頭人作用,為第五周期繼續教育提供優秀培訓教師團隊。
3.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一是全面落實課程計劃。要認真執行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有關規定,全面落實國家、地方課程,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嚴格遵守課程計劃中關于中小學各年級周課時總量的規定。要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活動總量和中小學生作業總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二是全面落實教學常規。要按照《xx縣中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標準》的要求,落實好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輔導、總結反思和質量監測等常規教學環節。要落實好學習培訓和專題教研活動,加大檢查指導力度,發揮幫扶作用,使常規教學制度化、規范化,引導教師努力上好每一節課。三是全力打造高效課堂。要在全面總結我縣“主體—和諧—高效”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上,探索符合課改要求和學校、學段、學科教學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要進一步加強“學案導學”模式研究。各學校要結合教學實際,充分發揮教研組、學科組和備課組的作用,探索和實施“學案導學”教學,要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形成師生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局面。要繼續開展學校、鄉鎮、協作區和全縣各個層面的說課、上課、議課和同課異構等展示交流活動,推進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全力打造高效課堂。四是全方位做好畢業班工作。要采取多種形式深入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教材體系、考試說明,把握教學評價改革方向,研究命題規律、趨勢、重點、難點和變化點,結合我縣教學實際總結探討成功的復習模式和方法。通過教學質量監測和科學評價,全面分析查找各校、各學科存在的問題,適時召開各層次質量分析會、復習指導專題會。要千方百計在抓鞏固率、合格率、上線率和復習課效率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畢業班教學質量。
4.做實教科研工作,為學校和教師發展提供動力。一是明確科研任務。鄉鎮校的教科研工作要以承擔市縣課題研究為主,全面夯實“選(題)、立(項)、研(究)、結(題)、推(廣)”的基本環節,規范研究過程。學校教研組(學科組)要針對實際問題,從“小、精、實”入手進行基礎性、草根性研究,做實校本教研。教師的教科研工作,要從高水平撰寫教學反思(隨筆)入手,不斷總結升華。通過研究,讓教學程序乃至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合適的理論支撐;讓每一次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都能合乎教育的“法、理、情”;讓教學目標的達成都能有“自然而然”的表達;讓教學評價都能體現出激勵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神奇效能”。二是發揮追問修正功能。首先,對教學行為每一個細節進行實際意義的追問和修正,弄清教學行為每一個細節是否具備實際意義,弄清具備實際意義的教學行為各細節的“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等基本問題,并對未能達到實際意義要求的行為進行系統的改造和修正。其次,對關鍵教學細節進行實際意義的追問和修正,關注教與學“場景”,關注教師與學生的“狀態”。再次,反思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關注到了多少學生,關注到多少學生與“鞏固率”有關,與“合格率”有關,與“優秀率”有關,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