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題研究現場推進會上的發言
各位領導 各位老師:
歡迎大家來公安指導教育科研工作,按照會議的安排,讓我來談談我們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情況,我要跟大家交流三個方面的問題:即現狀、困惑、體會與建議
第一部分 現狀
回顧教科研工作,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繁榮發展教育科學,服務是方向。二是重視和加強教科研工作,領導是關鍵。三是形成群眾性教科研局面,普及是基礎。四是提高教科研的質量,實踐是根本。五是落實教科研先導地位,機制是保障。
公安的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從小到大,從大到強,我們的課題研究卻經歷了從大到小、從虛到實、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從高堂到廚房,從仰望星空到踴躍參與、從上面討要課題到自己確定研究方向的痛苦轉變
第二部分 困惑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轉變?我在基層學校三個學段都工作過多年,從事專職的教學研究多年,也是教育科研的一位老兵,工作中我經常在思索這些問題:
思考之一,教研與科研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研究角度不同,為什么從科研角度對待教學,課堂研究的假大空充斥著一線教科研,并造成“表明繁榮”?教師為什么對假大空科研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不正常現象深惡痛絕呢?我們的教育科研已成為裱糊在墻上的那幅畫,越來越中看不中用了,是導向問題還是方法問題?
思考之二,目前教師從事的“教育科研”,基本上是如下兩類:一是“大課題”,一是“無主題”。“無主題”的科研,嚴格意義上不算什么科研,沒有預設,沒有方向,走到哪里是哪里。這樣的研究很難有深度,也很難實現自我的超越,是散漫的,是無中心的,是邊緣化的。如果有人問他“你在研究些什么”,他是講不出來的。雖然有很多老師參與了各級各類培訓和校本研修活動,但我們見到的鏡頭常常是:教師們爭論思辯滔滔不絕,但在真實的教育情境里,卻依舊我行我素、言行不一。
思考之三,雖然學校支持教師進行常規的學校課題研究,但是由于研究在操作上過于追求科學性,程序復雜,由此對教師個體而言,還存在很大難度。教師已經被煩瑣的科研嚇怕了,一聽科研應害怕,一聽課題就反感,是不是因為我們教育科研管理弄得是有點過于復雜了,形式主義的東西是過多了些呢?
思考之四,如何讓日常的研究滿足三個最基本的條件:“有用!可做!易成功!”變成是適合大部分教師參與的研究?如何回歸學校教育科研的“實用主義”功能?讓老師覺得科研可親可做可敬可用?如何引導基層學校抬頭看天,同時也更應低頭看路?哪些研究切口小 、方向明 、周期短 、投入小 、收效高呢?
我相信,大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搬開阻攔我們的“路障”,在諸多問題中“清理”出路子來,才是當下最急迫的,一個沒有學會行走的人,怎么學會奔跑,進而學會飛翔?一所學校連最基本的基礎問題都解決不了,又何以解決大課題呢?
學校在操作層面比我們想的更遠,不知道公安二中校長去年的校長論壇上發言,二類學校考出的清華大學學生就得益教育科研,公安二中的轉變就是我縣科研思路的轉變的縮影,此篇文章發表在《今日湖北》XX年第2期。
從小課題出發,正是我們務實的體現。解決了小問題,正是為了清理那些令人討厭的隱藏在華麗袍子里的“虱子”。山不在高,小課題是撬動學校的“支點”,水不在深,小課題能解決制約學校教學的“大問題”。閘口鎮的一棵樹、一個人、一幢樓的研究,都是“小處入手”,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能做,能做好,做好了用途顯而易見也喜聞樂見。一個學校帶動一個鄉鎮,一個鄉鎮帶動周邊鄉鎮,閘口鎮、楊廠鎮、孟家溪鎮、章莊鋪鎮,一批鄉鎮異軍突起;二中、車胤中學、斑竹當中學、夾竹園中學、孱陵小學等校亮點紛呈。
正所謂找到了支點,便撬動了區域乃至全縣的教學研究。
第三部分、體會與建議
我們教科所所對基層學校的支持:一是積極給與專業支持,特別是選題論證與成果論證;二是鼓勵學校直面教學,鼓勵教師做扎根教學實踐的研究;三是積極營造“研究文化”,讓教師樂于研究。今天是個現場會,是診斷會,也是個諸葛亮會,對于小課題,大家更關心操作層面如何做的問題,現在結合我們平時的工作談幾點建議
第一,關于選題的建議:
我個人的理解:
1、關注小課題的選題——小課題研究從問題起步;
建議老師們進行這樣的思考: 我的教學困惑,我的教學問題究竟是什么?哪些是真問題?哪些是有研究價值的好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