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上網營造健康的網絡道德環境講話稿(精選5篇)
文明上網營造健康的網絡道德環境講話稿 篇1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爭做好民傳播正能量》
沒有任何一個時代讓我們距離絡如此之近,沒有任何一個時期使我們的生活與絡聯結如此緊密。自1994年我國接入互聯,截止目前,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絡第一大國。絡方便大眾的衣食住行,加速社會的發展進程。人們在絡世界里盡情遨游,享受絡帶的種種便捷與進步。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雖沒有狄更斯《雙城記》中描繪的世界那般矛盾,不可否認,當前絡中仍有一些“毒素”存在,絡謠言的屢禁不止,絡暴力層出不窮、絡敲詐屢見不鮮……凡此種種,已嚴重侵擾絡安全,危害絡健康。在此背景下,提升民素養,弘揚絡正能量,清理絡空間,其意義不言而喻。
做好民,全民有責。責任不能泛化,也不能虛置。據統計,在我國目前6億多民當中,青少年占80%,成為絡“主力”。故做“好民”,我們青少年更應當仁不讓,爭當先鋒。
爭當絡好公民,是當代青少年義不容辭的責任。清理絡空間,關乎民族未來發展,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這一宏偉事業的成功,需要當代青少年的敢為人先。作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作為互聯時代的“原住民”,當代青年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共建綠色絡空間的接力棒,已經交到當代青年手上。
在絡空間凈化的征程中,當代青少年樹立高度的安全意識,綠色絡空間的實現便會擁有牢不可破的基礎,當代青少年具備文明的絡素養,綠色絡空間的實現便會擁有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當代青少年養成守法的行為習慣,綠色絡空間的實現便能匯聚起奮發進取的強大力量。
《禮記》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清理絡空間任重道遠,絕非一日之功,當代青少年爭當“好民”,應從認知與思辨開始,保持客觀理性的思辨狀態,具備良知,擁有底線,客觀評論,真實點贊;擁有獨立判斷的價值取向。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好民,大家一起譜寫新事,唱響好故事,傳遞正能量。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文明上網營造健康的網絡道德環境講話稿 篇2
老師:
早上好!我們發現現在絡有許多不文明的現象,例如傳播謠言、散布虛假信息、聊天室肆意謾罵、制作、傳播迷信內容等。匪夷所思的是,我們同學當中也存在這種現象,比較普遍的是,在學校受到批評,或生活中稍有不順心之事,有些同學就在上發帖,謾罵同學、老師、級組長、甚至學校等,謠言惑眾,編派他人是非,無中生有,言語粗鄙至極,似乎不罵完人家祖宗十八代不解恨。
我們知道,絡是個虛擬的世界:數字化虛擬,姓名慣用昵稱,地址僅是一組IP數字,真實身份變得模糊……這些虛擬,使一些人為所欲為,在一些人看來,絡就是“自由世界”,可以盡情宣泄釋放,無須考慮現實中的“條條框框”。因為他們相信,無論我做什么,說什么,都無人知道我的真實身份,因此我也不必為我所做的所說的承擔任何責任,付出任何代價。不可否認,絡的低門檻,寬松氛圍確實成為其普及發展的催化劑,人們也因此獲得了許多便利與實惠,人們可以在其中抒發現實中無法釋懷的壓力,也能表達各種超前的先鋒觀點。
然而,“海市蜃樓”終將散去,人們無法也不可能永遠生活在虛擬當中。而虛擬與現實也必然存在一系列的道德與價值交匯點,二者的思維、發展不可能“各自為政”。
首先,有些同學在絡上罵人,那是源于生活中的不滿與怨恨,之所以有不滿與怨恨,那是因為別人的一些不太恰當的做法傷害了他或別人有些觀點、做法等與他不一致,可是,在絡上罵人能解決什么問題呢?被罵的人如果看見了你的帖子,看見的是這么多不實之詞、侮辱之詞,誰能接受?涵養少一點的,說不定會回罵,那樣豈不是徒增生氣?更有甚者,說不定上的沖突會演變成現實中的惡意打斗,這樣的事例我們見得不少,青少年中尤多。被罵的人如果沒有看見你的帖子,那么你的想法對方不知道,那么雙方就無法達成溝通,結果你生氣是白生氣了,對方依然沒有改變,生活照舊。既然如此,有了不滿和怨恨,為什么不直接和有關當事人溝通,當面把話說清楚,以達成互相的理解呢?
其次,很多人之所以在現實中文明守法,在絡中肆意妄為,是因為他的“文明”不是真“文明”,是一種社會角色扮演下的應激反應,是一種偽“文明”。一旦他認為絡與現實是兩個不相關的世界時,他便要暴露自己的本性。有人說,在上,你不知道正和你一起沖浪是否是一條狗,但有些人自覺地將自己降格為狗,我們覺得這種自毀形象的行為是可悲的。這是人性中真善美的缺失。人最可怕的是喪失對真善美的信仰,因為沒有信仰,人將無所畏懼。沒什么可以讓他害怕,那行為就將隨心所欲,這就會造成喪失道德底線的結局。現在絡看上去還是一個沒有底線的社會。在絡規則尚未明確之前,在使用絡時,我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注意個人修養,說白了,就是管好自己,在還沒有人管你的時候,特殊的環境好比一面放大鏡,放大鏡下的個體更清晰,修養德行暴露更徹底。有人問絡上人是更虛假還是更真實?我覺得絡完全是有更深展現本質的可能,在一種表面上看起來無需負責的狀態下,欲望的流露會更加隨意。這樣,能否做到積極健康的表現是與個人素質息息相關的。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是能做到慎獨的,所謂慎獨,就是不論有人無人在,都自覺嚴格遵守社會公德,不做有可能損害他人、社會利益并最終損害自己的事。
再次,有些人認為,上罵人、誹謗人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執法部門不知的行為,但事實上,公安機關有個絡監督科是可以干預民們的絡行為的,它可以查出某個帖子發自哪一臺電腦及具體時間,據此揪出發布帖子的人。所以,敬告那些踩在違法犯罪線上的人快快收手有一點法律常識的人都知道,誹謗、捏造、人身攻擊是違法犯罪行為。
大哲人康德說,世上有兩樣東西最使他敬畏,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因為仰望,所以看見;因為心中有美的道德,才能看見頭上美麗的星光燦爛。是的,因為我們心中有美麗的道德律,才會營造一個健康,文明,純凈的,我們倡導絡文明,希望同學們在上發表言論時,要像維護自己的尊嚴一樣維護他人,也更像母親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愛護這個絡世界,讓我們在這個絢麗多彩的絡世界里尋找溫暖,真情,友誼,讓絡成為我們頭上美麗的星空。
文明上網營造健康的網絡道德環境講話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的主題是“如何健康適度地使用絡”。
現在有一段十分流行的改編的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奪其手機,封其微博,收其電腦,滅其微信,摔其ipad,斷其wifi,剪其線,砸其電視,使其百般無賴,然后發愿,靜坐、思過、讀書、明智、精進、禪定,開悟。”就如同這話中說的一樣,絡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完全滲入甚至侵占著我們的生活。“低頭族”“手機控”應運而生,隨處可見。調查顯示,在對“手機上我的首選是什么?”問題的答案中“聊天交友,玩游戲”等占主導地位,那些五花八門的社交、游戲軟件不僅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的用時間,還讓很多青少年沉迷其中,變成癮。不僅如此有些同學因為緊盯電子屏幕時間過長,導致視力急劇下降;還有一些同學由于沉迷絡和過度地使用手機qq,微信與人交往,而忽視現實生活中的`人際溝通,嚴重的甚至影響到了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以及同學關系。然而還有更嚴重的問題,有些青少年為了絡而漠視了法律。在上過程中時而會蹦出含有不健康或是暴力因素的彈窗,它們侵蝕、毒害了青少年的心靈和,久而久之就會使其道德素質下降,甚至以身試法,墜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面對這些,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健康適度地使用絡?
首先一點,就是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盡量不帶手機來校。走讀生每天都能夠見到父母,所以完全沒有帶手機的必要。如果在校期間有事要與家長聯系,我們可以找老師借手機,或是使用ic卡,而且老師也會及時地轉達父母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如果有特殊情況一定要帶手機,也要提前告訴老師,做到在校內不開機。對于寄宿生同學來說,一周才能見到家長一次,期間難免要有電話聯系,但是很多同學用手機時卻改變了初衷,手機更多時候是用來娛樂而不是與家長打電話了,甚至有些同學偷偷在寢室熄燈之后玩,都是需要改正的現象。
第二,學會篩選信息。現代媒體迅速發展使信息量增大的同時,也制造出大量信息垃圾,有些信息我們可以了解,例如時事新聞等,但有些東西我們連碰都不能碰,例如不良站,要明辨是非,堅持原則。
第三,做到以“用”為主。有的同學剛開始上是為了查找學習資料,但隨著用時間的增加,也就不自覺地偏離了最初的軌道。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上之前先想好目的,查找些什么資料,接著直奔主題,查找完后立刻關閉手機。與此同時,我們可以逐漸刪除手機或電腦上的社交軟件,游戲軟件等,強制性地控制自己扭轉因為“玩成癮”而“用不足”的局面。
第四,嚴格控制自己的上時間和頻率。這里建議使用“注意力轉移法”,可以進行一些戶外運動,貼近大自然,又或者是培養一些健康的愛好,如看書、練字、彈奏樂器等。不僅鍛煉了身體,提高自身修養,還充實了自己的課余生活。
第五,多與家人,老師或是朋友溝通。他們能給予你正確的指導,有助于我們的心理健康,有任何煩惱或是開心事都可以與他們分享,而不要編輯成說說發到空間,或者發上微博,因為這樣可能會致使幾次三番地上空間,微博看評論或是轉發量,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自己養成習慣,沉浸了在絡的世界里。我們更要注意慎重交友,不要結交絡上匿名的好友,因為類似于交友不慎最終侵害到自己的利益,被傷害的事例有許多,條條都在給我們敲響警鐘。
其實,絡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本身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它取決于你的用習慣如何。我們應利用好絡,讓它成為我們生活的補充品,輔助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而不是讓科技的發達成為我們的困擾,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
讓我們一起健康適度地使用絡吧,謝謝大家!
文明上網營造健康的網絡道德環境講話稿 篇4
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共同創造文明有序的環境。
時光的隧道已經進入十一月,在這秋風送爽的日子里,我們全體同學在努力學好各門功課的同時,更應該用心呵護我們的校園,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創造我們美好的校園環境。
人生因什么而出色?答案很多,但有一個答案一定正確、合理。人生因文明而出色。文明是一種進步,是思想的`科學,行為的端正,習慣的改善,修養的提高,品質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文明是離別昨日的無知和粗俗,是自覺的控制,是人性的戰勝。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講禮貌的人,他把禮貌用語在嘴邊,懂得象尊重自己一樣尊重別人。時時牢記自己是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事事不忘自己是美麗可愛的唐鎮小學的一員。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有著良好習慣的人,他愛護公共財物、講究衛生,自覺維護校園環境。當你的小腳要踩下的時候,低頭看看。如今正是小草休養的時光,踩壞了小草,就踩壞了我們美麗的校園。當你的小手要攀折花葉的時候,你要想到我們美麗的校園就是靠這些紅花綠葉裝扮,你摘走了,別人欣賞什么呢?
當你拿著水果,邊走邊吃時,是否想起我手中的果皮、包裝袋應該放在哪里呢?是隨手一扔,讓果皮四處開花呢?還是攥在手中,把它放到該放的地方呢?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他會尊敬師長,友愛同學,懂得感恩……
文明締造和諧。校園會因為你的文明而更加美好。我們滿懷憧憬,追求文明。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為創造文明有序的校園而努力。
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文明上網營造健康的網絡道德環境講話稿 篇5
同學們:
網絡語言尤其是對于正處于青春期與成長期的我們而言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青少年永遠是時尚和流行的載體與傳播者,網絡上的個性也在我們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網絡語言這些獨特的表達方式,反映了我們的特點和能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的特征——年輕的心態和不拘一格的想法。但是自從“第四媒體”互連網出現以后,任何一個連接到互連網的人都能夠把自己的言論傳播到網絡上去。網絡在帶來發表言論,表達思想機會的同時,也導致了“濫言時代”。網絡的虛擬性,使的`埋藏在人們心底的許多東西都迸發了出來,特別是許多不健康,不文明的東西,“反正都不認識現實的我,我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許多人正是抱著這種想法,成為了不文明事物和行為的傳播者,甚至是始作俑者。作為我們青少年應嚴格規范要求自己,堅決抵制上網使用不文明用語,在網絡上不講臟話不帶粗口,做到時時使用網絡文明語言,在無限寬廣的網絡天地里,倡導青少年網絡文明新風,為營造健康的網絡道德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上網時文明守法是我們在場的每一位紅嶺人必需做到的。我們應遵守網絡道德規范,懂得基本的對與錯、是與非,增強網絡道德意識,辨明網上的善惡、美丑,在網上不應隨便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前段時間在《高樓墜落玻璃塊砸死過路小學生》一文登出后,福田某中學高三學生胡某發帖自稱“肇事者”,經網民和警方一路追蹤發現竟是惡作劇 。盡管只是場惡作劇,但是18歲的胡某還是為他的行為付出了代價。由于其發布帖子后,一方面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同時也干擾了警方對案件的正常偵查。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定,警方依法對胡某采取了治安拘留。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其實網絡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的平臺。我們不能把網絡中不文明事物和行為的出現怪罪于網絡,我們所需要凈化的不應該是網絡,而應該是我們自己,要絡方面的法律、法規知識。在提高修養的同時,還要不斷檢討自己的行為。自覺抵制不文明事物和行為,并傳播文明的事物和行為。在文明的網絡中體會網絡的樂趣。
同學們,網絡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畫面,同時,美好的網絡生活也需要我們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創造。讓我們響應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的號召,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尊、自律,上文明網,文明上網,真正做一名文明、健康的小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