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從心開始講話稿(通用3篇)
文明從心開始講話稿 篇1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紀律牢記心,文明伴我行”。
當我們迎著朝陽踏進校園,一定會希望展現在自己面前的是潔凈美麗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一定希望與自己相處的是文明守紀、團結友愛的同學,一定希望自己能在美麗的校園里健康、快樂地學習。可是,同學們,你們是否想過,和諧、文明的校園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創造的,需要我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努力實現的。
在開學以來的常規檢查中,大部分同學都能嚴于律己,遵章守紀,認真學習。然而,我們有的同學卻把紀律和文明忽略了。比如課堂上,一些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現象依然嚴重:有的同學課堂吃東西,玩手機;有的同學或趴桌子上睡覺,或交頭接耳,隨便說話等等。
校園里,一些同學語言不文明,口吐臟字;樓道內、教室內追逐嬉鬧、大聲喧嘩;買飯不排隊,亂扔垃圾;
放學后,一些同學經常到網吧上網、聊天、玩游戲;一些同學沒有交友標準,結伙抽煙喝酒、甚至勾引校外人員打架;個別男女學生交往過密,在校園內外一些公共場所行為不檢點,有傷風化,嚴重影響我校的校風。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改變這些現狀、不改正這些缺點、不糾正這些行為而讓其蔓延的話,試想,我們的校園將會是什么樣的一種景象,我們又如何能安靜地學習、快樂地生活?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但遵守紀律卻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牢記的。學校是一個和諧文明的集體,自然更是需要鐵的紀律,需要我們努力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把紀律牢記心頭,讓文明與我們同行。
老師們、同學們:事實證明,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沒有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就根本談不上搞好我們的學習,也根本談不上我們的全面發展。中國有句俗語:“磨刀不誤砍柴工”。學校上上下下投入了這么大的力量,就是要給大家營造這種氛圍。希望每位同學都能遵守校紀,嚴于律己,做一個優秀的學子,也希望每位同學都能行動起來幫助、督促那些行為不良的同學。學校相信我們所有的同學、所有班級都是好樣的。但是,對于極個別屢教不改,頂風違紀,影響他人學習,影響班紀班風的同學,學校將及時通報家長,公開曝光;對仍然不改的學生堅決給予嚴格的紀律處分,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絕不手軟!學校也將長期保持這種嚴格的管理態勢,從而進一步形成賈汪中學優良的校風。
同學們,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紀律能夠創造集體的美”,在我們充滿豪情壯志向理想奮進的時候,在我們滿懷自信積極奔跑在人生跑道上的時候,請時刻提醒自己,遵守紀律,文明做人,使我們的秩序更加井然,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自由,讓我們的校園更加美麗。
今天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文明從心開始講話稿 篇2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文明的風尚源遠流長。文明是尊重別人,更是尊重自己。文明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古人說,于細微之處觀察人。當我走在馬路上,看到人們輕聲問候的時候,我看到了文明;當我踏入校園,看到同學向老師問候的時候,我看到了文明……我們每個人沒有辦法選擇外表的美和丑,但我們能選擇文明!
其實,文明離我們很近很近,近的觸手可及。比如:做到不隨地吐痰、不說粗話臟話,不違反公共秩序,愛護一草一木……都是一個又一個文明的體現。文明很小很小,但只要每個人都做一件文明的事,就能使社會邁出一大步。每一份文明就是一份力量,無數的文明在一起,就會產生無與倫比的力量。這種力量,如破土的小苗,在每一個人的心里萌發。同學們,我們期待著文明之花開遍我們的校園,開遍我們的祖國大地!
一花獨秀不是春,光靠少數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讓我們共同努力,展現少先隊員的新風采,做文明的小衛士,塑造出我們西安人的新形象!在這里,我以少先隊員的名義呼吁:行動起來,少先隊員們!爭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學生!遇到師長、來賓,主動問好;講究衛生,不亂扔果皮,見到紙屑隨時撿起;愛護公物,不亂寫亂劃;乘車時做到先下后上,主動讓座。同學們,行動起來吧!我們要從現在做起,當一名合格的學生,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少先隊員,為我們的校園,為市的`文明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明從心開始講話稿 篇3
文化傳承第一靠人。19世紀末到現在,信息科技高度發達,使得技術日益成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一個教授的講演通過視頻傳播,可以很快讓更多的人看到。但我總覺得,視頻只能聽到聲音、看到動作,而感受不到講話人的情感。文化傳承是要用情的,中華民族的教育重在情。也許有人會說,有書在就有文化在。可是,今天有多少人去讀《論語》《孟子》《尚書》《周易》等等?讀的人真懂了嗎?而且書上記載的文化,每倒一道手就要丟失一部分,甚至扭曲一部分!所以,我希望文明傳承在為老百姓服務的時候,主要靠人!其他的都是工具、手段,只起到輔助性作用。
傳承文化的管道是什么?我認為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學校,第三是社區。猶太人一千多年沒有祖國,公元一世紀,最后一個猶太王國被滅,直到1948年才恢復以色列國。但是,它沒過多少年就成為中東乃至世界的強國,靠的就是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文化傳承。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集中了包括中華民族、猶太民族等幾千年的經驗。因此,今天我們不能過分依賴電子媒體而忽視了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教育作用。一個老人摔倒了,帶著孩子的媽媽這時如果把孩子放在一旁,趕快去救老人,那么這樣一個舉動就是對孩子無言的教育,孩子能銘記一輩子。這就是傳承!
學者在中華文化傳承中該如何定位?作為學界的一員,我自己是這樣定位的。第一是文化寶庫的看門人,對庫里的東西要一清二楚,不能丟失。第二是旅游團的導游,要清楚寶庫里每個景點的路線、來龍去脈、文化內涵等。第三是賓館的morning call,社會大眾沉浸在名利場上太久了,在孔方兄的孔里睡過頭了,神經麻痹了,需要喚醒人們心中的良知。第四是努力成為民族走到岔路口時的思想者和建言者,為民族指路。當然,也需要學者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爭論中把真理向前推進。做一個民族在選擇道路時的'思想者、建言者,比任何光環都要明亮!回顧歷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征程中,孔子、孟子均生于亂世,但他們思考的都是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條路?明朝中葉,當整個國家陷入荒淫無恥中時,幾經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讓很多人看到光明。因此,我們學者不僅要做看門人、導游和morning call,更要成為祖國和民族選擇道路時的思想者。
文化傳承第二靠話。現在,有關儒釋道和西方文化方面的書籍汗牛充棟,但是我們這里的話,不是術語,而是言語。要靠話去啟發渴望了解文化、改變家風的人。我們的話必須具備這樣幾個條件:首先就是簡單明白,通俗易懂。讓文化水平比較低的人,包括漢語都不太通的少數民族,能夠一聽就懂,一懂就記住,一記住就做。不如此,我們的工作就事倍而功卻不到十分之一。我們今天常說的天理不容喪盡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來源于宋儒、明儒,這些話至今還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基本標準。我們今天要不要在語言上有所創造?當然也需要有一大批學者在書齋里做高深的研究,這樣才能不斷輸送思想養料,經過語言的轉化普及到民眾中。但是,我希望學者今后說話不要越說越玄,越說越難,術語越來越多,讀者卻越來越少。老百姓的話最淺出,但卻常常蘊含著很深的道理,而這些都是世世代代沉淀在內心中最深刻的東西。因此,老百姓是我們的傳播對象,更是我們的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