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情天》讀書心得(精選3篇)
《人間有情天》讀書心得 篇1
《人間有情天》這本書寫12歲的虎娃·安有弱智父母在同學朋友前抬不起頭,外婆心臟病離世令她崩潰。在與姨媽去大城市前夜,颶風讓她感受到母親的愛和父親特殊的長處,于是打算留下來接替外婆照顧家人。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父母對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都懷有他們深摯的愛。就像虎娃外婆說的你媽或許是個心思簡單的人,但是她的愛也很簡單,就像急速流動的河水一樣,輕輕松松地從她的心里流出來。
愛是什么?愛是永久不變,愛是無微不至;愛像什么?愛像火紅的太陽,愛像寬廣的大海;愛是誰的?愛是偉大的父母的,也是我們自己的。這篇文章讓我真正地明白了愛的含義。
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非常貼切:《人間有晴天》。我感動于它細膩的筆觸和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我想,這些文字帶給我的是心靈的觸動和震撼!
虎娃是特殊的,她有智障的雙親,雖然這一點會讓一個幼小的孩子心靈蒙上陰影,可她卻是一個很有愛心的孩子,這也使她最終贏得了別人的愛!人,不管你得了什么重病,不管你是不是智障,始終堅信有愛,而且,這種愛,始終和正常人一樣,甚至擁有比他們更珍貴的愛。這點,我想也許是許多有著正常家庭的孩子所缺失的!也是我們所感動之所在!在這個感受里,閱讀此書,我們就會慢慢的被虎娃吸引。其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荷特如何來表現外婆的死亡對虎娃造成的影響,以及虎娃從哀傷中的恢復。
外婆是猝死的。前一刻虎娃還在賽特溪摘黑莓果,她想要讓外婆把這做成果醬和黑莓派。可是她剛剛才摘了一桶黑莓果,就聽見了媽媽的驚聲尖叫,于是立刻跑回去,虎娃渾身僵硬地站在那兒,雙腿無法移動一步。就像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卡文納夫,在對失去親友的悲痛者情緒反應做了較為細致的研究后,寫的《面對死亡》中說的那樣,人們失去心愛的人的第一個悲痛的心理過程便是“震驚:突然遭受心理打擊,感到不知所措。”
在藍大夫到來后的整個過程里,虎娃都只能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救護車把外婆帶走以后,媽媽跟著追,結果“媽媽絆了一下跌倒了,一臉挫敗的表情,她掄起了拳頭,用力捶著地面,眼睛巴巴地望著閃動的燈光消失……”
虎娃是辛苦的。老天讓她出生在一個智障家庭中,就已經給了她難度,因為她自己不是智障,她甚至比常人還聰明,這是上天給她的賞賜,就是要讓她去完成一個使命:照顧你的家庭,去愛你的父母,照顧你的父母。而這一切,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顯然是很難的。所以,她在沒有了靠山:外婆以后,就開始想跟隨姨媽去好的地方生活。可最終,她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所以,命運特意安排了一場暴風雨,來證明媽媽的愛,以及爸爸的長處。
這是一場突襲的颶風,沒有人知道它將到來,除了虎娃的爸爸。正是這個常人眼中智障的人發現了颶風將來的征兆,是他挽救了湯普森家的苗圃和那些珍貴的茶花。在這次颶風中,虎娃第一次真正懂得了爸爸,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媽媽那最無私的愛。虎娃體悟到,爸爸媽媽的愛可以筑成最為堅固的堡壘,使颶風無法對她造成傷害。這愛的溫暖“強大得足以抵擋任何魔鬼風的吹襲”(外婆的猝死也就是這樣一場颶風),強大得足以撫平心上的哀傷與失落。盡管滿地都是被連根拔起的樹和斷裂的枝干,虎娃的“腦袋和心中卻是一片清明”,她心里想著,“我回家了,而這個家正是我想要待的地方!”當媽媽親吻著爸爸,虎娃奔向他們,圍成一個圈圈,這個圈圈是最為圓滿的。這也就是我們心中的晴天到來的時候!
我同樣也喜歡虎娃的爸爸媽媽。因為我佩服他們的愛。媽媽愛虎娃,因此在暴風雨來臨時一定要去找虎娃,母愛是多么偉大呀,當虎娃的媽媽擁有了母愛以后,我仿佛感覺虎娃的媽媽并不是智障,而是一個愛自己女兒的媽媽。還有虎娃的爸爸,他因為愛虎娃的媽媽,所以在毒蛇向虎娃的媽媽撲來時,就用閃電般的速度把毒蛇坎成好幾段。這不也體現出了愛嗎?因此,虎娃在懂得了欣賞和尊敬爸爸特殊的長處時,也開始明白了什么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這也是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愛生活,愛家人,愛身邊的每一切。
荷特的這本書,是第一本為青少年讀者寫的小說,書中所提到的關于虎娃生活的小鎮叫“賽特鎮”,是構建于一個名叫“森林丘”的小鎮,就是那種“你生了病會有鄰居關心,會有人送餛飩到你家”的小鎮。我想,荷特的用意十分明顯,正是因為虎娃生活在這個充滿愛的小鎮,所以也會用愛來回報所有的人!
書讀到此處,我想,許多人都會有同感吧,就是在閱讀優秀和經典的書時,就象是一個提著燈籠的孩子一樣,在光明中行走一般!我想,假如我們的房間里多添置些這樣的經典,那是多么令人賞心悅目呀!我想每一位閱讀過此書的孩子或成人,都會想擁有這樣一盞明燈的。
《人間有情天》讀書心得 篇2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名叫《人間有晴天》。看到封面我就很喜歡,捧起書就開讀。
《人間有晴天》這本書寫的是十二歲的虎娃是一個聰明過人、會學會玩的女孩子,但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父母——智障的雙親,與眾不同的父母帶給虎娃的是尷尬和孤獨,好在有精明能干的外婆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她。可是外婆的突然離世讓虎娃徹底崩潰了。她決定離開家鄉,和多麗姨媽一起到迷人的大城市生活。可是去之前,一場暴風雨及颶風擊醒了虎娃,她終于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和偉大。虎娃決定就在自己的家鄉里,享受著陽光下暖暖的親情和那份青澀的愛。
讀完這本書,我認為虎娃的媽媽雖是智障,但她心思簡單,愛也很簡單,就像急速流動的河水,輕松從她心里流出來。虎娃的爸爸勤勞有獨特的長處,在暴風雨中他還不存心眼的干活,為 湯普森先生把路易斯安娜茶花小姐搬到安全的地方。
《人間有晴天》讓我沐浴在美國鄉村小鎮湛藍的天空下,溫暖的陽光下,感受濃濃的溫情和愛。讓我真正明白了愛的含義,簡單無私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人間有情天》讀書心得 篇3
鄧稼先(1924—1986),安徽省懷寧縣人,中國杰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先后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中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1947年,鄧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順利地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讀物理系。他的導師荷蘭人德爾·哈爾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鄧稼先很自然地也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聞知消息,鄧稼先激情滿懷,當即朗讀了別人創作的一首長詩:當一場暴風雨過后/祖國已迎來燦爛的黎明……我們就要回到你身邊/祖國啊,母親……
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獲得了博士學位,那一年,他只有26歲,被人們稱作“娃娃博士”。同年8月29日,鄧稼先與一百多名學者一起,歷盡艱辛,啟程奔向新中國的懷抱。
1958年8月的一天,時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把鄧稼先叫到辦公室,幽默地對他說:“稼先同志,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調你去做這項工作,怎么樣?”“大炮仗?”從事核物理研究的鄧稼先稍一沉吟,馬上明白——國家要研制原子彈。“我能行嗎?”鄧稼先似乎還沒有從吃驚中回過神來。當錢三強談了工作的意義和任務之后,鄧稼先全都懂了。不過,這項工作之艱巨、自己后半生將為此付出的代價,一切的一切,在當時他都不得而知。
那是一個改變命運的夜晚,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永遠無法忘記:“那一夜,他一反常態地無法安睡。到后來,他跟我說,他要調動工作。我問他調哪去,他說這不能說,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說。后來,我說你給我一個回信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他說也許這都不行。”“當時我們聊到了十幾年前,國家備受侵略者蹂躪、日本的飛機肆無忌憚轟炸的情景。往日的情景或許觸發了他。過了一會兒,他突然說:‘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第二天,鄧稼先像變了一個人,從不喜歡照相的他,帶著妻子、四歲的女兒和兩歲的兒子,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全家福。這或許是他要留給親人的紀念吧!
之后,鄧稼先走了。他的妻子許鹿希感到一種莫名的傷害,因為,除了丈夫那些簡短的話,沒有一個人給她解釋什么,丈夫就這樣活生生地從身邊“消失”了。其實,她哪里知道,鄧稼先為了國家利益的無悔選擇,不僅對她和家人是一種傷害,即使對鄧稼先本人,也是一種傷害啊!他的一切都將不告父母不告妻兒,沒有個人的行蹤,不能發表學術論文,不能公開作報告,不能出國,不能與朋友隨便交往,工作成績再大、功勞再大都將無人知曉,一輩子都不會看到自己聲名的成長,甚至到死也只能默默無聞!
但是,為了自己的祖國,鄧稼先認了,寧愿傷害自己和自己的親人!
1958年,鄧稼先從許鹿希身邊“消失”的時候,鄧稼先34歲,許鹿希只有30歲,幼小的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兩歲。在許鹿希的記憶中,鄧稼先幾乎從未休過探親假。“從1958年他被調去搞原子彈,到1986年他去世,前后20xx年間我們聚少離多。他的工作保密性太強了,而且當時紀律十分苛刻、嚴格,他不能多說,我也不能多問。甚至我的北京醫科大學的同事都不能來家里,免得出事。至于他突然回來和突然走以及什么時候回來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該走的時候,一個電話,汽車馬上就在樓底下等著,警衛員一來就馬上走了。”
那是一個幾乎從零開始的事業,艱難可想而知。然而,畢竟成功了。1964年10月6日和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研制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