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精選9篇)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1
喜歡武志紅的書,幾乎每一本都買了都看了,在我的書架上占了一排,不過這一本卻是我最喜歡的。書讀了一個星期,讀得慢是因為舍不得太快讀完。其實打開每一本書的時候我們都想要好好的品味,慢慢的去讀,可是多數(shù)書卻會讓你感覺讀得太慢,簡直是對自己時間的浪費,這就是好書的魅力吧。讀完之后,我還想去讀第二遍,不過要等一年或者兩年。
書名起得有點繞嘴,也許改成“感謝不完美的自己”更順溜一點,不過以前看過一本《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為了避免重復才只好這樣了吧。書越出越多,好的書名也不夠用了。這本書算是武志紅的早期作品了,這次看到的是再版。一般作家第一本書往往寫得一般,因為沒有經(jīng)驗,有了第一本的自信,接下來的兩三本,往往是一個高峰,前半生的積累在這里噴涌而出,往往成名作都是早期的作品。
心理學的書沒少讀,不過真正的精品不多,能夠值得我們慢慢讀,甚至反復讀的精品,簡直是鳳毛麟角了。所以遇到一本,心情就好像看到窗外春暖花開的景色一樣,非常溫潤。
我們都知道自己不完美,可是卻并不真正了解我們自己,我們認同的自己往往是另一個自己,于是就產(chǎn)生了各種矛盾沖突糾結(jié)困擾,這就是心理問題的根源。當我們真正了解了我們的缺陷,認同并接受了有缺陷的自己,我們的內(nèi)心就和諧了。
書里面還深入地介紹了悲傷、憤怒、恐懼、內(nèi)疚這些問題的心理根源,其實無論什么心理問題,根源都是在我們的童年,都可以在我們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因為我們的心理模式在我們的童年形成,長大以后就不會再發(fā)生改變。所以我們身上每一個問題的根源,尋根究底,都有童年深層次的原因在里面。問題越嚴重,根源就越深。那么能不能不讓我們的孩子受傷,給他們一個完美的童年呢?
那也是不可能的,沒有傷害就沒有成長,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童年,愛得太少,可能會有分離傷害,愛得太多,可能會有吞沒傷害,所以我們只能避免給我們的孩子嚴重的傷害,卻不可能給他們一個沒有傷害的人生。
我們都是帶著傷口成長起來,心靈的傷口就好像身體的疾病一樣,你不可能做到完全沒有疾病,健康只是讓你避免重大疾病罷了。從小一點毛病都沒有,在保溫箱里面長大的孩子,一旦遇到了疾病,往往就無能為力了。
不過我們無論遇到了什么樣的心靈創(chuàng)傷,都不是無可救藥的,都有治愈的機會和可能,除了偶然,還有就是可以通過心理醫(yī)生,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可以通過有了自己的孩子,重新經(jīng)歷和思考自己的童年,等等方式,讓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的童年,認識自己,從而平復自己的創(chuàng)傷,去開始新的生活。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2
我們一直以為一些負面情緒,如壞習慣、痛苦、悲傷、憤怒、恐懼等是不好的,甚至認為這些是不完美的,阻礙了我們成長,我們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們。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作者從新的角度、用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這些壞情緒,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和正面意義。這些情緒是伴隨我們一生的,而且這些情緒并不是我們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接納它們,并要感謝它們讓我們越來越堅強,體驗更多生命的無限精彩。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3
我一直覺得這本書的標題修改為《感謝不完美的自己》更好一些,因為我想可能是首先要感謝自己,其次是表達不完美。但讀完這本書后才明白作者的苦心——先感謝不完美,再來感謝自己。這樣的順序到并無什么其他意思,就是給人不一樣的感覺。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完美的自己,聽起來沒有太大差別,但喜歡玩味文字的人總是能感受到不同。
書中講述了很多個細小、平凡而不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療的案例,這些案例或許你不做心理醫(yī)生完全無法接受和理解。在我讀《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時候,就被那各種各樣的“有問題、不正常”的人所折服,讀完之后我還在想,為什么有這樣的人存在?過去這么多年,我還記得書中的故事和人,我還想不明白他們到底是天才還是瘋子,這么一本書感動我這么多年,唯一的理由是這本書擴充了我對“人”這個種類的認知基礎(chǔ)知識!而這本《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則給了我一種心理學入門的基礎(chǔ)知識的感覺。書中沒有太多的專業(yè)詞匯,也沒有那么多難記且生僻的外國名字,有的是一個個普通而平凡的小故事,通過顯而易見的道理告訴你很多個心理學的偉大道理。
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中比較震撼我的是這樣一個觀點:不是去消除、壓抑或克制人性中的惡,而是要轉(zhuǎn)化這樣的惡為一種善的動力和哲學。這個觀點比較震撼我的是因為一般的心理學、成功學都會告訴你如何去避免失敗、或在失敗后如何走出壓抑而悲傷的氛圍…,這是個思路的轉(zhuǎn)變。人的情緒和行為很多時候是非常特別而脆弱的,所以如果強力去壓制某一種欲望,站在整個人生的角度來觀察,這種壓制并不是有利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從小家里窮吃不起餃子,現(xiàn)在自己參加工作了可以無限制的吃餃子了,于是很多山溝溝里出來的人有了一個特殊的愛好“吃餃子”,甚至遇到節(jié)假日都要以吃餃子為慶祝方式(因為窮人家是每年才吃一次餃子的)。這就是因為“吃餃子”這樣的一個欲望不是被釋放了,而是一直存在心理被壓抑、壓制了很多年,當你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會是過量而且不當?shù)摹_@也能很好的解釋貪官的問題:因為從小窮怕了、三十幾歲還窮的沒有錢取媳婦,于是等到五十多歲突然有了很多錢、權(quán),誰一下子有能力控制得住這個被壓抑多年的欲望呢?所以,這個欲望的壓抑、釋放與轉(zhuǎn)換不僅僅是一個心理學問題,也很有可能是一個社會學的難題。
在我讀這本書之前還知道一點心理學常識,就是挖掘你產(chǎn)生這樣的心理、行為的根源,才能解決你這個心理問題。一些書上把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叫做“找到心橋”,就是在你心里面架起一座橋,讓你走過橋的對岸,去看一看真實的你自己及發(fā)生事故的現(xiàn)場,從而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的思路,其實還是在想辦法完全解決你心里的問題,而很多時候壓抑多年的心病通常不會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釋放(當然,很多時候就是在一瞬之間釋放的)。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則提出了一個思路,通過轉(zhuǎn)換(把憤怒轉(zhuǎn)變成訴說,把訴說轉(zhuǎn)變成傾訴,再把傾訴轉(zhuǎn)變?yōu)榻徽劊呀徽勣D(zhuǎn)變?yōu)檎覍栴},這樣,找到問題接能解決問題)從而解決心理的一些問題。這個思路非常不錯,是因為很多時候一些壓抑的事情無法釋放,但大部分人都是有最喜歡和最討厭的事情,這兩者之間一定能互相轉(zhuǎn)換的介質(zhì)和可能。
國外很多研究心理學和行為學的某雜志說,長期被某一件事情或者人壓抑的話,一定會產(chǎn)生非常強烈的報復心理。而如何解決一個人根深蒂固的報復心理,通過這個轉(zhuǎn)換的思路,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這是一本心理學手冊,很多小品文講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解決了病人的問題,通常,也能解決我們思考不了的一些問題。這便是讀書的意義之一,解決自己思考不了的問題!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4
《輕輕走向完美》的作者畢淑敏先從一個女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從女性的視角來訴說著女性的世界。在這個封建舊思想的籠罩下,亦或是上帝造人之際的設(shè)定,似乎都讓女性這個角色處于了劣勢地位。然而,伴隨著改革的開放,各種先進思想的洗禮,都告訴了我們“男女平等”的道理。在性別上,本就沒有孰強孰弱,有的只是每一個看待問題角度的不同罷了。作為一個女人,“她承擔了這個世界上最復雜最精細最充滿開創(chuàng)性的勞動——她創(chuàng)造新的人,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女人,用自己的身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構(gòu)建了一個有一個的家庭,為家庭付出了汗水。為子女,為愛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承擔著這樣一份責任的“女人”,怎么該被世人認為是弱者呢?又怎么該被世人的低俗的眼光所輕視呢?在世俗的眼光下,自我逃避,懦弱時,命運不公時,似乎成了最響亮的幌子,而借此的遮蔽下,滋生了一種聽天由命的漠然。
但事實上,作為女人,并不該自我輕視自己的性別,不用因此去刻意模仿男人,取而代之的,更該是為自己是一個女人而感到自豪與驕傲,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尊重自己的性別,愛自己的性別,唯有正視自己,才能更美更好更優(yōu)秀的告訴世人,女性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弱者。女人,更應相信,我們的纖纖細手同樣可以在這鋼筋水泥的世界里涂上柔和華美的顏色。女人的美麗并非是單單追求外在的靚麗,相對而言,更多的是內(nèi)在的充實。雖然,外表的靚麗會隨時光的磨礪而有了歲月的痕跡,但成熟、平和、端莊,只會讓“女人”這兩個字更充實。然而這一切并非與生俱來,需要的是閱歷、經(jīng)驗和眼界。這一切仿佛是在爬上,倘若因“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腐舊思想而自我放棄了攀登高山,放棄了一覽眾山小的機會又怎么會開拓自己的眼界,收獲大氣端莊?眼光的狹窄只會讓這樣的女人成為一只井底之蛙,成為一個似坊間傳聞般面容可憎的老婦人,就好似魯迅先生筆下的“豆腐西施”般令人惋惜之余多的是憎惡。相反而言,唯有不斷的追求,向上探索,才能見到更遠的美景,擁有的即將是更持久更永恒的美麗。對于女人而言,內(nèi)心的充實也許未必能如外貌般讓人一眼傾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久而久之的相處之下,喜愛傾心之余,更是他人的敬佩與尊重。
在很多人的心里,一個人是否完美與他是否成功幾乎是畫上了等號,但事實其實未必如此。成功固然能夠給我們帶來了足夠豐富的滿足感、成就感,但有時大多數(shù)人都被這光鮮亮麗的榮耀下遺忘了那星星點點的瑕疵,或是不以為然,而失敗有時帶來的并非只有落寞。當直視失敗時,我們才會收獲更多。反復追求之后,也才會賤賤領(lǐng)悟到結(jié)果未必一定是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體驗,是成長路上的基石,同樣也是因這些經(jīng)歷豐富了我們的一生。這就好像神農(nóng)氏嘗百草一樣,唯有嘗過、經(jīng)歷過、體驗過才會累積經(jīng)驗,著成后人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同樣,追求一件事就好似是一場旅行,最后結(jié)果不論好壞,成功與否都只是一個紀念品,途中那些盡收眼底的美景才是這場旅途中最寶貴、最有意義的收獲。
在我們以完美為目標的途上,我們努力著,我們奮斗著,我們竭盡全力的在讓自己不斷變得更好。或許說“完美”只是一個叫人向往卻不切實際的桃花源,但在自我修煉,縫補靈魂的過程中,我們著實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自己,讓自己獲得了更多,讓自己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5
今年暑期算是過得充實,讀書寫文章占據(jù)了多半時間。從圖書館借閱《什么是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guān)注的66個教育細節(jié)》一書,閑暇捧讀,深覺意味冗長。
盧梭曾說過,什么是做好的教育?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的教育。本書也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好的回答,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著人心靈的教育。本書較為全面的詮釋了什么是的教育這一寬泛而又深刻的問題,從如何教會學生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等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guān)注教育細節(jié),如何身體力行地開展搞好教育工作。
在大力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我經(jīng)常在想,學生跟我們教師到底在學什么?我想應該是學做人。這樣的回答似乎并不會讓社會及廣大家長認同,他們一定認為知識與分數(shù)是教育的歸宿。我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情,做人與做事。但其實是在做一件事,就是做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做事其實質(zhì)是做人。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教學生做人。
我一直認為,良好的習慣與優(yōu)秀的人格品質(zhì)是學生學習、發(fā)展的根本,做德育工作這么多年,對此深有感觸。一個習慣差,品質(zhì)不良的人,學習成績不會好到哪兒去;即便成績優(yōu)秀,也是一個不全面不健全的人。為此,學校提出以德育人,讓美德成就人生的辦學思想是符合教育實際的。書中一案例,一老師從教38年,他始終把建班方針定為“三做”,做誠實、正派、正直的人;做有遠大理想的人;做有豐富感情的人。他說,這是國家、民族的需要,是孩子奮發(fā)向上的力量源泉,同時,一個追求為人民為別人某幸福的人,她的心態(tài)總是滿足、平衡、向上的。
那么,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到底做一個怎樣的人?
一是具有積極人生觀和健康狀態(tài)與面貌的人。學生要對生活、前途充滿希望,天天有進步,天天受到家長教師的表揚、同學們的贊揚,這樣的學生會表現(xiàn)的非常積極樂觀,學習也有動力,有積極性。二是會學習有智慧的人。教師要注重學法的指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情緒與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既爭取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又能從課堂上得到表揚激勵和精神上的快樂,情感上的交流。三是會合作待人以“寬”的人。未來社會是多元的社會,需要人與人的合作,這種合作已經(jīng)超過了一個人能力與智慧的本身。尤其在獨身子女時代,大多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讓學生學會交往顯得尤其重要。四是會生存能獨立的人。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堅強。目前,由于生活的條件的改善,孩子養(yǎng)尊處優(yōu),過于依賴他人。因此,進行挫折教育是一門必修課。要通過開展一些諸如軍訓、社會實踐、生活磨練、體能訓練等活動,培養(yǎng)他們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
盡管對“什么是的教育“有了一些理解,但真正要實現(xiàn)的教育卻任重道遠。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6
這本散發(fā)著墨香的《輕輕走向完美》,是公司工會從千里之外郵寄來的書,是第一屆書香鐵路女職工讀書活動的指定讀物,是女作家畢淑敏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切身體會,專門為女性朋友編寫的一本關(guān)于對人生、愛情、家庭、事業(yè)心靈感悟的文章,就像是一位知心大姐,用真情告訴每一個女人,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中,如何認識自己、磨練自己、升華自己,從而輕輕走向完美。
讀著這本書,心中涌起萬千思緒,書中很多的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共鳴,畢竟我也過了不惑之年,對人生也有了一定的感悟,正如這本書中所寫:“我們的人生肯定會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就像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完美的。完美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慢慢走向完美吧。”
一個女孩,從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就像是一株嬌嫩的幼苗,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一抹風景。只有認同自己的性別,喜愛自己的性別,才能讓生命歷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也許有的人羨慕男兒的陽剛、帥氣,羨慕男兒倚劍走天涯的豪情,但如果沒有女人,人類就不能繁衍,這個世界就會黯然失色,所以身為女人,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和自豪。
世上的女人千千萬,性格不同,秉性各異,有的活潑開朗,就像嬌艷的玫瑰花,有的安靜沉穩(wěn),就像素雅的茉莉花,還有的平凡普通,就像田野里盛開的野菊花……無論是生長在富庶的城市還是貧瘠的鄉(xiāng)村,每個女人都應努力地生長,綻放出屬于自己的色彩。女人的美,不僅僅是擁有亮麗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善良的品格、良好的修養(yǎng)和淡泊的心態(tài),內(nèi)外兼修才是真正的美。女人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擁抱生活,用寬容的心去面對風雨,才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氣,才能在人世間傲然挺立,無懼亦無憂。
回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女性走過了血和淚的漫長歷程,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道德思想,就如同沉重的枷鎖,壓迫著世世代代的女性抬不起頭。而如今的社會,女性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與男人有著同等的地位、同等的人格和尊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婦女的地位不斷提高,生活在當下的我們,無疑是幸運的。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到自尊、自立、自強、自愛,才能無愧于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想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女性,的確太難,細數(shù)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女性,堪稱完美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但追求完美的腳步,卻永遠不會停歇。如何讓自己慢慢走向完美,是我們每一個女性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作為女性,特別是鐵路施工企業(yè)的女職工,面臨著工作的壓力、家庭的重擔,比常人多了一份奔波、比男人更多了一份責任。要想在事業(yè)上有所追求,還要承擔起養(yǎng)兒育女的職責,不僅僅只靠溫柔善良的心地,更要有豐富的知識、博大的胸懷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才能承載起家族的興旺、民族的振興。有句俗話說“一代無好妻,三代無好子”,可見一個女人對家庭的影響是多么巨大。所以如何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女性,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更是家庭、國家的事情。黨的提出了“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營造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社會氛圍,努力建設(shè)書香中國”的倡導,我認為這就是女性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
生活中的瑣碎和辛勞,會磨滅女性的熱情,讓心情變得郁悶,目光變得短淺,只有讀書,可以讓女人變得明理、寬容和智慧。讀書,可以滋養(yǎng)女人的心靈,讓她在心靈的后花園里忘記世俗的紛擾,留一片云淡風輕;可以豐富女人的閱歷,讓她的生活更充實,視野更開闊;可以提升女人的氣質(zhì),讓她更加自信和優(yōu)雅,也更加完美。腹有詩書氣自華,淡淡的書香,可以熏陶出女人淡泊從容的氣質(zhì),可以保持女人恒久不變的美麗。讀書不僅給自己增添魅力,更可以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給愛人更多的理解,給事業(yè)更強的動力。所以女同胞們,多讀書吧!
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如國蘭一般質(zhì)樸清雅、蘭心蕙質(zhì)的女性之美,她們看似外表柔弱,內(nèi)心卻堅韌不拔,她們工作中認真嚴謹,生活中平和寬容,她們是父母的驕傲、愛人的知己、孩子的榜樣,她們優(yōu)雅、內(nèi)秀,就如那空谷幽蘭“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她們用自己豐盈的內(nèi)心,淡然看待人生的起落,珍惜屬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用感恩的心態(tài),去領(lǐng)悟風的輕柔、花的芬芳,和大自然贈予的所有美好。女子當若蘭,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看完這本書,對于人生完美的含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結(jié)尾所寫:“我們就像一個命運的繡女,只要心中存著完美的圖案,平心靜氣一針一線寧靜地繡下去,便會日臻完美。到了生命結(jié)束的那一天,完美謝幕。”所以,完美就是一個漫長的修行之路,一個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追尋的目標,只要我們能有堅定地信念和永不放棄的決心,我們就能輕輕走向完美,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7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好奇的你一定會問:為什么叫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呢?這也是吸引我讀下去的原因。
話說小主人公楊歌的媽媽每次離開家出去走一圈,就會有生不完的氣。媽媽把氣撒在爸爸身上,媽媽每發(fā)一次火,爸爸的身體便縮小一點,也不知媽媽發(fā)了多少次火,居然把原來身高1米80的爸爸變成了一個可以捧在手心里那么大小只有6厘米高的一個小人兒了!
在爸爸變小的這段時間里,媽媽把變小的爸爸交給楊歌照顧,方便爸爸監(jiān)督楊歌學習。因此也開啟了父子倆一段充滿奇幻的神奇之旅。比如說到海里去玩,被裝在信封里寄回來;比如假裝馬戲團團長表演馬戲;發(fā)明返老還童丸;制造美夢制造機······
這是一本充滿童趣和想象的好書,希望你們也可以認真品讀。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8
畢淑敏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作家,每次她的新作我都必看,這次我細細的拜讀了她寫的那一本《輕輕走向完美》。看完后,我的內(nèi)心深受震動。
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可以聽到別人在說“我想要的是完美的”但更多的人說的是“沒有什么東西是完美的”所以我是帶著疑慮去看這本書的,我們要怎么樣才可以“走向完美”。
書中的內(nèi)容囊括量挺大的,包括情感、心靈、愛情、婚姻、家庭、工作、健康及幸福等。讀完這些章節(jié),我終于明白書中“完美“的含義,其實是”完成美好“的意思。
書中的文字很優(yōu)美,很容易讓人徜徉其中,但是與此同時我又能在此得到深思。書中畢淑敏說,你的愛情等待你的看法,你的愛情驗證你的看法,你能夠有什么樣的愛情觀,你就有什么樣的愛情,你的觀念就是你的命運。我在生活中總是希望在愛情中找尋安全感,所以我不輕易的開始一段感情,一旦開始,我就希望自己可以彼此都用心經(jīng)營,希望一段就是一輩子,不輕易的放手。所以我經(jīng)常在愛情中患得患失,導致對方覺得很累。看了這本書,我才豁然開朗,是啊,我們的愛情觀,不就是影響我們能不能長久,會不會幸福的密鑰嗎。也許我應該在愛情中學會享受,才能在愛情中得到幸福。
人生這段路,有很長的旅途,我們會在當中遇見很多美妙的風景,也許也會流很多淚,但是我們不就是在一段段風景中學會成長,不斷的修煉自己,輕輕的走向完美。
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感心得_感謝自己的不完美讀書心得 篇9
為了豐富教師的假期生活,提高教師的業(yè)務能力,更為了引導廣大教師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學校領(lǐng)導在上學期期末為老師們精心準備了一份禮物---書籍。
手捧《追尋的腳步》《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習慣的養(yǎng)成與改變》和《家校溝通,沒有痛過你不會懂》這幾本書,我的假期生活由此拉開了序幕……在讀完這幾本書后,我也有了幾點自己的想法,在此,簡單記錄:
首先,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在讀《習慣的養(yǎng)成與改變》。這本書的形成,是作者在閱讀葉圣陶老先生《如果我當教師》以及一位美國作家撰寫的《習慣的力量》這兩本書后,以讀書筆記的形式上傳網(wǎng)絡(luò),引起廣大教師網(wǎng)友熱議。而我作為一名低年級的老師,在研讀這本書時,我深刻體會到一個人如果養(yǎng)成了好的習慣,就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yǎng)成了壞習慣,就會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
俗話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所以說,我們有必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養(yǎng)成許多好的習慣。因此,無論是在剛開學的行為習慣,還是學習習慣,我都對孩子做了系統(tǒng)的要求,希望幫助孩子們養(yǎng)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其次,作為一名教師,在讀完《追尋的腳步》和《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這兩本書時,讓我更加明白了自己前進的方向。我是一名年輕教師,我應該有自己的追求,無論是在教育教學,還是在教科研中,努力提升自己,不能總是握著一張教育的舊船票,一直在重復昨天的故事。有進步、有突破、有創(chuàng)新……這才是我應該時時提醒自己追尋的方向!
最后,《家校溝通,沒有痛過你不會懂》是梅洪建老師帶班理念由理論到實踐的落地之作,無情地揭開偽家校溝通的面紗,他“特立獨行”地提出家校溝通的“三經(jīng)四緯”,梅老師命之為“溝通之道”。他痛過,所以他懂得得失之間的比較很剖析,所以他懂得。梅老師做班主任是有智慧的,因他把所謂的“情感”和“思想”,化為每一天的教育行為。而在開學之初的教師大講壇上,聽了鄭老師的一番話后,我發(fā)現(xiàn)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智慧型老師,他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展示的就是他們的教育智慧。因此,作為一名年輕老師,多看、多學,相信我的教師之路一定會走的更順暢。
書是磚瓦,可以構(gòu)筑知識與人格的大廈。書是甘露,可以滋潤龜裂的心田。讀書可以讓精神愈加充實,學識更加淵博。為了成為一名擁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多讀書,讀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