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心得感悟(精選3篇)
讀《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1
麥克尤恩進入中國的順序,像是一種倒敘,20xx年由其同名小說改變的電影《贖罪》大熱,人們在牢記凱拉奈特莉被釘在書架上做愛,兩人四肢像蜘蛛般延展鏡頭的同時,也深深記住了“伊恩 麥克尤恩”這個在英格蘭早已紅得發紫的名字,《水泥花園》、《阿姆斯特丹》、《夢想家彼得》、《在切瑟爾海灘上》... ...一部部作品溯源變成中文引入,而3月末剛剛發行的《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中文版雖是新書,但恰恰是作者寫作生涯的第一本作品。
這部短篇小說集發表于1975年,當時麥克尤恩從東英吉利大學的寫作碩士班畢業不久,這門碩士課程不要求學生提交畢業論文,而是以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做評。《First Love, Last Rites》中的好多作品,正是研究生麥克尤恩同學的習作。這些用來攢學分績點的作業不僅僅給他賺來了碩士學位,而且一炮而紅贏得了平生第一個文學大獎毛姆獎,更重要的是,以這八個故事為基點,麥克尤恩開啟了他以少年、青春、愛欲糾纏交織的文學生命。
與時年23歲不到的小麥同學相差不大,小說的主角都是年齡在青春期上下浮動的男性形象,在故事中,這些自身面目并不明朗的男生們,游走在成熟與幼稚的邊緣,自作聰明地作出了許多蠢不可及或駭人聽聞的事件。《家庭制造》里,“我”抑制不住突然意識到的情欲,哄著妹妹過家家地破了處;《化裝》中失祜的男孩在姨媽的強迫下穿上女裝,性向選擇和男性自我意識受到嚴重的沖擊;一個被媽媽當成嬰兒養到17歲的男人,最后只有在櫥子里自我禁閉才能找到安全感;始終隱藏的噴薄性欲,終于在《舞臺上的柯克爾》里得到了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爆發... ...少年們急于掙扎出幼稚的束縛,但面對成年人的性、死亡和責任時,卻被嚇得束手無策。
按照喬納森·拉邦(Jonathan Raban)的說法,麥氏筆下的少年們永遠“對自己也有愛他人的潛能極為不安, 這種愛的本能有時悄悄襲來, 像躡手躡腳的入侵者闖入他們空蕩蕩的房間。他們對世界抱著永遠的好奇, 但這好奇卻像動物園中動物的目光一樣, 中性而猶疑不定。他們不屬于任何社會, 他們的雙手沾滿血跡與滑膩的青苔”... ...這“血跡與青苔”被早期的讀者所不能接受,故事引起了人們極度的不適感,提煉出個中亂倫、孌童、溺尸的因素,連同之后的《水泥花園》等作品,將其標上“震蕩文學”的驚悚標簽,進行種種憂心忡忡泛道德化的解讀。
時光流逝三十年,今日用淡藍色繪畫封皮印出的這本書,必定不再會有七十年代那樣痛苦的反響了,如果不是刻意強調,各種的“不適感”也許并沒有強調中的那么明顯。所謂的異端早已變成了常態,就像中國的余華和蘇童,經歷了20xx年的爭議—接受—商業認可的階段,前者的《兄弟》上下冊火熱大賣,創造了純文學虛構作品的商業奇跡;后者的《河岸》被冊封上各種獎項,默許為社會的主流讀物。可事實上,余華和蘇童延續的仍然是當年的書寫慣性,只不過當今讀者的胃口更加多元和寬厚,昔日的先鋒化成了主流而已。同樣,從“恐怖伊恩(Ian Macabre)”的黑色稱謂,演化成當今頭一把交椅的“國民作家(National Author)”,麥克尤恩漸漸被讀者接受,迅速升溫直到紅得發紫,以至于當同樣是表現青年人性與愛苦悶無門的《在切瑟爾海灘上》,可以被熱烈接收到倫敦地鐵里如同通票一樣人手一本的地步。
八個故事的結尾,各個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麥克尤恩用平靜的筆調,超然物外冰冷無感的口吻來敘述每一個故事,緩緩地做漫長的鋪墊,在這種冷加溫的速度下,讀者不會像看歐亨利那樣去趕著追結尾, 而是沉溺于這種優雅、干凈的文字中,由作者帶領著去觸及人性更深的層面。在這樣避重就輕的講述中,一切不可思議的情節都變得理所應當,以至于最終意識到,那些亂倫、溺尸等情節或許并非為讓人震驚而設立,只不過作為愛欲和狂躁最高級的表現形式,不是它們先預設于故事,而是自然而然地,故事走向了它們。
所有主人公的外貌描寫都完全被略去,他們是面目模糊的,模糊到讓人不能分辨,不能分辨是哪一個故事里的人物,也不能分辨是過去還是現在,是虛構還是真實,是他,還是我們自己。那些躁動、情欲、不安全感,是剛剛跨過青春期的小麥最熟悉的感覺,也是我們身體中尚未散盡的潮汐。另外,我始終認為麥克尤恩的作品中,有一個頑固的時間意向,甚至因此懷疑老麥是不是每天都是中午起床、傍晚干活,所以才對那無數個安靜得凝固的下午時光如此熟悉,那些帶有“陰沉沉向晚暑熱”的午后描寫,召喚著每個人身體的記憶,如同是讀者自己那一個無聊周日的復刻。只是在麥克尤恩的筆下,它們變得無聲又危險,戲碼正在從各個角落緩緩蒸騰而起,默默翻滾,開始驚人的匯聚。
夏天就要來了,我非常建議大家在第一場雷陣雨前搶收這八個故事,而當鳴蟬開始枯燥,在某天午睡過后,你揉了揉睡眼獨自走過幾條“由女貞樹籬和滾燙的泊車分割而成、每條街上都聞到同一股煮午飯的味道。敞開的窗戶里傳出同一套電臺節目的聲音”一樣的街道時,相信我,一定會有那么通電似的一刻,身體中的少年,會突然被似曾相識的一激靈喚醒,那感覺,將是如此地熟識。
讀《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2
每天上床后總也不會入眠,后來一次不知不覺中就翻到了巴金的《愛情三部曲》,每晚睡前看一點兒,就這樣,看了將近一星期終于看完了。
也許是因為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對于里面描述的好多,我似乎都不會懂。特別是那些革命青年的信仰,還有一些他們的那些觀點論者論證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對于《霧》里面的周如水和張若蘭之間的愛情糾結,我實在受不了周如水的懦弱、遲疑、矛盾的性格。不過也許是因為那里面的主角不是我,所以我可以在這里肆無忌憚的鄙視他吧。在最后,張若蘭向他表明愛跡之時,他都還是那樣的執迷,矛盾。可以想象,像他這樣的青年,被封建社會的荼毒之深,讓人唏噓不已。在我看不起周如水的人格的同時,也看到了那時人們正在與封建社會,資產主義進行著的激烈的斗爭。
對于陳真這個人,我想我應該把我的真摯的敬意送與他。因為他的思想的書籍對于那些看過他的書的人的啟發,影響是多么的深遠啊。他拖著殘病的身體堅持著革命到底。新的信仰,使他無畏病痛的折磨,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我想他為什么那么反對戀愛,一方面是因為革命事業尚未成功,一方面也是因為他自己的身體不允許吧。所以他總是盡力逃避感情方面的事情,也不想辜負其他人吧。對于最后他被車碾死,我對于他有這樣的結局感到悲痛,他不是因為他的革命而死的,這樣的死在他看來是很不值得的。不過,雖然死了,可是他的書籍,他的精神都影響這后來的人們。特別是被他稱作“三個小資產階級女人”之一的李佩珠,就是因為他的書而使她走向了革命之路。
讀《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3
什么是愛,什么是情?什么樣的愛情又才算是愛情?
有愛情就注定有流淌不盡的淚花,這是愛情的命中注定。
無論在什么樣的時代里,“愛情”都是這個世界上永恒不變的話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緊緊的跟著時代的步伐。
無論貧窮還是富裕,“愛情”都是公平的,微妙的隱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里,等著有心人去感知,去發現,去追求,去表白。
愛情,不分年齡,只要感覺到了,就可以奮不顧身的去愛,去付出,哪怕知道最后會失去也無妨,畢竟你曾經擁有。
或許你會覺得這很幼稚,完全沒有理智可言。可在真愛面前,又有多少人可以保證自己是理智的。就算你是理智的,那么這個時候,你真應該懷疑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愛著對方。
因為在真愛面前,智商就是零。如果是愛,你就希望擁有,你的欲望會無限的上漲殘忍的吞噬你想保持的理智。這才是愛情——“真愛”。你可以不承認,但這是一個鐵骨錚錚的事實。
既然,社會離不開愛情亦或是說愛情離不開社會。那么此時此刻又有多少人在訴愛情,道愛情,寫愛情……可真正懂得其中的五谷陳雜,享受過其中的愛恨情仇的又有多少人?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同樣愛情也是如此,所以眼淚就是愛情中的產物,也是對愛的一種最無暇的詮釋。有的人愛你,可你偏偏就不喜歡他,那么就算他對你再好,也無濟于事,因為你對他沒有感覺,所以他為你付出再多,你也不會喜歡他。或許因為某種良心上原因,你選擇了和他在一起,那這也不是愛情,這僅僅只是你對他恩德的回饋與感激,這里面沒有夾雜著一絲一毫的愛的成分。
有人說,人的一生要戀愛三次,這才是最完整的人生。第一次是,他愛你,而你卻不愛他。第二次是,你愛他,而他卻不愛你。第三次是,你們彼此相互愛慕、眷戀,功德圓滿,修成正果。
每一次的愛與不愛,都帶著喜怒哀樂,都是一次刻苦銘心的成長。也許,你不愛他,但他卻讓你懂得了什么是愛。也許,他不愛你,到他卻讓你學會了堅強,學會了適時的舍棄也是一種獲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