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心得感悟(精選3篇)
讀《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1
麥克尤恩進入中國的順序,像是一種倒敘,20xx年由其同名小說改變的電影《贖罪》大熱,人們在牢記凱拉奈特莉被釘在書架上做愛,兩人四肢像蜘蛛般延展鏡頭的同時,也深深記住了“伊恩 麥克尤恩”這個在英格蘭早已紅得發紫的名字,《水泥花園》、《阿姆斯特丹》、《夢想家彼得》、《在切瑟爾海灘上》... ...一部部作品溯源變成中文引入,而3月末剛剛發行的《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中文版雖是新書,但恰恰是作者寫作生涯的第一本作品。
這部短篇小說集發表于1975年,當時麥克尤恩從東英吉利大學的寫作碩士班畢業不久,這門碩士課程不要求學生提交畢業論文,而是以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做評。《First Love, Last Rites》中的好多作品,正是研究生麥克尤恩同學的習作。這些用來攢學分績點的作業不僅僅給他賺來了碩士學位,而且一炮而紅贏得了平生第一個文學大獎毛姆獎,更重要的是,以這八個故事為基點,麥克尤恩開啟了他以少年、青春、愛欲糾纏交織的文學生命。
與時年23歲不到的小麥同學相差不大,小說的主角都是年齡在青春期上下浮動的男性形象,在故事中,這些自身面目并不明朗的男生們,游走在成熟與幼稚的邊緣,自作聰明地作出了許多蠢不可及或駭人聽聞的事件。《家庭制造》里,“我”抑制不住突然意識到的情欲,哄著妹妹過家家地破了處;《化裝》中失祜的男孩在姨媽的強迫下穿上女裝,性向選擇和男性自我意識受到嚴重的沖擊;一個被媽媽當成嬰兒養到17歲的男人,最后只有在櫥子里自我禁閉才能找到安全感;始終隱藏的噴薄性欲,終于在《舞臺上的柯克爾》里得到了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爆發... ...少年們急于掙扎出幼稚的束縛,但面對成年人的性、死亡和責任時,卻被嚇得束手無策。
按照喬納森·拉邦(Jonathan Raban)的說法,麥氏筆下的少年們永遠“對自己也有愛他人的潛能極為不安, 這種愛的本能有時悄悄襲來, 像躡手躡腳的入侵者闖入他們空蕩蕩的房間。他們對世界抱著永遠的好奇, 但這好奇卻像動物園中動物的目光一樣, 中性而猶疑不定。他們不屬于任何社會, 他們的雙手沾滿血跡與滑膩的青苔”... ...這“血跡與青苔”被早期的讀者所不能接受,故事引起了人們極度的不適感,提煉出個中亂倫、孌童、溺尸的因素,連同之后的《水泥花園》等作品,將其標上“震蕩文學”的驚悚標簽,進行種種憂心忡忡泛道德化的解讀。
時光流逝三十年,今日用淡藍色繪畫封皮印出的這本書,必定不再會有七十年代那樣痛苦的反響了,如果不是刻意強調,各種的“不適感”也許并沒有強調中的那么明顯。所謂的異端早已變成了常態,就像中國的余華和蘇童,經歷了20xx年的爭議—接受—商業認可的階段,前者的《兄弟》上下冊火熱大賣,創造了純文學虛構作品的商業奇跡;后者的《河岸》被冊封上各種獎項,默許為社會的主流讀物。可事實上,余華和蘇童延續的仍然是當年的書寫慣性,只不過當今讀者的胃口更加多元和寬厚,昔日的先鋒化成了主流而已。同樣,從“恐怖伊恩(Ian Macabre)”的黑色稱謂,演化成當今頭一把交椅的“國民作家(National Author)”,麥克尤恩漸漸被讀者接受,迅速升溫直到紅得發紫,以至于當同樣是表現青年人性與愛苦悶無門的《在切瑟爾海灘上》,可以被熱烈接收到倫敦地鐵里如同通票一樣人手一本的地步。
八個故事的結尾,各個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麥克尤恩用平靜的筆調,超然物外冰冷無感的口吻來敘述每一個故事,緩緩地做漫長的鋪墊,在這種冷加溫的速度下,讀者不會像看歐亨利那樣去趕著追結尾, 而是沉溺于這種優雅、干凈的文字中,由作者帶領著去觸及人性更深的層面。在這樣避重就輕的講述中,一切不可思議的情節都變得理所應當,以至于最終意識到,那些亂倫、溺尸等情節或許并非為讓人震驚而設立,只不過作為愛欲和狂躁最高級的表現形式,不是它們先預設于故事,而是自然而然地,故事走向了它們。
所有主人公的外貌描寫都完全被略去,他們是面目模糊的,模糊到讓人不能分辨,不能分辨是哪一個故事里的人物,也不能分辨是過去還是現在,是虛構還是真實,是他,還是我們自己。那些躁動、情欲、不安全感,是剛剛跨過青春期的小麥最熟悉的感覺,也是我們身體中尚未散盡的潮汐。另外,我始終認為麥克尤恩的作品中,有一個頑固的時間意向,甚至因此懷疑老麥是不是每天都是中午起床、傍晚干活,所以才對那無數個安靜得凝固的下午時光如此熟悉,那些帶有“陰沉沉向晚暑熱”的午后描寫,召喚著每個人身體的記憶,如同是讀者自己那一個無聊周日的復刻。只是在麥克尤恩的筆下,它們變得無聲又危險,戲碼正在從各個角落緩緩蒸騰而起,默默翻滾,開始驚人的匯聚。
夏天就要來了,我非常建議大家在第一場雷陣雨前搶收這八個故事,而當鳴蟬開始枯燥,在某天午睡過后,你揉了揉睡眼獨自走過幾條“由女貞樹籬和滾燙的泊車分割而成、每條街上都聞到同一股煮午飯的味道。敞開的窗戶里傳出同一套電臺節目的聲音”一樣的街道時,相信我,一定會有那么通電似的一刻,身體中的少年,會突然被似曾相識的一激靈喚醒,那感覺,將是如此地熟識。
讀《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2
似乎在我們的記憶當中,小學和初中的老師會讓我們去寫一些觀后感或讀后感這類文章,但我對于這項作業一般是草草了事。高中議論文見多,不時摻雜著少許的記敘文。
我撿起零碎的記憶卡片拼湊,卻不難發現當時初中語文老師要我們放假回去寫四大名著的讀后感,整個假期過去,我壓根沒看過,最后只得百度。還有一次老師放《悲慘世界》給我們看,也是要我們回去寫讀后感,也是草草了事。
這次不一樣了,一部80后愛情主旋律的電視劇,多多少少讓人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看完《北京愛情故事》之后,總想該為這部劇寫點什么了。
《北京愛情故事》講述了三個兄弟之間的故事,一個是來自云南,劇中稱石小猛,家境貧寒,考清華只差七分,不得與夢想擦肩而過,畢業之后面對現實的殘酷與壓迫,他妥協了。一個是富家子,劇中稱程峰,人稱瘋子,從小就含著金湯匙,整天過著紙醉金迷揮霍無度的生活。另一個條件一般,劇中稱吳狄,人稱老吳,假以靠他異父異母的兄弟,可飛黃騰達,但他就安于平淡的生活。本劇以他們的愛情故事為紐帶,詮釋了面包與愛情的關系,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都市打拼的種種不易,或更廣泛一點,生活在都市的人們不容易,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借用網上一句俏皮話“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通過這部劇,讓我對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現實擊垮不了那些對生活有著昂揚斗志的人們。
在面對愛情與事業的抉擇中,劇中人物各有各的想法。瘋子在沒遇見沈冰之前,就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整個就一紈绔子弟,敗家子,但敗家子瘋子不喜歡聽,因為他覺得這個無所謂的“家”不是被他敗的。當然這種種一切還要拜他父親所賜,因為在他小的時候,年輕的父親由于沖動,背叛了他的媽媽,以至于瘋子恨了老程十幾年,并且以荒誕、迷茫地不知所求的姿態報復老程。當然他要的效果得到了,但毀的是誰?他真的開心這樣活著嗎?直到碰見沈冰之后,瘋子的生活大為改觀,生活變得有目的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知道什么是愛了,知道為了公司的未來,他該努力奮斗了,這不正是作為觀眾,我們都希望看到的嗎?剛開始,我并不希望瘋子能和沈冰在一起,古人都說“兄弟妻不可欺”,恐怕現在這個條框也約束著那些想打破常規的人。但后來不得不說,我更愿意看到瘋子能和沈冰在一起。因為瘋子有份愛的勇氣,敢愛敢恨,為了真愛,不怕艱難險阻。他跟隨沈冰坐著火車來到云南,在她的間歇性精神病的母親的見證下,舉行了一場不太正式我情你不愿的婚禮,但在瘋子心里是多么的開心。
對于石小猛作出的抉擇,選擇面包,放棄愛情,我表示理解和同情。他,從云南過來的一個北漂,家境貧寒,在現實的考驗下,他一次次在哥們的幫助下,他在北漂的這幾年他挺過來了。但在面對胡容強的咄咄逼人,“知道為什么阿東賺的錢比你多嗎?因為他夠不要臉,夠孫子”。面對老程給他的巨大誘惑,他妥協了,他拋棄了愛情,選擇了面包,出賣了自己青梅竹馬的女朋友。像石小猛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只是這些人中的一個縮影。不得不說這些人在價值觀、人生觀上已經偏離了。他認為當他擁有一切的時候,他依然能夠得到沈冰,但不幸的是他沒能得到,并且永久的失去了。他一錯再錯,為了報復瘋子,他害的他爸做牢,傷害了林夏,最終也害了他最心愛的人。當一個人追求的太多,那樣他會活得很累,當一個人通過不被世人看好的渠道成為人上人,那樣他會顯得很孤獨。就像石小猛那樣,雖然擁有了一切,但沒朋友與你分享,又有什么意思了。沈冰對石小猛說過這樣一句話,“擊敗你的不是別人,不是什么命運,不是什么出身,就是你自己。”的確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別人,或許別人不是這么想的,別人不介意你的身份和地位。
吳狄就是一安于平淡生活的青年。他希望和愛的人平淡的過一生,他崇尚平淡,因為他覺得平淡的活著,人生將會增添許多快樂。無疑吳魏的死亡詮釋了老吳的平淡快樂,在他死亡的那一刻,他都不敢讓弟弟看其一眼,因為他覺得他在老吳面前就是一失敗者,但老吳卻不這么想。吳魏為了伍媚,拼死拼活,有了成就,但人已不再,何談快樂。吳狄他適合做兄弟,為了兄弟,他能義不容辭地去云南搭救瘋子,能夠放棄他哥給他留下的大德股權全部悉數歸還給瘋子。得一這樣的兄弟,就是瘋子他一生中最大的財富。但是吳狄的情場并不順風順水,與楊紫曦分開后,與伍媚發生了一段姐弟戀。后來在楊紫曦和伍媚當中,他糾結著,搖擺不定。
林夏一個傻傻的、純樸的女孩。聽著林夏爽朗的笑聲,看著那雙明媚的大眼睛,感受著她對瘋子的那份執著與傷痕累累的愛。明知道不可能得到的人,還傻傻的等待著。為了花花公子瘋子,林夏一直堅持著她的信念,堅持著她對瘋子的愛。把女人最重要的第一次留給瘋子,可見林夏是多么的愛瘋子。當劇情放到石小猛傷害林夏那一段,我不相信這是真的,我以為這只是石小猛設計的一個圈套,是故意氣瘋子的,因為我相信石小猛不是這樣的人,不至于對朋友下手,但又讓我失望了。這是真的,替林夏感到無比悲哀。還好當林夏悲傷時有個大藥瓶子安慰,但他放棄了大藥瓶子,放棄了那一份依賴,不知道是同情她不完美的結局還是叫好她那純潔的婚姻道德觀。
沈冰一個典型的農村賢惠婦女形象,不被城市的勢力、權力與金錢所渲染,這樣的女人適合做老婆。都說現在的女人很現實,劇中有句臺詞這樣說道,“這世界上所有的雌性動物,都會選擇與自身條件相等或者更高的權利和財富,這源于他們要保證自己后代更加優異的天性。”孟非在節目中這樣說道,“有些女人找的是一個有錢的老公時,她會說其實我不是圖你錢,我只想與你平淡的過一生,當找的是一個沒錢的老公時,你有沒一點事業心啊!”但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上有像沈冰這樣的女人,孟非說的只是一種現象。當確定一個人時,沈冰能執著的去愛這個人。同時還是一個能夠照顧朋友感受的人,為了林夏,她總是逃避自己真實的感受。要不是石小猛在秦皇和沈冰的婚禮上,質問沈冰到底心里愛著誰,她也不會說出真實的感受。她是神圣愛情的犧牲品,卻被幸福環繞,但幸福來得突然且短暫,如指間沙,稍縱即逝。
伍媚一個像貓一樣的女人,長得妖嬈,外表強大,內心脆弱。有著自己的座右銘“生活以快樂為基準,愛情以互惠為原則”,但似乎與之背離了。生活并沒得到想要的快樂,也沒得到心中的那份愛。一個事業心很重的女人,失去了吳魏這么一個深深愛她的男人,直到吳魏的失去,才恍然大悟。吳魏在心中這樣寫到“你在紐約,我在北京,漫長的離別里,我只做一件事,專職愛你,如果愛情能成為職業該有多好,我永遠都不會早退,也永遠都不會轉行,任期就是這一輩子,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就是做你的專職愛人。”這言辭之懇切,感人之肺腑的話語卻在吳魏即將消失時才被伍媚看見,似乎兩人頓悟的有點晚。正如吳魏說道“能夠放下喧囂和浮躁,去追求一份內心的平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一旦你找到了,就離幸福不遠了。”在現實生活中,兒女們常常在外飄蕩,背上扛著社會給他的壓力,很少擠出時間陪著爸媽,他們須不知年邁的父母是多么的想兒女們抽點時間回去看望他們。但是他們也知道如果我不努力奮斗的話,社會就會淘汰我們,沒錢別人就會看不起我們,不能給家人穩定的生活。在這個物競天擇的世界,“適者生存”這一殘酷的歷史法則逼迫著人們不得不你追我趕,有的遵循著正確的價值觀獲取成果的碩果,卻有的走向了另一個岔路口,以沉痛的代價換取自己的那份虛榮心。出賣友情,愛情都能成為這些人在成功路上的墊腳石。哪知墊腳石會破碎,再也回不去,挽不回曾經的擁有,頃刻間,化為烏有,只剩一身銅臭味。
楊紫曦,典型的拜金女形象,不想說太多。只有吳狄那種“傻子”才會接二連三的原諒她。為了那份瘋狂的購鞋快感,為了夢想的花店,跟一個富二代“亞健康”好上了,最后落得人財兩失。一個充滿物質的愛情能長久嗎?在精神上,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注定這份愛只是這個世界還未收走的垃圾而已。后來楊紫曦也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了,都是因為童年的記憶痛楚在作祟。現在社會上有太多像楊紫曦這樣的女人了,但愿她們能像楊紫曦那樣能夠迷途知返。
這部劇感人肺腑,其中有一段我看了,熱淚盈眶。當瘋子和沈冰探監之后出來喊老程一聲“爸”時,老程停下腳步,瘋子跑去蹲下給他爸系鞋帶,配上汪峰沙啞的聲音,唱著《再見青春》,“我看著滿目創痍的繁華,感到痛徹心肺的惆悵,聽著心在爆裂的巨響,陷入深不見底的悲傷。”頓時我壓抑不住自己,眼淚涌現出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句話基本可以概括為這部劇的主旨。從吳魏對伍媚的愛,沈冰她媽對她爸的愛,瘋子對沈冰的愛,大藥瓶子對林夏的愛找尋線索,都能體現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交易是什么?老程說“這世上沒有什么不可以交易!我們一輩子其實都在不停地做交易!做各種各樣的交易!小猛,人生在世,就是交易二字!就算是友情,愛情,婚姻,聽起來很美,說穿了其本質也不過都是一種交易!除了血緣之親由天注定,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系其實都是各種利益相互需要相互平衡相互制約的產物!”這句話說的好冷酷,感情都能拿去做交易。我想在大多數人眼里是不贊成這種茍且的交易吧!石小猛在誘惑面前妥協了,出賣自己的愛情。得到一切之后,卻癡心妄想著沈冰能回到自己的懷抱,但事與愿違。針對交易,沈冰說“能買走的東西留不住,買不走的東西誰也別想買走。”只要我們不妥協,不向現實低頭,金錢與權利能把我們擁有美好的感情怎么樣。其實如果我們有自信,能力,我們沒必要抓住那種充滿邪惡的機遇,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一步步的來。
總有人說你是這種人,是那種人,但我覺得吧,這世界上有多少個人,就會有多少種人,而且每個人都是千差萬別的個體,所以說別人的快樂,你模仿不了,你只有去經歷和體驗你自己,痛苦也一樣。正如吳狄的快樂,吳魏這一生都沒有機會去享受了,也模仿不了,他的快樂被他的那種狼性剝奪了。我們想要快樂,就不要計較太多,追求目前壓根還不能擁有的東西。
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現實中的一類人,他們在演繹著不同身世背景的人的生活,無可厚非。北京愛情故事,淹沒了多少人的純真愛情,打落了多少人浮躁的幻想,那些北漂的現實一愣愣的擺在了所有北漂者的面前,讓他們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接受。
讀《最初的儀式,最后的愛情》心得感悟 篇3
當你不再愛我,當愛你已成為你的負擔,當相愛已是一種痛苦,那么,我選擇放棄。
放棄你,是因為愛你.因為愛你,所以不愿看見你不快樂;因為愛你,所以不愿看著你強忍內心的掙扎;因為愛你,所以不愿看見你勉強的笑容;因為愛你,所以愿意放了你。
當愛已成往事,又何必苦苦追尋?強求得不來幸福,強求只能拉大你我的裂痕,只能加劇你我的痛楚。如果你真的想走,我無言,只能任你離去。
曾經以為你是風箏,我手中握著那根線,無論你飛向何方,我最終都是你的歸屬。現在終于明白,其實愛你,就不應該束縛你。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往事如風,不如讓愛隨風而去。當一切成空,惟有回憶伴我。時間能沖淡一切,包括我對你的愛。
不愿讓你看見我的眼淚,因為你會心軟,但你不會開心。因為愛你,所以不會用淚水強留,所以放了你。你的心已遠去,我又何苦留下你的軀體?
雖然我渴望“天長地久”,但如果這只是一種奢求,那我不如只求“曾經擁有”。曾經擁有過你的愛,這已足夠。
因為有一種愛,叫做放棄。
放棄不是無私的奉獻。放棄你,這不僅是對你的愛,更是對我自己的呵護。放棄你,我會傷心,當我不會后悔。讓你從我的生命中消失,是因為“長痛不如短痛”。當我容顏盡老、行將就木,我依然不會后悔。
因為曾經愛過你。
因為愛你,所以希望你快樂。
有人說這個世界不會有永恒的愛情。你我之間,如果連短暫的愛情也無法存在,不如放開彼此。
愛你,就該讓你去追尋你的幸福。當你快樂時,我也會快樂。因為你的一切,我都在意。
如果你要離開我,我不會怪你,只能怪我自己,怪自己太愛你。
也許是我過分的寵溺讓你習慣享受,也許是我過分的放任讓你沒有責任,也許是我過分的愛憐讓你壓力重重,也許是她美麗的容顏讓你迷失方向……
只怪你我有緣無分。
當你想要離去,請別管我,你只需告訴我,你不再愛我,你要走。我一定會讓你走,不會乞求你留下,哪怕聽見自己心碎的聲音。
當你離去,請別再回頭。回頭是一種錯誤,回頭是對你我的不公。去了,請別再后悔。
因為愛你,就該放了你。
我知道,有一種愛叫做放棄,那是對你最深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