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語錄》讀后感(精選6篇)
《姥姥語錄》讀后感 篇1
看了姥姥語錄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其中還有很多我不懂的道理,我很喜歡文章中的姥姥,她勤勞能干,一生過的十分充實,她善良好心,即使自已并不是很富裕也愿意接濟他人。她只是一位平凡的姥姥,但因為她無窮的智慧和99年的人生之路,她的形象顯得越發越光輝起來。
我也想去書中的水門口看看,看看是怎樣的環境讓姥姥擁有如此多的智慧。姥姥說,天黑了,誰能拉著太陽不讓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別怕,多黑的天到頭了也得亮。是啊,人世間少不了生死離別,卻是無法避免。親人走的時候,誰不會悲傷誰不會心痛。但是生活還要繼續不是嗎,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對待自己,不要讓他們走的仍有遺憾,珍惜身邊愛自己的所有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他們的愛,才會珍惜。
我很喜歡文中姥姥的教育方式。文中作者說,她小時候偷了生產隊的麥子,想拿回家叫姥姥蒸饃吃。可是怎么都蒸不熟,作者只好承認了是自己偷的。最后姥姥用一大鍋饅頭告訴了作者,公家的東西不能偷。在那個少糧寡食的年代,姥姥能肯浪費那么一大團面來教育一個5歲的孩子。那這個孩子有什么理由成為一個本性不好之人?很多人踏上犯罪的道途,都因為家庭教育問題吧?如果中國的姥姥,親人都像文中的姥姥一樣善于教育,那何來不良少年之說?
姥姥這一輩子都沒穿過艷色衣裳好料子衣服,可是她并不覺得委屈。作者問姥姥,身為女人,一輩子沒穿過高跟鞋,遺憾吧?姥姥卻搖搖頭,說那年頭,作者不包腳都算怪物了。作者又問,一輩子沒穿過裙子,遺憾吧?姥姥說,怎么沒穿過裙子?圍裙也是裙子。對啊,圍裙也是一種裙。姥姥一輩子都帶著圍裙,一輩子都站在灶前,一輩子都那么勤勞忙碌。
書中的姥姥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什么都不懂,大字不識一個,學都沒上過。可是她懂得善惡,懂得是非,懂得丑美。她用99年的人生經歷總結了一條又一條智慧,叫我們嘆服。姥姥的理兒很直白,很實在,她為什么不悲觀不放棄呢?是無奈還是現實?她從沒想著以此來教育誰,給予誰,她就是這么想的,這么過的,她認為是個人都該明白的理。
姥姥雖然不在了,可是她的精神和智慧卻在我心中扎根。姥姥用一句句平凡的話打動我們,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真理。人這一生中,樂就是福。
《姥姥語錄》讀后感 篇2
經過張建平校長的推薦,我在網上訂購了四本全部出自著名主持人筆下的書籍。其實,我在之前并不認為這四本書會有多好,有什么特別之處。但當我真正去看之時,我發現我錯了。其中,倪萍的《姥姥語錄》深深打動了我。
這一章主要寫的是姥姥離世前,倪萍先后用整理報紙、剝瓜子的方式,用她的話來說就是”變著法兒不讓姥姥老“,但在姥姥病危時,未能趕回去見姥姥最后一面,留下終生遺憾并沉痛懷念至今。
姥姥說:”麻煩別人自己心里是苦的,幫著別人自己心里是甜的。你幫了別人,早晚人家也會幫你,不信你試試?這一輩子你試不出來,下一輩子你孩子也能試出來。“”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夠數了,福又回來了。“種善因得善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物極必反“,姥姥一輩子沒上過學,不認得字,但卻對做人的準則有實實在在的領悟。我們這些受著高等教育成長起來的”文化人“,是否想過”我為人人“?有沒有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別人?有沒有肆意浪費著不可再生的資源,而不曾意識到節約克制?有沒有翅膀硬了,就再不會關心含辛茹苦哺育自己成長的長輩?這足以使我們這些”文化人“深刻反思一通。
同時我發現,所謂的平凡人,智慧卻是非凡的。姥姥和我們身邊很多老人家一樣,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也沒有什么文化知識,卻比很多擁有高學歷的人士更明白、更善于把握和運用做人的道理。那些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智慧,那些優雅得體的待人接物之禮,不知道當今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懂得?
回想自己故去已久的姥姥,也是把全部的身心都奉獻給了子女和后人,默默無聞地走過了自己的一生。對于她象大樹一樣的無私、無言,作為后人的我,又怎能不敬重和感念呢?
《姥姥語錄》讀后感 篇3
《姥姥語錄》是這么飽含作者對姥姥的愛以及對姥姥的孝心的一本書,有那些令人讀后潸然淚下的故事,那些讓心變得柔軟酸楚的話語。使人心為之動容。這位99歲的姥姥雖沒有文化,但是總會在我們困難的時候,給予我們非常巨大的啟迪。讓我帶大家走進這位99歲姥姥看似平常但使人受用終生的大智慧。
作者倪萍是著名主持人、演員,她用她真摯感人的文字,描述了她姥姥淳樸,看似平凡卻又不凡的一生。
這本書讀后有兩點給我觸動很大,一是姥姥的智慧,二是倪萍的孝心。
倪萍的姥姥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沒有多少文化,但在困難時刻,姥姥總會用她那大白話點撥著我,多少個想不開的問題,都是姥姥一個個雞毛蒜皮的比喻讓我豁然開朗;姥姥的寬容,姥姥的良善,不斷地修正著我的缺點,改正著我的錯誤;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終照耀著我,溫暖著我。使我感到什么叫做人生的大智慧。
不想用華麗的詞藻贊美姥姥,因為那不是她的風格。姥姥平凡質樸才是她最美的特點。讀《姥姥語錄》發現,所謂的平凡人,智慧卻是非凡的。姥姥和我們身邊很多老人家一樣,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也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但卻比很多擁有高學歷的人士更明白、更善于把握和運用做人的道理。明白做人的時候,生活的時候,不只是一份高學歷,更是要有一顆對熱愛生活的心。
這就是姥姥!一個沒有文化的中國老年婦女說出來的話語!
倪萍為了讓97歲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每天開心一點,就想了一個點子:說歐洲某國家收購瓜子仁,要求必須是手剝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須是完整的,15元一斤,問姥姥愿不愿意在家里剝瓜子,姥姥很是愿意,于是就開始剝瓜子。那時起倪萍就按瓜子重量給姥姥發工資,并動員全家偷偷吃掉這將”出口歐洲“的瓜子仁,甚至有朋友來臨走也要讓朋友帶上些。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也覺得自己還有用,還掙了錢。這件事可見倪萍是費盡心思讓老人在世的日子快快樂樂。從此可見作者倪萍十分愛姥姥,也體現出了她的一片孝心。
雖然這本書中有許多姥姥這個農村婦女不太正確的見解,但這話語十分樸實,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人啟發。這也許就是作者倪萍懷念姥姥的最好方法。
《姥姥語錄》讀后感 篇4
看了姥姥語錄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其中還有很多我不懂的道理,我很喜歡文章中的姥姥,她勤勞能干,一生過的十分充實,她善良好心,即使自已并不是很富裕也愿意接濟他人。她只是一位平凡的姥姥,但因為她無窮的智慧和99年的人生之路,她的形象顯得越發越光輝起來。
我也想去書中的水門口看看,看看是怎樣的環境讓姥姥擁有如此多的智慧。姥姥說,天黑了,誰能拉著太陽不讓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別怕,多黑的天到頭了也得亮。是啊,人世間少不了生死離別,卻是無法避免。親人走的時候,誰不會悲傷誰不會心痛。但是生活還要繼續不是嗎,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對待自己,不要讓他們走的仍有遺憾,珍惜身邊愛自己的所有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他們的愛,才會珍惜。
我很喜歡文中姥姥的教育方式。文中作者說,她小時候偷了生產隊的麥子,想拿回家叫姥姥蒸饃吃。可是怎么都蒸不熟,作者只好承認了是自己偷的。最后姥姥用一大鍋饅頭告訴了作者,公家的東西不能偷。在那個少糧寡食的年代,姥姥能肯浪費那么一大團面來教育一個5歲的孩子。那這個孩子有什么理由成為一個本性不好之人?很多人踏上犯罪的道途,都因為家庭教育問題吧?如果中國的姥姥,親人都像文中的姥姥一樣善于教育,那何來不良少年之說?
姥姥這一輩子都沒穿過艷色衣裳好料子衣服,可是她并不覺得委屈。作者問姥姥,身為女人,一輩子沒穿過高跟鞋,遺憾吧?姥姥卻搖搖頭,說那年頭,作者不包腳都算怪物了。作者又問,一輩子沒穿過裙子,遺憾吧?姥姥說,怎么沒穿過裙子?圍裙也是裙子。對啊,圍裙也是一種裙。姥姥一輩子都帶著圍裙,一輩子都站在灶前,一輩子都那么勤勞忙碌。
書中的姥姥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什么都不懂,大字不識一個,學都沒上過。可是她懂得善惡,懂得是非,懂得丑美。她用99年的人生經歷總結了一條又一條智慧,叫我們嘆服。姥姥的理兒很直白,很實在,她為什么不悲觀不放棄呢?是無奈還是現實?她從沒想著以此來教育誰,給予誰,她就是這么想的,這么過的,她認為是個人都該明白的理。
姥姥雖然不在了,可是她的精神和智慧卻在我心中扎根。姥姥用一句句平凡的話打動我們,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真理。人這一生中,樂就是福。
《姥姥語錄》讀后感 篇5
看見這本《姥姥語錄》,一下子想到了我的姥姥。正趕上假期,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倪萍通過文字轉述著姥姥的話,滲透著她對姥姥的愛。書里除了一句句姥姥的”至理名言“,看不到姥姥的模樣,但我隱約間感受到——一個活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老太太。
讀完這本書讀后有兩點給我觸動很大,一是姥姥的智慧,二是倪萍的孝心。扉頁上微笑著早年的照片,和藹、可近的倪萍,在經過了生活中的風霜雨雪吹刮后,不再是幸福滋潤的臨家大姐,而是為一大家人忙前忙后的女人,為了兒子可以付出一切的女人,是一個天蹋了可以擎天的女人,是一個心里、肩上承載太多的女人,她是一個大女人。但我相信,她是幸福的。
倪萍帶領讀者走進她99歲姥姥的平凡生活,追憶她與姥姥一起走過的有淚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心底那一個個姥姥與外孫女之間愛的故事,令人為之動容,清澈質樸、真摯感人的文字,溫暖人心。細述這位純樸、善良的山東老人生命中的最后樂章,分享她那些看似平常卻讓人終生受用的生活大智慧。
她講她的姥姥,讓我想起我的姥姥。今年已經88歲的姥姥,耳不聾眼不花,身體硬朗得很,不管村里誰找她,她都熱情相迎,姥姥常說:”別人信任咱,咱就得實心實意對人家。 做人一定得出好心眼,老天爺都看著呢“。雖然姥姥說的話沒有倪萍轉述姥姥語錄的精彩,但是理兒是一樣的,都喜歡拿老天爺說事。如今,我已經參加工作了,她還經常囑咐我們要多看書多學習,哪怕一天多認一個字,一年還能認識365個字呢。哈哈!她眼里的學習就是認字,我可愛的姥姥。
這本書,文字間褪去了華麗的修辭,卻體現了最簡單最質樸的人生哲理,一時間我很難想象這位不識字的老人家能將很多事情看得那么透徹,并且用非常簡單的充滿智慧的語言表達出來,字里行間讓人讀出的都是自己明白的顯而易見的道理。讀了這本書,突然覺得眼前的世界分外透亮,覺得那些一時的不順都過去了。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有一碗米給人家吃,自己餓著,這叫幫人;有一鍋米吃不了,給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幫你。是啊!今天我們如果我們都能以這樣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就會發現溫暖無處不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趁親人還健在,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讓長輩感覺幸福、滿足。 這本書及時提醒自己愛我的親人。再多一點!
《姥姥語錄》讀后感 篇6
一口氣讀完了倪萍的《姥姥語錄》,之所以一口氣讀完,放不下,是因為真的像倪萍說的一樣,這個老太太是家家都有的老太太,老太太的話每一句都是那么熟悉,那么親切,比一些哲學家的話更通俗,更易懂,更能滋養人的靈魂。更主要的是我們家也有個這樣的老太太,也是小腳,也活到了將近100歲,也是一輩子很少生病,她也是我的姥姥,一個滿頭銀發,連睫毛、眉毛都白了的壽星一樣的老太。
姥姥說的話,姥姥做的事情,多么智慧,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是智慧真的和學識無關,和心靈有關,更關乎靈魂深處的東西。
“平淡是真,普通是好,這都是懶人說的話。你去問問山頂上的人,他要是和你說實話,他保準說他這輩子不后悔,下輩子他還要上山頂。”姥姥這句話是不是提醒了時下很多人,說這些話的我們是在堂而皇之地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找借口不奮斗,找借口不努力!和姥姥相比,一些教育家,一些所謂的讀書人,都相形見拙。
“我”偷了公家一籃子麥穗,姥姥知道,但什么都沒有說,幾天之后,我問怎么還沒有吃到麥穗做的饅頭,姥姥問我:“你是從哪里撿到的麥穗,怎么發布開,蒸不熟呀?”“我”不敢說,姥姥也不急,過個幾天,打開碗柜,那面團已經發黑了,長毛了。我哭了,說出了真相。姥姥說:“怪不得蒸不熟,偷的東西是蒸不熟的,不能吃。”在那個少糧寡食的歲月里,姥姥竟然用那么一大團面來教育一個五歲的孩子,不急于揭穿,不去訓斥,不去用過多的語言教育,可是這樣的教育多么有成效啊!我們這些所謂的讀書人,搞教育的又有幾個有如此的智慧呢?
我決定買一本放在床頭,因為文中姥姥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那么樸素,又是那么富含哲理。這個樸素而深刻的人生哲學支撐著姥姥走過了漫長的一個世紀,滋養了一個樸素的,大眾喜歡的倪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