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學生閱讀心得(精選7篇)
《中庸》學生閱讀心得 篇1
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jīng)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義,意思很難理解。雖然不盡理解,卻也能從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釋是不偏不倚之謂中,不易不更之謂庸。中庸即中和。
中庸說來簡單,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失之偏頗。過于追求物質(zhì),或者過于理想主義,都一樣,過猶不及。特別是在我們?nèi)粘5慕逃虒W中,為了達到一定的分數(shù),有時會犧牲掉學生的休息時間,或者讓他們被動地接受一些所謂的知識,打擊了學生學習興趣。中庸就可以幫我們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從而使我們做到知足常樂,慢慢學習,對待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話很流行;細節(jié)決定成敗。許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質(zhì),往往不能做到處處小心謹慎,不能從頭到尾保持一顆平常心,他們常常在事情的最后關(guān)頭因為某一個細節(jié)沒有注意到而功虧一簣。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我對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一定能受用終身!吨杏埂返暮诵闹皇恰皠t”,則即是標準。這個標準,其實是對己對人統(tǒng)一的標準!耙延⒍⑷耍河_而達人”,這句話是說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就會避免很多矛盾,處世也會更加簡單。
《中庸》學生閱讀心得 篇2
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
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jīng)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關(guān)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zhì)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yīng)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zhì)?墒,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jīng)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jié)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中庸》學生閱讀心得 篇3
看了這本經(jīng)典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于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xiàn)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xiàn)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shù)不勝數(shù)的道理。
這些道理散發(fā)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nèi)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于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今有偉人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zhì)——感恩。
像勤學,如果我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和大學問家匡衡,他們?yōu)榱饲趯W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時極愛讀書,白天在田間忙於助大人農(nóng)作,日落始返家,欲讀書卻苦於家中無燈,后來忽發(fā)妙想,原來,鄰家點燈的那間房與他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鑿了個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讀書,讀完了不少書。后來,匡衡成了著名的學者,特別是對于《詩經(jīng)》一書,在當時的見解無人能出其右。漢元帝時,他的學問極為當朝賞識,所上之書屢被采用。他的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學界千古佳話……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后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jié)攜手建設(shè)我們的美好明天!
《中庸》學生閱讀心得 篇4
在讀完《中庸》之后,我的收獲還是很大的!吨杏埂匪且黄匾娜寮艺軐W經(jīng)典文獻,它從本體論,主體論,倫理政治論,宇宙論四個方向展開了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經(jīng)到的本體作為始基,以道德主體作為核心,描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會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最終將天人,內(nèi)人之道歸結(jié)為——“誠”。
在《中庸》中,我深刻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不僅能提升個人科學常識,而且還可以改變命運。例如,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乃枷刖辰绾臀幕瘜哟巍?/p>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zhì)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和平的態(tài)度處理事情。學習它本身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以上是讀完《中庸》的理解和收獲。
《中庸》學生閱讀心得 篇5
讓人很難理解,幾千年前古人總結(jié)的經(jīng)驗,到了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依然擲地有聲、經(jīng)典至極。這是我讀《中庸》時的感受,而且讀的越多、理解得越深,這種感受越強烈。
《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絕大多數(shù)都能發(fā)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認同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句中的“豫”作“預”理解,是“計劃”、“準備”的意思。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沒有計劃好或準備好,則可能失敗。”
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上個星期五的朗誦比賽,我們班又拿了一個一等獎。這個一等獎也是來之不易的。老師一接到通知,就搶先進行了計劃和選題,接著就組織我們進行練習,開始的那幾天,我們除了在學校練習之外,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天回家練習朗讀,實際上,這就是在作充分的準備。離比賽還有兩天的時候,老師每天又抽一、兩節(jié)課給我們排練,此時,她專門注意糾正我們的舞臺效果。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們?nèi)w同學無論是字正腔圓,還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別的班要好,F(xiàn)在來看,如果不是老師搶先計劃并組織我們充分準備,我們就很難拿這個一等獎啦。
事先沒有計劃和準備的事,我做得多了,當然也就嘗到了很多次失敗的滋味。比如有一個星期天下午,我記得我還有一個辦手抄報的作業(yè)沒有做,于是,我急著做手抄報。當我找a4紙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紙沒有了,爸爸便馬上給我買回來。這時,我又發(fā)現(xiàn),我不知道畫什么畫、寫什么內(nèi)容,好不容易畫好之后,又發(fā)現(xiàn)彩筆掉在學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給買彩筆。前后折騰了四、五個小時,才把辦了一張質(zhì)量很差的手抄報。后來想,如果我事先準備好材料,并事先設(shè)計好手抄報的版式和內(nèi)容,我想,這張手抄報不僅質(zhì)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時間也少得多。
現(xiàn)在,我時常在做事和學習的時候都會想起“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一重要的做事準則。
《中庸》學生閱讀心得 篇6
一直以來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很感興趣,初中的時候因為時間緊任務(wù)重,只零碎的學過一些,然而都不夠系統(tǒng),不能夠準確的把握其精神實質(zhì)。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就買了一些有關(guān)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書。今天讀完《中庸》,感觸頗深。
《中庸》里面涵蓋了有關(guān)做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識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然而,對于這種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們必須批判的繼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積極的,然而,也還有很多不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迷信書本。
中庸之道是中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值得現(xiàn)今社會提倡和學習的,是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值得所有中國人學習,值得我們深研。
《中庸》學生閱讀心得 篇7
通過讀這本書,讓我了解了《中庸》是我國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原屬《禮記》的一篇,宋代把它和《禮記》中的《大學》獨立出來,同《論語》、《孟子》配合稱《四書》!吨杏埂防锩骊U述了有關(guān)做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它所敘述的就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那么何為中庸呢?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xiàn)出喜怒悲樂時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但若表現(xiàn)出來而有節(jié)制的,叫做“和”。中庸的根本即為中和。我想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社會則井然有序,處處和諧了。
記得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兩兄弟倆在爭一個蘋果。母親犯難了,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兒子,給誰?不給誰?——一人一半吧!
這是大眾所普遍接受和贊成的最妥帖最自然的解決辦法。可大多數(shù)只知道這樣做公平,使兩人不至于打起來。其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吃完自己的半個蘋果就拍拍屁股走人,很少有人想到,有人愿意去從兩個半拉的蘋果核中悟道——中庸之道。
“中庸”的“庸”說的是“適中”的道理雖然平凡無奇,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的確,“中立而不倚”,“過猶不及”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曾是千百年前的大學鴻儒所追求和堅守的行為準則和人生信條。時至今日,人們還在求索中庸之道之中蘊藏的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崇尚的均衡美與對稱美。
“中庸之道”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經(jīng)典,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至今還在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說,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因此很少能夠有人實現(xiàn)它。如果能得到,一定要牢牢的抓住,做到孔子說的: “吾道一貫之”的境界。
《中庸》卷尾引用《詩經(jīng)》說:“德行輕如毫毛。”輕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擬的,而上天所承載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那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如此說來,人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地存在著,其實不然。人們常說,“小隱于野,中隱于市,大隱于朝”,這里的“隱”是一種純粹的品格與心境的修為,一種最完美的、最優(yōu)雅的自我控制力。當然,這非常地難,甚至可說無法抵達,即使是《中庸》作者子思也望塵莫及。讓我們看一看《中庸》的創(chuàng)作背景:子思以說道傳教為宗旨,周游列國。曾為魯繆公之師。后困于宋,不得志,遂憤而作《中庸》。因此可以看出《中庸》本身就是一部在不中和的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的作品,故而說明“中庸之道”更多時候是一種理想的道德境界,是人類難以突破的極限。作為一個平凡人,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天”或者世界、人類是有法則、有定律的,所以只要嚴謹、率真地做自己就可以了,千萬不要違背規(guī)律行事,否則就是背叛和諧、自取災(zāi)難。恰巧,這正是巔峰對峙了數(shù)千年的孔孟、莊老兩大國學屋脊最奇妙、最中和的一次共識。
回顧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我感覺教師確實應(yīng)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學生的錯誤。在課堂上,當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擺在我們面前,他們有的活潑,有的調(diào)皮,有的誠實、率真,有的不愛寫作業(yè),有的上課調(diào)皮搗蛋,他們的性格特點多種多樣,所以有時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當我們面對這些錯誤時,有時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如果我們換一種教育方法,采取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我們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引導學生走正確的道路,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guān)鍵所在。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而實現(xiàn)這種和諧之本就在于心靈之間的真誠交流。我們有句座右銘:一切為了孩子!現(xiàn)在聽起來忽然感覺有些激烈,缺乏中和。斗膽胡言一句,可不可從心開始,說成:一切為了孩子的感受!
中庸思想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髓,從個人的角度來講,對于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具有積極重要的價值。借鑒中庸思想的精華,能夠提高我們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我們學會做人與處世,從而有一個幸?鞓返娜松。
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值得當今社會提倡和學習的,是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值得所有中國人學習,值得我們深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