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綠山墻的安妮體會(精選3篇)
讀綠山墻的安妮體會 篇1
最近,我讀了《綠山墻的安妮》,這本書的作者是加拿大的露西·蒙哥馬利。女主人公是一個長著紅頭發(fā)的孤兒——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的關愛,但她憑著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贏得了同學和老師的關心,使自己戰(zhàn)勝了命運帶來的困難。
當我雙手輕輕合上這本書時,那一段段精彩的部分便在我的腦海中漂浮著:安妮被馬修收養(yǎng),從孤兒院帶到綠山墻;安妮勤奮學習,贏得了艾費里獎學金;安妮放棄學業(yè)照顧瑪麗拉……
安妮有著一顆善良、天真無邪的心。雖然自己長著一臉的雀斑,頭發(fā)還是紅色的,但她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使自己不會自卑。
讓我們聯(lián)想一下身邊的人:有些年當力壯的年輕人只因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就自我墮落,虛度年華;有些人,他們雖然身體有缺陷,但他們身殘志堅。
海倫凱勒就是其中一個。她在很小的時候便慘遭命運的欺凌——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幾年來,她一直生活在黑暗與寂寞的世界里。可她并沒有因此而自卑。她努力練習說話,并在老師的幫助下成功學會了與別人溝通,這簡直是一個奇跡!
海倫凱勒不僅用自己頑強的毅力克服了身體缺陷帶給自己的痛苦,還勤奮學習,掌握了多種語言,成為了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她周游世界,大量資助盲人學校,幫助殘疾人,獲得了人們對她的尊重。
讓我們向《綠山墻的安妮》中的安妮和海倫凱勒學習,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放棄希望。
讀綠山墻的安妮體會 篇2
長著紅頭發(fā)、滿臉雀斑、愛幻想的女孩是誰?她當然就是加拿大赫赫有名的經(jīng)典形象——安妮·雪莉嘍。
車站邊,坐著一個小女孩,一身可笑的絨布衣裳,一雙熱切的大眼睛尋找著來接她的人。當她乘上馬車飛速前進,到達綠山墻農(nóng)舍,我才知道她叫安妮;在去斯潘塞家的路上,我才知道她是個孤兒,父母死于熱病。
六月的早晨,是如此美麗。昨日的悲傷,安妮已遺忘。雖然她不能留在綠山墻,但她,可以想像,那雙大眼睛,早已凝視著窗外變幻無窮的天空,她的心也飛到了九宵云外。啊,這真是個讓人留戀的好地方。
當她終于知道自己可以留在綠山墻農(nóng)舍時是多么歡天喜地;當她和同班同學吉爾伯特·布萊恩結下冤愁時是多么憤憤不平;當她和黛安娜·巴里成為知心朋友時是多么快樂無比。她,對待愛,對待恨,同樣如癡如狂。
安妮的每一次闖禍、哭笑逐漸讓我與她融為一體。我跟著她哭,跟著她笑,跟著她為自己尋找煩惱。然而,這里邊也有我的朋友,她們是黛安娜、魯比、簡,還有喬西,她們和我和安妮一起成長。
安妮的那雙眼睛讓我看到了世界的美好,乏味的生活開始充滿詩情畫意,枯燥的鋼琴曲也變得生動有趣。
安妮就像一把明火,點亮了我的心靈!從此,哪怕掉入絕望的深淵我也會努力爬上來,哪怕踏入艱險的荒漠我也會奮力走出來。乏味、枯燥不再是我的對手,我可以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格外精彩!
安妮,安妮,我愛你!
讀綠山墻的安妮體會 篇3
改編自亦舒小說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似乎開局不錯,創(chuàng)豆瓣國內現(xiàn)代劇評分最高的作品,開播第一天點擊量就破億,而且豆瓣評分開畫時還達到7.5分。這出“亦舒原著”,由馬伊俐、靳東、袁泉、雷佳音主演,陳道明客串的電視劇一下子就引起了關注。
這似乎是個關于婚外戀的話題,33歲的羅子君,是一個全職太太,每天吃喝玩樂買買買,然后老逼著閨蜜幫忙調查老公陳俊生有沒有外遇。結果丈夫還是有外遇了,突然離婚。
一個家庭主婦被人奪走了丈夫,奪走了婚姻,然后經(jīng)過自我反省,發(fā)奮圖強,有了自己的事業(yè),直到遇到了一個更好的男人……多好的勵志樣本,我們簡直可以將這個故事稱為“一個家庭主婦的逆襲”了。
先要說明的是,婚姻的樣貌參差多態(tài),《我的前半生》展示的只是其中一種,婚外戀的原因形形色色,羅子君遇到的也只是其中一種。
不過,這確實是比較典型的一種。典型之處在于,在許多女性的心理預期中,坐豪車,住洋房,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yǎng)尊處優(yōu),無所事事,不學無術,每天就是化化妝、美美容、旅旅游、花花錢……這才是人生贏家,這才是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的全部只在于輸入一個多金又愛自己的陳俊生。以此觀之,該劇還是很現(xiàn)實地照應了生活,或者說反映了一部分社會心理。
需要強調的是,羅子君的問題并不在于是全職太太,而是在于不會工作,只會享受。起碼劇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羅子君會做家務、會教養(yǎng)孩子,反而是有一回,兒子問角膜是什么,子君說成了“腳膜”,恰好證明了她在教育孩子上的無知。
不過,誰能說家庭的工作不是工作呢?在美國,全職媽媽數(shù)量驚人,但都相當自主、獨立。在歐洲,不僅有大量的全職媽媽,還有一些全職爸爸。很多人都以做全職媽媽、全職爸爸為傲。
著名導演李安就在家做過多年全職爸爸。如果羅子君真的是居家生活的一把好手,離婚之后,她大可去應聘家政一類的工作,而不是去面試前臺導購。這其實也是我對這部劇最大的不滿,簡直把全職太太黑了一個底兒朝天。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道明的成名作《末代皇帝》,其主題歌里有這么一句歌詞:“發(fā)什么沖冠怒,消什么萬古愁,只因為一場繁華舊夢做不夠。”我不知道亦舒當初給小說起名的時候是不是想到了末代皇帝溥儀寫的'《我的前半生》,不過,在我看來,某種程度上,羅子君和宣統(tǒng)皇帝的經(jīng)歷頗有一些相似之處。
羅子君離婚之前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一場做不夠的繁華舊夢。這場繁華舊夢的要點就三個字:等、靠、要。可惜,有情郎并不易得,小三更是無孔不入,當羅子君像宣統(tǒng)皇帝一樣,從金屋中走出來直面生活艱難的時候,這場繁華舊夢總要有醒來的一天。
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在于擁有獨立的人格和精神,而獨立人格和精神的前提,至少應該包括自食其力。也就是說,獨立不僅僅是女人,而是每個人生存的標準配置。因此,一切建立在人身依附上的婚姻,總有一天是要破產(chǎn)的。所以,羅子君的身無一技,早就為后來的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埋下了伏筆。
波伏娃說,“愛情不會成為一種拯救,而是成為一種人際關系。”推而論之,婚姻也不應成為一種拯救,如果真的有拯救,那么,所有的拯救都應該從自救開始,從不做夢開始,從腳踏實地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