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傷逝個人體會650字(精選3篇)
讀傷逝個人體會650字 篇1
我覺得婚姻給婦女們帶來了安穩與保障,但讓婦女們失去了卓越的機會。我這里所說的安穩與保障是讓婦女們學會了隨遇而安,這種安穩會讓婦女們失去遠大的抱負和激情,使她們甘于華而不實的平庸生活。
在《傷逝》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傍晚回來,常見她包藏著不快樂的顏色,尤其使我不快樂的事她要裝作勉強的笑容。幸而探出來了,也還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導火線便是兩家的小油雞,但又何必硬不告訴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會看書,會和涓生探討一些書本知識,她會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的口號,這在當時是很有個性解放色彩的,這說明當時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見有去接受新東西的。可與涓生同居后的子君變得沉默了,雖然剛同居時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會在一起談同居前的點滴,但時間久了,加上生活的緊迫,他們之間的隔膜也越來越大了。有時他們會坐著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對涓生重復說著他們以前的故事,說得次數多了,以致于涓生對子君所說的故事都能夠背了,也聽得煩了。涓生此后寧愿呆在寒冷的圖書館也不愿早早地回去面對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過去,活在了記憶力里,她找不到現在屬于自己的自我。
與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后的子君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區別呢?我認為如果一個女性只會為家庭任勞任怨,沒有自己的奮斗目標,那么她的這種家庭主婦的角色會破壞他們之間的家庭生活。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社會每天都在變化,人也在變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婦那么小的范圍內,你就會失去很多與外界聯系的機會,這樣會使自己孤陋寡聞。如果把一顆心死死地拴在家庭這一根繩上,把神經死死地繃緊來看住自己的家庭,那么你就會變得敏感起來,變得小氣起來。此外,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么不開心的事,你不可以亂發脾氣,不可以說出來,只能悶在心里。一個好的發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說話,做臉色。但這樣的行為,在丈夫看來你是多么的不善解人意,不體貼。在以前,很多人認為,婦女就應該呆在家里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拋頭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應該依附丈夫聽從丈夫。婦女們從來都是被定義被思考的。
當子君與涓生的生活泥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子君沒有想過要去改變自己,改變涓生,而是過著像一潭死水一樣的生活。子君當初為了與涓生同居,她與家里斷絕了關系,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時被人指指點點,但子君說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便毅然于涓生同居了。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從子君果斷與涓生同居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子君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但到后來,當她與涓生之間已經不存在愛時,她卻缺少了給婚姻開死亡證的勇氣,最終選擇了郁郁而終,子君沒有想過自己還可以重頭再來。
我認為,無論在什么什么時候,女性都應該自己解放自己,積極地建設自己的心靈,不要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己,把自己從身體中解放出來,拋棄妨礙自己進步的觀念,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角色中都應該與男性共同創造價值。
讀傷逝個人體會650字 篇2
對于我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較為難懂、晦澀不明的。可以說《傷逝》也不例外吧。但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為涓生、或是為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后,我都會把書里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里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里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里有這么一句: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么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余華的《活著》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著。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于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可以為了愛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起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斗。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起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里一直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于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希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盡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后來,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并不很深的土坑里,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于戰斗,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后,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愿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可以找到一條不后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于我的意義。
讀傷逝個人體會650字 篇3
從朋友處借到《歲月如歌》一書,我就愛不釋手。封面上遼闊無比的藍天白云,象征著于老師的心胸與學識;于老師神采奕奕,仰望天空,雙眸充盈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教育事業的追求。書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這不僅因為書中積淀著她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專家的豐厚經驗,匯集了四方人士對她為人為學的高度評價,更是因為它貯滿了于老師對教育事業、對語文教學特別是對她的無數學生深深的愛。
因為朋友是個愛書如命的人,破例借給我一本書,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緊時間讀完《歲月如歌》。把書還給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師的教學世界中,回味于老師以行云流水般的語言,以火一般熾熱的真情,敘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艱辛與奮斗、傷痕與歡樂、追求與收獲,給了我巨大的心靈震撼。在我眼中,《歲月如歌》是一本大書,我從這本大書中讀到了很多很多……
我從這本大書中讀到了于漪老師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經歷了種.種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但她都闖過來、挺過來了。于老師少年時代,國難、家難接踵而至:日寇鐵蹄長驅直入,家鄉危在旦夕,父親帶領一家人外出逃難;1944年夏,父親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來一般。母親對五個子女說:“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師從小就懂得了“只有奮斗,才能生存;只有奮斗,才能改變孤兒寡母的命運”。奮斗成了于老師姐弟五人的生命線(后來,他們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學者、教授)。
我從這本書大中又讀到了于漪老師充盈胸懷的無私大愛——對教育事業無償的奉獻,對學生深切的關懷,對青年、對后學者無比的真誠。于老師說:“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文~期間,接了一個亂班,她硬是用感情與責任把學生一個個找回來上課;有學生患肺結核病,家庭十分困難,她擠出錢(因為當時于老師家里經濟也十分拮據)買特藥雷米封,讓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鄉勞動,學生小蔡半夜突發高燒,于老師不顧自己腹部剛動過手術,背著小蔡走十幾里泥路送醫院……這樣動人的故事在于老師幾十年的教學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師深情地說:“只有把愛播撒到學生的心中,他們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從這本大書中還讀到了于漪老師一直跟隨時代奮力前進,從未放慢思考的腳步,從未停歇執著的追求。《歲月如歌》確是一本大書。她的字字句句都是從于漪老師血管中噴涌出來的心中的歌,那么樸素、真誠,飽蘸感情,充滿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