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寺導游詞600字(精選15篇)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1
普寧寺始建于1775年,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云集、香火旺盛,通高27.21米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經過整體維修后,更具宗教藝術的魅力,其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堪稱世界之最。
寺廟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各類建筑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即有金碧輝皇家寺廟的宏大規模,又是佛門圣地“曼陀羅佛國世界的中心”。
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繞。前后兩座主體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臺基之上,殿前的月臺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桿環繞,臺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精品“云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的“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在古建彩繪中更別具一格。
廟的前半部為漢式伽藍七堂式,進了山門殿為第一進院,有鐘鼓二樓,天王殿,二進院西配殿供奉三尊菩薩;“觀音、文殊、普賢”。東配殿供奉三尊“密宗佛像”。
寺廟的后半部是仿西藏桑鳶寺所建。但仿中有創。
普寧寺在古代文明史的宗教文化中,其建筑藝術與雕塑藝術,幾乎在國內外起同樣舉足輕重的作用,鋪墊著人類文明的藝術之路。在佛教文化領域中可稱“華嚴三圣”匯聚;佛、法、僧三寶喇嘛傳承,佛祖故事連壁,菩薩羅漢擠身殿堂。普寧寺不愧為佛教的宮殿,文化旅游的圣地。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2
各位游客注意了,我們的車馬上就要到普寧寺的門口了,我就先給大家做個簡短的介紹,讓大家對普寧寺大致了解一下,這樣待會游覽起來才不會覺得迷茫。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群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的配合,再見。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3
各位游客注意了,我們的車馬上就要到普寧寺的門口了,我就先給大家做個簡短的介紹,讓大家對普寧寺大致了解一下,這樣待會游覽起來才不會覺得迷茫。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群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 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的配合,再見。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4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筑,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后半部分是藏式建筑,大部分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說,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念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里供奉著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只手和很多只眼,每只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游客可以自己來數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杰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現在這里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里,它們類型眾多、神態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瞇瞇,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么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請大家自行游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5
各位游客,歡迎大家來到承德,我是你們的導游韓玉鑫,大家叫我韓導就可以了,來到承德,可能大家最先想到就是承德避暑山莊對吧,避暑山莊的確算是承德的一個標志景點了,但是今天我暫時先不去避暑山莊,我們明天再去,今天去的地方也是來了承德值得一去的地方,那就是我們承德的普寧寺,是與避暑山莊齊名的承德著名古跡之一,普寧寺在藏傳佛教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這里有76位喇嘛,是從全國各地來的,在清朝時,這76人是必須一生終老于此的,現在寺內有兩位活佛。
普寧寺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稱之為“普寧寺”。
普寧寺又稱大佛寺,乾隆年間修建的第一座寺廟,內供千手千眼觀音,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5種木材雕成,重110噸,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
普寧寺是中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云集、香火旺盛,現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普寧寺在古代文明史的宗教文化中,其建筑藝術與雕塑藝術,幾乎在國內外起同樣舉足輕重的作用,鋪墊著人類文明的藝術之路。在佛教文化領域中可稱“華嚴三圣”匯聚;佛、法、僧三寶喇嘛傳承,佛祖故事連壁,菩薩羅漢擠身殿堂。普寧寺不愧為佛教的宮殿,文化旅游的圣地。
您來普寧寺,走進山門殿,隨著建筑空間序列的逐漸延伸,使您感受到古建筑內在的藝術魅力,更具動人的宗教文化的巨大感染力。普寧寺近年來,年年舉辦大型法會,大德高僧云集,跳藏傳佛教舞蹈,俗稱“打鬼”,誦經、摸頂賜福、撞吉祥鐘等賓客參與的宗教活動。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6
各位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導游吳茜茜,今天,我帶大家游覽承德的普寧寺。
普寧寺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建筑為漢式,由山門、碑亭、鐘樓、鼓樓與天王殿組成,后半部分為藏式,里面的大部分建筑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大乘之閣是里面的代表建筑。
走進寺門,我們就能看見廟宇規模宏大,體系完備,里面鼓樂悠揚,彩旗招展,游人接肩摩踵,香火旺盛,一角的街市叫賣聲不絕于耳,生意興隆,好一凡熱鬧景象。
大家再看我手指的方向,沒錯就是那個鐘樓,我們可以看見鐘樓與鼓樓分立于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層閣樓。鐘樓內懸有清朝雍正年間的銅鐘一尊,每日清晨,喇嘛扣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鼓樓內有一個大鼓,一聲鼓響,代表著一天的結束。
喇嘛們在大雄寶殿做早課是普寧寺里的一道亮麗風景,不得不看。 眾喇嘛們席地而坐于條桌前,和學生上課似的分成一行行,大部分都目不斜視,專心于功課,他們嘴里念念有詞,不時地敲動著手中的法器,經曲合著敲打出的樂曲,煞是好聽。最小的喇嘛才12歲,也坐在里面,很專心、很天真的樣子。
普寧寺里最雄偉的建筑當屬里面的大乘之閣,閣高36。75米,四角四個寶頂簇擁著中心的大寶頂,寶頂聳入長空,莊嚴雄偉。閣內供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5種木材雕成,重約110噸,大佛按人體結構造像,比例勻稱,衣紋花飾做工精細,是我國宗教造像藝術之珍寶,為我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大、最重的一尊金漆木雕佛像,所以,普寧寺又名大佛寺。
普寧寺現駐有活佛、喇嘛數十名,每天都有佛事活動,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
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有機會再來。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7
普寧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武烈河畔,由于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3.3萬平方米。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稱之為“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大乘之閣內部分為三層,閣內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達110噸,用木材120 立方米,是現在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質雕像。像內是三層樓閣式的構架結構,中間為一根主木,四周組合許多根邊柱,外釘衣紋占板密封,分層雕刻。佛像比例勻稱,紋飾細膩,繪色絢麗,生動地表現了觀世音菩薩的表情和神采,是我國雕塑藝術的杰作。
大乘之閣的北西東三面對稱地構筑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四座喇嘛塔,布局適宜,造型優美,環大乘之閣而建。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8
各位游客,歡迎大家來到承德,我是你們的導游韓玉鑫,大家叫我韓導就可以了,來到承德,可能大家最先想到就是承德避暑山莊對吧,避暑山莊的確算是承德的一個標志景點了,但是今天我暫時先不去避暑山莊,我們明天再去,今天去的地方也是來了承德值得一去的地方,那就是我們承德的普寧寺,是與避暑山莊齊名的承德著名古跡之一,普寧寺在藏傳佛教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這里有76位喇嘛,是從全國各地來的,在清朝時,這 76人是必須一生終老于此的,現在寺內有兩位活佛。
普寧寺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稱之為“普寧寺”。
普寧寺又稱大佛寺,乾隆年間修建的第一座寺廟,內供千手千眼觀音,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5種木材雕成,重110噸,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
普寧寺是中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云集、香火旺盛,現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普寧寺在古代文明史的宗教文化中,其建筑藝術與雕塑藝術,幾乎在國內外起同樣舉足輕重的作用,鋪墊著人類文明的藝術之路。在佛教文化領域中可稱“華嚴三圣”匯聚;佛、法、僧三寶喇嘛傳承,佛祖故事連壁,菩薩羅漢擠身殿堂。普寧寺不愧為佛教的宮殿,文化旅游的圣地。
您來普寧寺,走進山門殿,隨著建筑空間序列的逐漸延伸,使您感受到古建筑內在的藝術魅力,更具動人的宗教文化的巨大感染力。普寧寺近年來,年年舉辦大型法會,大德高僧云集,跳藏傳佛教舞蹈,俗稱“打鬼”,誦經、摸頂賜福、撞吉祥鐘等賓客參與的宗教活動。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9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著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盜走大量珍貴文物和佛像。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筑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10
一會兒我們乘坐索道的時候,不僅能觀賞到白石山層層疊疊、郁郁蔥蔥的森林,而且還能夠看到一段曲曲折折、高低錯落起伏的長城,那就是白石山長城。白石山長城始建于明代萬歷元年,竣工于萬歷三年,全長19986米,其中有關城一座,敵樓61座,戰臺12座,烽火臺5座,馬面5座。保存完好的敵樓有24座,較好的30座,殘毀7座。因此許多長城專家評價說:淶源境內的長城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一段,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長城,這種歷史的凝重美和文物的殘舊美,給我們以深深的啟迪,令人遐思,頓發思古之幽情。
白石山長城是石頭砌成的,“石頭長城”正是她特殊的價值所在。這石頭長城用毛石直接壘在花崗巖山脊上,依山勢用石料將兩面墻體砌好,中間用毛石和白灰土夯實,再用平面石頭鋪平上面。在山洼的地方,長城建的又高又厚,險峻處山崖可當作城墻。城墻上有小水溝,通向石槽,下雨天,可以通過石槽將水排到墻外,以免沖刷墻基,體現了當時依山就勢,就地取材,實事求是的建筑思想。
白石山這段長城是從北京懷柔經八達嶺、紫荊關過白石口,插箭嶺到山西雁門關一直到朔州西北的偏關和那里的長城相接,屬真保鎮管轄。是明朝的“內長城”。(大明朝幾任皇帝都認識到八達嶺到白石山、雁門關一線,雖山勢險峻,但這些地方是薄弱環節,就決定修一道長城復線。這條復線,在明朝叫“次邊”,后來長城學上叫“內長城”。)
白石山長城是白石山景區一道絢麗的風景線,具備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每當雨過天晴,夕陽斜照,長城上空彩虹高懸,長城像一條巨龍盤繞在白石山上,其景十分壯觀。
我們參觀完了白石山的東、西線,白石山的全部游覽行程就算結束了。淶源是個風光秀麗、資源豐富的地區,今天我們參觀的只是淶源旅游資源的一小部分,包括白石山在內的綠色景區還有十瀑峽、仙人峪、空中草原等,淶源還有抗日英雄王二小、白求恩紀念館、黃土嶺戰役紀念地等紅色景區,如果有幸我還可以陪大家一同游覽這些旅游景點。熱烈的歡迎大家能夠帶著您的家人、您的親朋好友再次來淶源觀光游覽!再見。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11
1.祥云門。坐落在祥云峰旁,在白石山東門盤山而上大約30分鐘的車程即可到達祥云門停車場。之所以叫祥云門,是因為據說過此“祥云門”者,來年必定工作順利,家庭美滿,顧名思義也就是象征吉祥的意思,在夏季多霧的季節,站在祥云門的門樓上邊可看見白云的變化萬千,宛如九天之上觀萬馬奔騰,蔚為壯觀。
2.韭菜園。之所以被叫做韭菜園,是因為漫山遍野生長著粗壯的野韭菜。相傳王母娘娘姐兒三,老三為人刁鉆,她怕別的神仙在這里修建廟宇、寺院,就撒了韭菜籽,嗆得諸位神仙不敢近前。說到這里,大家自然就明白韭菜的來歷了。韭菜園大約有兩千多畝,咱們一直往前走,會到一個叫雙雄石的景點,那里有個餐廳,如果想品嘗野韭菜的味道,在那里可以吃到野韭菜炒雞蛋和野韭菜餃子。在觀景臺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小洞天,在小洞天的斜上方有一股清泉一直流淌,好像“水簾洞”再現。穿過65米的小洞天就進入白石山的精華地帶了。
3.文化墻。記載著淶源的歷史以及淶源的民間故事。其中有太行之首、老祖悟道、鐵臂飛狐、六郎守邊、黃土嶺戰役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及傳說。下面我簡單的向大家介紹鐵臂飛狐和王二小的故事。(1)鐵臂飛狐---白石山北部有野狐山,據傳,殷湯之末,千年靈狐食萬年松果得日月之精華羽化成仙,幻化為妙齡少女、老嫗、老翁三種形象,常顯其圣,救苦救難、扶佑眾生,百姓因感其慈悲奉為神靈。(2)王二小---王二小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一戶貧苦的農民家庭,1939年,暴雨成災,莊稼顆粒無收,再加上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掠奪,上莊一帶民不聊生。次年,鬧起了春荒。一天夜里,鬼子闖入二小的家,打死了二小的爹,搶走了糧食,抓走了哥哥石頭,二小的娘因病餓也離開了人世,這樣11歲的王二小成了一名孤兒,不得不外出要飯。后來聽說插箭嶺南面靠近解放區,于是他拾荒到了南馬莊地區的狼牙口村替大戶人家放牛,因這一地區是解放區,王二小參加了兒童團。
4.一炷香。穿過小洞天,就來到這個景點,在海拔1600米游道未開發之前,這條路是進入景區的必經之路,相傳白石山是神仙修煉的地方,而神仙要進入白石山修煉經過這里,必須要在這里拜祭,方可通過。
5.絕壁長廊。長廊始建于20__年,全長280余米,位于海拔1600余米,凈高差350余米之絕壁山腰間。該工程既汲取了巴蜀古棧道營造法,又結合現代鋼筋砼施工之先進工藝,科學安全、大氣壯觀,凝聚著開發創建者的勇氣和智慧,更加體現白石山的“險”。
6.瞰海亭。這里是觀看云海的一個極佳的位置,在這里可以靜看云海的千變萬化。大家可以在這稍事休息!
7.太行之神。這個景點叫做“太行之神”,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形狀比較特殊的山體獨立在群峰之中,顯得格外的“搶眼”。淶源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白石山是一座有著神話傳說的“奇山”,相傳,在白石山修道、修仙之人均在此修煉,而這是取日月之精華的最佳位置。“太行之神”經歷了億萬年的自然洗禮,依然偉岸的佇立在那里,守護著淶源、守護著白石山、守護著太行。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12
普寧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武烈河畔,由于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3.3萬平方米。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鳶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故稱之為“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大乘之閣內部分為三層,閣內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達110噸,用木材120 立方米,是現在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質雕像。像內是三層樓閣式的構架結構,中間為一根主木,四周組合許多根邊柱,外釘衣紋占板密封,分層雕刻。佛像比例勻稱,紋飾細膩,繪色絢麗,生動地表現了觀世音菩薩的表情和神采,是我國雕塑藝術的杰作。
大乘之閣的北西東三面對稱地構筑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四座喇嘛塔,布局適宜,造型優美,環大乘之閣而建。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13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義和團和紅燈照的,上世紀初,京津地區為抗擊洋人,義和團運動風起云涌,淶源地區也受到影響,城北金家井村有個木匠叫郭逢春,他拉起了一面“廣昌團練”的大旗招兵買馬,鬧起了義和團和紅燈照。很快便形成了勢力,橫刀立馬、殺富濟貧。1902年清政府聯合洋人,對義和團進行圍剿,將京津地區的義和團紅燈照很快消滅殆盡。淶源的郭適春迫于形勢的壓力,不得不退出縣城,跑到了白石山南麓的吉河村躲藏。當時他們20多個人在村里教功布道,教當地的年輕人練刀槍不入之功。半年后,有一個小伙子聲稱得到了真傳,練成了刀槍不入之功,于是擇吉日、打開場地,給村里人演武。他拿著砍刀朝自己肚子上連砍數刀,只留下一道道白印,于是壯著膽子喊到,拿槍來,照著我肚子打。同堂練武的一個小伙拿出鳥統朝著他肚子扣動扳機,結果這個小伙子應聲倒在血泊中斷了氣。老百姓一看出了人命,便跟義和團的人打起來,什么刀槍不入,原來是邪教。無奈之下,郭適春帶著人馬躲進了云盤洞落草為寇。1903年春天,清政府怎么也不能容忍這伙官府的反叛力量存在下去,于是勾結德法聯軍,對白石山云盤洞進行圍剿。聯軍靠當地放羊的老頭引路,在火炮掩護下,分兩路向云盤洞包抄,從山頂點著澆著煤油的柴禾燒。郭適春等人雖然武藝高強,終因寡不敵眾,20多個人除郭適春外,其余全部被殺,其中女的被割下乳房。郭逢春被聯軍用鋼絲穿上鎖子骨,被帶到保定府大西門斬首示眾。廣昌團練的大旗被德國人獲得帶回了德國。1952年民主德國總理科羅提渥訪華時,將這面旗幟送還給了周恩來總理。現在這面沾著英雄們鮮血的大旗被保存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14
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叫獸王臺,人們看見豹子經常在此地休息。虎為獸中之王,白石山沒有老虎,山中沒有虎,豹子稱霸王,因而人們把這個平臺稱為獸王臺。看前面這座山,左邊高的是重陽峰,頭戴道帽,一臉慈祥;右邊瘦的是玉女峰,象少女亭亭玉立于畫屏之前,鶯聲燕語、姿色相風。最右邊這組峰,迎風而立,從東邊看象布達拉宮,從西邊看宛若黃山的始信峰。為了使大家經松一下,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列屏谷的溝口,有一塊2畝地大的石板被一小塊石頭支著,人們認為這塊小石頭是一名大力士,因此稱它為“大黑漢”。在大黑漢的旁邊有兩塊石頭,四棱四角,分立于山谷兩側,人們稱之為石門,石門下是幾丈深的懸崖,石門一側是一條羊腸小道,十分險要。過去附近村民上山采藥路過此地,每年都有摔死的,人們懼怕這個地方,起名為“肉鍋”。有一年,村里有個叫鐵蛋的小伙子上山打柴,不小心從石門旁掉了下去,后來被救起,只受點輕傷。從那起事故之后,這個地方一直沒有再死過人,人們戲虐地說,是鐵蛋把肉鍋給砸漏了。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叫列屏谷,古人說:白石山秀列若屏。的確,我們眼前這橫向成嶺、縱向成排的山峰象一列一列的巨大的畫屏。我們腳下這個平臺,叫獸王臺,右手也就是著名的豹子窩峰林,據當地老鄉說,這里山高林密,峽谷幽深,經常有野獸出沒,其中華北豹最多。最近兩年,在山上修路的民工和賣山貨的老鄉曾幾次看到過豹子的身影。從豹子窩向西去還有兩道峽谷,沿峽谷向西翻過金雞嶺就是大樺樹背,在那里生長著萬畝原始次生林,可以說人跡罕至,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在茂密的叢林中,有成群的野山羊、獾子、狍子、野兔、山雞等。
普寧寺導游詞600字 篇15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筑,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后半部分是藏式建筑,大部分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說,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念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里供奉著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只手和很多只眼,每只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游客可以自己來數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杰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現在這里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里,它們類型眾多、神態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瞇瞇,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么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請大家自行游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