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精選6篇)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 篇1
小龜山漢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徐州市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于公元前120xx年--前120xx年)的夫妻合葬墓。該墓為兩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漢墓分為南北兩個甬道,長度分別為56米。二甬道長度差僅為11.90厘米,二甬道之間的距離19米,共有15個墓室,墓道和墓室總面積達到700多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米。一走進南甬道,一束紅色的激光從里面射出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保安措施,其實這束激光是為了讓大家看清楚甬道的直度,整整56米長的甬道,精度居然達到了1/16000。南北二條的甬道平行向里開鑿,二甬道距中軸線的偏差僅有5毫米,精度達1/10000。二甬道的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要延伸到1000公里外的西安才會相交。通道地平面內(nèi)高外低,內(nèi)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1000的坡度。還不知道當(dāng)時是如何打出精度這么高的甬通,也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通道,二甬通中的墓室有洞口相通。
南甬道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甬道為其夫人墓,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于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由兩條墓道兩條甬道以及十五間墓室組成,由人工開鑿而成。墓室十五間,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總面積達700余平方米, 容積達到2600多立方全靠手工開鑿。此墓工程浩大,氣勢雄偉,實為世界罕見,中華一絕。
該墓于一九八一年二月被當(dāng)?shù)厝罕婇_山采石首次發(fā)現(xiàn),同年十一月和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南京博物院會同徐州市文化局先后對北墓道及整個墓葬進行發(fā)掘清理。一九八五年,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征集了該墓出土的劉注龜鈕銀印,從而揭開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謎。一九九二年七月籌建,龜山漢墓第一期保護工程已于一九九三年六月竣工。
龜山漢墓為兩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于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墓道,墓室由人工開鑿而成。每條通道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此墓工程浩大,雕鑿精細,氣勢雄偉,實為世界罕見,中華一絕。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 篇2
龜山漢墓位于徐州市九里山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境內(nèi)的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于公元前120xx年--前120xx年)的夫妻合葬墓。
龜山漢墓依山為陵,全部由人工開鑿而成,南為楚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于龜山西側(cè),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到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為1/16000,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墓室十五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東西全長83米,南北寬達33米,總面積達700余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 篇3
旅游界有這么一種說法:“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兩漢文化看徐州。” 作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歷史文化遺存特別豐富,特別是古文化遺產(chǎn)中的漢代三絕,即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其中又以漢墓位列第一。
迄今為止,徐州漢墓已發(fā)掘清理近300座,在這些形式各異的漢墓中尤以十幾座漢代王侯陵墓最具規(guī)模,而在在這十幾座王侯陵墓中,龜山漢墓以其規(guī)模的巨大,建筑的精美,神秘的色彩而獨占鰲頭。
龜山漢墓是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1981年被當(dāng)?shù)厝罕婇_山采石時發(fā)現(xiàn)。1985年,文物普查中征集到該墓出土的劉注龜鈕銅印,從而揭開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謎。龜山漢墓是徐州漢墓中唯一確定了主人的墓葬。
我們來看一下龜山漢墓的平面圖。
現(xiàn)在我們來到劉注夫人的歌舞廳。大家看看墓室的頂部與我們前面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是的, 上面有一個一個的是疙瘩。像一個個豐滿的乳房,所以被稱作“乳釘”。讓人不解的是,“乳釘”象征什么?為什么要做它?有人說,那是象征天上的星座。古人認為,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相互對應(yīng),人死星落。也有人說,那是一種裝飾,以避免墓室頂部的單調(diào),反映了古人的一種審美意識。還有人認為,“乳釘”是女性的乳房形象,不然的話,為何“乳釘”單出現(xiàn)在夫人的墓室呢?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 篇4
龜山漢墓位于徐州市九里山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境內(nèi)的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于公元前120xx年--前120xx年)的夫妻合葬墓。 龜山漢墓依山為陵,全部由人工開鑿而成,南為楚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于龜山西側(cè),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到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為1/16000,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墓室十五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東西全長83米,南北寬達33米,總面積達700余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
千古之謎
崖洞墓開鑿之謎
龜山漢墓為典型的崖洞墓,其十五間墓室和兩條甬道總面積共700余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幾乎掏空了整個山體,在半山腰挖石修墓,其神奇堪與埃及金字塔壘石成墓相比肩,當(dāng)時的漢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山體的石質(zhì)和結(jié)構(gòu),使得施工順利進行
塞石之謎南
甬道在發(fā)現(xiàn)時由26塊塞石堵塞,分上下兩層,每層13塊,每塊重達6-7噸,石塊間接縫緊密,連一枚硬幣也難以塞下。據(jù)專家考證,漢墓的甬道在當(dāng)時處于龜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質(zhì)地來源于西南很遠的地方,它到底來源于什么地方?在當(dāng)時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的漢代,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這些龐大的塞石運來并塞進甬道?
甬道設(shè)計施工精度之謎
墓葬開口位于龜山西側(cè),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各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如將其向西無限延伸,其交點將位于1000公里外的西安,這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甬道由26塊重達6-7噸的塞石分上下兩層封堵,塞石間排列十分緊密,連一枚硬幣也無法塞進。且甬道兩壁都磨如平鏡。按當(dāng)時的技術(shù)水平,如何修建這樣的甬道?
崖壁畫之謎
楚王棺室北面墻上清楚地顯示著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著漢服,峨冠博帶,作拱手迎賓狀,被稱為“楚王迎賓”。令人費解的是,這一現(xiàn)象是在墓室正式開放后逐漸形成的,而影子外卻沒有任何滲水痕跡,有人認為是由于巖石石質(zhì)不同而形成,但它為什么偏偏出現(xiàn)在楚王棺室呢?
星宿分布圖之謎
劉注夫人墓室的前廳和棺室及石柱上都分別留有乳頭狀石包,分布走向呈不規(guī)則排列,絕非工藝點綴,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云它乃為上天星宿分布,還有人謂其為楚王襄王劉注上應(yīng)天星,但楚王墓室頂部卻沒有,細考之,以上之論均不能自圓其說,這些乳狀石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劉注前殿未解之謎
劉注前殿位于整個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間墓室中最大的一間,面積達68.91平方米。象征楚王生前理政朝拜、宴飲賓客的大殿。中間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壯,氣勢雄偉,恰好撐在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構(gòu)造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該布局是巧合,還是另有寓意?
壸門之謎
據(jù)專家考證,楚王夫人下葬應(yīng)該是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后,但楚王和夫人墓都是同時開鑿?fù)瓿傻摹.?dāng)時,兩個墓宮之間留有一道門,卻未開通,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后,才由工匠們“開門尋夫”。能夠建造此墓的能工巧匠,把兩座墓宮勘測設(shè)計技術(shù)打造得天衣無縫,但在這里卻留下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問題。這里是5個墓室中唯一一個開鑿不規(guī)劃的過道,楚王這邊門小,夫人那邊門大,使整個通道成為一曲尺形。有人說,這是在開門尋夫時找錯了位置,鑿到一半時才修正的。但是,在整個的15間墓室中,除了這一個過道外,沒有一處發(fā)生誤鑿,為什么偏偏發(fā)生在這道只有兩米厚的墻壁處呢?再者,就算開始是誤鑿。 龜山漢墓是我國古代的一大歷史謎團啊!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 篇5
龜山漢墓是龜山景區(qū)的主要景點之一,為西漢第六代楚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由人工開鑿的兩條墓道和十五間墓室組成,此墓工程浩大,氣勢雄偉,實為罕見。尤其是至今尚未揭開的四大謎團,吸引著海內(nèi)外無數(shù)游人。
龜山漢墓依山為陵,完全是掏空山體而建。南為楚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有南北兩條甬道,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墓室十五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主次分明;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最奇異的是,兩甬道無限延伸后交匯于當(dāng)時的首都長安。
漢墓中國西漢、新莽和東漢時期的墓葬。其考古工作開始于20世紀(jì)20xx年代,絕大部分是50年代以后進行的。漢墓分布很廣,數(shù)量巨大,除西藏、中國臺灣以外,全國各省區(qū)都有發(fā)現(xiàn)。
分布比較密集的地方是兩漢的都城和當(dāng)時郡縣所在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已經(jīng)發(fā)掘的漢墓約在萬座以上。主要是統(tǒng)治階級的墓,其中屬于諸侯王一級的有20多座,列侯一級的約80座。發(fā)掘的漢墓資料,對研究漢代的社會經(jīng)濟、物質(zhì)文化和喪葬制度,有重要價值。墓上設(shè)施 除繼承戰(zhàn)國以后在墓上堆筑墳丘的作法外,貴族官僚墓還在墳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圍墻以為塋域。東漢時期興起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闕,闕前辟神道。
神道兩側(cè)還列置人物和動物的立雕石像。墓的形制 從構(gòu)筑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地面挖出長方形豎穴土坑作為墓室,稱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構(gòu)筑木壁墓室,稱木槨墓;用空心磚或小磚或石板(塊)砌筑墓室,則分別稱為空心磚墓、磚室墓、石室墓。一種是在豎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側(cè)掏出橫穴作為墓室,稱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鑿洞建造的,稱作崖墓。空心磚墓和磚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在許多大型磚室和石室墓中,還流行彩繪壁畫為裝飾,稱壁畫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種畫像的,稱畫像石墓。在磚室墓中另嵌入一種模印畫像的磚,稱畫像磚墓。
龜山漢墓導(dǎo)游詞 篇6
龜山漢墓位于中國江蘇徐州市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的夫妻合葬墓,充分體現(xiàn)了漢代粗獷豪放的美學(xué)風(fēng)格。該墓于1981年被當(dāng)?shù)厝罕婇_山采石首次發(fā)現(xiàn)。
龜山漢墓為兩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于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墓道。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通道。墓室共有十五間,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全靠手工開鑿。此墓工程浩大,雕鑿精細,氣勢雄偉,實為罕見。
龜山漢墓雕鑿十分精細,誤差極小,在當(dāng)時的技術(shù)條件下如何完成這樣的工程,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另外,關(guān)于楚王棺室北面墻上真人大小的影子“楚王迎賓”的形成原因,成為龜山漢墓的最大一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