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旅游解說導游詞(精選3篇)
吉林旅游解說導游詞 篇1
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1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是以保護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和蒙古黃榆等稀有植物為主要目的的內陸濕地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于吉林省通榆縣境內,總幅員105467公頃。南北最長45公里,東西最寬42公里,西與內蒙古科右中旗接壤,北與洮南市相鄰。保護區南部有霍林河貫穿東西,中部有額穆泰河流進濕地,北部引洮兒河水注入水庫。保護區橫跨通榆縣五個鄉鎮場、十二個村、三十二個自然屯,二萬人口在區內從事著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
向海地形復雜,生境多樣,多種生物區系與復雜的生態環境互相滲透。沙丘、草原、沼澤、湖泊相間分布,縱橫交錯、星羅棋布、構成典型的濕地多樣性景觀。區內林地面積2.9公頃,其中蒙古黃榆面積1.9萬公頃;湖泊水域1.25萬公頃;蘆葦沼澤2.36萬公頃;草原面積3.04萬公頃,形成四大生態景區。即:沙丘榆林、湖泊水域、蒲草葦蕩、羊草草原。這四大景區資源十分豐富。我國動物地理區劃中的東北區松遼平原亞區和蒙新區東部草原亞區的動植物資源在這均有分布。共有植物595種,其中藥用植物220多種;脊椎動物300多種,其中鳥類293種,獸類37種,爬行類為8種,兩棲類5種;魚類29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35種中向海就有52種。其中一級10種:大鴇、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鶴、白頭鶴、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二級動物42種。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烏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的鳥類173種,占協定種數的76.21%,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保護的49類。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235種。
向海自然保護區由于原始狀態良好,加之保護成果顯著,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國務院指定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定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1993年被中國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批準納入“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基博到向海考察時說:“我到過世界上50多個國家的自然保護區,象向海這樣完好的自然景觀、原始的生態環境、多樣的濕地生物,全球已不多了,向海不僅是中國的一塊寶地,也是世界的一塊寶地”。
吉林旅游解說導游詞 篇2
明珠園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長山鎮境內,長山熱電廠東側,長山熱電廠始建于1969年,30多年來,它象太陽一樣為大地和人民奉獻著光和熱,默默地為吉林電力事業的騰飛和松原經濟的發展貢獻著力量,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草原上熠熠生輝,長山明珠園也是由此而得名。這里風光怡人,景色秀美。
長山明珠園是由長山熱電廠出資始建于1988年,原名水上公園,為了充分發揮地理環境優勢,加快開發旅游業,20__年長山熱電廠出資再次對其進行了全面改造,并更名為明珠園,由長山熱電廠明珠實業公司進行管理,現在的明珠園占地面積達2.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4平方公里,綠化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公園內設置了16個功能區,涵蓋了歷史教育,野外生存,餐飲服務,園林景觀,現代游藝,荷花觀賞,植物觀賞,游船垂釣,冬季運動等。整個明珠園既富現代文明氣息,又具備蘇州園林的典雅,突出了休閑、娛樂、教育、健身、實踐的宗旨。公園內設置了16個功能區,整個明珠園既富現代文明氣息,又具蘇州園林的典雅特色。
走進明珠園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鑲嵌在黃色大理石上的一幅“塞外平原湖光山色勝江南、遼金故地碧水樓臺迎賓客”的對聯。
入正門,佇立于希望之星主題廣場,便會將整個明珠園的景色盡收眼底。“希望之星”主題雕塑,它的曲線型鋼柱上鑲有金光閃閃的明珠,背景為碧波蕩漾的人工湖,預示著生活在長山的人們充滿希望,前程似錦。廣場周圍鮮花環繞,綠草如茵,整個廣場莊嚴、凝重。夜幕降臨,草坪燈、路燈柔光四射,游人在路椅上小憩,在湖岸邊、草坪旁細語,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環抱中,舒適愜意,其樂無窮。
吉林旅游解說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千百年來呢,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并為此自豪,龍儼然已成為我們民族的徽標和崇高象征。要說起龍的來歷呢,不得不提到就是三皇五帝了,三皇是指伏羲、神農、黃帝;伏羲為三皇之首,所以也被稱為“太昊”。史書記載,伏羲之母華胥氏在雷澤踩了巨人的腳印,于是懷孕生下了伏羲,聽起來很可笑,但是古代人真的很相信這些都哦!伏羲“人首蛇身,有圣德”蛇身即龍身。民間傳說啊,伏羲和女網都是人首蛇身,結成夫妻,繁衍后代。于是有了我們這群黃皮膚黑頭發的龍的傳人。所以說呢,伏羲氏我們民族的始祖。說對了,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就是伏羲廟,我們,就當是尋根祭祖來了。
伏羲廟,原來被叫做“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位于天水市秦城區西關,創建于元至正七年,也就是公元1347年,現在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廟宇坐北朝南,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等10座古建筑,以及朝房、碑廊、展覽廳等6座新建筑,現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廟宇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主軸線,主體建筑前后排列在主軸線上,布局相當嚴謹規則。
大門前的這座“開天明道”牌坊,是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建造的。當初匾額上本來是“太昊宮”三個字,后來遺失了。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西寧道楊應琚進京覲見后返回路過天水,天水知州李鋐請他書寫“開天明道”匾額,補了空缺,這塊牌坊檐樓三架廡殿頂,依舊保持著明代的風格。牌坊下各立一石,刻有銘文,告誡過往行人:騎馬者下馬,乘轎者下轎,以表示對伏羲的尊敬。一會路過的時候大家一定要虔誠哦。
大門又稱門坊,現在有5間,上面“與天地準”的匾額,是明代著名學者胡纘宗的手筆。門柱上還有副對聯,現在呢,保密,一會啊,要考考大家誰理解的最好。
重頭戲來了。伏羲廟的主體在中院。中院是一個典型的四合院,主體建筑就是莊嚴雄偉的先天殿了。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通高26、7米,縱深13、5米,面寬7間,通長26、7米。這里可是供奉伏羲的地方哦。先天殿里的伏羲泥塑彩繪像,濃眉長胡子,樹葉為衣,手托八卦,赤膊躍足,儼然原始部族首領的形象,可是他的神情聰慧凝重,目光如炬,靈氣逼人,又名副其實的“開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這個塑像是全國最大也是最精彩的。大殿雄踞在寬闊的露臺之上,莊嚴雄偉,重檐歇山大頂,龍吻屋脊。上有雕花天公寶剎,顯得高貴典雅,氣度非凡。雖幾經重修,卻依舊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大殿頂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配合裝飾,井口天花是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正中的藻井繪畫著河圖和伏羲先天八卦圖,即是裝飾,又頌揚了伏羲的業績。大殿里面,右邊有個渾身有鱗,長著翅膀的龍馬,是古代傳說中的吉祥物。它本是龍,但有個馬達形狀,從黃河中走來,鱗片下藏著圖,就是藻井上畫著的河圖,也就是八卦。左邊呢,還有一對疊在一起的磨盤,上面刻畫著河圖洛書。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伏羲時代,天降洪水,人類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看,另一個版本吧)幸免遇難。為了使人類得以繁衍,他們決定結為夫婦。但這樣做不和倫常,兩人很為難。最后兩個人各自上了昆侖山的南北兩山,背著各自所帶動磨盤,一起從山頂往下滾。他們發誓:如果兩石結合,就表示上天同意他們結為連理。結果大家猜怎么著?天隨人愿啊。磨盤滾到山腳居然合二為一。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我們的民族。那個磨盤啊,人們都說,已成婚的人摸了,夫妻會永遠和睦。大家可要抓緊機會啦。
還有很多很多的景點,等我們到了再一一介紹。忘了還有一個重要的景點,就是廟里的古樹了。相傳院里原有64株古柏,是按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種成的。但遺憾的是現在只剩下37棵了。這些古柏蒼勁挺拔,被喻為國內罕見的古木珍品。一會啊,大家就會大飽眼福了。
總之呢,伏羲廟濃濃的人文氣息,是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