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部書記典型交流”講稿
為富民強村盡一份微薄之力
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
根據宜都市委組織部的安排,今天來到長坂故里當陽市,與各位村支部書記在一起共同交流學習。作為來自宜都市xx鎮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支書,我感到既高興又慚愧。高興的是:組織上為我提供了一個非常寶貴的觀摩學習的機會。慚愧的是:和在座的各位村級帶頭人相比,我的做法不一定是經驗,我所取得的成績,也顯得微不足道。近幾年,當陽和宜都一起成為了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今天乘車來當陽時,沿途看到當陽的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改觀的背后,固然離不開各級黨委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廣大父老鄉親的辛勤耕耘,但更離不開在座的各位‘父母官”的無私奉獻,在這里,請允許我代表xx鎮所有的村組干部向大家致以最真誠的敬意!我今天要交流的題目是:《為富民強村盡一份微薄之力》。
XX年,我們周家河村原任黨總支書記還沒有到換屆就提出了辭職,隨后,有幾名班子成員也相繼退出,村級黨組織幾乎難以正常開展工作。xx鎮委安排我這個計生委員擔任村黨總支書記的重任。其后5年,在上級領導、村老干部、老黨員、老代表、部分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我逐步贏得了多數群眾的理解與信賴,村容村貌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周家河村先后被全國婦聯評為“巾幗文明示范村”、被宜昌市委命名為“黨建工作示范點”、至XX年連續兩年獲得“宜昌市文明村”榮譽。
一副眼鏡,自己戴的才是最清晰明亮的。一雙鞋子,自己穿的才是最合腳舒適的。一個村走什么路、辦什么事、怎么走、怎么辦,要根據這個村的實際情況,既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一味模仿。在這里,我結合自己5年的實際工作,談“五點”切身體會:
體會一:擠出時間“三學”,不斷提高綜合水平
一個村就是一個大社會,“三教九流”,應有盡有。一個村支書,算不上什么“官”,但卻要求他具備一個國家干部一樣的水準。說直白一點,就是要有一定的綜合水平。所以說,要求我們盡量注意“三學”。
一學時政。身在農村,身處基層,我們面對的服務對象的整體素質正在發生改變。有許多新生的80后、90后的農民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這就要求我們當村書記的,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聞得到時代的氣息、扣得住時代的脈搏,自覺加強時政知識學習,確保用先進的、時尚的理論武裝頭腦,確保與時俱進,不掉隊,不落伍。比如:每年的“七一”慶祝會、年頭年尾的代表會、還有一些集體性、群眾性的活動,這些活動,都需要當書記的來組織,所以,平時就要多留心學習、多注意積累、避免臨時抱佛腳。
二學精神。村支書要時時處處擠出時間多學習上級黨委政府和各個職能部門的文件精神,準確掌握以便工作實用,千萬不要認為掌握文件精神是上級和領導的事情、到了村一級,就可以萬事大吉。比如:宜都市新農保政策XX年做了兩次調整,第一次是XX年元月,內容是將農民年繳費標準由XX年的300、600、900三個檔調整為100至600、1200七個檔,同時規定在XX年元月1日前年滿60歲的老年人、只要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家庭成員全部參保,老年人可直接享受新農保待遇。第二次是XX年7月,內容是對46歲-59歲年齡段的參保人群,不再硬性要求達到XX年繳費年限,可自由選擇補交與否。新農保涉及家家戶戶,如果我們村書記不具體負責這方面的工作,平時又沒有吃透政策,群眾來咨詢時,就會說不清、道不明,甚至一問三不知,老百姓對我們的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
三學技能。進入新時期,各級黨委政府對電子化、無紙化辦公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子文檔、點子表格、傳真、投影、攝影、用qq群收傳發通知等,被廣泛用于村級各項公共工作中,作為村書記,更應該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盡量做到多懂一點、多學一點、會用一點,不出洋相,不鬧笑話。
體會二:凝神靜氣“五抓”,不斷贏得群眾信任
高樓萬丈平地起。村書記的根基在村民、在黨員。那么,如何當好“一班之長”,不斷贏得群眾的信任呢?我個人覺得可以從 “五抓”破題,積極嘗試當好村級組織的“領頭雁”。
一是抓大事,富民強村謀發展。建設新農村,生產發展排在首位。這與“發展是第一要務”一脈相承。作為村級組織的“當家人”,首要之事就是要在緊密結合政策、深入分析村情、廣積群眾智慧之上,緊扣發展主題,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積極探索符合本村實際的強村富民之路,通過發展經濟和發展產業加快邁向富裕的步伐,讓本村人民群眾感覺到,跟著村黨支部、村委會和村干部干,不僅有奔頭,而且有甜頭。這一點,我感同身受。近幾年,我們周家河“兩委班子”精心謀劃出以建生態果園、就業樂園、幸福莊園、文明家園,創宜都市中心村、湖北省新農村示范村、全國生態村為載體的“四園三村”發展目標。加快建生態果園。我們抓住老果園改造,建成了1500畝無公害柑桔生態示范園,XX年,村民從柑橘產業中戶均增收達XX元;建就業樂園,通過引進“浙江豐島集團”,能人辦柑桔打蠟廠、發展餐飲業、修理、超市等服務業30多家,幫助400多個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每年可獲得季節性勞務收入170多萬元;建幸福莊園。先后硬化了17公里的環村公路、將水泥路硬化到每個農戶門前房后與田間地頭、讓全村800多農戶吃上了自來水;建文明家園。維修了一棟集辦公培訓、文化娛樂、便民服務于一體的村級組織陣地并配套了圖書室、文體活動室、健身設施、組建了舞蹈隊、文藝宣傳隊,建起了村級文化娛樂廣場。如今的周家河村是:一棟棟新穎別致的農家樓房樓錯落有致、一條條寬敞潔凈的水泥路面四通八達、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花草樹木生機盎然、一盞盞小巧玲瓏的節能路燈雪白透亮、一群群生活寬裕的村民廣場起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