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上學》觀后感
最近,教育局組織中學生看了一場叫做《走路上學》的教育電影。電影講述了云南怒江貧困山區的故事,拍出了怒江山區人的真實生活,給我的心靈帶來了一個地震……
電影講述的是在云南怒江邊上的一家人,家中爸爸去城里打工,媽媽操勞著家務。家里有姐弟倆,姐姐叫娜香,弟弟叫瓦娃。姐姐上學的地方離家很遠,要過江。江上沒有橋,只能溜索過江。有一天,姐姐在溜索回家時,書包里裝著送給弟弟的一雙新波鞋,在江心的時候,波鞋溜出書包,姐姐為了護住這雙波鞋,一側身,繩索松開,姐姐掉在江里淹死了。后來修了橋,孩子們終于可以安全上學了。
我們不得不贊嘆于孩子們艱苦卓絕的精神和堅定不移的信念,在這種條件和環境下,冒著生命危險去上學。相比起他們,我們的環境優越,學校也很好,非常安全,非常幸福,不用擔心上了學回不回得了家,還見不見得到親人,我們是如此的幸運,難道不該更加努力地學習嗎?難道不該感恩于父母,感恩于老師嗎?
但在我們稱贊這些孩子們時,在我們自我批評和慚愧內疚時,我們不得不問:“為什么連一條上學的路都沒有?為什么連一座最基本的鐵索橋都沒有?為什么他們上學都要冒生命危險?他們僅僅只是想和伙伴們在一起,僅僅只是想上學啊!政府在干什么?大人們在干什么?讓陡峭的大山、洶涌的江水吞噬著我們祖國的花朵,那一朵朵希望的花?這些孩子們每天冒著生命危險去上學,上完學后,他們怎么辦?在如此擁擠的社會、壓力如此之大的城市里,他們又能怎么樣?一天干十六個小時最后只能拿一千塊的工作?還是回家種地,守著貧瘠的大山?那為何要上學?愛心人士捐點書、捐雙鞋,又有什么用?人們應該都來做愛心人士,而不是看完電影之后流點淚,搖搖頭,聳聳肩!
在這種環境下,能上學,想上學的人畢竟只是少數,更多人就是在江邊種種地、砍砍柴、碌碌此生。他們沒有辦法,現實的無力感壓得他們站不直身,發不出吶喊!在這種治病、上學都成問題的地方,他們有可能掙脫這沉重的枷鎖,沖出大山?如果有,只怕也是極少數。貧富差距如此之大,要想改變,只有引起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才能有顯著效果。但要真正解決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富”往往是建立在“貧”的上面,改變的速度也不可能太快。在如此眾多的苦難下,沒有麻木,而是真正為苦難的人民著想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這個電影不僅教育了我們,也許也想喚醒更多的人來關注這個問題吧。
這個電影不僅是一個心靈的地震,更會在人們的心中,播撒下自由、希望和責任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