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校園廉潔的演講稿(精選3篇)
關于校園廉潔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充滿愛的信仰讓我們清正廉潔》。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潛伏》,反映了一個中心就是信念戰勝一切。余則成們對共產黨的信仰則是真實的、狂熱的、無堅不摧的。國民黨800萬精銳的節節潰敗,不是別的,是其內部出了問題,他們的同志信仰是掛嘴上的,內心中有的是拜金、有的是拜官,奢靡成風、腐敗成性。雖然李涯對國民黨高度信仰,可在他的真知酌見屢屢得不到賞識,連正常工作都無法開展時,氣急敗壞地說過這樣一句話:黨國無仁,休怪不義。
這說明了光有信仰還不行,還要有正確的信仰。所有正確且崇高的信仰都離不開一個字,那就是愛。而愛,無疑是共產黨的鮮明本質,正如我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字字包含著無私的愛!愛是人類最寶貴的情感,它可以不斷擴散,從親情到愛情、友情,從個體到團體,從個人到國家乃至全人類。余則成的愛是從他女友的身上擴散到了共產主義戰士以及勞動人民身上。正是這種對戀人、對人民、對革命事業的摯愛,才有了余則成甘愿忍受極度壓抑的生活與妻離子散的痛苦,潛伏一生。相反,李涯正是缺少這種愛,沒有愛,也就談不上良知,離開了愛與良知的信仰,注定要走向極端。
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個共產黨員,第一,他是普通人,第二,他是普通人中的先進分子。”(《鄧小平文選》,第1卷,258頁)在座的同志們,我們每一位都是有血有肉、實實在在人。同樣,我們的信仰也是實實在在的,不是假大空,不是泛泛而論。只要我們心中有愛,就能堅持下去。有信仰、有勇氣、有謀略的人不在少數,但作為一名黨員,能一直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堅持到底的人,就是有意義的人,就是有價值的人!在物欲橫流、充滿浮躁的當今社會,最缺少的正是這種堅持。作為黨員,就理應樹立良好的榜樣堅持信仰廉潔為業。
周的廉潔是無比的威嚴。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就拿周的飲食來說吧,兩個字: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吃剩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米,一片菜葉。的這種廉潔為公的作風,不僅使平常老百姓為之敬仰,而且也帶動了身邊的各位黨員同志,形成了一個廉潔執政的行政團體。這樣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團體,是一種堅不可摧的力量,廉潔正如一股繩,把大家緊緊地擰在一起,把每一顆愛心匯集在一起,形成愛的汪洋大海,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共創輝煌!
信仰,為我們指明方向;愛,讓我們充滿力量;堅持,成就我們的人生價值。
信仰是大腦,是整個身體的的核心,處于最好的位置;愛是血液,不斷地滋潤著我們的身體滋潤著信仰;堅持就是雙足,承載著愛和信仰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正因有這樣的愛,這樣的信仰和堅持,所以,我們的廉潔為民不再是空中樓閣旗上標語,而是一次次的冒雨冒寒的搶修;一次次對市民充滿感激的送上紅包的拒絕;一次次為工作奔波后捧著盒飯的狼吞虎咽。
最后,讓我們一起不斷學習,加強自身黨性修養,從思想源頭上預防腐敗,讓我們的水帶著清新的氣息流入每個用戶的心間,接觸甘甜的果實,讓每位用戶都以清水為鏡感受到我們的純凈之心,當我們每一位水務人都一次鏡而廉潔自省的時候,我們的生活必將更加和諧美好。
關于校園廉潔的演講稿 篇2
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講話題目是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尊老愛幼新風。
不少同學都知道,今年的_月_日是農歷九月初九,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又一個傳統佳節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什么叫重陽?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關于重陽節的故事很多。據說重陽節從漢朝初就有了。那時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饞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皇宮,賈姓宮女又將此習俗傳入到民間。
到了東漢,民間在該日又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們寫了很多登高詩,其中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則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當然,古人的登高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時還有吃重陽糕(一種九層糕)、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時間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經很普遍。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想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因為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這些習俗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的中就有記載。
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_,以招吉祥。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重陽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從而將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同學們,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的就是這層意思:尊敬、愛護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時也要象對待自家人那樣去尊敬、愛護別的老人和小孩。最近,從新聞媒體討論的話題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該不該給老人讓座?怎樣做一個可愛的上海人?這些活動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設和塑造一個具有高度文明、能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項內容。作為生活在這座大城市的我們,更有義務為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觀地說,經過改革開放和精神文明建設,良好的社會風氣已經逐漸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受到大家的譴責。反省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在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又做得怎樣?我不想對你們的過去予以評價。但是,在重陽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全體同學是否想到,該如何為我們家的老人或者社會上的老人做點什么呢?希望大家考慮一下。
當然,學校政教處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節后作個統計,看看我們的立達學生在老人節里為社會、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我今天的國旗下的講話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關于校園廉潔的演講稿 篇3
日前,我校藝術學院學生楊力從香港帶回喜訊,參加“喜迎國慶XX周年”第x屆香港國際武術節的他,在幾百名對手中脫穎而出,奪得了單人雙節棍套路第八名、雙人雙節棍對練第九名,并和xx大學等高校的5名學子一起拿到了香港國際武術節雙節棍團體套路冠軍。
3月15日,楊力跟隨XX省武術協會,踏上了去往第X屆香港國際武術節的征途。28日下午,楊力在男子雙節棍M8,M9組個人賽和雙人雙節棍對練中分別奪得第八名和第九名。盡管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周曦坦言,這樣的成績在他看來算是“落敗”:“平時訓練的強度不夠大,到了賽場體能不支,其他選手可以連續打多場,可我不行。再加上初次去香港,很有些不適應,因為水土不服,比賽前還發高燒,這些都導致了比賽結果的不盡人意”。據楊力過后回憶,賽前準備不足,比賽心態不正是“落敗”的主要原因,“沒有過多了解對手,忽視了其他對手的長處,有的省份參賽選手把街舞、N武融入比賽的套路中,很有新意。”楊力表示,將在以后的訓練中,加強體能訓練,擺正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