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教案(通用14篇)
《短文二篇》教案 篇1
內容預覽:
18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了解板塊結構大滅絕撞擊說等科學概念。
3.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4.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過程和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于聯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意。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2.涵泳品味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現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褶皺劫難追溯
(2)釋義
遺骸褶皺劫難致密天衣無縫
2.從課文注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章節里,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三、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多媒體顯示:
篇目 項目說明對象說明角度說明順序(寫作思路)
《恐龍無處不在》
《被壓扁的沙子》
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填寫上表。
教師總結:兩文都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情,需要創新!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多媒體顯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哪一天某個星球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炭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五、聯系實際,延伸拓展
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請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多側面,重聯系、重溝通,力求觀石激三層浪而舉一反三。
六、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學習了本文,同學們懂得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短文二篇》教案 篇2
【教學思路】
閱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創設一種良好寬松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誘發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應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作品直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 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⑵ 培養學生積極的文學思考和欣賞能力,能大膽發表對作品的獨到見解;
、 能夠進行積累的遷移,培養想象創新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理解作品內涵。
、 了解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時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運用。
⑶ 運用聯想與想像,擴寫、續寫、創寫句子,來欣賞、感悟《日》。
、 通過自主合作、對比閱讀,來欣賞、感悟《月》。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 體會《日》《月》所表達的作者熱情洋溢和細膩幽靜的思想感情。
、 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價值的取向。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通過創寫句子的模式來教讀課文。
【教法】
1、創設情境法;
2、疑讀法;
3、議讀法。
【學法】
1、小組競賽法;
2、想象法;
3、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了解巴金的創作經歷;搜集有關日月的故事,各準備一篇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并作好簡要分析。
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故事導趣
1、三分鐘講故事比賽: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學生簡單講述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目的:設置情境,引發聯想)
3、是否有所啟發?有何感悟?(目的:學會自主思考,找尋答案)
二、欣賞朗讀
1、自由朗讀(音準、節奏);
2、同桌朗讀(初步評價感情把握);
3、教師范讀。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2、學生默讀全文,根據歷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找出文中的優美句段并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
3、分組討論,互相解答問題:
(教師巡堂,適時引導,并搜集有價值問題或觀點。)
問題如:
⑴ 人們常說“飛蛾撲火──自尋死路”,飛蛾長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為何作者卻對它大加贊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為什么卻異常的“懷戀”?
把握:從飛蛾到夸父,從渺小到偉大,他們都是為了追求光明,為了一種熱量,而寧愿放棄自己的生命。贊美飛蛾,懷戀夸父,實則贊美為追求理想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大無畏精神。
⑵ 在《日》中,作者并沒有具體描繪太陽,卻去寫“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且對飛蛾、夸父進行了高度評價,這與太陽有關嗎?談談你的看法。
重點把握:太陽是光和熱的象征,飛蛾、夸父的行為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為,寫飛蛾和夸父是為后文“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作鋪墊。
、 如何理解“日”、“飛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義?
把握: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達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絕寒冷的思想感情。
、 在《月》中,月亮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通過文章中的那些描寫體會出來?
、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處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傳說?
把握:“冷光”“死的'光”應是對當時現實的影射,“姮娥奔月”應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對照兩文可看出);但結尾處作者用“難道……嗎?或許……”表達了作者對生者的期望──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傳說作者用疑問的語氣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 文中三次出現“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請結合兩文和歷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不惜犧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種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據要充分。教師引導時要著重分析當時的背景,以便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課時
四、朗讀
1、各小組派代表感情朗讀;
2、全班感情朗讀;
3、分組朗讀,設置評分等級。(師生共評)
組 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等 級
A、聲音洪亮整齊,咬字準確朗讀流利,無錯讀,有充分感情。
B、聲音洪亮整齊,咬字基本準確,個別誤讀,有感情。
C、聲音較洪亮,不夠整齊,誤讀,感情平淡。
D、聲音較小,不夠整齊,誤讀,錯讀,沒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讀flash
1、小組討論:
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達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為著追求光和熱,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并且,對飛蛾、夸父這兩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懷念的態度?磥,日球確實讓我們感受那噴薄而出的熱情和希望。
2、請你將巴金對“日”的情感進行延續,自由選擇《日》中任意一段(句),進行擴寫或續寫,也可仿照其進行創寫。(學生完成后將所寫語段讀出,師生共評)
六、播放《月》朗讀flash
1、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
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冰冷。文中多處提到,如“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望著明月,總覺寒光冷氣浸入我的身體”,“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這里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 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 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 月,包含著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作品的主題有什么深一層的理解?
冷和熱是一種及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征才會更加突出明顯,這就是為什么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為對光和熱的向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寫于抗日戰爭時期的散文詩。它散發著作者憂郁而熾熱的青春氣息!度铡繁憩F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體現了巴金細膩幽靜的另一面,作者贊頌妲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雖然風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卻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撲向燈火的飛蛾,還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還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現狀的姮娥,他們都代表著一種力,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是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作業
1、選擇你最鐘愛或最有感觸的物品,仿照《日》,寫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帶“日”或“月”的古詩詞,整理歸類,工整地抄寫在《素材本》中。
【板書】
日 月
發光、發熱 冰冷、死光
飛蛾撲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轟轟烈烈 寒冷、寂寞
(對光明的強烈追求) (對生者的期望)
《短文二篇》教案 篇3
教案,也稱課時計劃,教師經過備課,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積累掌握下列詞語,并給加粗的字注音。
纖維 折服 奢侈 蔚然 哲人 豐盈 驚心動魄 躁動不安 稍縱即逝
2、能體會《敬畏生命》中充滿感情的敘述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深層感悟。
3、了解《熱愛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體會他對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的闡釋。
4、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學習。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多讀、多思考,訓練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關鍵句子,讓同學們理解討論,各抒己見。
3、熟讀兩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誦《熱愛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這兩篇散文,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熱愛生命、珍視生命,認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樹木繁殖生命的偉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領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現出來的智慧美。
二、學法引導
運用朗讀感悟的方法理解兩篇文章的內容,再通過比較法將文章共同學習,加深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準確理解把握兩位作者在文章中表達出來的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
(二)疑點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這句引用引自哪里?
(三)解決辦法
讓學生多聯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現象來理解把握課文。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本前彩頁插圖《生命》。
2、投影片:①兩位作者的介紹;②兩篇課文比較同異的.表格;③隨堂練習。
3、小黑板:生字詞。
4、兩篇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觀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現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別的植物)和動物中的蠶(或別的動物)為例,談談自己對生命的認識。
2、對兩篇課文的要點進行比較。
3、組織討論:對于生命,我們是由“敬畏”到“熱愛”,還是從“熱愛”到“敬畏”?
《短文二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實詞,翻譯全文。
2.了解時間(工作程序)、邏輯相結合的說明順序。
教學重點、難點
疏通文言語句;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設計思路
教學本文要先讓學生自學,找出生僻字請老師幫助解決。疏通文意,文章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設計巧妙的題目引導完成。在疏通文言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時數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么?(對,這“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畢升發明的,比德國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這是多么偉大的創舉。。┙裉欤覀冇行以谡Z文課本中學習《活板》一文,(板書課題。)了解活字印刷在當時的制作、印刷情況。
2.簡介作者。(出示課件或小黑板l。)
沈括,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并解決。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6.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下列詞語。(出示課件或小黑板3)
板:(通“版”。)為:(做,使用。)已:(通“似”。)布衣:(平民。)又為活板:(做,引申為“發明,創造”。)火燒令堅:(用火,名作狀。)和:(混合,拌和。)持就火煬之:(接近,靠攏。)極為神速(快,迅速。)第二板已具(準備好,齊備。)更互用之:(交替,輪換。)瞬息可就(完成。)以紙帖之(貼上標簽,動詞。)每韻為一帖(標簽,類,名詞。)奇字:(冷僻。)旋刻之:(隨即,馬上。)用訖再火令藥熔:(用火烤,動詞。)從:(弟侄輩。)’為……所:(被動用法。)
讓一位同學解釋,如有錯誤讓其他同學糾正。
要求:記住重點字詞。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明確:(我認為這篇文言說明文,總體上是按時間順序說明的。)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活版發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時間和使用情況。第二部分(第2段):點明活版發明時間。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體部分在具體介紹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時是綜合運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和邏輯順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制作。(用膠泥刻字……則字平如砥)是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膠泥刻字的好處等是按邏輯順序說明的。
作者在介紹活版印刷術時,緊扣一個“活”字,綜合運用了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來說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規律,體現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個環節都靈活高效的特點,科學而有條理。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明確:(因為寫雕板是為說明雕板的不便,以便進而說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明確:(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個“活”字。膠泥刻字,每字為一印是“活”:設一鐵板,密布字印是“活”;藥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鐵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備,是活;用后用木格貯之,是活!@就把活字板的靈活性、優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動的比較,突出“活’’的特點,表現了活板技術的先進性。)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明確:(因為這不是本文所要說明的內容。)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并談談收獲。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
六、拓展訓練
。ㄈ绻袝r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必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活板
沈括
一、雕板印刷的發展情況。
二、活板印刷發明時間及發明者
制作方法制活字—設鐵板—排字成版(排字———煬藥—按字)
功效極為神速
注意事項
三、活板的下落
核舟記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各自閱讀課文。
要求:一、借助注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么。三、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澳芤詮酱缰,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澳臼,“木”,樹!柏璨灰騽菹笮。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吧w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云”,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余數!爸熊幊ㄕ邽榕摗保败帯,高起;“敞”,開闊;“為”,是!皢⒋岸^,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三、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閱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胺鹩【佑摇,“居”,位于。“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著;“端”,頭;“撫”,按,搭在上面!棒斨弊笫謭叹砟保澳保膊!捌鋬上ハ啾日摺,“比”,緊靠;“者”,表定語后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案麟[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后省略“于”。“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白蟊蹝炷钪橐兄,“倚”,yǐ,靠著;“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頭坐著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閱”。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脫塵的神態,他右膝臥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著,“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閱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鐘情詩畫,篤于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脫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杰,一為超塵脫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熬淼滓埋蕖敝U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伴笥抑圩痈饕蝗恕保@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著,拉著;“狀”,情狀!熬幼笳哂沂謭唐芽,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著!捌淙艘暥巳菁拧,“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著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著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皠t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拔脑弧靻⑷尚缜锶,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般^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盀楹O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小結: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致,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2、一詞多義
為:①制,做!盀閷m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爸熊幊ㄕ邽榕摗,“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巴ㄓ嬕恢,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澳芤詮酱缰尽薄"跇!耙灾柳B獸、木石”。
曰:①叫做!懊饔衅媲扇嗽煌跏暹h”。②是!拔脑弧跗缴饺恕薄
奇:①奇異!懊饔衅媲扇恕。②jī,零數,余數!爸凼孜查L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懊饔衅媲扇恕,“爐上有壺”。②y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②直,正!捌淙艘暥巳菁拧。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后省略“于”!皠t題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語后置“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后,“者”,標志定語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余核舟一!彪p賓語是“余、核舟一”。
三、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后面的練習。
《短文二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兩文,明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互相啟發,發現新的論據或結論
3、把握的說明對象,培養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教學難點】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導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的片斷,請學生思索:
恐龍是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萬年前它們卻突然滅絕了,為什么?流傳至今的恐龍石又告訴我們什么?
二、感知課文
1.朗讀題目,談談你讀過題目會有什么樣的結論?
設計此環節,在于引導學生思索本文寫作特色,由于說明問題不同,說明的角度也會不同,提醒學生在朗讀時關注這個問題,帶著問題進行閱讀。
2.快速朗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的內容: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地漂移假說。
《被壓扁的沙子》的內容: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3.這兩篇短文各是怎樣介紹相關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提出說明主旨、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總領全文。然后用恐龍化石在各地發現的事實,闡釋對大地漂移假說的證明,用具體事例證明主旨。最后總結恐龍化石的發現對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先提出問題,提出了“撞擊說”和“火山說”兩種觀點;然后具體分析論證,用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撞擊造成恐龍滅絕。
。ㄔO計此環節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把握結構的能力,能夠有目的地篩選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閱讀能力,為后文比較兩篇作了鋪墊。)
三、深入探究
這兩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在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明確:第一篇中,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個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第二篇,恐龍的滅絕成為了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
四、品味精彩
這兩篇短文以“恐龍”為話題,卻談論了兩個頗有深意的科普知識,讀后卻認為這些蘊藏其中的深奧抽象的理論說得淺顯易懂,著實讓人興致盎然,你說說這兩篇有何出彩點,作家用了什么妙招?依據文本說明(可以說明順序、語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明確:
1.專業術語用平實語言具體詮釋,說理深入淺出,深奧難懂的專業術語出現頻率低。
2.借助邏輯順序,重在說理,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語言嚴謹,道理易懂。
3.說明方法多樣,使說明對象闡釋的更明白。
4.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本文說明語言簡練,淺顯易懂。
5.試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何作用。
五、悟出真味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边@一句話對你有什么啟迪嗎?
明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學科之間交織、融合,要有所收獲必須有廣博的知識。
。ㄟ@一環節以小組討論形式進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體會科研思想,加強體驗并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六、探究拓展
走進圖書室,網上沖浪,搜尋更多的有關“恐龍”的新的科研成果,辦一期“恐龍情報站”的手抄報。
。ㄔO計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培養他們觀察、探究的科學精神,將學生熱情延伸到課外,鼓勵他們運用一切資源學習語文。)
《短文二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舉例子、列數字等說明方法。
3、體會作者尊重事實和證據,嚴謹說明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舉例子、列數字等說明方法。
難點
學習比較閱讀。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電影《侏羅紀公園》片段,導入新課。
剛才,大家被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畫面深深震撼了。恐龍,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為什么卻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呢?恐龍化石又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整體感知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頗豐,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銀河帝國三部曲》《新疆域》《我,機器人》《鋼窟》等。
2、文體知識
復習說明文知識。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客觀地說明事物或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說明的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依據說明對象和說明目的的不同,說明文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將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么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
3、積累字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骨骼(gé)鳥臀目(tún)漂移(piāo)地殼(qiào)
深淵(yuān)馱著(tuó)島嶼鏈(yǔliàn)兩棲(qī)
褶皺(zhězhòu)攜帶(xié)
。2)解釋下面詞語。
遺骸:遺留下來的骨骸。
褶皺: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彎曲。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4、初步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說明內容——用一個科學觀點“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有”,再由“恐龍無處不有”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總結說明內容——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結束全文。
三、局部探究
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下面我們一起探究文章的說明順序、方法和語言。自主思考,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下面問題。
。ㄒ唬├砬逭f明順序。
1、作者是怎樣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
提出問題: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并不適應南極的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
尋找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舒適的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2、根據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恐龍無處不有”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強有力的證據。
3、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推理論證——得出結論。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ǘ┓治稣f明方法。
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進行說明的?用這種說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1)舉例子。如,為了證明不僅南極大陸有恐龍化石這一說法,作者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又如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的事實,說明南極不止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說法嚴謹。
(2)列數字。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薄暗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
“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在南極。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
——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準確可信的印象,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品味說明語言。
你能從文章中舉出體現說明語言周密、準確、簡明的例子嗎?
。1)語言周密。
“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2)語言準確。
、佟耙恍┌鍓K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
、凇八嘘懙厮坪醵继幵跓釒Ш蜏貛Лh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邸按蠹s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為冰天雪地。”
。3)語言簡明。
“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
(四)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總結回顧。
(1)回顧復習本課的基礎知識。
。2)總結: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按照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交流,師生點撥。
2、拓展思考。
恐龍化石的發現是屬于生物學,而板塊構造屬于地理學,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有新的發現,由科學家這種研究問題的方式,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師生交流。
五、作業設計
完成閱讀訓練中“課內閱讀”一。
六、板書設計
恐龍無處不有
阿西莫夫
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板塊構造理論”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
說明語言:準確、周密、簡明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展示恐龍及恐龍滅絕的一些圖片。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但這種生物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滅絕的?
。▽W生交流,激起情趣)
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今天我們來學習《被壓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謎的一個觀點,看看能否讓人信服。
二、整體感知
閱讀課文,思考回答問題。
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說法?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答:
1、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的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三、局部探究
。ㄒ唬┎シ牛J真聆聽,然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1、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肯定“撞擊說”而否定“火山說”?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嗎?
思考,交流。
1、在作者看來,有論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
作者對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1)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2)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致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百萬年。
。3)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過巨大隕石的撞擊。
(4)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
由(3)(4)兩例,作者認為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
(5)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作者認為,地殼深處的斯石英可以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巖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斷定: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過撞擊。
。6)加上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在巖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中,檢驗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就這樣,作者最后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2、作者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
行文思路:先提出問題,然后作出假設,經過推理論證之后,作出結論。第二篇短文是提出兩個假設,通過論證否定了其中的一個。而前篇短文由一個問題提出另一個問題。
3、作者在說明事理的過程中,其科學精神體現在哪里?
作者始終以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的成果為依據,進行科學的推理,層次清楚地說明,充分體現了其以事實為依據,尊重科學的精神。
。ǘ犊铸垷o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比較閱讀。
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之處?(可從說明內容、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方面選擇一兩個角度進行比較)
思考,交流。
1、說明內容:《恐龍無處不有》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是因為地球受到撞擊。
2、說明順序: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3、說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有》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止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有》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的區別。
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4、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幽默風趣。
。ㄈ┵|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播放,認真觀看,總結回顧本課所學。
本文通過探究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其性質,探究了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原因,證明了“撞擊說”的正確性。文章邏輯嚴謹,說理充分,是運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探究的又一杰作,表現了作者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拓展: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如果不認同,請說說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學生交流。
五、作業設計
1、搜集有關恐龍的資料,豐富知識。
2、這幾年來,你覺得周圍的環境有了哪些變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圍的環境”為話題,寫一篇事理說明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六、板書設計
被壓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撞擊說
恐龍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
斯石英分布情況支持了“撞擊說”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
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幽默風趣
《短文二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2、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3、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教學重點】
1、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教學難點】
1、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2、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看導語,默讀《行道樹》。
2、借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二、朗讀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方法:
《行道樹》這樣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初讀要抓住這種文眼,再讀,要從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并且引出應有的結論,從而獲得教益。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然后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 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
、 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 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么說是“深沉”?
、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⑸ 找出課文中的一個哲理性語句,三個關鍵詞。
老師點撥:
、 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 為神圣的事業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他們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
、 一切神圣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圣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 墮落是淪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樹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标P鍵詞是“神圣”“痛苦”“深沉”。
四、總結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短文二篇》教案 篇8
【教學設想】
這兩篇文言小短文,包含著古人對太陽這一永恒話題的不折不撓的探索精神。由于二文簡短,教法可以相近,因此納入一起設計,課時可以靈活安排。由于課文文字精練而意蘊豐富,學生易于掌握,因此設計A強調指導學生多多誦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引導、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二文文字極其簡練,其中的省略之處也就構成了許多空白點,適合于指導學生進行審美的、想象性的擴寫訓練,進一步揣摩人物形象,強化對內容的理解,設計B便體現了這一特點。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翻譯,掌握基本字詞。
2、能背誦默寫二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題。
教學步驟:
導入 :人類的生活與太陽息息相關,關于太陽的討論也進行了幾千年,而人們似乎從未因此而停止過對太陽的探索。說說你讀到過的有關太陽的故事。
一、朗讀,整體感知
1、各自大聲朗讀全文幾遍,要求讀準字音及停頓,達到流暢的'程度。
注意重要字詞的讀音: 河渭(《夸父追日》) 盤盂(《兩小兒辯日》)
2、自己口頭翻譯兩遍短文,在文中注出對關鍵字詞的解釋。如有疑難字詞,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落實翻譯。
需要重點注意的詞:(1)《夸父追日》:逐走 入 欲 得 河 北 大澤 鄧林 (2)《兩小兒辯日》:東 故 以 去 及 湯 為 決 孰 汝
3、全班集體朗讀,限時背誦,默寫。
二、品讀,自主探究
《夸父逐日》:
1、你怎樣看待夸父“與日逐走”的行為?(教師提示:表現了夸父宏偉的志向,神奇的力量,英勇的氣概。注意引導學生從神話特點出發正面理解,也允許保留個人見解。)
2、對“棄其杖,化為鄧林”的結尾,你是怎樣理解的?(教師提示:力量巨大,勇于追求,死而后已,為人類造福)
3、你認為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什么?(教師提示;表現中國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挑戰自然的強烈愿望。)
《兩小兒辯日》:
1、你怎樣看待兩小兒對孔子的譏笑?(教師提示:孔子不能理解,在當時很正常。譏笑反映了學派之爭,不值得肯定。)
2、兩小兒的辯斗對你有什么啟發?(教師提示:敢于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對同一事物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古人強烈要求認識自然現象的愿望。)
3、“孔子不能決”說明了什么?(教師提示:博學之人認識能力也有限,人在自然面前也需要不斷學習。)
自主思考,寫出自己的理解,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點評。
三、拓展閱讀:閱讀《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原文略)
1、自由、流暢地朗讀。
2、借助工具書讀懂故事,能翻譯全文。
3、說說這則神話表現的中心是什么。
四、作業布置
1、鞏固背誦、默寫兩篇短文。
2、課外閱讀《山海經》。
《短文二篇》教案 篇9
[教學設想]
針對本次論壇主題“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本文教學意在探討如何閱讀西方隨筆,如何從這類文章中汲取精華,學會理性的思考問題,理性的表達見解。
相對中國傳統的散文而言,西方的隨筆更富于理性,《短文三篇》所選的三篇:蒙田的《熱愛生命》、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富爾格姆的《信條》,都能體現這一特點。由于文章表達的都是作者對生命、生活等問題的思考和看法,內容學生并不難理解,而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時也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對此類文章也是有興趣的,但他們閱讀的思維習慣還不適應這種內在邏輯性很強的作品。因此本文教學主要抓住理解西方隨筆的內在邏輯性這一方面,并試著運用這種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目標]
1.了解西方隨筆的文體特點,以及文章豐富的文化內涵。
2.學會分析西方隨筆的說理思路,理解其內在邏輯性。
3.嘗試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西方隨筆富于理性的特點,嘗試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工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回味中國傳統隨筆
1、教師導入: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些讓我們或悲或喜、或怨或樂的事,尤其到了同學們愛思考,愛思想的年齡,這些事難免會引發我們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或淺或深的思考,但不知大家會不會樂于“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呢?(出示投影:“意之所之,隨即記錄”隨筆簡介:在我國,最早給隨筆下定義的是南宋人洪邁。他所謂的“意之所之,隨即記錄”,“縱意而談,涉筆成趣”準確地概括出了隨筆的主要特點。洪邁在《容齋隨筆》的卷首中說:“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囚其后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隨筆這一充滿智性、自由、質樸的文體承載與傳遞著一個時代的思想,當我們捧讀這些優秀的作品時,會給我們以人生的感悟與啟迪。
2、回味中國傳統隨筆:
。1)教師出示《湖心亭看雪》,學生自由品讀。
。2)教師提出問題:張岱“隨即記錄”這篇短文“意”在哪里呢?他是如何表“意”的?
這篇隨筆(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還不到二百字。白描手法,簡練筆墨,勾勒了大雪后西湖美景。其意不在雪景,卻在情致,排遣孤悶,一洗俗氣。張岱不矯情,不做作,不勉強,率性而為,縱情山水,以此表達自己對生命、生活的思考,表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品質,遺世獨立的個性趨向。
同樣是對生命、生活的體驗感悟,蒙田、帕斯卡爾、富爾格姆這三位西方作家又是如何來詮釋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短文三篇》,讀一讀,談一談。(出示《短文三篇》)
二、品讀課文感悟西方隨筆特點
1、學生選出最有感悟的語句,讀一讀,談一談。
2、學生找出每篇最能體現作者思想的語句,談談理解。
教師明確:
《熱愛生命》
“生之本質在于死!薄皹酚谏娜瞬拍苷嬲桓械剿乐鄲!
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的、有限的,總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這句話從生命的終極歸宿上來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
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就感到死而無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惱了。如果一輩子懶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留有好多遺憾,臨死時必然感到苦惱。從哲學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在人類的歷史上,飲鴆的蘇格拉底,自沉汨羅的屈原,斷頭臺上的譚嗣同,這些著名人物都把個體的“小我”融會于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作者將“人”比作“葦草”,形象地指出人是脆弱而不堪一擊的(這是就肉體、物質一面而言的)。接著作者轉折一筆在“葦草”這個喻體前加了“能思想”的修飾語,強調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還高貴,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從而指出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條》
“智慧并不在高等學府的大山頂上,倒是出自主日學校里孩子們玩的沙灘中!
“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來往車輛,手拉手,緊挨一起!薄爱斈銈兂鲩T,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還是手拉手,緊挨一起!
“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是個容量很大的題目,作者卻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他舉重若輕地以開列“信條”的方式來大題小做,見微知著。這些“信條”不僅適用于幼兒園,而且適用于家庭、社會;不僅適用于孩提時代,也適用于成年時期;人們在生活中,實際上只需要遵守那些在幼兒園里就學過的最基本的規則。作者誠懇地呼吁人們都來積極主動地實踐這些充滿人性光芒的忠告。
3、學生討論分析這些語句如何集中體現作者的思想。
。ǔ鍪局匾Z句)板書:
板書:辨證
“度日”:死對比生:熱愛
“葦草”:弱對比強:思想
比喻
“信條”:小引用大:踐行
理性
教師總結:這些閃爍著理性的光芒的語句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當我們懂得了死與生的關系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高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于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里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恒!這些都是由作者運用辨證統一的思想找到矛盾的對立統一點,從而在我們尋常所見中敏銳地捕捉到并加以挖掘出的!
4、師生共同朗讀重要語句,再次感受西方隨筆的理性。
三、拓展延伸理性演繹“湖心亭看雪”
1、對比中西方隨筆特點,借鑒西方隨筆的理性思維。
學生對比《短文三篇》與《湖心亭看雪》,比較中西方隨筆的不同。
學生發言、討論,教師明確:(出示投影)
中國傳統隨筆大多篇幅短小,抒寫自由,一般借景、借事抒情議論,含蓄雋永,質樸自然。西方作家的個性張揚外露,因而隨筆更敢于坦露作者的內心,更注重表達作者的個性,相比較中國傳統隨筆,他們較少描寫、敘述,而注重說理、議論、思辨、哲理,主要功能是啟人心智,引人深思,給人啟迪。
2、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以《湖心亭看雪》為題材,寫一篇小短文。
教師引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感性,如果我們能學習并試著運用西方理性的思維方式,是否可以更豐富我們的閱讀和表達呢?(出示投影:理性演繹“湖心亭看雪”)
例:“粟米”:渺小對比偉大
比喻
《人是一粒癡情的粟米》
“癡”:寂寥對比美麗
《美麗常在寂寥中》
四、課堂總結閱讀更多經典隨筆
1、學生小結課堂學習的收獲。
蒙田《隨筆集》和《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同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經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師總結:思想是人類意識的沉潛與澄濾,她以穿越時空的魅力,承傳、延續、醞釀著人類的文明進程。今天的文明與進步,是人類歷史無數思想者智慧與成果的結晶。
《短文二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 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2、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3、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夏天的時候,當同學們午睡時候,如果有幾個蟬在窗外聒噪的時候,是不是覺得非常討厭,好像很少人喜歡蟬,但是蟬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師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蟬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三、問題探討
1、作者開始對蟬是怎樣一種態度?由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2、作者后來對蟬又是怎樣一種態度?這從文中哪處可以看出?
3、是課文哪里一句話轉變了作者的態度?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4、作者寫蟬,先抑后揚。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5、“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短文二篇》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和意思
辯斗 盤盂 滄滄涼涼 探湯 嗟來之食 機杼 稽廢時日 懿德
2.了解文學常識知識。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并達到熟讀成誦。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ㄈ┑掠凉B透點
1.學習古人探求自然,大膽質疑和務實的精神。
2.啟發學生注重品德的修養,要潔身自愛。
(四)美育滲透點
1.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的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膽質疑的求真美。
2.《樂羊子妻》中所體現的樂羊子妻的廉潔正其與才識過人的質樸美、人格美。
二.學法引導
1.這兩則故事生動活潑,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學中,可以先利用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后在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可以指導學生復述故事,并結合練習一、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學生可以自己搜集資料,課堂交流;教師也可將教參提供的有關材料印發給學生。
3.掌握“東游、故、去、車蓋、盤孟、嗟來之食、跪、感其言”等詞語的意思。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是朗讀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梢灾笇W生在熟讀基礎上復述故事情節,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2.難點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涵。
可將短文中三者的言行與復雜的科學知識作比較,體會古人對知識的執著探索精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錄音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作者作品介紹膠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歷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學生制作生字新詞和重點句子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
2.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達到能夠復述的程度。
3.在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說明的道理。
七.教學步驟
導語
同學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祖先留給我們許多文化遺產,為了繼承、發揚這些古代的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就要求同學們學好文言知識。今天我們所讀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來考考大家: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是早晨離我們近呢?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復雜的科學知識,那么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文章。
。ㄒ唬┟鞔_目標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熟讀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ǘ┱w感知
1.分別范讀,或放課文錄音,給學生掃清生率障礙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學常識
。1)《列子》
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后漢書》
東漢紀傳體歷史著作,南朝范曄撰,本書是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東漢的歷史著作,歸納總結而成,自成一家,人們將它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ㄈ┲攸c、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兩小兒辯日》
。1)請同學們自讀文章,對照課后注釋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幾個詞 辯、斗、滄、湯、為)
(2)請一位同學來串講文章,其他人給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雙方各持己見展開爭論。(經過)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決斷誰是誰非。(結果)
。3)兩小兒觀點相反,各自依據是什么?
明確并繼續提問(一兒認為日出時離人近,日中離人遠,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一兒認為日出時離人遠,日中離人近,根據溫度來判斷的),二人的爭執雖都不正確(早晨太陽大是人眼的一種錯覺,中午溫度高是由于太陽直射),但是這一行為表現了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樣的精神?
人的感覺與太陽離地球的遠近是兩小兒爭論的話題,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知識面很廣,古人不可能完全給予解釋。但他們發現了這種自然現象,并努力尋求正確答案,這種獨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學習《樂羊子妻》
(1)學生自讀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遺、捐、趨、引、累、稽、亡(同無)、懿(yì)
(2)這是一篇人物傳記,為了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作者共選取了幾件事?
兩件,樂羊子的妻子用“不飲盜泉之水”,“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勸諫丈夫改正行路拾遺的污行;樂羊子妻以織為喻,規勸丈夫積學求知。
。3)通過這兩件事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樂羊子妻規勸丈夫拾金不昧和積學求知,贊揚了樂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啟示讀者注重品德的修養,要潔身自愛。
。ㄋ模┛偨Y、擴展
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自學文言文的知識,這樣不僅能過游于古典文學的海洋,而且能汲取營養,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ㄎ澹┎贾米鳂I
熟讀背誦課文,復習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和意思。
《短文二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實詞,翻譯全文。
2.了解時間(工作程序)、邏輯相結合的說明順序。
教學重點、難點
疏通文言語句;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設計思路
教學本文要先讓學生自學,找出生僻字請老師幫助解決。疏通文意,文章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設計巧妙的題目引導完成。在疏通文言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時數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么?(對,這“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畢升發明的,比德國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這是多么偉大的創舉。。┙裉欤覀冇行以谡Z文課本中學習《活板》一文,(板書課題。)了解活字印刷在當時的制作、印刷情況。
2.簡介作者。(出示課件或小黑板1。)
沈括,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并解決。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6.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詞語。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明確:(我認為這篇文言說明文,總體上是按時間順序說明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活版發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時間和使用情況。第二部分(第2段):點明活版發明時間。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體部分在具體介紹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時是綜合運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和邏輯順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制作。(用膠泥刻字……則字平如砥)是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膠泥刻字的好處等是按邏輯順序說明的。
作者在介紹活版印刷術時,緊扣一個“活”字,綜合運用了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來說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規律,體現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個環節都靈活高效的特點,科學而有條理。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明確:(因為寫雕板是為說明雕板的不便,以便進而說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明確:(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個“活”字。膠泥刻字,每字為一印是“活”:設一鐵板,密布字印是“活”;藥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鐵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備,是活;用后用木格貯之,是活!@就把活字板的靈活性、優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動的比較,突出“活’’的特點,表現了活板技術的先進性。)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明確:(因為這不是本文所要說明的內容。)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并談談收獲。
。ú槐孛婷婢愕,也不必只限于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
六、拓展訓練
。ㄈ绻袝r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必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短文二篇》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和意思
辯斗 盤盂 滄滄涼涼 探湯 嗟來之食 機杼 稽廢時日 懿德
2.了解文學常識知識。
。ǘ┠芰τ柧汓c
1.培養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并達到熟讀成誦。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ㄈ┑掠凉B透點
1.學習古人探求自然,大膽質疑和務實的精神。
2.啟發學生注重品德的修養,要潔身自愛。
(四)美育滲透點
1.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的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膽質疑的求真美。
2.《樂羊子妻》中所體現的樂羊子妻的廉潔正其與才識過人的質樸美、人格美。
二.學法引導
1.這兩則故事生動活潑,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學中,可以先利用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后在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可以指導學生復述故事,并結合練習一、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學生可以自己搜集資料,課堂交流;教師也可將教參提供的有關材料印發給學生。
3.掌握“東游、故、去、車蓋、盤孟、嗟來之食、跪、感其言”等詞語的意思。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是朗讀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導學生在熟讀基礎上復述故事情節,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2.難點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涵。
可將短文中三者的言行與復雜的科學知識作比較,體會古人對知識的執著探索精神。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錄音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作者作品介紹膠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歷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學生制作生字新詞和重點句子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
2.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達到能夠復述的程度。
3.在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說明的道理。
七.教學步驟
導語
同學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祖先留給我們許多文化遺產,為了繼承、發揚這些古代的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就要求同學們學好文言知識。今天我們所讀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來考考大家: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是早晨離我們近呢?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復雜的科學知識,那么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文章。
(一)明確目標
l.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熟讀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1.分別范讀,或放課文錄音,給學生掃清生率障礙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學常識
。╨)《列子》
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后漢書》
東漢紀傳體歷史著作,南朝范曄撰,本書是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東漢的歷史著作,歸納總結而成,自成一家,人們將它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兩小兒辯日》
。╨)請同學們自讀文章,對照課后注釋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幾個詞 辯、斗、滄、湯、為)
。2)請一位同學來串講文章,其他人給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雙方各持己見展開爭論。(經過)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決斷誰是誰非。(結果)
(3)兩小兒觀點相反,各自依據是什么?
明確并繼續提問(一兒認為日出時離人近,日中離人遠,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一兒認為日出時離人遠,日中離人近,根據溫度來判斷的),二人的爭執雖都不正確(早晨太陽大是人眼的一種錯覺,中午溫度高是由于太陽直射),但是這一行為表現了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樣的精神?
人的感覺與太陽離地球的遠近是兩小兒爭論的話題,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知識面很廣,古人不可能完全給予解釋。但他們發現了這種自然現象,并努力尋求正確答案,這種獨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學習《樂羊子妻》
。1)學生自讀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遺、捐、趨、引、累、稽、亡(同無)、懿(yì)
(2)這是一篇人物傳記,為了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作者共選取了幾件事?
兩件,樂羊子的妻子用“不飲盜泉之水”,“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勸諫丈夫改正行路拾遺的污行;樂羊子妻以織為喻,規勸丈夫積學求知。
(3)通過這兩件事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樂羊子妻規勸丈夫拾金不昧和積學求知,贊揚了樂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啟示讀者注重品德的修養,要潔身自愛。
(四)總結、擴展
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自學文言文的知識,這樣不僅能過游于古典文學的海洋,而且能汲取營養,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五)布置作業
熟讀背誦課文,復習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和意思。
(六)板書設計
作品
作者
朝代
出處
主旨
兩小兒辯日
列御寇
戰國
《列子》
獨立思考,大膽探索
樂羊子妻
范曄
南北朝
《后漢書》
品德修養,潔身自愛
《短文二篇》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教學《行道樹》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三、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四、整體感知
1、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2、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3、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五、研討與賞析
1、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ㄗ晕覡奚、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
2、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ㄊ侵感械罉潆x開了家,離開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大大跌落了。)
3、“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
4、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采用了對比手法:
。1)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
。2)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5、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五、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1、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2、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Q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
4、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六、教師小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七、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2、預習《第一次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