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案例分析(精選2篇)
將相和教學案例分析 篇1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由于本課故事性強,學生容易理解,所以我采用了課本劇的形式。
案例:
在第一課時,我讓學生們充分閱讀,把課文讀通順,了解課文的三個小故事。然后,自由結組,分別把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課本劇完全由學生們自己編劇、導演、演出,中間可以加上合理的符合課文內容的想象,在第二課時,我就讓學生們把自己排練的課本劇表演出來。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老師看到大家那么認真的排練,我真想馬上就看到大家的表演。怎么樣?這節課咱們就來觀賞觀賞吧!
(第一小組表演《完璧歸趙》)
(話外音: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了一封信給趙王。)
“趙王”把大臣召集到宮殿里,說:“寡人收到了秦王得信,他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諸位愛卿以為如何?”一“大臣”施禮說道:“大王,秦王恃強凌弱,他一定不會拿城池來交換和氏璧,您可千萬不要上他的當啊!” 另一“大臣”說道:“大王,如果咱們不答應,恐怕秦王惱羞成怒,派兵進攻我國啊!”又一“大臣”道:“大王,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趙王”忙說:“宣藺相如!”“藺相如”知道事情經過后,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池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池,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趙王”想想:“也只好如此。”“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到了秦國,晉見秦王,向秦王叩首呼道:“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秦王”傲慢地說:“平身。和氏璧帶來了嗎?”“帶來了。”“快呈上來!”“秦王”雙手捧著璧左看右看,不住口地稱贊:“哎呀!真是好哇!這璧真是好啊!”“藺相如”見他并沒有交換城池的意思,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忙把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到了柱子旁邊,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就要舉起和氏璧向柱子撞。“秦王”忙攔住說:“此事好商量,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來,把十五座城指給他看。 “藺相如”說:“和氏璧乃無價之寶,得舉行個隆重的典禮,我才能把璧交出來。”“秦王”只好同意。出了宮門,“藺相如”叫手下人化了裝,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在舉行典禮時,“藺相如”晉見“秦王”,大大方方的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只好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第一小組的同學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然后,同學們又表演了“ 澠池之會”、“負荊請罪”。每一組的同學的表演都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
反思:
本課故事性強,而且故事情節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易懂。所以這節課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充當學習的主人。又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課文排成課本劇,把自己對課文主要人物的理解充分表演出來,這樣做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好處: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課文中的小故事,同學們非常喜歡讀、愛讀。聽說老師讓他們自己把課文演出來,都異常興奮。為了自己的小組能演出成功,他們每個人必須認真地吧課文讀懂讀透,這樣才能把握好人物性格。所以,在第一課時時。同學們在各自的小組里,認真地學生字、讀課文,互相幫助,共同學習。
2、培養了學生地團結協作能力。每一個小故事都需要整個小組地所有成員共同來完成,這就要求小組成員必須團結一致,以組長為中心(當然組長是由一個學習成績優秀、有組織能力地學生來擔任),同時組長也必須聽取其他組員的意見,共同編劇,然后在組長的導演下,排出課本劇。在排練和表演的時候,大家必須配合默契,這樣才能演出比較成功的課本劇。
3、鍛煉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我對大家的要求是要加上合乎歷史的想象,所以同學們必須根據自己對當時歷史環境的了解(可以是自己以前看過的電視劇或是看過的有關的書籍),把書上沒有寫出來的東西補充出來。結果證明同學們有著超乎意料的想象力。在表演時,同學們的語言運用的非常準確到位,有些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也表現出了超出平時的水平。
總的來說,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定要改變過去傳統教學模式,向新課程改革靠攏,根據新課改的精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將相和教學案例分析 篇2
圍繞“廉頗的話”組織學生討論,指出廉頗觀點的錯誤,進一步認識藺相如的功績,為理解“負荊請罪”的情節作鋪墊,從而準確、全面地把握廉頗、藺相如的性格特點;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鍛煉學生質疑、分析、評判、口語交際的能力;通過深入探討與多向交流,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接受全面、客觀地評價事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首先出示《將相和》中的一段話: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師:同學們,讀讀這段話,說說你對廉頗這種觀點的看法。
(眾生自由讀,思考)
生1:我認為廉頗說“爬”不對,應該說“跳”。
師:(愕然地)為什么呢?
生1:因為藺相如官升得挺快的。
師:(親切地)你認為“跳”字能反映藺相如升官之快?
生1:(點頭)
師:“跳”確實比“爬”快。其他同學怎么認為呢?
(眾生沉默,思考)
生2:我認為在這里沒有必要從詞義上去討論廉頗該用“爬”還是“跳”。
(眾生似乎被提醒了,有人在點頭)
師:那為什么呢?
生2:(笑著搖頭)
師:那其他同學呢?
(眾生默不作聲)
師:注意詞的感情色彩,既然“跳”比“爬”快,廉頗為什么說“爬”而不說“跳”呢?
(眾生思考)
生3:這里的“爬”反映了廉頗的偏見,表達了他的感情,他認為藺相如是靠嘴皮子才得到秦王寵愛而升官的,而“跳”沒有這樣的意思,所以廉頗不會說“跳”。
生4:從這個“爬”字還可以看出,廉頗覺得秦王欺負他而偏袒藺相如,他對秦王和藺相如都不滿。
生5:從我們的語言習慣來說,說別人欺負到自己頭上是用“爬”而不用“跳”的。
生6:光從字面意思看,“爬”比“跳”慢,但在廉頗的眼里“爬”就是指藺相如升官過快,職位不該比他高,確實有一種不滿的情感。
師:那么,對廉頗的這種觀點、這種情感、這種態度,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7:正像(生3)說的那樣,“爬”反映了廉頗的偏見,他只看到自己的“大功”,沒看到藺相如舍生忘死為維護趙國尊嚴而立下的汗馬功勞。廉頗的觀點是錯誤的。
師:可以說是“汗馬功勞”了。
生8:廉頗為保衛趙國確實功不可沒,這從課文中也可以看出。但是,藺相如不像廉頗說的那樣沒有“能耐”,他是在趙王和大臣們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出使秦國的,并且憑著他的機智勇敢做到完璧歸趙,這是多么不容易啊!
師:強烈的愛國情感在支撐著他這么做。
生9:在澠池會上藺相如與秦王以命相拼,顯示的不僅是膽量,還有智慧,更折射出他愛國的思想光輝。廉頗沒有看到這一點。
生10:藺相如與秦王的較量可以說是沒有硝煙的戰斗,要有大智大勇,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不象廉頗說的那樣“就靠一張嘴”。
生11: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進攻趙國,就是因為像藺相如說的那樣“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可是,廉頗沒有看到他們“文武聯合”對趙國的重要性。
師:所以,廉頗不該鬧情緒,不該對藺相如有這種態度——“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眾生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