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教案——《圖形的面積》比較圖形的面積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p16-17“比較圖形的面積”。
【教學目標】
1、借助方格紙,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交流,知道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3、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點】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會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較圖形的面積大小
【教具準備】課件、方格紙、直尺、各種平面圖形的硬紙板、七巧板等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說明
一、 復習舊知,揭示新課。
1、課件播放已經學過的各種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讓學生說出圖形的名稱以及特征。
2、讓學生拿出準備的長方形的硬紙板。跟同桌說說哪兒是它的周長,哪兒是它的面積。并且用手比劃一下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多長?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積有多大?
(注:明確圖形的周長是指繞圖形一周的長度;圖形的面積是指所占平面的大小。)
3、師:任意拿出兩個圖形紙板,說說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讓學生進行直觀判斷。如果兩個形狀不同,大小很難區分時,你有什么辦法?--揭示課題:我們今天來探討圖形面積的比較。
二、自主探究: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1、出示課本16頁網格中的13個圖形。
2、自主探究活動:這些圖形的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先仔細觀觀察、比較,看誰的發現最多多!
3、小組交流:在小組里交流你的發現。
①全班交流,歸納比較圖形面積的方法:各組派代表說說你們組找到了哪些圖形之間的面積大小關系?是怎么知道的?依據同學的回答,歸納學生所使用的比較方法如下:
②板書:
a、數方格的方法;(重點說明這個方法,為今后學習面積公式的推導作好鋪墊。)
b、重疊法;(通過旋轉、平移、翻轉等操作方法,使兩個圖形重疊,再觀察比較出圖形面積的大小)
c、轉化法;(通過割補、拼合轉化為規則的圖形后,再做比較)
三、實踐活動: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1、活動一:課件出示課本17頁1題: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總結了這么多的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那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下列圖形中哪些與圖1的面積一樣?為什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
(注:重點要引導學生怎樣對圖形進行平移和分割,讓學生體會形狀變化而面積不變的事實,培養學生圖形的轉化思想,為后續運用轉化思想學習面積公式的推導打下基礎。)
2、活動二:出示課本17頁的2題。
(1)師:我們知道圖形形狀可能不一樣,但是面積大小可能一樣的道理,那大家能畫出相同面積但形狀不一樣的圖形嗎?
(2)按題目要求在課本上畫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圖形。看誰畫得多。
⑶作業展示。表揚有創意的同學。
(注:重點要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面積是12平方厘米,培養學生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形狀可以是不同的辨證思想)
3、活動三:出示課本17頁的3題:
(1)師:我們知道,把一個不規則的圖形給它補上一塊,就可以使它變成規則的圖形,上面的這個圖形應該補幾號圖形呢?為什么?
(2)課件演示。
(注:重點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把不規則圖形可以補成規則圖形的意識,為今后運用“補”的方法去求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做好鋪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