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44f3z"></kbd>

<style id="44f3z"><thead id="44f3z"></thead></style>
    <option id="44f3z"></option>
      <em id="44f3z"><dfn id="44f3z"></dfn></em>
    1. <menuitem id="44f3z"><thead id="44f3z"><i id="44f3z"></i></thead></menuitem>
      <u id="44f3z"><input id="44f3z"></input></u>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小说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白嫩少妇激情无码,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教學寶典 > 文言文翻譯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精選1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發布時間:2023-07-1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精選1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選自《孟子》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02/03/2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2

        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兩篇短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并能從中受到啟發。

        2、學習兩篇短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并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3、掌握兩篇短文的論辯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4、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4

        三、教學時數:

        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2、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接力賽誦讀課文,后教師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構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7、提問:

        (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9、小結:這篇課文運用了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和”對于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10、作業:

        (1)、領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并簡要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3

        一、 教學目標 :

        1. 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 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教材分析:

        二、 重點:目標1、2

        三、 難點:目標中對第四段論證的理解

        四、 課時:一節課

        五、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從國共兩黨之間的戰爭,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得天下的結果(例:淮海戰役的勝利),從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的共識,然后導入  本課。

        (二)、了解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指名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數遍,聽課文錄音。

        正音:“夫”,fú,發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粟”,sù:谷子,與“栗”,lì區別。“畔”,pàn 。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譯.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

        5.齊讀課文.

        (四)、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2.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

        附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思考:

        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七)、布置作業 :

        1.A類:熟讀并背誦課文 

        2.B類:默寫課文

        3. 翻譯課文

        附板書: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天時不如地利

        戰例                            戰爭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論據

        失道寡助                      域民

        治國       固國            治國需要“人和”

        威天下

        結論:得道多助------------天下順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秋水)

        學習目標:

        1、 積累 文言詞語,擴充文言詞匯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朗讀全文,借助注釋,疏通文意,把握論證思路

        3、反復誦讀,品味語言

        4、正確認識理解“得道多助”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學習目標1、2、3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理解“得道多助”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前些天,我們學習了 孟子的文章《魚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孟子,進一步了解主張 “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導學過程

        (一)、初讀文章,把握字音,讀出節奏(初讀字音和節奏)

        1、教師范讀文章,要讀出氣勢(可找名家 的朗讀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 和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大聲),讀準 字音和節奏

        3、學生試讀(可先齊讀,后指名讀,要找2-3名學生,重點 看字音和節奏)

        (二)、譯讀全文,讀出內容(再讀讀出內容)

        1、教師指導分段譯讀全文。(可根據內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難度。可分為  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結尾)

        學生結合注釋,自行翻譯課文,并標出 疑難詞句

        2、學生質疑、解答,學生邊讀邊翻譯,教師點撥

        重點詞語:

        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的 地理條件

        人和: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團結

        郭:外城    環:圍    池:護城河    是:這    委:放棄  去:離開   域:限制

        固:使……鞏固   畔:通“叛”,背叛   親戚;親戚朋友,包括 父母兄弟

        重點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3、理思路

        ①、教師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②、學生思考討論:文章是如何 逐層展開論述的

        學生 交流

        教師交流時邊歸納: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一方——天時不如地利

        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  (戰爭需要人和)

        域民……

        固國……                   (治國需要人和)

        威天下……

        結論: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師歸納后,小結

        ③探究“人和”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學生探究,孟子認為,在戰爭和治國中都需要人和,聯系現實生活,談談你怎樣看待人和?

        學生討論交流。

        (三)、賞析讀,體會語言特色(三讀品語言)

        孟子文章 邏輯嚴密而富有文采,讀起來氣勢磅礴,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這與文章所用的句式和修辭有關。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和雙重否定句,體會其作用

        學生劃出并交流其作用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讀出氣勢。演讀文章

        3、試背全文,

        三、全課小結(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5

        教學目標: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教學重點 :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難   點:對5-9句論證的理解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    從國共兩黨之間的戰爭,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得天下的結果(例:淮海戰役的勝利),從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的共識,然后導入本課。 二、了解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1、指名誦讀全文,正音、聽課文錄音,然后齊誦兩遍,。    正音:“夫”,fú,發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粟”,sù:谷子,與“栗”,lì區別。“畔”,pàn 。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譯.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        5.齊讀課文。四、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試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2.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 (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第1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2—4句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3句選取攻戰的例子從“攻方的角度”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4句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從“守御方的角度”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5—9句的作用是在前兩層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5-9句的論證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的論證,“曰”總領發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5-9句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句,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5-9句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思考: 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七、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疏通文意,為下文分析打基礎。分析課文,深入理解課文。歸納總結課文。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復習鞏固。

        板 書 設 計

        第一層:(第1句)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第二層:(第2-4句)用戰爭中的典型事例具體論證論點,說明人和的重要性。

        第一小層:第2-3句,從攻城方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二小層:第4句,從守御方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層:第(5-9句)進一步論證“人和”的重要性,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教 學 反 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6

        蘇州市文昌實驗中學 王宏興

        一、 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兩篇短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并能從中受到啟發。

        2.學習兩篇短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并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3.掌握兩篇短文的論辯語言。

        二、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 :目的要求3

        三、 教學時數:二課時

        四、 教學內容與過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4.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 :目的要求3、4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1. 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2. 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告子》。

        3.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接力賽誦讀課文,后教師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構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提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陳涉世家》等。)

        7.提問:(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9.小結:這篇課文運用了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和”對于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10.作業 :1。領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并簡要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文中有些地方參閱了《名師特教備課筆記本•初三語文(上)》、《教與學整體設計•初三語文(第五冊)》等教案,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7

        學習目標:

        1、 積累 文言詞語,擴充文言詞匯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朗讀全文,借助注釋,疏通文意,把握論證思路

        3、反復誦讀,品味語言

        4、正確認識理解得道多助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學習目標1、2、3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理解得道多助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前些天,我們學習了 孟子的文章《魚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孟子,進一步了解主張 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導學過程

        (一)、初讀文章,把握字音,讀出節奏(初讀字音和節奏)

        1、教師范讀文章,要讀出氣勢(可找名家 的朗讀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 和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大聲),讀準 字音和節奏

        3、學生試讀(可先齊讀,后指名讀,要找2-3名學生,重點 看字音和節奏)

        (二)、譯讀全文,讀出內容(再讀讀出內容)

        1、教師指導分段譯讀全文。(可根據內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難度。可分為 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結尾)

        學生結合注釋,自行翻譯課文,并標出 疑難詞句

        2、學生質疑、解答,學生邊讀邊翻譯,教師點撥

        重點詞語:

        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的 地理條件

        人和: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團結

        郭:外城 環:圍 池:護城河 是:這 委:放棄 去:離開 域:限制

        固:使鞏固 畔:通叛,背叛 親戚;親戚朋友,包括 父母兄弟

        重點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3、理思路

        ①、教師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學生思考討論:文章是如何 逐層展開論述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說,主張以'仁政'來統一天下。孟子還主張'性善'論。

        首先通讀課文一遍,掃清文字障礙,了解文章內容。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寡( ) 夫( ) 域( ) 戚( ) 粟( )

        2、通假字

        親戚畔之   畔:pàn 叛,背叛

        二、解詞

        人和   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   域:限制。

        固國   固:使……鞏固。

        失道   道:天道,失道就是違背道義。

        學習本文

        1、本文的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間的關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戰就會取得勝利。

        3、本篇主要是談戰爭呢,還是談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談政治,是借戰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設例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快速通讀課文,掌握生字生詞,理解大概內容。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 空乏( )

        2、通假字

        法家拂士   拂:bì 弼,輔弼。

        衡于慮    衡:héng 橫,梗塞,指不順。

        二、解詞

        所以動心忍性   忍:使……堅韌。

        而后作      作:奮起,有所作為。

        學習本文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本文第一段為什么要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

        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是為了說明逆境(困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選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廣之治理國家更應如此。“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

        3、從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話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

        5、比較《孟子二章》在論證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中心論點置于開頭,先用概括性很強的事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論,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將中心論點置于最后,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論證“死于安樂”,只有“入則無法家拂士……國恒亡”一句,這是歷史上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測試

        1.朗讀時停頓不當的一項是(   )

        a.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d.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而”字的意義、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委而去之

        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何苦而不平

        c.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而山不加增

        d.環而攻之而不勝  面山而居

        3.句中紅色的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多助之至      到了極點

        b.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c.所以動心忍性    堅韌

        d.人則無法家拂士   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

        4.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b.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c.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處。

        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極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難以攻破,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

        b.文章接著用守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這樣雙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強調守城條件之有利。

        c.從守城一方的失利我們可以推斷:攻城一方盡管沒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因此無堅不摧。

        d.文章在論證“人和”對戰爭的重要性后,又順勢推論出“人和”在治理整個國家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1、d

        解析: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d

        解析:a.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但是)  委而去之(然后,表示承接關系)

        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但是,轉折關系)  何苦而不平(并列關系)

        c.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然后,承接關系),而山不加增(但是,轉折關系)

        d.環而攻之而不勝  面山而居(表示修飾關系)

        3、c

        解析:c.所以動心忍性  使……堅韌

        4、c

        解析:c.曾益其所不能——不斷增長他的才干。

        5、a

        解析: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之城”是在說城池之小,包圍起來攻打但卻不能取勝,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

        自測題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文中“拂士”的“拂”讀音是_______;紅色的兩個字中,“過”意思是________,“衡”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了第二段后,請你聯系歷史或現實舉出一個這樣的事例(不能舉文中事例),或寫出與此相關的兩則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答案為:bì   犯過失   同“橫”,梗塞、不順。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以翻譯為:(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3)選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此題為開放性試題,所舉事例或名言警句與文中第二段內容含義相符即可。

        24.(2001年,安徽)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解釋下列紅色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兵革非不堅利也    兵:__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

        ③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紅色“之”的意思和用法,與其他三個不同的是(   )

        a、永州之野產異蛇    b、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c、環而攻之而不勝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譯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在軍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樣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文中語句填空。

        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

        【考點】: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對課文中重要實詞含義的理解。答案為:①兵器②限制③通“叛”,背叛。

        (2)答案為c項。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之”用法的掌握,a、b、d三項中“之”的用法都是助詞,可以譯為“的”;c項中的“之”是代詞,代上文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可以譯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4)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答案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關鍵要選取恰當的原句來回答問題。答案為:得道;天下順之。

        作者簡介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統治者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提出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向往著歷史上堯舜的功績,他到處游說,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并把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發“仁心”上,力圖維護原始的井田制度,從而使天下歸順,達到成就王業,“黎民不饑不寒”的目的。這些都反映著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對于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9

        18、《孟子》兩章

        授課時間:             主設計人:             授課人: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提示學生。

        2、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并完成下列問題

        (1)讀準下面的字。①畎畝      ②傅說     ③膠鬲    ④行拂    

        ⑤法家拂士   

        (2)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①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一)    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注意下列詞語的解釋。

        (1)發      畎畝       舉        版筑          舉于士       市

        (2)故    任   于  是  也    苦   勞    餓   空乏  拂   亂      動心忍性    曾益

        (3)恒過   困于心    衡于慮    作    征于色   發于聲   而后喻

        入    法家拂士   出   敵國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    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4、翻譯句子。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過……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二)課文研讀 (根據學案小組合作完成課文的閱讀)

        1、(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 拓展研讀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教師點撥《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五、檢測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所以動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發于畎畝之中(      )管夷吾舉于士(      )

        百里奚舉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過(      )

        2、翻譯句子:

        (1)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本文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課文詞語回答) 

        8、開篇列舉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

        9、孟子在選文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                          。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答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說明人只有經過艱苦的磨煉,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經受磨煉的益處,最后得出“生于憂患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

        3、拂通弼,輔弼衡通橫,梗塞,不順曾能增,增加

        4、使……堅韌 、奮起,有所作為 、 被舉用,被選拔、  在外面,指國外、

        給 、 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譯

        (1)(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3)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

        (4)    3)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

        6、b

        7、法家拂士    敵國外患

        8、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筑墻、販賣魚鹽、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9、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受磨練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10、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無惟一答案。針對其中一個觀點或兩個觀點結合起來談,言之成理均可。

        《孟子》兩章練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練習

        一、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      。     時期        學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記錄              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  篇。南宋朱熹將《孟子》、      、        、       并稱為“四書”。

        二、解釋一詞多義:

        道:1、會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

        3、伐無道,誅暴秦(   )

        固: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池非不深也(     )

        國: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2、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釋加點詞:

        1、環而攻之而不勝(     )(     )2、夫環而攻之(     )

        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堅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

        四、翻譯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 ……戰必勝矣。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

        4、現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合你的生活,談談對“道”的理解。

        5、請寫出一句與“人和”有關的名言警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練習

        舜發于畎畝之中…… 而死于安樂 也。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給下面的加點字注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入則無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慮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所以動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發于畎畝之中(      )管夷吾舉于士(      )

        百里奚舉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過(      )

        5、翻譯句子: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國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應            

        b.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國恒亡   則有去國懷鄉

        7、本文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課文詞語回答) 

        8、開篇列舉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

        9、孟子在選文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           。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逆境能成才;現在有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舉例談談。

        一、

        1、軻  戰國  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  《大學》、《論語》、《中庸》

        二、解釋一詞多義:

        道:道路  仁政  道義

        固:鞏固  固執,頑固

        池:池塘  護城河

        國:國防  國都

        三、解釋加點詞:

        1、圍攻  表轉折  2、發語詞  3、這  4、泛指武器裝備5、委:放棄;去:離開

        6、限制  憑借7、震懾  8、少  “畔”同“叛”,意義:背叛。

        四、翻譯下面句子:

        1、所以說,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

        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3、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內外親屬(兄弟骨肉)

        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五、回答問題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   “天下順之”

        3、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4、(1)、以國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國家間和平共處、互不侵犯;

        (2)、以國家內部而言,“道”指愛民,為老百姓著想;

        (3)、以個人而言,“道”指與人為善,仁義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家和萬事興。  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家不散。

        眾人拾柴火焰高   團結就是力量  人心齊,泰山移。

        1、《孟子·告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

        3、拂通弼,輔弼衡通橫,梗塞,不順曾能增,增加

        4、使……堅韌 、奮起,有所作為 、 被舉用,被選拔、  在外面,指國外、

        給 、 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指被任用6、b

        7、法家拂士    敵國外患

        8、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筑墻、販賣魚鹽、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9、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受磨練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10、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無惟一答案。針對其中一個觀點或兩個觀點結合起來談,言之成理均可。

        21.曹劌論戰 

        授課時間                   主設計人                   授課人 

        學習目標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借助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1、作者及出處: 

        本文選自     ,題目是后加的。      傳說是春秋時期     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了解歷史背景 

        二、朗讀課文注意字音與停頓

        1、重點字注音: 

        劌   謀   間   帛   轍   竭   靡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三、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一)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注意下列詞語的解釋

        1、重點詞解釋: 

        (1)師    肉食者    間    鄙      何以戰  安  弗   專     徧      犧牲   加    信    孚        福         獄   雖  察     情     忠之屬也     可以 

        (2)公與之乘     鼓      敗績       馳    轍    登軾

        (3)既克     故    一鼓作氣             再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測    伏      靡 

        2、重點句子翻譯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何以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    研讀課文

        1、1段 研讀問題(小組合作完成問題)

        ①戰爭的時間、國家? 

        ②表現戰爭性質的句子? 

        ③莊公的態度?

        ④劌請見的原因? 

        ⑤這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么品質?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

        ⑦劌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樣肯定的?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么?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么戰略思想?

        ⑩表現莊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2、第2段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么?表現出各自的什么特點? 

        ②體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本段表現了劌的什么能力

        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

        3、第3段 ①表現莊公“鄙” 的句子?

        ②    一“未可”為何? 齊人三鼓后為何“可矣”?

        ③    二“未可”為何? 

        ④    后為何又“可矣”? 

        ⑤    總結有利于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么? 

        ⑥    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四、點撥

        五、檢測 

        1、填空《曹劌論戰》中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條件是:      具體來說指的是       。文中敘述了開始反攻的時機是 開始追擊的時機是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1)    又何間焉 古義:         今義: 

        (2)    肉食者鄙 古義:         今義: 

        (3)    犧牲玉帛 古義:         今義: 

        (4)    小大之獄 古義:         今義: 

        3、翻譯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閱讀課文第一段回答下列問題  

        4、“十年春,齊師伐我”除了交待戰爭發生的時間外,還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5、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屬也”所評價的內容是什么? 

        (2)曹劌請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為兩層,并寫出層意。 

        一層 。 

        二層 。 

        5、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教后反思:

        總結復習課 

        一、 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2、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 今 間:  參與 隔開,不連接 

        犧牲: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事業而舍棄生命 

        獄:  案件    監獄 

        可以:  兩個詞,意為“可以憑借”         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三、 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一、    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本文是《左傳》中的名篇,主要的記敘方式是“記言”,這是《左傳》記敘某些歷時不長,規模不大的戰爭時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過人物的談論,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闡述軍事斗爭的策略,本文就是這一類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主線,以曹劌為主,莊公為賓,記敘了曹劌戰前、戰中、戰后的有關戰爭的言論,闡明弱國在對抗強國的戰爭中應采取的戰略戰術原則,即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以逸待勞,把握時機、后發制人等,表現他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審美鑒賞 

        周密嚴緊的構思美 

        本文的篇幅極其短小,卻將復雜的長勺之戰這一事件,介紹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這主要得力于作者對文章結構的精心安排。課文以長勺之戰的經過(戰前魯國的準備——戰斗過程——戰后總結)為線索,各部分間又注意了巧妙的過渡和照應,使文章結構十分嚴緊、周密。如第一、二兩部分用“請戰”和“從戰”過渡和銜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問其故”承上啟下,顯得十分自然。前后照應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戰”和“可以一戰”相照應;第二部分中兩個“未可”和下文兩個“可矣”照應;第三部分中“轍亂”“旗靡”與上部分的“下視其轍”“登軾而望”相照應等,上系下連,嚴緊周密。 

        (三)重點難點突破 

        1、結合課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現在哪里?曹劌的“遠謀”表現在哪里?縱觀全文,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原因有哪些? 

        [參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現在: 

        (1)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戰勝的希望于身邊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戰斗中,“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充分暴露了魯莊公未察敵情,貿然進軍,不懂軍事。(3)戰后,“既克,公問其故”,戰勝了還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劌的“遠謀”表現在:(1)戰前三問。說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有遠見。(2)戰中能掌握將士心理,能觀察敵情,把握戰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原因有:(1)戰前準備充分。取信于民,這是保證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人和”因素。(2)選擇了有利的地點。長勺在魯國,魯國是反侵略戰爭,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時機,待“彼竭我盈”之時,后發制人。抓住了恰當的追擊時機,詳察敵情,確證無埋伏時,乘勝追擊,大獲全勝。是“天時”因素。總之,魯國取勝的原因,在于天時、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本文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 

        討論并歸納:運用對比手法是,把魯莊公的“鄙”與曹劌的“遠謀”進行多次對比(見上一題答案)。借助對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與軍事上的卓越才能。 

        3、本文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安排? 

        參考答案] 本文緊扣“論戰”來寫,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曹劌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言論。如第一段中與魯莊公的三問三答,詳細具體地表現他“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論戰勝的原因,把他的作戰必須依靠士氣、抓準時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略思想表現了出來。這兩段文字,充分地表現了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對于無助于表現“論戰”的事,如戰爭的起因、戰斗的狀況、戰后的處理等,略寫或不寫。這樣剪裁,敘事清楚,詳略得當,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②表現戰爭性質的句子?“齊師伐我”(即對魯國來說是正義之戰) ③莊公的態度?“公將戰” ④劌請見的原因? 直接原因-“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⑤這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么品質?愛國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三次 ⑦劌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樣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么戰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現莊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將戰”,“衣食所安”“犧牲玉帛”“公將馳之” 第2段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么?表現出各自的什么特點? 

        劌:“未可”,“可矣”,等待時機,觀察時機――善于抓住有利戰機 

        公:“將鼓之”,“將馳之”――盲目指揮,“鄙” 

        ②體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齊師敗績”,“遂逐齊師” ③本段表現了劌的什么能力?決斷能力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反攻和追擊 

        第3段 ①表現莊公“鄙” 的句子?“公問其故” ②一“未可”為何?“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 ③齊人三鼓后為何“可矣”?“夫戰,勇氣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為何?“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⑤后為何又“可矣”?“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⑥總結有利于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么? 反攻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追擊時機——其“轍亂旗靡”之時 ⑦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注重觀察敵情,注重士氣,注意抓住有利戰機。 

        24.《詩經》兩首  關睢 蒹葭

        時間          主設計人               授課人 

        課前準備

        一、生字識記

        雎(  ) 窈(   ) 窕(    ) 

        參:1.(   ):參差,參錯。 2.(   ):①進見,謁見。如:參拜。②封建時代指彈劾。如:參劾。3.(   ):人參。如:參須。

        差:1.(   ): 如:差數。 2.(   ) 如:差得遠。  3.(   ): 公差。4.(   ): 寤(   ) 寐(   ) 芼(   ) 蒹(   ) 葭(   )溯(   )  晞(   )  湄(   ) 

        躋(   ) 涘(   ) 沚(   )  顥(   ) 貂(   ) 

        二、詞語識記

        關關雎鳩:                    關關: 洲:           窈窕淑女: 

        淑女:             君子好逑:                君子:             逑:          參差:          。流:              思服:     。服,    。悠:         。反:          。輾:        。側:         。友:        。

        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        。伊人:     。溯徊從之:               。從:       。溯洄:           。阻:        。游:   ,      。宛:     。凄凄:    。采采:             。

        已:               右:                        。沚:        

        三、預習導學

        1.《關雎》中開篇寫“關關雎鳩”的目的是什么?

        2.《關雎》、《蒹葭》都選自于                  。

        四、課堂跟講

        一、背記知識隨堂筆記

        1.              ,君子好逑。

        2.              ,道阻且長。

        二、整體把握板書設計

        (二)段落層次

        第一節:                                             

        第二節:                                             。

        第三節:                                               。

        第四節:                                                   

        《蒹葭》

        第一節:                                         。

        第二節:                                       。

        第三節:                                     

        (三)寫作特點

        1.《關雎》,用起興的手法,語言簡練而純樸。如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誦起來瑯瑯上口,易于流傳。

        2.《蒹葭》,用起興的手法,反復詠唱,適宜流傳。語句樸實,易于理解,適宜口耳相傳。如“道阻且長”、“道阻且右”。

        (一)重難點句子

        1.“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非常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男子對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難眠的樣子。

        2.“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表現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歷盡艱險,同時也表現了求而不得的苦悶之情。

        (二)段落詮釋

        1.對《關雎》第二節的詮釋

        本節由采摘荇菜起興,由“寤寐求之”,寫出了對“窈窕淑女”的愛慕之情。“寤”是指醒著,“寐”是指睡著,合起來,“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著、睡著都要追求她。

        五、當堂練習

        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2)           ,白露為霜。             ,在水一方。

        2.解釋加粗詞語。

        (1)君子好逑                       (2)宛在水中沚              

        一、生字識記

        雎(jū): 窈(yǎo)窕(tiǎo)

        參:1.(cēn):參差,參錯。本文取此義。2.(cān):①進見,謁見。如:參拜。②封建時代指彈劾。如:參劾。3.(shēn):人參。如:參須。

        差:1.(chā):①減法運算中,一個數減去另一個數所得的數。如:差數。②稍微,較。如:天氣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遠。②錯誤。如:說差了。③缺欠。如:差點兒。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級,等次。“參差”為合成詞,“長短不齊”的意思。本文取此義。

        寤(wù)寐(mèi):睡。芼(mào)蒹(jiān)葭(jiā)溯(sù)。晞(xī)。湄(méi)躋(jī)涘(sì)沚(zhǐ)顥(hào)貂(diāo)

        二、詞語識記關關雎鳩:雎鳩鳥在彼此和鳴。關關:雌雄二鳥相互應和的叫聲。洲:水中的陸地。窈窕淑女:美麗善良的姑娘。淑女:賢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逑: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流:尋求,擇取。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臥。輾:轉動。側:側身而臥。友:親愛。蒼蒼:茂盛的樣子。白露為霜:白色的露水結成了霜。所謂:所說的。伊人:那人。溯徊從之:沿著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從: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險阻,難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凄凄:茂盛的樣子。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已:止,這里意思是“干,變干。”右:向右拐彎,這里是(道路)彎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塊陸地。

        古文今譯(譯文)雎鳩鳥關關地叫著,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找右邊找。姑娘美麗又善良,從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綿綿不斷,翻來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長短不齊,左邊采右邊采。姑娘美麗又可愛,彈奏琴瑟來親近她。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挑右邊揀。姑娘美麗又可愛,敲鐘擊鼓讓她快樂。

        (譯文)蘆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結成霜。心上的人兒,她在河水那一方。逆著河水去找她,河水彎曲道路長。沿著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河中蘆葦一片片,露水珠兒沒有干。心上的人兒,在河岸邊。逆著河水去找她,道路難走地勢高。順著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邊。

        河中蘆葦真茂盛,蘆葦上露水沒有干。心上的人兒,就在河岸邊。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難走又彎曲。順著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陸地上。

        (一)重難點句子

        1.“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非常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男子對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難眠的樣子。

        2.“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表現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歷盡艱險,同時也表現了求而不得的苦悶之情。

        (二)段落詮釋

        1.對《關雎》第二節的詮釋

        本節由采摘荇菜起興,由“寤寐求之”,寫出了對“窈窕淑女”的愛慕之情。“寤”是指醒著,“寐”是指睡著,合起來,“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著、睡著都要追求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10

        教學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盡量能瑯瑯上口。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二章〉選自〈孟子·公孫丑〉,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 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 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 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  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環而攻之而不勝:環,圍。而,表轉折,卻。

        夫壞而攻之:夫,句首發語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池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 利,堅固鋒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糧食。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意思是棄城而逃。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以,憑,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國,鞏固國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故,所以。有不戰,不戰則已。 

        6.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爭勝負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必勝”。

        7.提問:“人和’與下文所說的“道”是什么關系?

        討論并歸納:“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則

        “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8.提問: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主要觀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問:文章第3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越。

        10.提問:文章第4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11.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四、小結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 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 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親外戚 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 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 他 親戚畔之。

        助詞 的 三里之城。

        動詞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例

        表修飾 著、地 夫環而攻之。

        表轉折 卻、但是 環而攻之而不勝。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文字,回答問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l.在上文的橫線上填入課文原文。

        2.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_____。

        3.對“域’“固”“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疆域 固定 震懾B.區域 固守 威嚇

        C.限制 鞏固 震懾D.限制 鞏固 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正確的翻譯是

        A.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B.所以君子不喜歡戰斗,可打仗就能夠勝利。

        C.所以君子見機行事,打不勝就不打,打得勝才打。 

        D.因為君子不主張戰爭,所以他打仗就一定勝利。

        5.作者認為“戰必勝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要遷往別處。

        B.依靠武力強大、地勢險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實行正確的戰略戰術。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盡量熟讀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境的磨煉,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要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舜發于畎畝之中:發,起,指被任用。畎畝,田間、田地。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

        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u)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魚鹽,販賣魚和鹽。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孫叔敖舉于海:海,在海邊(隱居)。

        百里奚舉于市:市,市井之間。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內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人恒過:恒,常。過,犯錯誤,犯過失。

        然后能改:然后,這樣以后。

        困于心:內心優困。

        衡于慮:思緒堵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而后作:而后,這樣以后。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

        發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土,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侵略的憂患。

        5.請學生翻譯第4 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

        而死于安樂也: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6,請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受磨煉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7.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8.提問: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總結

        1.詞性活用:

        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

        要譯成“使……”

        2一詞多義:

        用

        國防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家 國恒亡。

        拂

        不順 行拂亂其所為。

        同“弼”,輔弼 入則無法家拂士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衡于慮

        拂同“弼”,輔弼 入則無法家佛士

        4.虛詞。

        于

        從舜發于畎畝之中

        給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樂也

        以

        憑 以天下之所順

        用來 所以動心忍性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可譯為“使(讓,把)”+賓語+動詞(形容詞)請照下面例子翻譯下列加點的詞。

        例:必先苦其心志。

        譯:使他的內心痛苦。

        1.勞其筋骨。

        譯:

        2.餓其體膚。

        譯:_

        3.空乏其身。

        譯:_

        4.行拂亂其所為。

        譯:_

        5.所以動心忍性。

        譯:_

        (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最準確的一項是

        A.在憂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樂中死去。

        B.出生在憂傷和病痛的時候,卻死在安樂幸福之中。

        C.生存在憂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樂之中。

        D.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附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 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

        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地。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俄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11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3.比較法

        課時安排: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資料助讀:

        1、《(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2、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最有影響的大師,后來將他和孔子并稱“孔孟”有“亞圣”之稱。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并借此游說齊、梁等國,曾一度為齊國客卿。當時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國強兵為能,因此視其主張為迂闊,遠離實際,不予采納,因此在政治上沒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講學、著述,他的學生們記他的言行,成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 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孟子散文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動性,其文章語言流暢,筆鋒犀利,論辯深刻。 《孟子》分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兩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標于篇首的開頭數字為題,標題只起區別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內容,這與《論語》類似。全書共261章。它是先秦諸子中文學性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編在一起,稱為“四書”。《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2.學生齊讀課文,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注意步驟)

        1.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通“      ”,義:         )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                      郭:                       )

        委而去之(去:                                       )

        親戚畔之(親戚:                                                          )

        池非不深也(池:                                                           )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三里之城(   )            地利不如人和(      )

        環而攻之而不勝(    )

        以天下之所順(     )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兵革非不堅利也(    )(4)注意下列加點詞: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                                 。

        文章開篇提出      ,指出     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      與      、     與      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       ,         ”的結論,闡明了“     ”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    ”與“      ”進行對比,自然導出“         ,           ”。

        2.學生依據提示,背誦課文。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練習冊。

        《孟子》兩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示范朗讀,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大聲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組, 展開課堂競賽。

        (1)讀準下面的字。①畎畝     ②傅說      ③膠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3)一詞多義。

        舜發于畎畝之中

        行拂亂其所為        ②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    入則無法家拂士           死于安樂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③                       ④

        國恒亡                   死即舉大名耳

        舜發于畎畝之中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                      ⑥

        發于聲                    扶蘇以數諫故

        (4)翻譯句子。

        ①故天將降 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過……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二板塊: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

        作者從     、     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        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                        ,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      ,       ,       ”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 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                                          。接著由     說到      ,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     論證、      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         與          類比,如                 事例羅列,如把        

        與          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如事例:1、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2、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 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4.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升華:

        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提示: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較,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 ,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六、課堂小結: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七、布置練習作業

        第三課時                        練習時間: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學常識填空:1、孟子,名        。       時期        學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記錄         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 篇。南宋朱熹將《孟子》、         、         、         并稱為“四書”。

        二、解釋一詞多義:

        道:1、會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無道,誅暴秦(    )

        固: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池非不深也(     )

        三、解釋加點詞:

        1、環而攻之而不勝(       )(      )2、夫環而攻之(      )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堅利也(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

        四、翻譯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            。

        4、現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合你的生活,談談對“道”的理解。

        5、請寫出一句與“人和”有關的名言警句:                                     

        b、《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給加點字注音。畎畝(     ) 傅說(     ) 膠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入則無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慮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所以動心忍性(      )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        ) 舜發于畎畝之中(        )苦其心志(          )人恒過(          )

        5、翻譯句子: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國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應

        b. 故天將降大任 于是人也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國恒亡 則有去國懷鄉

        7、本文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 (用課文詞語回答)

        8、開篇列舉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

        9、孟子在選文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                        

        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逆境能成才;現在有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舉例談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12

        劉坤

        一、    直接導入

        二、    確立學習目標:1、反復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把握相關文體知識。

        3、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三、    簡介作者、作品

        1、    學生交流積累

        2、    出示孟子《孟子》知識

        四、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引導學生注意:讀音停頓

        重音節奏

        2、    隨師齊讀課文——鞏固、體會

        3、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議論的中心

        五、    翻譯理解文意

        1、    出示重點字詞、句——交流

        2、    請學生質疑、補充

        3、    重點檢測

        六、    朗讀鞏固——男女生分讀

        七、    深入研析

        質疑:

        1、文章怎樣論述文章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行文條理)

        3、    在第一個事例中,哪些詞最能突出“天時不如地利”?

        4、    第二個事例中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5、    提綱試背

        6、    舉完兩個例子后得出什么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道”與“人和”有何關系?

        8、戰爭與治國,哪個是作者最想表現的?為什么從戰爭入手?

        八、一分鐘試背、涵詠

        九、結合現實、歷史,請學生再舉一兩個例子證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結

        十一、誦讀中結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13

        一、 教學目標 :

        1. 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 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教材分析:

        二、 重點:目標1、2

        三、 難點:目標中對第四段論證的理解

        四、 課時:一節課

        五、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從國共兩黨之間的戰爭,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得天下的結果(例:淮海戰役的勝利),從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的共識,然后導入  本課。

        (二)、了解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指名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數遍,聽課文錄音。

        正音:“夫”,fú,發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粟”,sù:谷子,與“栗”,lì區別。“畔”,pàn 。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譯.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

        5.齊讀課文.

        (四)、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2.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

        附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思考:

        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七)、布置作業 :

        1.A類:熟讀并背誦課文 

        2.B類:默寫課文

        3. 翻譯課文

        附板書: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天時不如地利

        戰例                            戰爭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論據

        失道寡助                      域民

        治國       固國            治國需要“人和”

        威天下

        結論:得道多助------------天下順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可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播放視頻《雍正王朝》的主題曲,歌曲的主題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__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經提出過相同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會的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統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廄jiù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亞圣”,與孔子合稱“孔孟”。

        《孟子》: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論和政治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共七篇,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南宋的朱熹將《孟子》和《大學》《中庸》《論語》并稱“四書”。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15

        〔教學目標〕

        1、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2、體會在敘述和議論中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對“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課型、課時〕

        導讀課,一課時

        〔教學方法〕

        導撥法、自讀法、討論法、分層教學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有一位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大師是誰?(孟子)面對他所處的社會現實,誰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張?(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投影,介紹孟子及其政治主張,學生齊讀投影內容)

        〔投影一〕

        孟子:(約前372-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被推尊為“亞圣“。

        〔投影二〕

        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等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張: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希望君以民為貴,反對暴政害民,反對掠奪性戰爭,盼望賢明的君王統一國家。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學生聽課文錄音,在舒緩的音樂中感知課文內容。

        (二)學生伴隨音樂試讀課文,初步領會語句的意思。

        (三)學生串講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學生為一組進行討論。

        2、教師指名代表對課文進行試講,其他學生補充更正。(文段比較容易翻譯,學生能夠較輕松地完成。教師對試講的學生要及時鼓勵、肯定)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章是針對當時那些好戰者的心理,闡明戰爭的勝負取決于人心向背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那么作者是如何進行論證的呢?

        (一)學生分組對文章內容逐段設疑、釋疑。(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作答)

        (二)教師總結,引導學生歸納。(教師出示投影,分別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什么?

        ② 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

        ③ 這場戰爭結果怎樣?

        ④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

        ② 戰爭結果如何?

        ③ 為什么?

        明確: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①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書)

        ② 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而攻之”。

        ③ 結果攻城失敗。“環而攻之而不勝”。(板書)

        ④ 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 ①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書)

        ② 結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書)

        ③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越,以示理應守住。

        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人心所向,上下團結)。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齊讀最后一段,學生回答)

        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這三句話什么意思?

        2、這三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1、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2、運用了排比修辭。運用排比,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偉,使人感覺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辨的論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師啟發: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治國、作戰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四、總結:

        師生齊讀課文,回顧課文結構。(指名學生總結)

        明確:文章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援引戰例,以攻城而未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國,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層論證的寫法。

        五、鞏固練習(出示投影,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 委而去之

        ② 環而攻之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⑤ 親戚畔之

        2、翻譯下列句子:

        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論述的中心句是 。作者圍繞它展開論述,其意圖借論戰爭來闡明什么?

        2、在“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這個問題上,孟子和曹劌有著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認為在于 曹劌認為是 。

        3、20__年5月,美國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改選中落選,印證了孟子關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規律,即 。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翻譯全文。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16

        1、知識目標

        (1)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認讀、譯讀、思讀、悟讀四種方式教、學,讓學生掌握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握文章的內容。

        (3)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并把握其詞義。如:郭、夫、委、去、域、兵革、親戚等。

        (4)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懂得戰爭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強調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創設問題情景。

        (3)學習古人的論證方法。

        3、德育目標

        (1)強調“人和”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

        (2)讓學生認識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對國家作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論證結構的把握。

        四、教學方法: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示范朗讀帶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角度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估計時間

        第一板塊(認讀) 一、 情景導入

        中國有句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國歷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學們能列舉處幾位呢?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現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讓大家了解一種能夠克敵制勝的方法。

        二、 資料助讀(多媒體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 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播放本課泛讀帶。多媒體展示一些字詞讀音。

        郭(guō)  粟(sù)  親戚(qīng  qi)

        2、復讀課文,注意讀出語句的停頓。

        3、教師指導學生分角色賽讀課文。(教師評點)

        1、學生分組討論,作出回答。

        2、學生聽講,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話比較標準的學生朗讀,其他人聽讀,了解記憶對孟子的簡單介紹。

        4、學生聽讀課文。標畫出不認識的字音和不會讀的斷句。

        5、學生按要求齊讀課文。

        6、學生賽讀。讀得好的,加以鼓勵。 

        第二板塊(譯讀) 四、整體把握文意,譯讀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能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對抗賽。

        規則:本次比賽分兩輪進行,兩人(同桌)為一組,低分為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直到扣完為止。

        (1)第一輪:翻譯全文(看誰又對又快)

        兩人分別翻譯課文,相互質疑、解疑、扣分。

        (2)第二輪:文言知識大比拼。(多媒體展示)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②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親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③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環而攻之而不勝

        以天下之所順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兵革非不堅利也       環而攻之而不勝

        天時不如地利         然而不勝者

        ④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翻譯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教師點撥(多媒體展示)

        第一輪略

        第二輪:

        ①畔:畔通“叛”,背叛

        ②城:內城;郭:外城

        去: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護城河。今指水塘。

        ③憑;用。   的;代詞;到。  精良;有利

        順接連詞可不譯;轉折連詞,譯為卻。

        ④域: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⑤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眾人的幫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幫助的人就不多。

        包圍起來攻打它,一定有得到天氣時令的原因,可是這樣卻不能夠取勝,這是因為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勢呀!

        憑著天下歸順這一點,去攻打那連親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7、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老師對自己的要求。

        8、學生留心聽

        規則。

        9、學生參照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再加上平時知識的積累,翻譯全文。

        10、兩人獨自完成文言知識練習。并相互對照看,進行討論分析。找出錯誤之處,評分。

        11、學生根據教師所點撥的內容,作出最后的判定,得出分數,并把錯誤的地方訂正。 

        第三板塊(思讀) 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觀點(多媒體展示相關題目)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3)本文反應了作者什么樣的政治思想?

        (4)本文主要是談戰爭還是政治?為什么?

        教師最后明確:

        (1)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3)“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4)借戰爭談政治,孟子想借戰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施行仁政,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 

        12、學生邊讀邊思考,共同合作討論、交流。并作出發言。

        13、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第四板塊(悟讀) 五、自主評價,擴展思維

        (1)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2)本文屬論說文,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中心論點,說明“人和”在戰爭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歷史上或現實中依靠“人和”占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作結:同學們,你們能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且又貼近生活,切合實際,拓展自己的思維,使情感受到熏陶,享受審美情趣。希望繼續發揚。 

        四人一組,學生實行分組討論,相互補充,然后在班上發表各組意見 

        第五板塊(作業) 六、作業布置

        (1)背誦全文

        (2)在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語句為話題,發表簡短的演講。(下節課進行) 

        學生課下獨立完成。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篇17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掌握朗讀節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理清論證思路,背誦全文。

        3、賞讀并學習運用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中心論點,理清本文論證思路。

        2、賞讀并學習運用本文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過程:

        一、直入導新課

        提到中國古代文學,我們大多想到的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實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在這座寶藏里,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論語》,論語是儒家經典,提到儒家經典,我們很自然會想到另外一部經典,那就是《孟子》。這節課讓我們走進這一部經典的經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著孟子學雄辯。

        二、初讀明節奏

        1、通過視頻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貴君輕;長于雄辯。

        2、學生初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雄辯之勢。

        三、品讀賞雄辯

        1、過渡: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激烈,他們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熱衷于戰爭,有的'是為了生存,有的是為了一統天下,實現霸業。因為戰爭連綿,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種社會現實,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國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對不義戰爭。請看第一章標題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們細細地品讀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運用他的雄辯藝術向君主們推行仁政主張的。

        2、學生通讀全文,根據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讀思考。

        3、分享交流。

        學生1:要雄辯先得有自己的觀點。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師:請你分別解釋一下“天時”“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學生1:天時是指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人和是指作戰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師: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學生沉默,老師用紅粉筆標注兩個地利)

        學生2:運用頂真,突出人和是作戰克敵制勝的最重要的條件。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1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學生3:要雄辯得有自己的論據,孟子為了具體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具體的戰例。

        師:哪些文字與這些戰例相關,請你把相關文字讀一遍,全班思考孟子列舉了幾個戰例,什么樣的戰例?

        學生3讀“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讀完后學生回答:兩個戰例: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

        男生讀與第一個戰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攻一座什么城?如何攻?列舉這個戰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易攻,“環而攻之”說明攻勢之大,結果卻沒有勝利,孟子通過分析這個戰例得出:主動攻打,說明攻城方必得天時,結果卻失敗,只能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這個戰例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這個觀點。

        女生讀與第二個戰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守一座什么城?列舉這個戰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5:守城方守的是一座城墻很高,護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的城,結果卻是棄城而逃,用這個戰例來具體證明“地利不如人和”這個觀點。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2列舉戰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師:這一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其作用是什么?

        生:排比。

        學生齊讀相關句子。

        師:這是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

        生:雙重否定句的排比,突出守城方地理條件非常優越,但結果卻棄城而逃,更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語言也更有氣勢。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3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師:還有哪些句子運用了排比,請一起讀一讀。

        學生齊讀:故曰……不以兵革之利。

        師:這還是在談作戰嗎?

        生:是在談國家治理了。

        請一個學生翻譯這一個句子。

        師:這是一個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

        生:否定句的排比。

        師:治國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限,不能靠山河的險要,不能靠武器的精良,那么得靠什么?

        生:人和。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4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師:孟子還運用了其他雄辯藝術嗎?

        學生6:在最后孟子還運用了對比論證,將“得道者”和“失道者”進行對比,突出“得道”就能“天下順之”,“失道”就會“親戚畔之”,最終得出實行仁政的君主“戰必勝矣”,來強調“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師:施行仁政有多重要?

        生:施行仁政就能“多助”“天下順之”“戰必勝矣”。

        師: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就能天下歸順,就能握有“人和”這枚“戰必勝矣”的尚方寶劍。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5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必勝。

        4、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并思考:孟子是按什么樣的思路來推行其仁政主張的。

        學生7根據板書歸納概括:孟子先提出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舉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的兩個戰例來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類推到國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過運用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6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5、學生根據文章思路自由背誦全文。

        6、背誦比賽。

        四、拓展巧運用。

        作業:

        請運用這節課我們學習到的孟子雄辯藝術在班級勸告那些寫作業依賴智能手段搜題的同學在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九年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精選7篇)

        教學目標1.學習文言實詞虛詞,加強基礎積累。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3.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課前準備1.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孟子生平。2.根據預習導學,自主釋疑。...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 《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選15篇)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 《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選17篇)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學案(精選4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導學案一、學習目標: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2、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3、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二、重點難點:學習重點: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 18、 《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學目標: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 《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1)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認讀、譯讀、思讀、悟讀四種方式教、學,讓學生掌握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握文章的內容。(3)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并把握其詞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設計6

        教學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 文言文翻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成人av天堂网在线观看| 国内视频偷拍久久伊人网|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不卡 | 欧美成人精品手机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91精品蜜臀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四虎永久地址www成人| 欧美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涿州市|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481页|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99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99|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2019国产精品青青草原| 天堂mv在线mv免费mv香蕉|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色一综合色88|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在线 |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91网站在线看| 国产一级r片内射免费视频| 日韩亚洲精品国产第二页| 欧美熟妇xxxxx欧美老妇不卡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日韩av爽爽爽久久久久久 | 熟女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区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色综合| 少妇和邻居做不戴套视频| av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都可以| 久久久婷婷成人综合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