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教普遍存在的三大誤區(春季親子教育篇)
前言:對孩子的教育過多的嚴格基本上已成為我們中國家庭父母的普遍通病,但是父母有沒有想過,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士,有那一個是處在壓抑的情況下而成功的呢?以下就來解析下中國家教所存在的三大誤區,希望能夠引起父母的重視!
誤區一:為何教孩子學“乖”
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誤區——教孩子學“乖”。評價孩子時,動不動就說“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將“乖”當成了教育標桿,具體就是聽話,按師長和家長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語當中并沒有相應的詞語。
而在塑造這樣一批批“好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也剝奪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獨立空間,甚至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這是一種片面強調孩子社會性的教育理念。
現在的學校評選三好學生,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謂的“優秀生”里,為何永遠沒有調皮孩子的身影?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比起男孩子的好動,女孩子更容易靜下心來好好學習,不吵不鬧、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們這個社會認可的“乖”孩子標準。
這樣的三好學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認為,那些不聽話的調皮孩子也有可取之處。比如那些上課愛做小動作的學生,雖然常會被老師教訓,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擻精神繼續調皮。所以說,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學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調節心態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種能力,能使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今后的人生,這對他們日后步入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專家視點:“不聽話”并非絕對壞事情
其實,孩子有時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聽從父母的指令,這正是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某些心理學家認為,3歲幼兒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即使五六歲的幼兒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何況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許多信息,對人對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過早地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而且容易扼殺兒童的天性,使孩子從小失去兒童最珍貴的創造性人格,這會給父母留下難以彌補的悔恨。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作出決定的能力。而后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這一研究說明,反抗行為強的孩子,長大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而這一點正是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誤區二:為何孩子心胸狹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傳統“圍墻式”的家庭教育,校園也不是傳統物理意義上的校園,孩子們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的師資以及硬件設備。
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么孩子的心胸卻變得狹小了?只會關心自己身邊的事,過去那種“煮酒論英雄”式的氣魄,為國家前途、為人類理想奮斗的抱負,在今天的年輕一代身上已難覓蹤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