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44f3z"></kbd>

<style id="44f3z"><thead id="44f3z"></thead></style>
    <option id="44f3z"></option>
      <em id="44f3z"><dfn id="44f3z"></dfn></em>
    1. <menuitem id="44f3z"><thead id="44f3z"><i id="44f3z"></i></thead></menuitem>
      <u id="44f3z"><input id="44f3z"></input></u>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小说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白嫩少妇激情无码,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7篇)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07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7篇)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1

        教學目標:了解和掌握相關論文知識,把握論點、論據、論證及脈絡。(重點)

        體會閱讀議論文的要點和技巧。(難點)

        領會動手操作的實驗意識,樹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難點)

        教學課時:兩節課

        教學備課:

        1、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可略)

        2、基礎知識: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3、課文內容:

        第一部分(1):交代話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分析論題。以中國學生生存的問題和作者經歷為例,

        進一步揭露傳統教育弊端,再次點明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得出結論?偨Y全文,論證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提出希望。

        板書: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2)-(5)(13)

        (6)-(12)

        引論--------------本論--------------結論

        中心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重視實驗)(不是儒家側重的像自己的內心去探索所謂的治國平天下之道的抽象道理,而是用科學實驗來揭示事物的本質。)

        每段段意如下: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

       。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敗(結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說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4、論證方法:

       。1)講道理(道理論證)(引用論證):

        第2段:引用《四書》上的《大學》里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出處與含義。

        第3段:引用《大學》里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2)舉例論證:

        第4段:舉王陽明格竹的事例,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5段:繼續舉王陽明觀點的事例論述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真正義。

        第8段:舉研究竹子事例,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第12段:舉個人經歷事例,具體說明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或論證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3)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于人們接受。

        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5、問題探究:說說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

        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作者在文章要講的是“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答案是NO。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海,傳之于萬世”的。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6、寫作特點:

       。1)思路清晰,說理縝密。(引論-本論-結論)

       。2)事實道理相結合,正反事理結合。(王陽明格竹反例與作者實驗正例對比)

        7、學會啟示感悟?

        高分低能—低分高能—高分高能。注重理論,更注重實踐,用現代人的思維思考,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世界,讓自己具有實踐意義的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

        1、邊讀課文邊圈畫需要關注的詞語。尤其是音形義。

        2、探究論點、論據、論證(見上面備課)

        3、深化論文的相關知識。

        提出論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作業部署:體會“格物致知”精髓。

        作文寫作:我和未來有個約會(我和未來的約會)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節選自丁肇中的一份報告,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狀況,依據自己對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認識,從傳統教育入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分析實驗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懷疑求真、靠實踐發現事實的真相。

        本文思路靈活有序,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平實嚴謹,靈活運用各種論證手法,娓娓道來,親切有味,現身說法,少說教氣,給人以很多的啟發。

        教學目標:

        1、積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詞語,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2、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課文,抓住過渡段、關鍵句、關鍵詞等理解作者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1、積累詞語;

        2、梳理文章思路,體會議論文嚴密的內在邏輯;

        3、正反兩方面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養成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布置預習:

        (1)給下列詞語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沒彷徨

       。2)大聲朗讀課文一遍,查工具書,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抽象袖手旁觀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

        《禮記·大學》上說:“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也說“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彼v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在現代世界環境激變的今天,“格物致知”對我們有什么意義?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預習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三、再讀課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及關鍵性語段,概括每一段話的意思。(獨立完成,用時15分鐘;其他同學寫時,請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個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號內是關鍵詞)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ńY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說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題目上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完全文,你能說說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嗎?

        明確: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

        還記得作者這一篇文章要講的是什么問題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

        沒有!因為,這種精神被埋沒了。

        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傳之于萬世”的。

        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1)自然段提出論題,(13)自然段,再次總結,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經過這樣的梳理,文章的層次清晰可見: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4、葉圣陶老先生說:“文章思有路,循路識斯真”,F在,請寫出文章的論證思路。

        參考示例:

        作者在開頭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接著,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用現象為證,一用作者個人的經歷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傳統教育的弊端,論證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真正意義,結尾則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五、板書設計

        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5)(13)

       。1)(6)-(12)

        思路明晰靈活有序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試結合課文內容舉例說明。

        2、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第2課時

        教學重點:

        明晰論證方法,探索客觀事物的有趣經歷的分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梳理了文章的論證思路,作者嚴密的邏輯令人嘆服。為了論證他的觀點,作者在文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思考。

        二、作業1的交流(可采取抽查的方式)

        講評一列,大約6-7位同學,盡可能涵蓋全面,指導大家傾聽的同時,參照老師的講評,批改、糾正、補充自己的答案。

        示例一:

        第2段。引用論證。引用《四書》上《大學》里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出處與含義。

        示例二:

        第3段。引用論證,引用《大學》里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示例三:

        第4段.舉例論證。

        時間:有一天;

        人物:王陽明;

        地點:在院子里;

        起因:《大學》上的啟示;

        經過:格竹;

        結果:失敗。

        引用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根據《大學》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頭痛以致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示例四:

        第8段。舉例論證。

        舉研究竹子,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地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進行科學的觀察。

        示例五:

        第12段。舉例論證。

        時間:在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

        人物:我(丁肇中);

        地點:美國大學;

        事件:發現埋頭讀書對研究沒有任何的幫助,對實際的需要也無任何的幫助。

        論證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示例六:

        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對比(但是)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于人們接受。

        其實,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三、交流作業(2)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示例二: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評分標準:

        1、知道了什么知識?2分

        2、我為此做了什么?2分

        3、事情的經過、結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2分

        給出標準,請同學評價。

        四、拓展延伸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常說“經歷才能懂得,經歷本身就是財富”的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然而,只有做了,我們才能收獲更多,更豐富。

        五、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經懂得,現在,就看我們的行動了。讓我們牢記丁肇中先生的教誨,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做一個知行合一且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

        六、布置作業

        閱讀下面短文,請從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談四個體會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小議論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中外學者學術報告會上,丁肇中《我所經歷的20世紀的實驗物理學》的報告尤為引人注目。他講了4個故事,談了4個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哈佛一康奈爾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這種理論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很重要,他們于1966年在德國用不同的方法重復了實驗,得到的結果則是電子確實小到不可以測量。他由此得出的體會是:不要盲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現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3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度,但他想進行實驗的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開展了實驗,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體會是: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發現膠子。光子傳播原子之間的力,膠子傳播夸克之間的力。丁肇中與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現了膠子,而這一結果是他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體會是: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大空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擔當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現號將實驗儀器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天上測量帶電粒子。丁肇中得出的體會是: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所做的工作要有興趣,要勤奮地工作。

        (《科學時報》20xx年11月4日)

        七、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擺事實(舉例論證)講道理(引用論證)

        對比

        事實論據(正面反面)道理論據(正面反面)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1974年,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他的另一篇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體感知

        1.文體知識

        講演詞又叫演說詞、講話稿,是一種供口頭向群眾宣傳的、帶有鼓動性的文章。

        講演詞有以下特點:第一,考慮聽眾對象,要有針對性。第二,觀點集中、鮮明。第三,思路清晰,內容充實。第四,語言通俗生動,感情深厚充沛。

        講演詞的結構靈活多樣,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體都有三部分內容:開頭提出問題,或亮出講話要點,以引起聽眾的興趣和關注;重點是中間部分對講演主旨的闡述;結尾回應開頭,總結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聽眾受到激勵和鼓舞。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這位實驗力,最善于觀察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以樸實而誠摯的語言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誠懇地呼吁我們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過不斷實踐和體驗去探求知識與真理。

        4.字詞積累

       。1)給加點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朱熹(xī)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

        論語(lún)袖手旁觀(xiù)

        (2)解釋下面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獲得知識。致,獲得。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的冷淡態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實驗的消極觀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5.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重要語段可再次播放音頻,認真讀、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參考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由獲獎感言,引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問題。分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決問題。強調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希望。

        三、局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內容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合作探究。

        1.文章論述的話題是什么?

        參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

        參考: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參考:(1)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2)實驗方法:①“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②“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

        4.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

        參考:不夠重視!爸袊鴮W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闭`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果對實際毫無幫助。

        5.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

        參考: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參考:“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ǘ┵|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總結所學。

       。1)復習字詞。

       、僮⒁簦憾≌刂兄祆溽葆逯杏拐撜Z袖手旁觀

       、诮忉專焊裎镏轮葆逍涫峙杂^不知所措

       。2)總結全文。

        參考:作者以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為話題,從解釋《大學》“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實驗精神。原因是:(1)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2)中國學生學習上的弱點所決定的;應付今天世界環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寄予了希望。

        2.拓展交流。

        文章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著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庇懻撘幌拢@是不是符合實際?要舉例論證。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

        學生各抒己見。

        五、作業設計

        1.搜集丁肇中的資料,做一期“向科學家丁肇中學習”的手抄報

        2.完成【試題中心】“基礎檢測”部分。

        可參考【影音資源】【試題中心】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交流對丁肇中的了解和認識,導入新課。

        二、局部探究

        【精品課件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ㄒ唬⿲W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目的與作者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嗎?

        2.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的意圖是什么?

        3.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4.第12段舉自己的經驗證明了什么?

        答案預設

        1.(1)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不一樣。作者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

        2.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以此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3.舉研究竹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4.舉自己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是毫無幫助的。

       。ǘ┬〗M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合具體例子進行分析。

        參考

        1.道理論證。如,開篇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說明,給讀者一個明確的概念,從理論上闡述了“格物致知”的含義。又如,對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的論述,從科學進展的歷史角度,闡述精辟見解,從正面論述實驗對于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2.舉例論證。

        舉例子闡述道理作用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頭痛失敗論證傳統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實驗的過程……有機會的探測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正面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中國學生偏向……而不愿動手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作者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以埋頭讀書應付……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反面

        可參考【微課堂】《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活動三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三、總結拓展

        1.深入思考內容,體會講演詞的特點。

        2.學生復習總結本課知識點、文章內容、論證方法等。

        3.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參考

        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

        ……

        四、作業設計

        以“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講演稿。

        可參考【寫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

        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4

        【教學依據】

        讀書、求知,是一個古老的話題。除了特殊情況,一個人平均要在學校度過人生的大約五分之一的時間。因此,對于求知,人們已是司空見慣了。然而,人們在求知時常常走進誤區,其實應歸咎于我們追求知識的不良習慣。讀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我們就會恍然大悟,怎么樣獲取知識,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告訴了我們:“格物致知”,“第一,尋求真正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作者開宗明義地給我們指出了追求真知、增益不能的正確的方向和途徑。

        不僅如此,課文的針對性很強。作者在一開頭就說“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作者深知,在他們身上維系著民族的命運,未雨先綢繆,可見作者丁肇中的一份良苦的用心。作者這樣面對面似的指點,嚴肅而真誠,語重而心長,能從內心去振撼學生。不僅如此,作者還聯系了自身學習求知的實際,這樣,不但縮短了作者同學生間的距離,使學生們倍感熟悉和親切,而且,還使廣大學生真實地、更快速地享受到“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的好處,更直接地讓學生們結合自身實際,反省過去,設計未來,懲前毖后。因此,課文在內容上具有強大的啟發和誘導作用!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課文,主要采用了議論這一常見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要求作者的立場堅定、觀點明確,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有一絲含混模糊。比較起來,它的確不具備記敘描寫那種特有的欲言而不言的含蓄美,但是,它的縝密的邏輯思維以及鮮明而準確的語言,能使讀者頓時豁然開朗,其內心即刻“分野中峰變,陰陽眾壑殊”。議論所具備的這種能快速梳理思維、高效地提高鑒別力的優勢,應該說是為含蓄的敘述描寫語言所難以企及的。

        作者選擇議論行文,其用意也是十分明確的。他考慮到了自己的文章最應該看的是哪樣的人,這一點,前面已經提到過。對于學生,作者深知,由于他們常常涉世未深,其世界觀和分析鑒別的能力尚處于有待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所以,對于學生,如果作者總是采用模棱兩可的含蓄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其結果,絕不能說沒有過對牛談琴的無奈,有時竟然把學生的思想導入歧途也未可知。

        傳統的教學,特別是對議論說明文體的教學,往往是遵循著議論說明的形式特征而按部就班。碰著議論文,開首就是“論點是什么”,接著就是“用了哪些論據”,“論證方法怎么樣”呀,凡此種種經院哲學術語式的問題,不勝枚舉,結果是學一千篇議論文,其實只要學一篇就已足夠了。

        傳統的議論文教學,把作者的觀點作為道德訓誡的機器,灌輸的是無血無肉的教條一般的“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個體體驗,影響了他們思維素質的個性開發,千篇一律,僵化死板,使其漸漸陷入麻木和盲從的境地,如此這般,還何求什么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呢?

        是文章,就多是作者的獨創,作者的個性特征不時地滲透在其作品之中,如果在教學中忽視作品的獨創性的特點,總是用某一個既定的模式去肢解文體,這是顯然地不能從實質上去把握課文的。就學生這個方面而言,他們的基礎,他們的情感,他們的閱歷,也是參差各異的。閱讀同一種課文,他們所獲就一定互有懸殊,這一點,也必然要求課堂的教學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開放性,使學生的閱讀的不同面貌都展現出來。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睂τ凇稇懈裎镏轮瘛芬晃牡拈喿x,應該以原則為指導,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許可他們對作者的主張進行質疑,肯定他們自己的哪怕是直覺的判斷;對于作者在說理達意上的表達特征,不僅從消極意義上去把握議論的一般性常識,還要從積極意義上去鼓勵他們去補充和創新,在生動具體的閱讀實踐中,使學生主動熱情地參與到教學過程,從而使其思維和運用能力得到真正的開掘和提高。這樣做,必然會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成了閱讀的主人,從而改變了昔日那種被動接受的口袋角色和見色行事的奴隸地位。

        閱讀本篇文章,鼓勵學生去做獨到的發現和理解,尊重其富有個性色彩的判斷,這也符合須多角度多層次的創造性進行閱讀的這一精神的____“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語文課程標準》)鑒于此,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不宜局限于片面意義上的準確和絕對意義上的“標準”,勉勵學生打破常規,勇于向權威挑戰,從而砸出學生創新意識的火花。

        或許有人會誤認為,議論文非文學作品,在“情感”等方面,缺乏動人的力量,而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作者的主張和看法,同樣來自于生動活潑的現實生活,只不過作者將其抽象和高度概括了而已。只要教師不墨守課文的抽象的語句,而積極地引導學生原其根索其本,那么,這種“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所取得的效果,我想一點兒也不會亞于動人心弦的文學作品的。

        不過,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也要處理好教師在其中的主導作用,對于學生產生的理解和判斷,教師要作出中肯而公正的評價,在提示和導向上,要采用科學的方法,使學生的發展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邁進。

        【教學設計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探究進一步鞏固對議論常識的把握,具體感受文章以講道理、擺事實來闡明作者觀點的論證方法。在把握內容的過程中找出關鍵語句,概括內容要點,引導多角度、有創意地解讀文章,拓展文中的事實依據,培養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以形成創造性閱讀的品質。

        2、過程與方法:熟悉文本內容,自主地感知與分析課文,積極地質疑,依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向作者和課文挑戰,大膽合作,取長補短,共同克服疑難問題。實踐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原則,做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間的對話以及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多途徑地開發學生的心智。走入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避免空洞枯燥的說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聯系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的過程,其實也是情感培養的過程和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圍繞作者的觀點和作者的學習的成敗,可以引發學生自身對過去的檢討和反思,也能引發學生對未來的積極的設想,這樣,就有利于學生思考人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方式】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跟其它的議論文體一樣,作者的觀點明確,有理有據,能以獨到的見解說服讀者。換句話說,就文體而言,抽象概括居多,這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從抽象的語言形式中去探求立論的種種個別,從這一點出發,便可以啟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團體的交流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1、以搜集和篩選文體信息為主要途徑,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思路。議論文能為學生的邏輯思維方式提供示范作用,我們應該以課文為手段,培養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自低而高的發展思維的能力,逐漸地消滅學生的零碎的含混的思維狀態。

        2、嘗試積極的思維方式形成的過程。引導和提倡學生勿必限于人云亦云的單向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品讀文本語句,使其展示出不同的富有個性色彩的分析過程和結論。

        3、在注意基礎知識的探究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探究。在實際的課堂學習比較中,使學生從感性認識的層面,生動地體會到把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在理性的層面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的水平。

        4、注重課文、學生、教師各因素多邊活動的結合,找到最佳結合的機會,不僅使課堂過程活潑多姿,而且給學生提供出廣闊的創造思維的平臺,使其創造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

        5、使學生從文字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和自然,從教條走向生動活潑的人生旅程,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自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以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材料導入。

        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边@句名言闡述了讀書和知識的關系由此提出正確的讀法和學法,自然導入課文。

        (導入在教學中至關重要,因為,它是課堂的序幕。導入的選擇,不僅要照顧到文本的內容和主旨,更重要的是,它在教學一開始就能拴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的當前情景,并為課堂教學的進程從一開頭就具備較強的凝聚力。大體說來,導入有名言格言式,有詩詞歌賦式,有故事式,有歌曲式等多種形式,什么課文采用什么導入形式,這要看具體情況。此所謂對癥下藥、因文制宜,是萬不可套用某一種機械的形式的。)

        二、檢討閱讀經驗,通過搜集、挑選、比較等來弄清文章在說理上的特征。

        交流探究:

        1、從文中找關鍵詞句,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2、為了闡述明白自己的觀點,文中哪些詞語提示了作者的思維邏輯層次?

        3、學生自已歸納本文的結構特點。

        (鼓勵學生自主地探究課文內容,結合以往的同類文體的閱讀經驗,對所學內容作出嘗試性的分析和判斷。在此基礎上得到關于本文特點的一致性的結論。這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得到揉磋和提高。)

        三、探究文章觀點的人生意義,完成由抽象到形象,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維回還過程的演變,深入淺出地解讀課文。

        合作探討:你完全同意作者的觀點嗎?有沒有不同的意見,請提出來,并舉例證明。

        (議論文章,常常是抽象性的,一般性的內容居多,教師的引導稍不注意,課堂就陷入空洞的說教狀態,學生處于空中樓閣的層面,云里霧里,是是非非,結果是學生的心和口都被捆綁在教師的思維這卷繩索之中,他們只好人云亦云,最終還是模棱兩可。鑒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扮演主導這一角色時,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墨守著自己的經驗不放,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現,勉勵他們不必局限在死板的語言文字上面,要求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和學習體驗,把文字幻化成可捉摸的生活,這樣,不僅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使課文的抽象而概括道理化為春風柔雨,使學生的心智得到潛移默化的改變,并能逐步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理念和閱讀習慣。)

        四、余音繞音地結束,激發學生課外探究的熱情。

        課堂的學習,無論是所獲取的信息或者是所擁有的時間,都是非常有限的,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這塊天地,無疑只是井底之蛙。因此,要真正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教師也必須具備藝術性地結束學的技能,能發現那些比較有效的辦法,使學生的探究熱情一直延伸到課外,能使他們自覺而積極地開拓新視界,運用現成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教學實錄

        一、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師: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  專家點評:

        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    選用恰當的

        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蓖瑢W們不妨想一想, 名言導入,既調

        莎士比亞用如此精美的比喻來歌詠書籍的重要性,這是由  動了學生的探究

        于書籍有什么特點方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的興趣,又緊扣

        生:因為我們依靠知識才能生活,而書籍恰恰幾乎可  課文,也為學生

        以說是知識的化身!                 ∽灾魈骄孔隽耸

        師:說得十分正確。但是,對于讀書和有關知識的話  范,有很好的啟

        題,我們幾乎天天接觸,真是司空見慣了的事情,而實際  發作用。

        上呢,我們往往在扮演著一個求知的盲人角色,試想一想,

        你們曾經幾回地想過你們的讀法、你們的學法是正確的呢?

        你們曾經幾回地關注過你們喝的那點墨水是真正的墨水真

        正的知識呢?

        生(有驚異的表情)

        生:是有這么一點。

        師:能找一些成語或名句形容一下我們的求知的實際

        情景嗎?

        生:熟視無睹

        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的確,我們的頭腦幾乎被知識擠得滿滿的,而一

        提到動手作業,我們幾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杀

        是,我們每天只知道學,卻從來很少去想一想我們不能用

        的原因。今天,很幸運,我們有緣讀到《應有格物致知精

        神》一文,它將會告訴我們怎樣做才是真正地學習、真正

        的求和。它會一腳踢醒我們這些夢中人,撥開我們心靈的

        迷霧,使我們真正見到求和天地的青天麗日。

        二、調動同類文體的閱讀經驗,探究本文在說理上的特征。   

        師:我們接觸的文章,大致有這樣兩種情形,一種是  專家點評:

        作者要告訴讀者什么,自己不在文中明說出來,而讀者讀    自主搜集篩

        后卻自然明白了解;另一種是作者要告訴讀者什么,他自  選本信息,注重

        己在文中說得明明白白的。你們可依據自己所獲取的文本  了學生的主體地

        信息,篩選一下并作出判斷,看看本文屬于哪一種情形。  位。同時,師生

        生:后一種!                  』,課堂活躍

        生:屬于那種“在文中說得明明白白”的文章!   《钟袟l不紊。

        師:那么,請你們再想想,作者要告訴我們什么?   力避傳統議論文

        生:告訴我們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教學的公式化,

        生:告訴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Ρ軉握{、枯燥

        生:告訴我們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生:告訴我們要重視實驗精神。

        生:告訴我們,中國學生存在著許多缺點。

        生:告訴我們,作者丁肇中在美國留過學。

        生:告訴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師:你們說了很多,都動了腦筋,這是你們的成功。你們能否還把這些要點權衡一下,看哪一條是其中最重要的,打個比方說,把這些句子的班長找出來。

        生:我們學習時要“格物”和“致知”,就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師:文中對“探察物體”作了怎樣的說明?

        生:實地的探察,就是所謂的實驗。

        師:說得很對。請瀏覽課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表象,強調了作者關注“實驗”。

        生:“實驗”這個詞在文中反復出現了多次,說明作者在有意識地強調“實驗”這個意思。

        師:如果有興趣,可以在文中統計一番“實驗”一詞究竟出現過多少次。

        生:11次。

        師:“實驗”一詞出現這么多次,作者到底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新的知識獲得的正確途徑是通過格物,即通過實驗而獲得的。

        師:對,作者為了闡述自己的這一觀點,文中有哪些關鍵詞語提示了作者的思維邏輯層次呢?

        生:傳統的中國教育

        生:科學發展的歷史  時至今天

        生: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

        師:以什么為序?

        生:時間

        師:對,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有悖于科學發展

        史的要求的,從這一失一得之中,自然讓讀者明白,實驗精

        神在教育中是多么的重要。不僅如此,作者還就今天的中國

        學生現狀作出定位,換句話說,仍然是抱殘守缺,深深地中

        了傳統教育的毒,從而證明發揚和“復興”格物致知精神的

        重要性和緊迫性。作者為了說明這些問題,不是光講道理,

        還擺了事實,關于擺事實,同學們一定不會很困難地找出來

        吧?

        生:不困難

        生:王陽明格竹的事例,說明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生:作者自己留學的一段經歷,證明了中國學生輕視實   :

        驗,不愿動手的缺陷。                                      

        師:既然作者指出了中國學生包括我們在內所存在的問題,他是否詳細地給我們指出了擺脫這種困境而在今后能邁上正確的求知途徑的方法呢?

        生:作者是這樣說的。

        生:他說:“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發現事物的真相。”

        生:還有“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師: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弄清了課文在議論

        上的特點:文章的結構是我們常見的,即提出問題__分析

        問題__解決問題。說理的方法也是我們常見的,

        你們自己歸納一下吧!

        生:擺事實,講道理。

        三、還抽象于形象,還一般于特殊,深入淺出地理解內  專家點評:

        容,鼓勵獨到的見解。                                     講究引導和點

        師:李白和杜甫是大家熟悉的詩人,我這兒有一首關于 撥的藝術。利用閱

        他們的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哪用故 讀期待,閱讀的反

        謗傷。蚍蜉振大樹,可笑不自量。這是韓愈給李白杜甫詩文 思和批判,調動了

        的評價,你們還能找出一首來嗎?                       學生的積極性,正

        生: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 面誘導學生,使其

        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是清代趙翼的《論詩》。         健康發展。講究創

        師:從對李白杜甫詩文的不同評價來看,你們覺得韓愈 新閱讀,很好地開

        和趙翼哪一個人的求知觀同課文相類似,并簡要地談談自己 發了智力。

        的依據。

       。▽W生討論)

        生:趙翼的求知觀跟課文類似。

        師:依據呢?

        生:因為趙翼“保留”著“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他“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象”。

        生:他學習知識做到了“不消極地袖手旁觀”,“能自己做主張,出主意”,敢于懷疑和否定權威,積極提倡動手創新。

        師:談得很好。既然如你們所說,那么,丁肇中是一個大學問家,他也是個權威,你們敢向他挑戰嗎?

        生:能!

        生:敢!

        師:他說,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你們有些什么不同的意見呢?

        生:有。就如格竹吧,同是封建時代的鄭板橋,他就不像王陽明那樣一無所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渾不怕,任爾東西南北風。

        生:很多善于寫詠物詩的封建文人,他們其實是擅長“格物”并能“致知”的。

        生:如“格柳”吧,“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我也起了一首:“梅雪爭春肯降,騷人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是宋詩人在“格”梅和雪。

        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在“格草”。

        生:“橫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不同”。蘇軾在“格山”。     

        師:說得很多了。同學們能夠同作者一見雌雄,這是好

        習慣。不過,作者所說的,畢竟當時中國教育的現實,并且

        對現在也著嚴重的不良影響。作者正站在關心祖國前途和民

        族命運的高度,給我們指出缺點和開具了治病的方良藥。

        所以,我們應該感激他的這一番良苦的用心。你們覺得呢?

        生:我們應該學習他把自己同祖國和民族聯系起來的精神。

        生:我打算把他的教導落實到自己的學習過程當中去。

        生:學習注重實際,旨在創新的求知精神。

        師:是的,我們雖然提倡懷疑的精神,但是,我也不能因此而走向極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這樣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真正的知識。正如馬克思所說:“不要在倒掉產盆里的臟水的同時,連新生的嬰兒也倒掉了!”

        四、留下余味,使學生探究的熱情延伸到課堂之外去。  專家點評:

        師:議論的文章,雖然缺乏文學作品的生動,但是,它    結尾留白期待,

        們正如本文一樣,有許多精辟的見地與人生的哲理足以開啟 使課堂學余音繞梁,

        我們的心扉,打動我們的心靈,洗禮我們的靈魂。老子說: 為學生把探究的欲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輕諾必 望和熱情延伸到課

        寡信,多易必多難”。這些道理,對們做事為人,給了多么 外,作了適當的引

        大的啟發和幫助啊。鑒于此,你們在讀書時,就不應該偏食,導和準備。

        不僅學會享受那些動人心弦文學作品,也應該抽點時間讀一

        讀那些質樸的說理文章,請記住,那里面同樣有鮮花和寶石!

        【教學反思

        一、議論的閱讀,重點是把握和學習作者說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說理的思維層次,學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時,要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對于作者嘗試成功了的那些說理方法,也要讓它們形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強調運用,強調聯系自己的表達的實際。為此,教學應該從具體的感知課文入手,引導他們發現提綱性的語句,然后經過討論、分析,并對文章特點作精要的概括,使學生得到有用的經驗,讓他們學有所獲。

        二、議論文的教學,要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要學會化解抽象的和概括的判斷。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注意時常地運用聯想和想象,只有如此,我們的議論文教學才會味嚼蠟,也只有這樣,才會激發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興趣,才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才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在教學中,學習的方式方法至關重要。教師不能獨霸課堂,更不能包納學生的思想。要注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鮮活而新異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多邊對話,突出學生的立體地位,演好教師自己的引導角色。這樣,學生即可在一種平等活潑的時空當中取得進步。

        四、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要力避空洞的訓誡,要在現實的情景之中,熏陶學生、感染學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才會得到洗心革面的提高。

        五、提倡有創意地解讀文本,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其創新能力。

        附:課后拓展性閱讀材料

        讀書與思考

        鐘敬文

       、僮x書,顧名思義,就是同書本打交道。也許有人會問,這也需要方法嗎?當然需要。假如一個同學天天讀書,投入的精力很多,讀什么記  什么,這是不是最好的閱讀之道呢?這樣讀書,也是一種讀書法,古人叫做“記誦之學”,他這樣用功地讀書,絕對比不讀書、不記誦要好。但這種讀書,不能成為一種學問,不算是上乘的讀書。因為他得來的學問是死的。讀書多是好事,但還要用種種科學知識來幫助理解書本的內容。如果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這就要想,要思考。

       、谠谧x書的過程中,要給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時,學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同你原有的知識碰頭,就只能擺在那里、不發生“化學作用”,無法變成你自己的養料。人的胃能夠處理各種食物,自動地把它們劃分為營養和廢料,再

        根據人體的需要,分別輸送給不同的器官。讀書者需要動腦思考,吸收書本上的知識,為增長學問所用,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樣的。讀書而能消化,書本知識就能與原有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產生化學變化,然后把需要補進的知識變成

        自己的學問,把不需要的東西排除掉,當做垃圾處理。

       、鄹母镩_放以來,國外的思想、學說涌進了國門,一時令人應接不暇。青年人對新事物敏感,這當然是好現象。但也有些青年學生對外來的理論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結果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外國理論的跑馬場。

        里面即使有好東西也不能好好地加利用,更不要說分辨良莠了。這種情況,應當引起警惕。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青年人,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幾近“不思”、“不學”,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機。我看是不能這樣繼續下去的。大家要清醒的意識,要在讀書上多用腦。讀外國書如此,讀中國書也如此。因此,在讀書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營養;

       、芸偠灾谧x書中,思考特別重要。

        (選自XX年3月6日《中國教育報》,有刪改。)

        (恩施市小渡船中學    譚紹斌)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的問題。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導語 。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三、正課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討論并歸納: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問:“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薄拔锔穸笾,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齊家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倍〗淌谝谩案裎镏轮钡囊馑际菑奶讲煳矬w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提問: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卻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5.提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提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討論并歸納: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7.提問: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確。 

        8.提問: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討論并歸納: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 

        9.提問: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10.提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11.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2.提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什么樣的? 

        討論并歸納。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13.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討論并歸納: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14.提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討論并歸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16提問:討論練習二。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是實驗精神? 

        3.我們為什么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 

        4.經書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我們應該怎么重新認識和思考?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6

        基礎能力測試

        1.解釋下列詞語。

        ①格物致知:

        ②袖手旁觀:

        ③一帆風順:

        2.“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書’,”一句中“四書”指的是

        [    ]

        a.《詩經》《尚書》《禮記》《易經》

        b.《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c.《春秋》《論語》《孟子》《禮記》

        d.《韓非子》《列子》《孟子》《莊子》

        3.下列句子是單句的一項是

        [    ]

        a.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b.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c.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d.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語結構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    ]

        a.中國學生    自然科學    傳統教育     社會環境

        b.抽象思維    輕視實驗    一帆風順     沒有準備

        c.做研究      作主張      出主意       顯微鏡

        d.經書里說    盲目接受    栽種竹子     袖手旁觀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

        a.盡管他們怎么造謠、誹謗,鐵的事實是改變不了的。

        b.我雖然下決心學好數學,成績總是提不高,老師也總是給我個別輔導。

        c.有的同學,由于對語文無興趣,因而對數學很愛好。

        d.只要學習目的明確,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講究學習方法,我們就能把學習搞好;否則,我們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洞髮W》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

        6.這幾段文字的論點是什么?選擇正確的一項

        [    ]

        a.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陽明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

        c.儒家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

        d.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證明論點?

        8.這三段論述文字是如何緊扣全文的中心論點的?

        9.從這幾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王陽明的態度嗎?

        探究能力測試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學了就用”,還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創造。只有把讀書得來的知識消融掉,才會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歷史上有很多人,讀了很多書,積累了大量資料,但并沒有寫出好文章,做出大貢獻。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做到“學了就用”。毛澤東同志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重要的學習!本褪且驗槭褂眠^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識變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釀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進而創造出新的營養品來!皩W了就用”的反面,是“學了不用!边@就像柳宗元的《 蝂傳》中寫的那種善負物品的小蟲,一遇到什么東西,就要拿來背在身上,越背越重,“雖困劇不止也”;“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惫沤裰型,多少食書不化的書呆子,其病在此。

        10.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

        [    ]

        a.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b.古今中外,多少食書不化的書呆子,其病在此。

        c.“學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創造。

        d.歷史上很多人沒有做到“學了就用。”

        11.從論證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澤東同志說的話屬于

        [    ]

        a.比喻論證              b.舉例論證

        c.類比論證              d.引用論證

        12.文中概述柳宗元《 蝂傳》中小蟲負物的故事所說明的道理是

        [    ]

        a.小蟲負物的技能高超。

        b.小蟲貪得無厭。

        c.書呆子食書不化的危害。

        d.書呆子食書不化。

        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

        a.書呆子如小蟲一樣自不量力。

        b.書呆子如小蟲一樣貪得無厭。

        c.書呆子如小蟲只知負物一樣,食書不化。

        d.書呆子如小蟲一樣雖困劇不止。

        參考答案

        1.①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②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③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b  3.a  4.a  5.d  6.a  7.采用了講道理和舉例子的論證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論證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導的“格物致知”即實驗,這一點必須講明白,不然會引起人們的誤會,以為作者老調重彈。為了把這點論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國的起源以論證它的真實目的外,還舉了大學問家王陽明的例子,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說明力! 9.作者對王陽明先生的行為并不持批判態度,而只是以他的行為為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相反他認為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10.c  11.d  12.c  13.c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7

        教學重點:

        (l)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極其重要性。

        (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法,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歸納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了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2. 明確學習目標

        3. 了解作者

        4. 檢查預習: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釋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二)整體感知

        1. 朗讀課文,回答導入問題

        同學們找到造成這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明確)例:剛才那個女大學生因為沒有格物致知精神,沒有實踐能力,所以她的動手能力比較差.。

        我覺得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沒有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國的學生在這個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偏向與抽象思維,而不愿意動手,才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

        2. 整體分析課文內容

        (1)師:這兩個同學回答得非常好,實際上,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國詞究竟是上面意思?

        明確:格物致知就是“從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識”的意思。“格物致知”作為一種精神,是指從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識的一種精神。

        (2)師: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師:作者說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們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學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合作討論,形成一致觀點)

        明確:前面兩位同學總結得很好,我認為作者講了三方面的道理來證明“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論點的:

        道理(1)這是由傳統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

        道理(2)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

        道理(3)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什么?

        明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他是否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簡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明確;本文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

        (6)歸納本文結構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三). 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1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A. 引用論證法:

        開頭引用《大學》,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學》介紹“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沒的原因。

        B. 舉例論證法:

        借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借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論述實驗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無策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于理論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借作者的親身經歷論述以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于實際需要毫無幫助。

        C. 對比論證。

        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終因頭痛失敗的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柱子的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驗。

        (四)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五)作業:

        你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一個例子。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8

        寶雞市東風路高級中學導學案               年 級:九年級語文          使用時間:、12、             主備人:       審核人:     使 用 人:

        課題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過程與方法:通過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分析論證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課   時 3

        教學方法 指導點撥

        教學用具 常規                      教學流程 復備欄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找出中心論點,理清結構 教學難點:理清結構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 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 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 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 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 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 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 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 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 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 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 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 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 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查字典解釋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二、自我檢測(給下列詞語注音)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抽象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三、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質疑、展示) 1.閱讀課文,思考:本文的論題是什么? 2.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 提綱。 第一部分(l~2段): 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 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 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c以 “我”舉例。 第三部分:(13段):  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 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3.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 學? 討論并歸納:要有真正格物致知精神。 “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提問:“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齊家,齊家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 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提問:傳統教育的弊病是什么? 為了論述這一問題作者舉了什么例子?這個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 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 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確。 四、課堂評價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 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五、鞏固練習(課中、課后作業) “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六、備課組交流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了解實驗精神的過程及意義,格物致知的意義。 教學難點:了解實驗精神的過程及意義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朗讀課文剩余部分 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質疑、展示) (一)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小組討論下列問題,集體交流。(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問題,并與同組同學合作探究,師組織集體交流) 1.提問: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討論并歸納: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 2.提問: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3.提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 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4.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 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5.歸納一下第11段作者主要表明了什么觀點? 討論并歸納。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 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6.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討論并歸納: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 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二)學習課文最后一段:生自讀第13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請你用文章中的一句話回答: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討論并歸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 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提問:作者認為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第 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鞏固練習(課堂、課后作業) 結合 課后練習一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說說有些同學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怎樣學習才能適應瑞的世界環境? 備課組交流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精讀課文,理解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找出作者觀點及論證方法 自我檢測 1、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2、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 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質疑、展示) 一、精讀課文,理解作者觀點 1、作者說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仔細閱讀文章,找出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明確: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 過渡語: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丁教授提倡的這一點,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那么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過渡語:通過學習,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對于中國傳統教育的反思,以及對于中國教育更新理念、順應國際潮流的企盼。文章簡短精要,寫得樸實通俗,深入淺出,讀來親切自然,這種風格的形成,與行文的靈活和說理方法的多種多樣是分不開的。 二、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請同學們把表格中空白的地方根據課文的內容補充完整(括號內為應填內容)

        列舉事例

        闡述道理

        論述角度

       。ㄍ蹶柮鳌案瘛敝窨嗨碱^痛的失敗)

        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反面事例

       。ㄍㄟ^實驗了解竹子性質)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正面事例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措

        (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國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現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

       。 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正面事例

        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課堂評價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 其實“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鞏固練習 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庇懻撘幌,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如果你對這一課還有什么見解,也請你在討論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識和文采。 

        鞏固練習(課堂、課后作業) 完成本課練習冊

        備課組交流反思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節選自丁肇中的一份報告,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狀況,依據自己對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認識,從傳統教育入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分析實驗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懷疑求真、靠實踐發現事實的真相。

        本文思路靈活有序,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平實嚴謹,靈活運用各種論證手法,娓娓道來,親切有味,現身說法,少說教氣,給人以很多的啟發。

        教學目標:

        1、積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詞語,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2、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課文,抓住過渡段、關鍵句、關鍵詞等理解作者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1、積累詞語;

        2、梳理文章思路,體會議論文嚴密的內在邏輯;

        3、正反兩方面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養成真正樂于動手的優秀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布置預習:

        (1)給下列詞語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沒彷徨

        (2)大聲朗讀課文一遍,查工具書,寫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抽象袖手旁觀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

        《禮記·大學》上說:“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天下平。”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也說“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講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在現代世界環境激變的今天,“格物致知”對我們有什么意義?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預習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三、再讀課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及關鍵性語段,概括每一段話的意思。(獨立完成,用時15分鐘;其他同學寫時,請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個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號內是關鍵詞)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敗(結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說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題目上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讀完全文,你能說說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嗎?

        明確: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

        還記得作者這一篇文章要講的是什么問題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

        沒有!因為,這種精神被埋沒了。

        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傳之于萬世”的。

        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1)自然段提出論題,(13)自然段,再次總結,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經過這樣的梳理,文章的層次清晰可見: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4、葉圣陶老先生說:“文章思有路,循路識斯真”,F在,請寫出文章的論證思路。

        參考示例:

        作者在開頭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接著,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用現象為證,一用作者個人的經歷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傳統教育的弊端,論證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后,揭示其真正意義,結尾則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五、板書設計

        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5)(13)

        (1)(6)-(12)

        思路明晰靈活有序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試結合課文內容舉例說明。

        2、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第2課時

        教學重點:

        明晰論證方法,探索客觀事物的有趣經歷的分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梳理了文章的論證思路,作者嚴密的邏輯令人嘆服。為了論證他的觀點,作者在文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思考。

        二、作業1的交流(可采取抽查的方式)

        講評一列,大約6-7位同學,盡可能涵蓋全面,指導大家傾聽的同時,參照老師的講評,批改、糾正、補充自己的答案。

        示例一:

        第2段。引用論證。引用《四書》上《大學》里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出處與含義。

        示例二:

        第3段。引用論證,引用《大學》里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示例三:

        第4段.舉例論證。

        時間:有一天;

        人物:王陽明;

        地點:在院子里;

        起因:《大學》上的啟示;

        經過:格竹;

        結果:失敗。

        引用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根據《大學》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頭痛以致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示例四:

        第8段。舉例論證。

        舉研究竹子,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地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進行科學的觀察。

        示例五:

        第12段。舉例論證。

        時間:在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

        人物:我(丁肇中);

        地點:美國大學;

        事件:發現埋頭讀書對研究沒有任何的幫助,對實際的需要也無任何的幫助。

        論證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示例六:

        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對比(但是)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于人們接受。

        其實,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三、交流作業(2)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寫一段100左右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示例二: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評分標準:

        1、知道了什么知識?2分

        2、我為此做了什么?2分

        3、事情的經過、結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2分

        給出標準,請同學評價。

        四、拓展延伸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常說“經歷才能懂得,經歷本身就是財富”的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然而,只有做了,我們才能收獲更多,更豐富。

        五、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已經懂得,現在,就看我們的行動了。讓我們牢記丁肇中先生的教誨,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做一個知行合一且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

        六、布置作業

        閱讀下面短文,請從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談四個體會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篇小議論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講故事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50周年中外學者學術報告會上,丁肇中《我所經歷的20世紀的實驗物理學》的報告尤為引人注目。他講了4個故事,談了4個體會。

        第一個故事是測量電子半徑。根據量子電動力學,電子的半徑為零。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哈佛一康奈爾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這種理論不相符。丁肇中認為這個實驗很重要,他們于1966年在德國用不同的方法重復了實驗,得到的結果則是電子確實小到不可以測量。他由此得出的體會是:不要盲信專家的結論。

        第二個故事是發現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3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度,但他想進行實驗的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開展了實驗,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體會是: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

        第三個故事是發現膠子。光子傳播原子之間的力,膠子傳播夸克之間的力。丁肇中與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在1979年發現了膠子,而這一結果是他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體會是:要對意料之外的現象有充分的準備。

        第四個故事是尋找反物質。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質。國際大空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擔當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質、物質和暗物質的任務。去年,發現號將實驗儀器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天上測量帶電粒子。丁肇中得出的體會是: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對所做的工作要有興趣,要勤奮地工作。

        (《科學時報》20xx年11月4日)

        七、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擺事實(舉例論證)講道理(引用論證)

        對比

        事實論據(正面反面)道理論據(正面反面)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10

        一、學習目標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 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二、學習方法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文章。 

        2.在自讀中質疑提問。 

        3.查詢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相關資料,做適當摘錄或制成電子作品。 

        (本文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讓學生養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著重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強調學生在課外拓展學習中擴大知識視野。) 

        三、重點 難點 

        重點: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難點: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四、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以下詞語。 

        格物致知 誠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ǘ.技能訓練 

        1.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朗讀課文, 

        (2)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 

        (3)討論.自學批注的內容,談出自己的見解。 

        2..研讀課文,質疑問難。 

        (1)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并標注符號。 

        (2)小組討論解疑,匯總、概括得不到解決的疑問。 

        3.重點細讀,討論交流。利用課后練習二,讓學生聯系自己學習實際,展開大討論或辯論,思考: 

        (1)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2)聯系實際反思自我。 

        (3)怎樣改進?提出建議和方法。 

        4.課外探究學習,拓展延伸課堂內容。 

        (1)歸納概括探究主題 

        教師將各小組解疑時留下的疑難問題匯總為1—5個探究主題,在班級公示。 

        探究學習參考主題: 

       、僦袊鴤鹘y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比較。 

        ②儒家思想淺探。 

       、凼吕C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發展史上的作用。 

       、軚|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2)傳授探究學習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及步驟:a.確定主題;b.查詢資料;c.概括結論;d.交流評價。 

        (3)劃分小組,明確任務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結成探究學習小組,在課下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將各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寫成小論文或制成電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語文活動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成果。 

        (解說:學生作探究學習時,教師指導要注意以下幾點:1.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2.幫助學生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3.指導寫作小論文或解決制作電子作品的技術問題。4.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ㄈ┳晕覝y評 

        1.下面一段話中橫線上應填的詞語是 

        a.眼光 勇氣 毅力b.勇氣 毅力 眼光c.毅力 勇氣 眼光d.眼光 毅力 勇氣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個目標怎樣選定,就要*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___和____。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3)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導語。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二、正課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13段):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提出希望。

        2、問:“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出自《四書大學》。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3、問: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4、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 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沒有一樣?

        明確: 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6、問:丁教授舉了哪些事例、講了哪些道理來證明中心論點?

        明確: 舉例論證:王陽明“格物”;研究竹子;個人經驗

        道理論證: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細致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7、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明確: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8、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 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三、課堂延伸

        1、討論: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庇懻撘幌,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

        2、你認為自己是否具備這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給大家談一談。

        五、布置作業。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12

        我們常說,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起碼要有一杯水。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學參考,發現只有“課文說明”“有關練習”“有關資料”幾項,而“有關資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發現者丁肇中》一則。我想,如果教師只掌握這么點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恐怕還達不到“一杯”的要求。所以,不顧自己的鄙陋,冒昧補上幾滴,再發表一點商榷意見,最后談談我怎樣教這一課。

        一,幾則參考資料

        1.“格物致知”及其出處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原文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后來人們把這幾句話叫做《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案裎铩焙汀爸轮奔础鞍藯l目”之二。

        2.關于王陽明格竹

        這個故事許多書里都提到過,許多哲學著作都把它當做一個典型事例,用來闡述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這個故事最早見于王陽明《傳習錄》第318(錢德洪序):

        先生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里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3.胡適的文章《格致與科學》

        此文論述王陽明格竹的故事,觀點與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為佐證。現節選與本課相關部分。

        科學初到中國的時候,沒有相當的譯名,當時的學者就譯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縮寫。大學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沒有說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樣做。到了宋朝,許多哲學家都下過“格物”的解說,后來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說。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解說是程子(程頤)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確實有了科學的目標、范圍、方法。何以他們不能建立中國的科學時代呢?他們失敗的大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向來就沒有動手動腳去玩弄自然界實物的遺風。

        明朝有個理學家王陽明(王守仁),他曾譏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說:“即物窮理是走不通的路。我們曾實地試驗過來。有一天,一位姓錢的朋友想實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錢先生坐在竹子邊,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來。我就自己去試試,一連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來。我們只好嘆口氣,說,圣賢是做不成的了,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陽明這段話最可以表示中國的士大夫從來沒有研究自然的風氣,從來沒有實驗科學的方法,所以雖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終不能實行“即物窮理”,終不能建立科學。

        4. 丁肇中先生的幾張照片

        還可以有其他一些參考資料,例如丁肇中的自述《在探索中——一個物理學家的體驗》,以及丁肇中談實驗物理、談反物質、談宇宙大爆炸等。這些文章較長,限于篇幅,這里就不錄出了。

        二,關于本文結構層次的商榷

        《教師教學用書》認為,本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钡诙糠(第2—12段):論述論題?煞譃閮蓪樱旱谝粚(第2—5段):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

        我認為這種分法不當,對段意的概括也不準確。理由如下:

        1.第一段并不是“提出論題”。此文是一篇講演稿,第一段只是講演開始前的概括介紹,介紹這次講演的內容和范圍。至于“論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真實性需要證明的命題。據此,這篇文章的論題應是其題目“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2.文章不能分為三部分,而應分為兩部分:第一自然段是一部分(如前所述),其余是一部分——論證“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說第2-5自然段是論述“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也不準確,太寬泛了。準確的說應是: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那么準確的分層應當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應當是:

        第一部分(1段),概括交代講演內容: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論述“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又分4層:

        1.(2段):“格物致知”的出處和意義。

        2.(3-5段):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3.(6-12段):實驗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4.(13段)得出結論:希望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我給課本編輯先生提一個建議:第一自然段是可有可無的,如果把它刪除,本文內容會更集中,更嚴謹。當然,這需要征得丁肇中先生同意。

        三,我的教學設計

        1.介紹作者。提供丁肇中教授照片5張,照片加動感美術字:“追星當追這樣的星”等。另通過超級鏈接進入丁肇中主頁,推薦學習瀏覽。

        2.預習課文,整體感知,弄清下列問題: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課文中怎樣解釋?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本文的結論是什么?

        3.閱讀2-5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說: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是什么書?“格物致知”出自何處?引原文,讓學生背過“三綱領”和“八條目”。

        作者對《大學》“格物致知”的主張怎樣評價?

        傳統的中國教育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嗎?為什么?

        作者用什么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為什么用這個例子證明?

        王陽明是什么人?王陽明“格竹子”是怎么回事?課文是怎樣介紹的?想深入了解請參看王陽明《傳習錄》原文,附帶進行文言文閱讀練習:(1)解釋加紅色的詞語。(2)“格天下之物”的思想出于何處?(3)二人“格竹”的結果如何?他們得出什么結論?(4)這樣“格”竹子的方法對嗎?為什么?

        參讀胡適《格致與科學》(節選),回答下列問題:(1)“格致”有哪兩種意思?(2)胡適寫此文想說明什么?(3)胡適與丁肇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觀點相同嗎?

        作者認為王陽明“格”竹子為什么失敗?然后提供佐證材料:王陽明《傳習錄》在敘述“格竹子”后說:“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討論:按照現代科學的方法,竹子應當怎樣“格”?

        4.閱讀6-12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

        提示這一段大意的語句哪一句?揭示本段論點的語句是哪一句?“實驗精神”與“格物致知”是什么關系?

        作者認為: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其具體表現是什么?

        作者用什么證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這個例子典型嗎?

        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有哪兩個方面?

        5.歸納練習

        作者舉了哪些事例來闡明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講了哪些道理來闡明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6.學生論壇

        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庇懻撘幌,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此題系發散性的討論題,不必得出一致的標準的答案;如果你對這一課還有什么見解,也請你在討論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識和文采。)。

        7.擴展遷移

        一是提供一組圖片,讓學生了解丁肇中先生是怎樣從事“實驗科學”的:

        1.丁肇中教授負責實施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項目——l3實驗室。

        2.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加速器使用的環狀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間,周長27公里,規模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3.由中美等國家共同研制的阿爾法磁譜儀。這是為了在外層空間尋找反物質、暗物質以及研究宇宙射線實驗研制的首臺太空磁譜儀。該實驗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國承擔關鍵部件——永磁體系統的研制。

        二是“網上閱讀”:你想更多地了解丁肇中博士嗎?點擊進入下列網頁:“丁肇中網頁”“丁肇中自傳《在探索中》”“丁肇中談實驗物理”“丁肇中談反物質”“丁肇中談宇宙大爆炸”“丁肇中與阿爾法磁譜儀”“尋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粒子史話”……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搜索資料。

        看了以上設計,可能有的教師會認為課外內容多了一些,難度也大了一些,甚至懷疑搞這些不考的東西是不是得不償失。對此我想說明以下幾點:

        1.新制定的課程標準“前言”部分規定: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我這樣設計,就是為了實現這一要求。

        2.新課標“課程目標”規定: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芾脠D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

        我這樣設計,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3.新課標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其“實施建議”部分提出了擴展語文學習資源的任務: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我這樣設計,也是為了擴展語文學習的資源;這樣安排,也可以說是一種綜合性學習。

        4.當年,清華大學的沈元教授在中學數學課上講“哥德巴赫猜想”,使陳景潤受此激發將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這才有了后來的數學家陳景潤和陳氏定理。今天,我們在語文課上提供一些“反物質”之類的實驗物理知識,說不定也會有學生把發現反物質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并且說不定還會成為丁肇中這樣的實驗物理學家,真的發現反物質。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13

        張國生

        我們常說,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起碼要有一杯水。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學參考,發現只有“課文說明”“有關練習”“有關資料”幾項,而“有關資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發現者丁肇中》一則。我想,如果教師只掌握這么點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恐怕還達不到“一杯”的要求。所以,不顧自己的鄙陋,冒昧補上幾滴,再發表一點商榷意見,最后談談我怎樣教這一課。

        一,幾則參考資料

        1.“格物致知”及其出處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原文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后來人們把這幾句話叫做《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案裎铩焙汀爸轮奔础鞍藯l目”之二。

        2.關于王陽明格竹

        這個故事許多書里都提到過,許多哲學著作都把它當做一個典型事例,用來闡述王陽明的哲學思想。這個故事最早見于王陽明《傳習錄》第318(錢德洪序):

        先生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圣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里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3.胡適的文章《格致與科學》

        此文論述王陽明格竹的故事,觀點與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為佐證。現節選與本課相關部分。

        科學初到中國的時候,沒有相當的譯名,當時的學者就譯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縮寫。大學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沒有說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樣做。到了宋朝,許多哲學家都下過“格物”的解說,后來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說。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解說是程子(程頤)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確實有了科學的目標、范圍、方法。何以他們不能建立中國的科學時代呢?他們失敗的大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向來就沒有動手動腳去玩弄自然界實物的遺風。

        明朝有個理學家王陽明(王守仁),他曾譏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說:“即物窮理是走不通的路。我們曾實地試驗過來。有一天,一位姓錢的朋友想實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錢先生坐在竹子邊,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來。我就自己去試試,一連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來。我們只好嘆口氣,說,圣賢是做不成的了,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陽明這段話最可以表示中國的士大夫從來沒有研究自然的風氣,從來沒有實驗科學的方法,所以雖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終不能實行“即物窮理”,終不能建立科學。

        4. 丁肇中先生的幾張照片

        還可以有其他一些參考資料,例如丁肇中的自述《在探索中——一個物理學家的體驗》,以及丁肇中談實驗物理、談反物質、談宇宙大爆炸等。這些文章較長,限于篇幅,這里就不錄出了。

        二,關于本文結構層次的商榷

        《教師教學用書》認為,本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二部分(第2—12段):論述論題?煞譃閮蓪樱旱谝粚(第2—5段):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

        我認為這種分法不當,對段意的概括也不準確。理由如下:

        1.第一段并不是“提出論題”。此文是一篇講演稿,第一段只是講演開始前的概括介紹,介紹這次講演的內容和范圍。至于“論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真實性需要證明的命題。據此,這篇文章的論題應是其題目“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2.文章不能分為三部分,而應分為兩部分:第一自然段是一部分(如前所述),其余是一部分——論證“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說第2-5自然段是論述“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也不準確,太寬泛了。準確的說應是: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那么準確的分層應當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應當是:

        第一部分(1段),概括交代講演內容: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論述“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又分4層:

        1.(2段):“格物致知”的出處和意義。

        2.(3-5段):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3.(6-12段):實驗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4.(13段)得出結論:希望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我給課本編輯先生提一個建議:第一自然段是可有可無的,如果把它刪除,本文內容會更集中,更嚴謹。當然,這需要征得丁肇中先生同意。

        三,我的教學設計

        1.介紹作者。提供丁肇中教授照片5張,照片加動感美術字:“追星當追這樣的星”等。另通過超級鏈接進入丁肇中主頁,推薦學習瀏覽。

        2.預習課文,整體感知,弄清下列問題: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課文中怎樣解釋?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本文的結論是什么?

        3.閱讀2-5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說: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八臅笔鞘裁磿俊案裎镏轮背鲎院翁?引原文,讓學生背過“三綱領”和“八條目”。

        作者對《大學》“格物致知”的主張怎樣評價?

        傳統的中國教育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嗎?為什么?

        作者用什么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為什么用這個例子證明?

        王陽明是什么人?王陽明“格竹子”是怎么回事?課文是怎樣介紹的?想深入了解請參看王陽明《傳習錄》原文,附帶進行文言文閱讀練習:(1)解釋加紅色的詞語。(2)“格天下之物”的思想出于何處?(3)二人“格竹”的結果如何?他們得出什么結論?(4)這樣“格”竹子的方法對嗎?為什么?

        參讀胡適《格致與科學》(節選),回答下列問題:(1)“格致”有哪兩種意思?(2)胡適寫此文想說明什么?(3)胡適與丁肇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觀點相同嗎?

        作者認為王陽明“格”竹子為什么失?然后提供佐證材料:王陽明《傳習錄》在敘述“格竹子”后說:“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討論:按照現代科學的方法,竹子應當怎樣“格”?

        4.閱讀6-12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

        提示這一段大意的語句哪一句?揭示本段論點的語句是哪一句?“實驗精神”與“格物致知”是什么關系?

        作者認為: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其具體表現是什么?

        作者用什么證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這個例子典型嗎?

        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有哪兩個方面?

        5.歸納練習

        作者舉了哪些事例來闡明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講了哪些道理來闡明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6.學生論壇

        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庇懻撘幌,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此題系發散性的討論題,不必得出一致的標準的答案;如果你對這一課還有什么見解,也請你在討論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識和文采。)。

        7.擴展遷移

        一是提供一組圖片,讓學生了解丁肇中先生是怎樣從事“實驗科學”的:

        1.丁肇中教授負責實施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項目——l3實驗室。

        2.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加速器使用的環狀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間,周長27公里,規模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3.由中美等國家共同研制的阿爾法磁譜儀。這是為了在外層空間尋找反物質、暗物質以及研究宇宙射線實驗研制的首臺太空磁譜儀。該實驗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國承擔關鍵部件——永磁體系統的研制。

        二是“網上閱讀”:你想更多地了解丁肇中博士嗎?點擊進入下列網頁:“丁肇中網頁”“丁肇中自傳《在探索中》”“丁肇中談實驗物理”“丁肇中談反物質”“丁肇中談宇宙大爆炸”“丁肇中與阿爾法磁譜儀”“尋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粒子史話”……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搜索資料。

        看了以上設計,可能有的教師會認為課外內容多了一些,難度也大了一些,甚至懷疑搞這些不考的東西是不是得不償失。對此我想說明以下幾點:

        1.新制定的課程標準“前言”部分規定: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我這樣設計,就是為了實現這一要求。

        2.新課標“課程目標”規定: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

        我這樣設計,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3.新課標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其“實施建議”部分提出了擴展語文學習資源的任務: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我這樣設計,也是為了擴展語文學習的資源;這樣安排,也可以說是一種綜合性學習。

        4.當年,清華大學的沈元教授在中學數學課上講“哥德巴赫猜想”,使陳景潤受此激發將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這才有了后來的數學家陳景潤和陳氏定理。今天,我們在語文課上提供一些“反物質”之類的實驗物理知識,說不定也會有學生把發現反物質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并且說不定還會成為丁肇中這樣的實驗物理學家,真的發現反物質。

        地址:河北邢臺八中;郵編054000;辦公電話:0319-2050633;e:。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

        2、聯系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啟示。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探求事物,科學的認識世界,獲得新知,追求新生活。無論是大大小小的事例,還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體現著“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體現的典范。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文,就是他對“格物致知精神”的闡述。

        2、閱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先讓學生各自在課上誦讀全文,標記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義,書上注釋中沒有的,從工具書上查找,然后老師檢查。

        3、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段落層次。

        先讓學生齊讀全文,對生疏的字音、詞義進行復習;然后分組討論回答問題;最后老師引導修正,投影顯示。

        明確:論點: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課文題目)

        第一部分:話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4、歸納小結,明確要點。

        簡答“格物致知”。

        明確:從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識。

        學生討論為什么要提倡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習題精選】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a、丁肇中 b、朱熹c、論語

        d、儒家 e、測量f、向導

        g、彷徨 h、適當

        2、解釋下列詞語

        a、格物:

        b、致知:

        c、袖手旁觀:

        d、儒家:

        3、給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標點符號。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的大《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

        【參考答案】

        1、a、zhào;b、xī;c、lún;d、rú;e、liáng;f、xiàng;g、páng;h、dàng

        2、a、推究事物;b、獲得事物的知識;c、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d、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以孔子為代表,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理關系。

        3、在中國的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八臅钡摹洞髮W》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15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1974年,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他的另一篇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體感知

        1.文體知識

        講演詞又叫演說詞、講話稿,是一種供口頭向群眾宣傳的、帶有鼓動性的文章。

        講演詞有以下特點:第一,考慮聽眾對象,要有針對性。第二,觀點集中、鮮明。第三,思路清晰,內容充實。第四,語言通俗生動,感情深厚充沛。

        講演詞的結構靈活多樣,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體都有三部分內容:開頭提出問題,或亮出講話要點,以引起聽眾的興趣和關注;重點是中間部分對講演主旨的闡述;結尾回應開頭,總結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聽眾受到激勵和鼓舞。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這位實驗力,最善于觀察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以樸實而誠摯的語言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誠懇地呼吁我們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過不斷實踐和體驗去探求知識與真理。

        4.字詞積累

        (1)給加點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朱熹(xī)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

        論語(lún)袖手旁觀(xiù)

        (2)解釋下面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獲得知識。致,獲得。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的冷淡態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實驗的消極觀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5.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重要語段可再次播放音頻,認真讀、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參考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由獲獎感言,引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問題。分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決問題。強調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希望。

        三、局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內容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合作探究。

        1.文章論述的話題是什么?

        參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

        參考: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參考:(1)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2)實驗方法:①“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②“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

        4.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

        參考:不夠重視。“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誤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果對實際毫無幫助。

        5.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

        參考: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參考:“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二)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總結所學。

        (1)復習字詞。

        ①注音:丁肇中朱熹彷徨中庸論語袖手旁觀

       、诮忉專焊裎镏轮葆逍涫峙杂^不知所措

        (2)總結全文。

        參考:作者以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為話題,從解釋《大學》“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實驗精神。原因是:(1)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2)中國學生學習上的弱點所決定的;應付今天世界環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寄予了希望。

        2.拓展交流。

        文章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著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要舉例論證。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

        學生各抒己見。

        五、作業設計

        1.搜集丁肇中的資料,做一期“向科學家丁肇中學習”的手抄報。

        2.完成【試題中心】“基礎檢測”部分。

        可參考【影音資源】【試題中心】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交流對丁肇中的了解和認識,導入新課。

        二、局部探究

        【精品課件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一)學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目的與作者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嗎?

        2.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的意圖是什么?

        3.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4.第12段舉自己的經驗證明了什么?

        答案預設

        1.(1)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不一樣。作者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

        2.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以此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3.舉研究竹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4.舉自己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是毫無幫助的。

        (二)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合具體例子進行分析。

        參考

        1.道理論證。如,開篇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說明,給讀者一個明確的概念,從理論上闡述了“格物致知”的含義。又如,對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的論述,從科學進展的歷史角度,闡述精辟見解,從正面論述實驗對于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2.舉例論證。

        舉例子闡述道理作用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頭痛失敗論證傳統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實驗的過程……有機會的探測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正面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中國學生偏向……而不愿動手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作者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以埋頭讀書應付……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反面

        可參考【微課堂】《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活動三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三、總結拓展

        1.深入思考內容,體會講演詞的特點。

        2.學生復習總結本課知識點、文章內容、論證方法等。

        3.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參考

        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

        ……

        四、作業設計

        以“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講演稿。

        可參考【寫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

        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16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1)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袖手旁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的“四書五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________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________傳統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尋求新知識,________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4.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什么問題?作者的結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對我們的現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ㄒ唬┱n內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很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

        時至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傥矣X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②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③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④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⑤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⑥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⑦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⑧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6.作者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國的經歷為例,主要是為了證明什么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倒數第三段中加粗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劃分最后一段的結構層次,并概括層意。

       、佗冖邰堍茛蔻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認為我們當代中學生最主要的弱點是什么?這一弱點是如何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ǘ┱n外閱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燒開一壺水

        前兩天跟一個領導談話,領導說現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夠把一壺水燒開,很多人都是燒到六十度就撒手了。還有不少人這壺水沒有燒開,又跑去燒別的壺。這些人本來是很有才華、可以有些作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個人最終也沒有把一壺水燒開,真是令人惋惜。

        忽然想起我在采訪高希均時,高教授說的一番話。高教授在談到一個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幾個墓本的經濟觀念時,說到“核心優勢”。所謂“核心優勢”,就是一個人跟別人比較起來,他真正的優勢到底是什么。然后的問題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資源都集中運用到這個優勢上?高教授的這個觀念跟“燒開一壺水”的說法是可以兩相參照、互相發揚的。

        一個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歸結起來大概有這樣的四個問題。一是一壺水值不值得燒,二是應該燒哪一壺,三是如何燒,四是燒開之后又怎么辦。

        就第一個問題來說,社會上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就是所謂“冷門”?即髮W,熱門的專業報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業總是門庭若市。其實呢,熱門和冷門是相互轉換的。社會上只有沒有燒開的水,沒有不值得燒的水。有句俗話: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所謂狀元,無非就是燒開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說他在深山遇見一個理發師傅,這個師傅不僅能夠準確知道顧客頭上癢在何處,而且他的剃刀在臉上游走,猶如春風拂面。這樣的技藝是不可能冷的。

        其次,一個人要建立“核心優勢”,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潛能,至少應該看看自己的興趣何在。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太過優秀的人,總是認為壺壺水都值得燒,壺壺都可能燒得開。但是,“核心優勢”的關鍵處就是告訴我們只能有一個的優勢,多“核心優勢”也就降低了優勢。有諺語說,不要同時追兩只兔子。圍棋大師吳清源曾經手書條幅“不博三兔”給聶衛平,委婉批評他精力分散了。

        定位明確之后,就要不停地燒水,直至水開。水不開,雖然有核心,但是無優勢,燒水的過程大概是最困難的,因為我們不免會有見異思遷的弱點,不免會懷疑乃至動搖,對水是不是可以燒開有深度的疑慮,最后我們甚至認為也許這壺水根本就不值得燒……一個能夠把水燒開的人,一定經過了寂寞、艱難和挫折……尤其是燒到六十度之后的難度,常常令無數來者折返。其實任何人在初始階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嗎?所謂成功人士,無非把一壺水燒開了而已。

        水既燒開,還要防止水再變涼。要讓水持續在沸點,絕對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燒開有過之而無不及。取得“核心優勢”的人,社會會給他特別的榮譽,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會活動,于是“核心”不核,“優勢”也不優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夠及時警覺到這一點。像前不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動實行“頭銜瘦身”,目的當然是要把“核心優勢”延續得長久一點。

        不過,在我們的社會,“生活在別處”的人太多,想去燒下一壺或者別人那一壺的人太多,哪壺不開提哪壺的人太多。真正能夠坐冷板凳,在自己的專業方面能夠精進了再精進的人并不多。

        當然,要讓人靜下心來燒開自己這一壺,在社會方面來說,還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證。在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中,一個專業技藝精湛的人應該獲得相應的待遇,不應該讓人覺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燒的水。只有燒開自己水的人多了,整個國家才會有自己的“核心優勢”吧。

        13.讀完全文,請說一下題目“燒開一壺水”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什么是“核心優勢”?如何建立“核心優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圍繞“核心優勢”,作者提出了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實質上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題目是“燒開一壺水”,作者為什么還要分析燒開之后的問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畫線部分具體指的是哪四種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有哪些?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照作者的說法,你認為自己適合燒哪一壺水,你打算如何把它燒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獲得知識。(2)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3)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2.四書是指《論語》《大學》《孟子》《中庸》;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3.但是  因為  不是  而是  4.主要探討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作者的結論是: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5.示例: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皩ξ覀兘裉斓牟涣加绊憽甭。

        (一)6.從科學發展的歷史、實驗的過程、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踐,偏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弱點這幾個方面來論述說明的。7.舉自己的例子是為了證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踐,偏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這一觀點。8.不能。這幾個詞都表明作者所說的是一般情況,不是所有情況,也不包括特殊情況,使語言表達嚴密。9.第一層是第①句,第二層是②③句,第三層是④—⑦句,第四層是第⑧句  第一層承上啟下,點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義;第二層從研究學術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兩方面來具體論述其意義;第三層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義;第四層得出結論,提出希望。10.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11.示例:應克服只空想只動腦而不動手的學習習慣;克服想當然的毛病,培養“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1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們中學生目前最主要的弱點是缺乏責任心。這主要是因為中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造成意志薄弱;在學校及社會教育中對于公民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力度較為薄弱。

       。ǘ13.選擇自己最適合的事業,并最終取得成功。14.“核心優勢”就是一個人跟別人比較起來,他最有優勢的是什么。建立“核心優勢”首先要正確定位,看自己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到底有什么潛能,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并為自己的目標而堅持奮斗,直到最后成功。15.這四個問題實質上是:自己的事業值不值得去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確立優勢之后如何實現這一優勢;實現優勢之后如何保持這一優勢。16.燒開水之后,如果不保持的話,水還會變涼,變涼之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優勢;而要保持絕對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燒開水還要難。17.分別是:無所事事,缺乏事業心的人;用心不夠專一的人;急功近利的人;一心一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的人。18.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如:用燒開水比喻事業成功;舉圍棋大師吳清源的條幅證明一個人只能有一個核心優勢。19.此為開放題。只要答出“自己最適合做的事是什么”、“你應該如何把它完成”等意思即可。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篇17

        文是作者一個報告文學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 

        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全文圍繞這個論題展開論述。 

        首先,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釋“四書”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這與現代學術的基礎實地探察,即實驗,恰恰實一致的。但傳統具有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因而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作者以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為例,說明王陽明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這是儒家傳統的看法決定的。 

        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作者從科學發展歷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討就可求到的。闡述了實驗的過程和要求:實驗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實驗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目標作為探索工程的向導。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質為例,說明要得到關于竹子的知識,只有*科學實驗,消極觀察、袖手旁觀是無濟于事的。 

        接著,作者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是中國學生大都偏重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重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荚嚨某煽兒芎,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個人的經驗為證”,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誤以為*埋頭讀書能應付一切,結果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這就更加深刻揭露了傳統教育的弊病,也說明了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闡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結尾提出了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 

        教學建議 

        一.不妨在一下兩個方面引導學生確立課文的學習重點:一是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二是歸納課文的中心論點,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當然,允許學生根據本人情況另外確立學習重點。 

        二.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篇章結構。注意提醒學生,一定要聯系自己的學習實際閱讀課文?梢越M織一些討論,下列問題可供選用: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 

        2.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3.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對于中國傳統教育的反思,以及對于中國教育更新觀念、順應國際潮流的企盼。應引導學生在這幾方面獲得啟示,受到教益。

      部編版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4篇)

        教學設計示例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學目的:(1)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2)聯系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啟示。...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通用17篇)

        寶雞市東風路高級中學導學案 年級:九年級語文使用時間:、12、 主備人: 審核人: 使用人: 課題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4篇)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優秀教案(通用17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過程與方法: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 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議論文。2.引導學生區分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并能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3.引導學生體會議論文清晰、嚴密的論證思路。過程與方法: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共同討論。...

      • 初中九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教案(精選12篇)

        教學重點:(l)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極其重要性。(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教學方法:分析歸納法,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把...

      • 初中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了解和掌握相關論文知識,把握論點、論據、論證及脈絡。(重點)體會閱讀議論文的要點和技巧。(難點)領會動手操作的實驗意識,樹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 初中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詞語:“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觀、修身、齊家、誠意、正心”等詞語。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 初三上冊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學習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0篇)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性。3.結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實錄(精選17篇)

        山東光遠中學王新偉 師: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精選17篇)

        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訓練(精選17篇)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1)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精選14篇)

        【同步達綱練習】一、根據本義寫出相應的成語。a.船掛滿帆,一路順風行駛。()b.把手籠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c.一抬腳就成功。()d.事情在于人做。...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极品丝尤物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mp4|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福利|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8848a| 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 亚洲精品自拍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三| 91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乱色欧美激惰| 无码中文av波多野结衣一区| 2020国产欧洲精品网站| 阳泉市|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洲AV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我国产码在线观看av哈哈哈网站 |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自拍| 亚洲av成人午夜福利| 国产自产对白一区| 国产精品多p对白交换绿帽| 视频| 97在线视频人妻无码| 欧美久久精品一级c片免费|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精品国产|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成年人在线视频| 起碰免费公开97在线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久久精品国产6699国产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亚洲日韩成人av无码网站| 日韩成人高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