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整體閱讀(通用2篇)
古代文整體閱讀 篇1
高三語文復習講座(26)
(二)
上一講主要介紹整體閱讀的要領,這一講主要說讀文和答題的技巧。
一、閱讀文章的技巧
這里介紹一種技巧。這種技巧可稱為“倒讀法”,雖不“正規”,但行之有效。
所謂“倒讀法”,就是借助于題面來閱讀,以幫助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這是一種輔助方法。主要是借助篩選信息的試題和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試題的題面來加強對文章的理解。
選說篩選信息的試題。篩選信息的試題,在題干中都規定了篩選信息所圍繞的中心。這“中心”往往是閱讀材料內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譬如XX年全國卷第15題干中說“全都說明‘其父子清慎’的一組是”,這里的“清慎”就是胡質、胡威父子的性格特征,也是全文的表達的中心意思;XX年全國卷第15題題干中說:“全都表現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是”,這“兵不厭詐”是田單用兵的手段,也是他知己知彼、用兵取勝的法寶;XX年全國卷第14題題干中說“全都表明李廣對待部下‘寬緩不茍’的一組是”,這“寬緩不茍”是李廣的性格特征之一;XX年全國卷第13題題干說:“分別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組是”,這“佞于隋”和“忠于唐”是裴矩性格的兩個側面,也是司馬光發議論所憑借的事實。抓住題干所規定的這些篩選信息的“中心”,再去讀文章,就能幫助我們準確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再說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試題。這類試題的四個選項,有的是對文章內容要點和中心意思的分析、歸納,有的是對文章所敘復雜事實的概述和分析。這四個選項的排列順序與閱讀材料的行文順序也是大致一致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題目一般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而這“不正確的一項”并非全錯,而是大部分正確,只是個別小地方與原文不一致,因此這四個選項可以成為再讀文章時的“導引”,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倒讀法”的運用。不信可以試一試。
二、解答試題的技巧
這里主要介紹一種技巧,即“題文對應,由文及題”。
題目由文章而來,主要是針對文章內容的,答題就要分析題目與文章有關內容的對應關系應該從選文內容出發來思考題目,即從選文的整體出發來研讀與題目相關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體地說,就是把選項的有關要求與原文相關部分作具體對照,以確定答案的正誤。以XX年的試題來說,第14題c項中說裴矩“主張當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究竟對不對呢?應去找到對應的原文。原文說“太原有變,京畿不靜,遙為處分,恐失事機”,盡管你對這幾句話可能不甚理解,但至少可以看出沒有“主張當即平定”之意,因而不正確。第15題b項說“非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但相對應的原文是“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裴其性之有變也。”這樣一對照,便可知該項是錯的。
強調“題文對應”,也是有針對性的。一些考生解答文言文試題時,往往就題答題,不顧原文,不顧語境,往往出錯。這種教訓也是應該記取的。
三、典型試題分析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11—16題。
孫登字子高,(孫)權長子也。魏黃初二年,以權為吳王,拜登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登辭疾不受。是歲,立登為太子,選置師傅,銓簡秀士,以為賓友,于是諸葛恪等以選入,侍講詩書,出從騎射。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與恪等或同輿而載,或共帳而寐。黃龍元年,權稱尊號,立為皇太子,以恪為左輔,休右弼,譚為輔正,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而謝景、范慎、刁玄等皆為賓客,于是東宮號為多士。
登或射獵,當由徑道,常遠避良田,不踐苗稼,至所頓息,又擇空閑之地,其不欲煩民如此。嘗乘馬出,有彈丸過,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彈佩丸,咸以為是,辭對不服,從者欲捶之,登不聽,使求過丸,比之非類,乃見釋。又失盛水金馬盂,覺得其主,左右所為,不忍致罰,呼責數之,長遣歸家,敕親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賤,徐夫人少有母養之恩,后徐氏以妒廢處 吳,而步夫人最寵。步氏有賜,登不敢辭,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賜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將拜太子,辭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權曰:“卿母安在?”對曰:“在吳”。權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臨終,上疏曰:“竊聞郡縣頗有荒殘,民物凋弊,奸亂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聞為政聽民,律令與時推移,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采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陸遜忠勤于時,出身憂國,謇謇在公,有匪躬之節。諸葛瑾、步騭忠于為國,通達治體。可令陳上便宜,蠲除苛煩,愛養士馬,撫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內,遠者歸復,近者盡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聽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既絕而后書聞,權益以摧感,言則隕涕。謚登曰宣太子。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或共帳而寐 b.拜受而已
c.出身憂國 d.通達治體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銓簡秀士 銓簡:選拔 b.當由徑道 徑道:小路
c.登所生庶賤 所生:指生母 d.登辭疾不受 疾:急速
13.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銓簡秀士,以為賓友,于是諸葛恪等以選入。
a.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
登不聽,使求過丸,比之非類,乃見釋。
b.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以恪為左輔……是為四友。
c.
是說也,人常疑之。
使求過丸。
d.
行過夷門,見侯生。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不忍致罰,呼責數之——不忍心處罰,只是把他叫來責備了一番
b.有一人操彈佩丸,咸以為是——有一個拿著彈弓,帶著彈丸,大家都認為他就是那個射彈丸的人
c.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孫登對待下屬,少用平民的禮節
d.既絕而后書聞,權益以摧感——孫登死后,這篇上疏才被孫權看到,孫權更加悲痛
15.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部表現孫登“待人接物”態度的一組是 ( )
①登待接寮屬,略用布衣之禮。
②遠者歸復,近者盡力。
③所賜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東中郎將,封萬戶侯,登辭疾下受。
⑤登不敢辭,拜受而已。
⑥辭對不服,從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1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孫登是孫權的長子,后立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邊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孫登愛護百姓,不擾民,明辨是非,寬以待人。
c.孫登孝順母親,特別是對步氏恭敬有加,他堅決要求孫權立徐夫人為后。
d.孫登盛年而卒,臨終上疏對國事多所建議,特別提出國家的政令應根據實際情況而變化。這篇上疏感人至深。
這是XX年春季考試北京卷的古文閱讀試題。從閱讀文章來說,第15題題干所說全都表現孫登“待人接物”態度這一中心語可以幫助我們從整體上理解文章內容;第16題的四個選項,a項敘述分析的是文章首段,b項敘述分析的是次段,c、d兩項分別敘述、分析的是第三、四兩段,用“倒讀法”可以常助理解各段的主要內容。這就不用多說了。下列說解題。
第11題考查辨別詞語的古今義的能力,答案是b。對照原文,a項的“或”為“有時”之意,代詞,今之“或”為連詞;c項“出身”是“出”與“身”的連用,為獻出其身之意;d項“通達”是“通”和“達”的連用,意思是通曉明白,今只有明白之意。b項“而已”古今義相同,罷了。
第12題考查理解實詞的能力,答案d。d項“疾”前省介詞“以”,可見“疾”,是病,而不是疾速。
第13題考查理解詞語的能力,答案是b。a項兩個“以”都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因”、“因為”;c項的兩個“是”都是代詞,相當于“這”;d項兩個“過”都是經過之義。b項中的兩個“見”,對照原文,前者“見釋”是釋放他,因為全句的主語是“登”;而后句的“見”表示被動。徒見欺,白白地被欺侮。
第14題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不正確的一項是c。該項中的“略”是副詞,大概、大致之意,譯為“少”自然不對。
第15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句①表現孫登對下屬的態度,句③表現對徐氏的態度,句⑤表現對步氏的態度。可見這三句都是表現孫登待人接物的態度的。句②是預測正確的政令的良好后果,句⑥是表現“有一人”和“從者”的態度,句④表現孫登對拜將封侯的態度,與“待人接物”無關。
第16題考查敘述、分析文意的能力,不正確的是c。“特別是對步氏恭敬有加”不合文意。對照原文,孫登對于布氏只是一般禮節。步氏有賜只是“拜受而已”,可稱為“順”,而談不上“孝”。
四、練習與答案。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杜詩,字君公,河內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稱,更始時,辟大司馬府。建武元年,歲中三遷為侍御史,安集洛陽。時將軍蕭廣放縱兵士,暴橫民間,百姓惶擾,詩敕曉不改,遂格殺廣,還以狀聞。世祖召見,賜以綮戟,復使之河東,誅降逆賊楊異等。詩到大陽,聞賊規欲北度,乃與長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將突騎趁擊,斬異等,賊遂剪滅。拜成皋令,視事三歲,舉政尤異。再遷為沛郡都尉,轉汝南都尉,所在稱治。
七年,遷南陽太守。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于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時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許之。
詩雅好推賢,數進知名士清河劉統及魯陽長董崇等。初,禁網尚簡,但以璽書發兵,未有虎符之信,詩上疏曰:“臣聞兵者國之兇器,圣人所慎。舊制發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調,竹使而已。符第合會,取為大信,所以明著國令,斂持威重也。間者發兵,但用璽書,或以詔令;如有奸人詐偽,無由知覺。愚以為軍旅尚興,賊虜未殄,征兵郡國,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絕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傾鄰國,猶假兵符以解趙國,若無如姬之仇,則其功不顯。事有煩而不可省,費而不得已,蓋此謂也。”書奏,從之。
詩身雖在外,盡心朝廷,讜言善策,隨事獻納。視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為弟報仇被征,會病卒。司隸校尉鮑永上書言詩貧困無田宅,喪無所歸。詔使治喪郡邸,賻絹升匹。
——《后漢書•卷三一》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暴橫民間 暴橫:兇殘橫暴
b.性節儉而政治清平 清平:清正廉潔
c.郡內比室殷足 比室:家家戶戶
d.求欲降避功臣 降避:放下身價躲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
復使之河東 乃與長史急焚其船
a. b.
輟耕之壟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誅暴立威 數進知名士清河劉統及魯陽長董崇等
c. d.
猥以微賤,當侍東官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
3.說明下列各組句中“所”稱代的內容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再遷為沛郡都尉,轉汝南都尉,所在稱治
指前兩處任職的地方
b.所以明著國令,斂持威重也
代實行“符第合會”的原因
c.臣聞兵者國之兇器,圣人所慎
代前文的“兵者”即兇器
d.詩貧困無田宅,喪無所歸
代杜詩死后下葬的地方
4.下面四組句子中,全部能表現杜詩才能的一組是 ( )
①詩敕曉不改,遂格殺廣,還以狀聞 ②善于計略,省愛民役
③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這室殷足 ④不安久居大郡
⑤數進知名士清河劉統及魯陽長董崇等 ⑥視事七年,政化大行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杜詩雖不是行伍出身,但卻有勇有謀,殺縱兵擾民的將軍簫廣時,事先為把握時機,勇冒不請示朝廷之險;討伐叛賊楊異時,先燒其船,斷敵退路。
b.杜詩擔任地方長官把精力用在興修水利、改進農具、開墾農田上,愛民幫民,讓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將他比作父母。
c.杜詩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顧全大局,為了封賞功臣,自己主動讓出了大郡職位,而且主動為皇帝獻言獻策,表現了他對朝廷的赤誠之心。
d.杜詩長期為官卻生性節儉,他能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卻一貧如洗,以致死后無葬身之地。
6.把《杜詩傳》中的兩句話譯成現漢語。
(1)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
(2)若無如姬之仇,則其功不顯。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強學博記。少依道州刺史元結,讀書自解其義。起處士,進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盜金下獄,滋直其冤。表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憚滋守法,因權勢以請,滋終不署奏。韋皋始招來西南夷,德宗選郎 吏撫循者,皆憚行,至滋不辭,席嘉之。擢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金紫,持節位。逾年還,使有旨,進諫議大夫。遷尚書右丞,知吏部選。求外遷,為華州刺史。政清簡,流民至者,給地居之,名其里為義合。然專以慈惠為本,未嘗設條教,民愛向之。有犯令,時時法外縱舍。得盜賊,或哀其窮,出財為償所亡。召為左金吾大將軍,以楊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隧使諭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羅拜,乃得去,莫不流涕。
憲宗監國,進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辟反,詔滋為劍南兩川、山南西道安撫大使。半道,以檢校吏部尚書、平章事為劍南東、西川節度使。是時,賊方熾,又滋兄峰在蜀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進。貶吉州刺史。未幾,徙義成節度使。渭,用武地,東有淄清,北魏博,滋嚴備而推誠信,務在懷來。李師道,田委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滋既病,作遺令處后事,訖三年,皆有條次。性寬易,與之接者,皆自謂可見肺肝,至家人不得見喜慍。薄居處飲食。
——《新唐書•列傳第七十六》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蔡州朗山人,強學博記。 強:勉力。
b.未嘗設條教,民愛向之。 向:仰慕。
c.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 居:居住。
d.性寬易,與之接者。 接:交往。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一項是 ( )
a.刑部、大理罪人。 b.因權勢以請。
c.渭,用武地,東有淄清,北魏博。 d.皆自謂可見肺肝。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 ( )
因權勢以請。
a.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出財為償所亡。
b.
幾為巡徼所陵迫死。
以檢校吏部尚書、平章事為劍南兩川……
c.
以資政殿學士行。
乃得去,莫不流涕
d.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袁滋“慈惠”的一組是 ( )
①部官以盜金下獄,滋直其冤。 ②流民至者,給地居之。
③有犯令,時時法外縱舍。 ④或哀其窮,出財為償所亡。
⑤耆老遮道,不得去。 ⑥滋畏不得全,久不進。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⑥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袁滋學習勤勉,知識廣博,讀書悟性很高,以一個普通讀書人的身份,未經科舉進入仁途。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員執法不公而畏懼他。
b.西南少數民族歸附朝廷,皇上派官員去安撫,官員們都畏葸不前,袁滋卻毫不推辭。經過一年的艱苦工作,圓滿實現了皇上的意圖。
c.袁滋辦理政務仁慈寬厚,不訂立什么條款規章,安撫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愛戴,以至離任時“耆老遮道。”
d.袁滋雖然執法如山,政事清明簡要,為人又極寬厚,算得上封建社會的一個良吏。但他在受命平叛時卻因兄長的緣故,畏敵不進,貽誤朝廷大事。
附:答案及簡析
(一)1.c (a項“橫暴”是動詞,干橫行霸道的事;b項“平”,平和;d項“降避”是兩個詞,降職讓位)
2.b(a項兩個“之”都是動詞,到;c項兩個“以”都是介詞,憑;d項兩個“及”都是連詞,和。b項前一“乃”,就,后“乃”,竟然)
3.b(“所以”在這里表示憑借的方式、方法)
4.d(句④、⑤是忠于朝廷)
5.c(只有愿望,因皇上不許,最終沒有讓出)
6.(1)使用的力量少,收獲卻很多,百姓覺得這樣很便利。(這句是說:“農器”的優點)(2)如果沒有如姬的殺父之仇,那么公子無忌救趙也不會成功。(要注意上文“猶假兵符以解趙國”一句)
(二)1.c(應是停留之意)
2.c(用兵,使用武力。a項“罪人”,古,給…………定罪;今,有罪的人。b項“權勢”,古,有權有勢的人;今,權柄和勢力。d項“肺肝”,古,內心;今,肺和肝,表“內心”則用“肺腑”)
3.b(介詞,替、給;介詞,被。a項兩個“因”,介詞,通過,經由;c項兩個“以”,介詞,用(憑)……身份;d項兩個“乃”,副詞,才)
4.b(要注意“直接表現”的限制)
5.d(有兩處錯,一是“執法如山”,二是“畏敵不前”)
古代文整體閱讀 篇2
上一講主要闡述了高考古文閱讀的命題趨勢和應試策略,本講側重說明如何整體閱讀古代文語段。
一、整體閱讀要領
1.依據選文特點
前面說過,高考選擇“淺易”古代文作為閱讀材料。具體地說,就是選擇比較典范的史傳文中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片斷。依據這一特點,閱讀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寫之人。具體地說,文章寫了幾個人,主要人物是誰,次要人物有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如何,作者對他們的評價是什么,對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傳文的主體。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圍繞主要人物寫了幾件事。如果只寫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如果是寫幾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事件之間是什么關系。弄清這些問題,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3)辨理
所謂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敘之事,對人物作出怎樣的評價,說明了什么道理。這其實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所謂“理”有的是作者明說的,即作者通過議論表現自己的觀點態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達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卻是在敘事之中透露的,這就需要“辨理”。
下面舉例說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會稽,少有志行,見稱于鄉曲。事母至孝。揚州辟從事史,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人或問曰:“所利無幾,何足為煩?”子平曰:“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心獨饗白粲①。”每有贈鮮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實,則不肯受。母本側庶,籍注失實②,年未及養,而籍年已滿,便去職歸家。時鎮軍將軍顧凱之為州上綱,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黃籍,籍年既至,便應扶侍私庭,何容以實年未滿,茍冒榮利。且歸養之愿,又切微情。”凱之又勸令以母老求縣,子平曰:“實未及養,何假以希祿?”凱之益重之。既歸家,竭身運力,以給供養。末除吳郡海虞令,縣祿唯以養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儉薄,子平曰:“希祿本在養親,不在為己。”問者慚而退。母喪去官,哀毀逾禮,每至哭踴,頓絕方蘇。
(《宋書•孝義傳》)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戶口冊,即下文的“黃籍”。當時規定,官員父母年滿八十,應解職歸家奉養。
這段選自《宋書•孝義傳》的文字,寫了何子平、顧凱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他
“世居會稽,少有志行”,在鄉里被人稱道。顧凱之是鎮軍將軍,當州的“上綱”。兩人關系
很是密切,也許是朋友。全文所敘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戶口本上的年齡比實際年齡要大。
按照規定,官員父母年滿八十,應卸職歸家奉養。何母實際年齡未至八十,“親故所知”,何
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職歸家”。顧凱之勸他在州中任職,他不愿以“實年未滿,茍冒榮利”,
不肯接受。顧凱之又勸他“以母老求縣”,他也不愿意。顧凱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
以后,竭力勞作,以保證母親的供給。后來授官為吳郡海虞令。所得俸祿全部用來供養母親,
妻子兒子“不犯一毫,”母親去世,他“哀毀逾禮”。除了這主要事件,文章開頭還敘述了何
子平在揚州為官之時的孝行。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達了作者對何子平為人
的贊頌之情。能像這樣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認為讀懂了文章。
2.依據試題的特點
高考古代文閱讀的試題,既有實詞、虛詞含意和用法的辨別,有文句的翻譯,又有篩選
信息、分析文意、評述作者觀點態度,雖然已往考生在實詞、虛詞理解上也會出現誤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譯文句、篩選信息、分析文意、評述觀點態度上出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試側重點的變化,不知道這些試題其出發點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對選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間邏輯順序的把握。譬如當年選用前面所舉敘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題的b項是這樣的:“子平歸家之后”‘竭身運力,以給供養’,認為‘希祿本在養親’,堅持‘縣祿唯以養母一身’,從而實現了‘歸養之愿’。”本項“從而”前的話,孤立起來看,似乎都是正確的,可是將它們通通置于“子平歸家”之后,就犯了邏輯上的錯誤。許多考生看不出“希祿本在養親”、“縣祿唯以養母一身”是何子平歸養以后又重新任職時說的話,也看不出“從而”以下的判斷更不符文意,因而錯判。當年試題的c項是這樣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實年未滿’而‘茍冒榮利’,又不肯‘以母老求縣’,歸家養母,竭盡全力,從而深受顧凱之的敬重。”“歸家養母,竭盡全力”在原文中是“凱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來,因而錯判。至于因文句含意搞不清而答錯題的情況,這里不再多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近年來的選文內容還要復雜一些,分析、評述性試題還要難一點,因此閱讀時就更要注意文意的分析、內容要點歸納和對作者觀點態度的把握。
二、典型試題分析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題。
吳履,字德基,蘭溪人。少受業于聞人夢吉,通《春秋》諸史。李文忠鎮浙東,聘為郡學正。久之,舉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謂丞儒也,易之。居數月,摘發奸伏如老獄吏,則皆大驚,相率斂跡。履乃改崇寬大,與民休息。知縣周以中巡視田野,為部民所詈。捕之不獲,怒,習縶其鄉鄰。履閱獄問故,立釋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鄰何罪?今摯者眾,而捕未已,急且有變,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輒有蛇出戶,民指為神。履縛巫責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絕。為丞六年,百姓愛之。遷安化知縣。大姓易氏保險自守,江陰侯吳良將擊之,召履計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當來。不來,誅未晚。良從之,易氏果至。良欲籍農故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農。請籍其愿為兵者,不愿可勿強。”遷濰州知州。山東兵常以牛羊代秋稅,履與民計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輸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陜西,他縣民多破家,濰民獨完。會改州為縣,召履還,濰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歸。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南康俗悍,謂丞儒也,易之。 易:輕視。
b.知縣周以中巡視田野,為部民所詈。 詈:辱罵。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詆毀。
d.他縣民多破家,濰民獨完。 完:保全。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少受業于聞人夢吉,通《春秋》諸史。
受業:傳授學業
b.則皆大驚,相率斂跡。
斂跡,收斂形跡。
c.邑有淫祠,每祀輒有蛇出戶。
淫祠:無節制地祭祀。
d.大姓易氏保險自守,江陰侯吳良將擊之。
保險:占據險要的地勢。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
b.
c.
d.
1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吳履“改崇寬大”的一組是 ( )
①履閱獄問故,立釋之,乃白以中。
②今縶者眾,而捕未已,急且有變,奈何?
③履縛巫責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絕。
④履曰:“……不來,誅未晚。”良從之,易氏果至。
⑤請籍其愿為兵者,不愿可勿強。
⑥召履還,濰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吳履自幼熟讀史書,曾被聘為浙東郡學正,后轉任南康丞。為了改變南康當地的兇悍習俗,他著力打擊奸人惡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懾作用。
b.知縣周以中巡視時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吳履曉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氣,釋放了鄉鄰;又用縛責巫人、丟棄神像的方式斷絕了淫祠。
c.吳履任安化知縣時,安撫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場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勵農事,募兵時只登記招收愿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吳履任濰州知州后,常以百姓為念。鑒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變了以牛羊代秋稅的做法。這種變化使得濰地民眾的財產未受任何損失。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譯文:
(2)良欲籍農故為兵者,民大恐。
譯文:
這是XX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內蒙古卷的古文閱讀試題。閱讀材料所寫之主要人物是吳履、次要人物有知縣周以中和李文忠等。這則材料所敘吳履之事有:①介紹吳履一般情況,這是史傳文應有之意。②因李文忠的舉薦而任南康丞;為了改變南康兇悍習俗,他著力打擊奸人惡事并“改崇寬大,與民休息”③知縣周以中巡視時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吳履釋放鄉鄰,再曉以利害(“急且有變”),平息了他的怒氣;又縛責丞人、丟棄神象,斷絕的淫祠。④吳履任安化知縣時,安撫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勵農事,“安民于農”;募兵時只招收愿意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⑤遷濰州知州,常以百姓為念,改變以牛羊代秋稅的做法,使得當地民眾的財產未受損失。作者敘寫這幾件事,主要表現吳履治政“崇寬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眾愛戴。閱讀時,首先要對文章有這樣的理解分析。
下面簡述各題。
第11題考查理解實詞的能力,不正確的一項是c,“慢”根據文意應作“怠慢”講,文中無“詆毀”意。
第12題考查理解特定詞語的能力,不正確的一項是a。根據“少受業于聞人夢吉”的句意,“受業”應是接受學業。
第13題考查理解虛詞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組是d。a項兩個“者”為代詞,相當于“的人”;b項兩個“且”都是副詞,“將要”之意;c項中兩個“輒”,都是“就”,用法也相同。d項中前一個“以”為介詞,用;后一個“以”,有人認為是連詞,有人認為是介詞,但意思都是“因為”
第14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實際是考查對句意的理解,全都說明吳履“改崇寬大”的一項是b。句①中的“立釋之”,句④中的“不來,誅未晚”,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強”,都表現出“崇寬大”。句③體現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側面表現其愛民,句②的“急且有變”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勸江陰侯的話。
第15題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據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確的一項是“b”。曉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氣,釋放鄉鄰”說法并不錯,只是語序或者說邏輯上有不恰當之處,應當是釋放在先,曉以利害在后(“立釋之,乃以白中”)。
第16題考查翻譯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為免死而逃跑,并非謀反。(2)吳良想對原先當過兵的農民登記編冊,老百姓十分恐慌。(逃死,逃離死亡,為免死而逃;籍,用作動詞,故為兵者,過去法過兵的人。)
三、練習與答案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
陽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謙恭簡素,遇人長幼如一。遠近慕其行,來學者跡接于道。閭里有爭訟,不詣官而詣城決之。有盜其樹者,城遇之,慮其恥,退自匿。嘗絕糧,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臥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負以歸。及覺,痛咎謝,城曰:“寒而飲,何責焉?”歲饑,屑榆為粥,講論不輟。或哀其餒,與之食,不納。山東節度府聞城義者,發使遺五百縑,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辭,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嘗發。會里人鄒亻叔 欲葬親,貸于人無得,城知其然,舉縑與之。李泌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諫議大夫。初,城未起,縉紳想見風采。既處諫諍官,士以為且死職,天下益憚之。及受命,他諫官論事苛細紛紛,帝厭苦,而城浸聞得失且熟,猶未肯言。及裴延齡誣逐陸贄等,帝怒甚,無敢言,城聞,曰:“吾諫官,不可令天子殺無罪大臣。”乃上疏極論延齡罪,慷慨引義,申直贄等,累日不止。聞者寒懼,城愈厲。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遷國子司業,簡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罷,躬講經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約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謫連州。吏捕跡,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門,引約飲食訖,步至都外與別。帝惡城黨有罪,出為道州刺吏。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罰罰之,宜賞賞之,不以簿書介意,月俸取足則已,官收其余。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九•卓行》
[注]簿書:官府中的文書簿冊。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及覺,痛咎謝 咎:歸罪、責怪
b.屑榆為粥,講論不輟 屑:碎末
c.城固辭,使者委而去 委:丟下
d.簡孝秀德行升堂上 簡:選拔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而城浸聞得失且熟,猶未而言
b.慷慨引義,申直贄等
c.躬講經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d.宜罰罰之,宜賞賞之,不以簿書介意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b.
c.
d.
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陽城清慎正直的一組是 ( )
①城遇之,慮其恥,退自匿
②城固辭,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嘗發
③乃上疏極論延齡罪,慷慨引義,申直贄等
④躬講經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門,引約飲食訖,步至都外與別
⑥月俸取足則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陽城的品行深受人們的景仰。遠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來求學的人接連不斷;當地的人有了爭執,就請陽城來裁決。
b.陽城為人寬厚仁慈。對于偷盜他家的樹的人,陽城退步避讓,以免對方羞愧;對于擅自以米換酒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陽城將他背回了家,并寬慰他,讓他不必自責。
c.陽城忠于職守,直言敢諫。他雖不如其他諫官那樣對政務事必躬親,但大臣遭陷害,無人敢言時,他卻能不懼觸犯君威,挺身而出,仗義執言。
d.陽城教化有道,他擔任國子司業,對于太學諸生,獎掖孝道德行出眾者,斥退酗酒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學諸生都能嚴守法度。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或哀其餒,與之食,不納。
譯文:
(2)吏捕跡,得之城家。
譯文:
附:答案及簡析
1.b(“屑榆為粥”的“屑”作動詞用,磨成碎末)
2.c(“斤斤”在古代漢語中為拘謹的樣子,在現代漢語中為過分計較瑣碎的或無關緊要的事物。a項為所得所失,利弊,b項為充滿正氣,情緒激昂,d項為在意,古今義都相同)
3.a(均為連詞,表示轉折關系。b項“于”前為介詞,向;后者雖為介詞,但意思是“對”“對于”。c項“且”,前者為副詞,相當于“將”、“將要”;后者為連詞,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尚且”。d項“與”,前者為介詞,相當于“跟”、“同”;后者為連詞,表示關系,相當于“和”、“跟”、“同”)
4.d(①表示寬厚④表示教化及成效,排除這兩句可得正確答案)
5.c(“他雖不如其他諫官那樣對政務事必躬親”,錯,應是其他諫官都只是就繁雜瑣屑的事頻頻進諫,使得皇帝很厭煩)
6.(1)有人憐憫他饑餓,給他食物,他不肯接受。(2)刑吏循蹤追捕,在陽城家中將他抓獲。(第(1)小題,或,有人;哀,憐憫,同情;餒,讀něi,饑餓;與,給;納,接受。第(2)小題,“吏捕跡”應是“吏捕之以其跡”的省略,“以其跡”憑他的蹤跡,循他的蹤跡;“得之城家,應是“得之于城家”的省略,即在陽城家中抓獲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