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精選7篇)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篇1
教學設計示例
(設計A)
教法展示
1.設計導語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他會說話,有思維,能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人類自會說話始,就逐漸產生了語言。語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為什么要學好語言呢?課文為我們解開了這些謎。
2.布置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三個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體會。
參考答案:①“語言是說話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而說出來的話則是人們運用這種工具表達思想所產生的結果”。②“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③“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
3.介紹“語言”知識,完成練習一
在介紹“語言”知識時,可根據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淺多少。下列知識點可資選擇:
①語言的定義(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的思維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
②語言的組成部分(語言是由語音、語法、詞匯三部分組成)。
③語言的特性(社會性、全民性、符號性)。
④語言的起源(“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這個解釋是惟一正確的解釋……”——恩格斯語)。
⑤語言發展的特點(語言發展是緩慢的、漸變的,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各個部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語言成分發展中的一致性,語言成分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
⑥語言的分類(參考有關專著)。
4.課外完成統習二,即寫一篇短文,用一兩個實例闡述“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
教案點評
本文論述的雖然是學術問題,但作者并不是板著面孔說教,而是力求通俗、淺顯,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生動,使人容易接受。依據這個特點,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觀點;然后介紹有關語言的一些知識,如語言的本質、語言的功能等,結合練習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實現教學目標。
(設計B)
教法展示
1.布置學生速讀課文,提煉觀點
速讀課文時要求閱讀完一部分之后停下來,聯系文前的小標題和練習一列出的有關句子進行思考,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并加以體會。(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參見設計A·2)
2.分學習小組討論,完成練習二
分小組討論前,要明確討論的“話題”——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指定負責人。討論中應鼓勵學生聯系自己運用語言的實際各抒己見,作好全部發言人的記錄。討論結束后,要求學生整理發言記錄,形成一篇“紀要”。
3.由教師補充《有物、切題、真實、適量》(見于根元、王希杰著《語言學——在您身邊》,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內容及觀點,以幫助學生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有物、切題、真實、適量”是作者從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語言表達的“八字方針”。其具體內容簡述如下:
有物,就是說的話有內容,能夠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題,就是切合討論的對象,能夠達到一定的目的。
真實,就是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
適量,就是給予對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教案點評
作為社會的一員,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以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但是,我們很多人尤其是中學生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未能下功夫去學,以致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等現象時有發生。為激發同學們對語言的學習興趣,教學時可結合練習一列舉的幾句話和學生自己運用語言的實際,展開一次有益的討論。
(設計C)
教法展示
1.用導語 引入新課(“導語 ”見設計A)
2.逐節閱讀、分析、歸納
課文要點摘錄如下:
第一部分由牛頓、瓦特、馬克思的獨到發現,引出“語言中也隱藏著很深奧的秘密”這一話題。接著“從人們最平常的說話談起”,列舉“看”字句,分析句子的構成規律。最后用“字盤”一喻形象地論述了語言和說話的關系。
第二部分指出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作者于開篇列舉非洲一民族特有的現象后,圍繞“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展開分析,舉例,字里行間告訴讀者:語言具有社會性特征。
第三部分一開講使用“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承接上文,用“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引起下文,既有比較分析,又有分類說明,還有典型舉例、邏輯推理,使全文的觀點水到渠成。
3.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理解課文中的一些句子。選擇句子以練習一的幾例為基礎,適當擴展。
4.試結合本單元學過的幾篇語言學論文,任選下面一題作為課外作業 。
①給“語言”下個定義(為基礎一般者設計)
②談談我對“語言”的理解(為中等水平的人設計)
③“語言”的昨天、今天、明天(為尖子學生設計)
(王國彬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一文,條理清楚,深入淺出,不少概括的甚至抽象的知識,總是用“就近取譬”的辦法講得淺易明白。因而教學時可以抓住這些特點,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論述的層次,品味行文的技巧。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篇2
教學設計示例
(設計A)
教法展示
1.設計導語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他會說話,有思維,能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人類自會說話始,就逐漸產生了語言。語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為什么要學好語言呢?課文為我們解開了這些謎。
2.布置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三個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體會。
參考答案:①“語言是說話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而說出來的話則是人們運用這種工具表達思想所產生的結果”。②“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③“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
3.介紹“語言”知識,完成練習一
在介紹“語言”知識時,可根據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淺多少。下列知識點可資選擇:
①語言的定義(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的思維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
②語言的組成部分(語言是由語音、語法、詞匯三部分組成)。
③語言的特性(社會性、全民性、符號性)。
④語言的起源(“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這個解釋是惟一正確的解釋……”——恩格斯語)。
⑤語言發展的特點(語言發展是緩慢的、漸變的,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各個部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語言成分發展中的一致性,語言成分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
⑥語言的分類(參考有關專著)。
4.課外完成統習二,即寫一篇短文,用一兩個實例闡述“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
教案點評
本文論述的雖然是學術問題,但作者并不是板著面孔說教,而是力求通俗、淺顯,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生動,使人容易接受。依據這個特點,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觀點;然后介紹有關語言的一些知識,如語言的本質、語言的功能等,結合練習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實現教學目標。
(設計B)
教法展示
1.布置學生速讀課文,提煉觀點
速讀課文時要求閱讀完一部分之后停下來,聯系文前的小標題和練習一列出的有關句子進行思考,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并加以體會。(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參見設計A·2)
2.分學習小組討論,完成練習二
分小組討論前,要明確討論的“話題”——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指定負責人。討論中應鼓勵學生聯系自己運用語言的實際各抒己見,作好全部發言人的記錄。討論結束后,要求學生整理發言記錄,形成一篇“紀要”。
3.由教師補充《有物、切題、真實、適量》(見于根元、王希杰著《語言學——在您身邊》,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內容及觀點,以幫助學生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有物、切題、真實、適量”是作者從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語言表達的“八字方針”。其具體內容簡述如下:
有物,就是說的話有內容,能夠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題,就是切合討論的對象,能夠達到一定的目的。
真實,就是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
適量,就是給予對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教案點評
作為社會的一員,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以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但是,我們很多人尤其是中學生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未能下功夫去學,以致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等現象時有發生。為激發同學們對語言的學習興趣,教學時可結合練習一列舉的幾句話和學生自己運用語言的實際,展開一次有益的討論。
(設計C)
教法展示
1.用導語 引入新課(“導語 ”見設計A)
2.逐節閱讀、分析、歸納
課文要點摘錄如下:
第一部分由牛頓、瓦特、馬克思的獨到發現,引出“語言中也隱藏著很深奧的秘密”這一話題。接著“從人們最平常的說話談起”,列舉“看”字句,分析句子的構成規律。最后用“字盤”一喻形象地論述了語言和說話的關系。
第二部分指出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作者于開篇列舉非洲一民族特有的現象后,圍繞“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展開分析,舉例,字里行間告訴讀者:語言具有社會性特征。
第三部分一開講使用“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承接上文,用“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引起下文,既有比較分析,又有分類說明,還有典型舉例、邏輯推理,使全文的觀點水到渠成。
3.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理解課文中的一些句子。選擇句子以練習一的幾例為基礎,適當擴展。
4.試結合本單元學過的幾篇語言學論文,任選下面一題作為課外作業 。
①給“語言”下個定義(為基礎一般者設計)
②談談我對“語言”的理解(為中等水平的人設計)
③“語言”的昨天、今天、明天(為尖子學生設計)
(王國彬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一文,條理清楚,深入淺出,不少概括的甚至抽象的知識,總是用“就近取譬”的辦法講得淺易明白。因而教學時可以抓住這些特點,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論述的層次,品味行文的技巧。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篇3
教學設計示例
(設計A)
教法展示
1.設計導語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他會說話,有思維,能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人類自會說話始,就逐漸產生了語言。語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為什么要學好語言呢?課文為我們解開了這些謎。
2.布置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三個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體會。
參考答案:①“語言是說話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而說出來的話則是人們運用這種工具表達思想所產生的結果”。②“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③“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
3.介紹“語言”知識,完成練習一
在介紹“語言”知識時,可根據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淺多少。下列知識點可資選擇:
①語言的定義(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的思維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
②語言的組成部分(語言是由語音、語法、詞匯三部分組成)。
③語言的特性(社會性、全民性、符號性)。
④語言的起源(“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這個解釋是惟一正確的解釋……”——恩格斯語)。
⑤語言發展的特點(語言發展是緩慢的、漸變的,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各個部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語言成分發展中的一致性,語言成分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
⑥語言的分類(參考有關專著)。
4.課外完成統習二,即寫一篇短文,用一兩個實例闡述“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
教案點評
本文論述的雖然是學術問題,但作者并不是板著面孔說教,而是力求通俗、淺顯,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生動,使人容易接受。依據這個特點,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觀點;然后介紹有關語言的一些知識,如語言的本質、語言的功能等,結合練習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實現教學目標 。
(設計B)
教法展示
1.布置學生速讀課文,提煉觀點
速讀課文時要求閱讀完一部分之后停下來,聯系文前的小標題和練習一列出的有關句子進行思考,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并加以體會。(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參見設計A·2)
2.分學習小組討論,完成練習二
分小組討論前,要明確討論的“話題”——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指定負責人。討論中應鼓勵學生聯系自己運用語言的實際各抒己見,作好全部發言人的記錄。討論結束后,要求學生整理發言記錄,形成一篇“紀要”。
3.由教師補充《有物、切題、真實、適量》(見于根元、王希杰著《語言學——在您身邊》,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內容及觀點,以幫助學生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有物、切題、真實、適量”是作者從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語言表達的“八字方針”。其具體內容簡述如下:
有物,就是說的話有內容,能夠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題,就是切合討論的對象,能夠達到一定的目的。
真實,就是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
適量,就是給予對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教案點評
作為社會的一員,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以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但是,我們很多人尤其是中學生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未能下功夫去學,以致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等現象時有發生。為激發同學們對語言的學習興趣,教學時可結合練習一列舉的幾句話和學生自己運用語言的實際,展開一次有益的討論。
(設計C)
教法展示
1.用導語 引入新課(“導語 ”見設計A)
2.逐節閱讀、分析、歸納
課文要點摘錄如下:
第一部分由牛頓、瓦特、馬克思的獨到發現,引出“語言中也隱藏著很深奧的秘密”這一話題。接著“從人們最平常的說話談起”,列舉“看”字句,分析句子的構成規律。最后用“字盤”一喻形象地論述了語言和說話的關系。
第二部分指出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作者于開篇列舉非洲一民族特有的現象后,圍繞“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展開分析,舉例,字里行間告訴讀者:語言具有社會性特征。
第三部分一開講使用“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承接上文,用“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引起下文,既有比較分析,又有分類說明,還有典型舉例、邏輯推理,使全文的觀點水到渠成。
3.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理解課文中的一些句子。選擇句子以練習一的幾例為基礎,適當擴展。
4.試結合本單元學過的幾篇語言學論文,任選下面一題作為課外作業 。
①給“語言”下個定義(為基礎一般者設計)
②談談我對“語言”的理解(為中等水平的人設計)
③“語言”的昨天、今天、明天(為尖子學生設計)
(王國彬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一文,條理清楚,深入淺出,不少概括的甚至抽象的知識,總是用“就近取譬”的辦法講得淺易明白。因而教學時可以抓住這些特點,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論述的層次,品味行文的技巧。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篇4
(2003-01-02 10:51:25)
選自葉蜚聲、徐通鏘著《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本文是該書的第一章第一節。
一、語言和說話
每個正常的人都會說話,這就像每個人都用兩條腿走路一樣,極其平常。正因為它太平常了,一般人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其實,平常的事情往往隱含著極不平常的奧妙。誰能夠看到并且揭示這個奧妙,誰就能夠推動科學的發展。牛頓看到成熟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研究它的原因,發現了萬有引力的秘密,開創了物理學的一個新時代。瓦特從水開時蒸汽頂起壺蓋的現象中受到啟發,發明了蒸汽機。馬克思從人們每天都在進行的億萬次的商品交換中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指明了廣闊的道路。語言中也隱藏著很深奧的秘密。人類有語言,會說話,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是把人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的標志。自古以來,歷代都有人探索語言中的奧妙,取得了不少成果。不過,由于語言這種現象牽涉的方面多,本身太復雜,至今還只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我們可以從人們最平常的說話談起。
人們都會說話。話是一句一句說的。話的長短差別很大。短可以只有一個詞,長可以長到無止境。例如,在一定的環境中,“看”就可以是一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但這種現象不典型。說話通常是把幾個詞按照一定的順序組合起來,造出一句句的話。這種話的長度在理論上說是無限的。例如:
看。
看書。
看一本書。
看一本有趣的書。
看昨天買來的一本有趣的書。
看圖書館昨天買來的一本有趣的書。
李曉明看圖書館昨天買來的一本有趣的書。
李曉明喜歡看圖書館昨天買來的一本有趣的書。
……
不論多么長的句子,我們都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使它更長。當然,實際說話的時候,句子是不會太長的。因為太長了,說話的人(或聽話的人)說(或聽)到后來會忘記前面說過(或聽過)的內容。
句子的長度可以無限,單從這點來看,一種語言的句子的數目就可以是無限的,何況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說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種各樣的句子,說出各種各樣的話來。所以,一種語言的句子是無限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幾百萬冊藏書所包含的句子,也只是可能說出的句子的一小部分。實際上,說話就是創造新句子。這是語言的基本事實。這一點對于語言理論的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句子的數目無限,每句話又可以拉得很長,那么人們是怎么學會說話的呢?如果我們從人們說出來的話中抽出一些樣品來研究,就不難發現,無限的句子中包含著有限的東西:不同的句子中所包含的詞是有限的。每一個詞像機器的零件一樣可以卸下來裝上去,反復使用,因而同一個詞可以和不同的詞組合,構成不同的句子。更重要的是,組織這些材料的規則是極其有限的。比方說:
我看書
他寫字
你讀報
妹妹繡花
哥哥抽煙
客人喝茶
叔叔開拖拉機
……
這些都是由不同的詞組合起來構成的不同的句子,但使用的卻是同樣的規則。上面的事實告訴我們:無限的句子中包含著有限的詞和為數不多的規則,學話就是掌握這套材料和規則。人們可以根據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講話,但是不能杜撰詞語,違反規則,所以在自由中又有不自由,說話只能在這種有限和無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進行。所以,每個人說話是自由的,想什么時候說就什么時候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但說話時選擇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規則是不自由的,必須服從社會的習慣。說出來的一句一句的話和說話時所用的詞與規則是兩回事。語言是說話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而說出來的話則是人們運用這種工具表達思想所產生的結果。語言好比打字機的字盤,說出來的話好比是打出來的文章。一盤鉛字可以打出彼此毫不相干的種種文章來,而字盤里的鉛字卻有一定的數目,排列也有一定的規矩。這個比喻可以幫助我們大致理解語言和說話之間的關系。
一個人從小學會一種語言,可以說是使用這種語言的權威,最有能耐的語言學家要研究這種語言,也得拜他為師。盡管這樣,他對自己的語言究竟是什么樣子,有哪些規則,卻往往茫然,說不清楚。語言研究的任務就是要把說話中反復使用的材料和規則找出來,把那隱藏在無數話語中的見首不見尾的語言找出來,使它的整體和每一片鱗甲都清清楚楚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這當然是非常復雜細致的任務。
二、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
會不會說話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非洲有一個民族把新生的嬰兒叫做kuntu(物),到孩子學會說話才叫做muntu(人),這一現象鮮明地反映出這種認識。
說話的目的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說話時所用的語言是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和人類社會有緊密的聯系。所謂“社會”,就是指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地域中、說同一種語言、有共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的人類共同體,即一般所說的部落、部族和民族。每一個社會都有它自己的經濟基礎和與這種基礎相適應的政治制度。所以每一個社會都必須有自己的語言,因為,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得靠語言來維持。有了語言,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才能共同生產、共同生活、共同斗爭,協調在同自然力的斗爭中、在生產物質資料的斗爭中的共同行動。沒有語言,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就會中斷,社會就會解體。
語言對于社會全體成員來說是統一的,共同的,不論王公貴族,學術泰斗,還是奴隸百姓,癟三小偷,都得遵守社會的語言習慣,誰都不能壟斷。不管階級、集團之間的斗爭多么尖銳,斗爭的雙方都得使用互相懂得的語言。但是,另一方面,語言在人們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變異、不同的風格。普通老百姓說話時用詞造句的習慣和風格與學術泰斗肯定有差異,但都不能偏離統一的語言規則。比方說,相聲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語言表達不同于其他的文藝作品,也不同于我們平常的說話,更不同于科學論文的語言,它通俗、生動、含蓄、夸張,但其中所用的每一個詞、每一條規則又都是我們平常說話的時候經常運用的,所以人們一聽就懂,不會因語言表達上的差異而影響相互的交際和理解。語言正是在各種變異中表現出自己的性質。
三、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
除了語言之外,人們還使用其他的交際工具:文字,旗語,紅綠燈,電報代碼,數學符號,化學公式等等。文字記錄語言,打破了語言交際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大的作用,中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就是教學生識字、閱讀、寫作。但是,文字在交際中的重要性遠不能和語言相比。一個社會可以沒有文字,但是不能沒有語言;沒有語言,社會就不能生存和發展。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只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文字產生以前,語言早已存在,估計有幾十萬年。今天世界上沒有文字的語言比有文字的語言多得多。文字產生以后要隨著語言的發展而演變,它始終從屬于語言,是一種輔助的交際工具。旗語、電報代碼等交際工具,大多是在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際工具,離開語言與文字,它們就不能獨立存在。這些交際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務領域,使用的范圍相當狹窄,而語言的服務領域非常廣闊,包括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以旗語等等是只適用于某些特殊領域的輔助性的交際工具。
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時候,不但動嘴,而且臉部的表情、手的動作、乃至整個軀體的姿態等非語言的東西也都會參加進來。這就是說,交際的時候除了運用語言工具以外,還可以運用一些非語言的交際工具。這一點,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視了。其實,我們平常說話,不可能毫無表情或動作。孩子學話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語言手段的幫助。可以說,語言的交際處于身勢等各種伴隨動作的包圍之中。有些時候,離開這些特定的伴隨動作,語言的交際還可能發生故障。《紅樓夢》第四十四回有這樣一段描寫:賈璉、鳳姐聽說鮑二媳婦上吊自殺,她娘家的人要打官司,“都吃了一驚”。可是鳳姐“忙收了怯色,反喝道:‘死了罷了!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從說的話看,氣壯如牛,從實際的神態看,卻是“吃了一驚”,“忙收了怯色”。林之孝家的后進來,沒有看到這種神態,也就聽不懂鳳姐的下面一段話:“我沒一個錢。——有錢也不給他!只管叫他告去。也不許勸他,也不用鎮唬他,只管叫他告!——他告不成,我還問他個‘以尸詐訛’呢!”多厲害的言辭!實際的含義卻是想嚇唬嚇唬人家,給點錢,早一點了結,以免把事情鬧大。林之孝家的沒有聯系鳳姐當時的一些特定的神態,不知就里,因而感到為難,等到賈璉和她使眼色,才明白過來。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是不少的。有些反面話只有聯系神態、身勢等伴隨動作才能聽出真意。在這種情況下,身勢、神態等伴隨動作往往更接近事情的核心。所以,伴隨動作在交際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補充語言的不足。
在一定的條件下,身勢等伴隨動作還可以脫離語言而獨立完成一些交際任務。例如,鼓掌歡迎,舉手為禮,揮手送別,伸舌表示驚訝,這些都是常用的身勢。用手指刮著臉皮羞人,是漢族人特有的動作;西方人攤手聳肩,表示不知道,據說源于法國。我們平常說的“察顏觀色”“眉目傳情”等等,都是不用語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際方式。在這些情況下,如果用語言來表達,甚至還顯得有點笨拙。
不同民族的語言是不同的,說話時身勢等伴隨動作,各民族也有自己的特點。打招呼是一種日常的交際行為,除了用語言之外,還運用一些其他的方式。比方中國人過去是打拱作揖,歐美人用握手、接吻、擁抱等方式,庫泊愛斯基摩人用一個拳頭連打對方的腦袋,拉丁美洲有些地方的人以拍背為禮,波利尼西亞有些地方的人則是擁抱和互相擦背。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不同意,也不是各個民族都這樣。我國境內的佤族人就用搖頭表示同意。塞孟(Semang)人頭往前沖表示同意。奧維崩達(Ovibunda)人伸出食指在臉前晃動表示不同意。招呼人過來一般是手指向里擺動,可是在各個民族中間也有兩種方式,有的民族是手掌朝下,有的民族是手掌朝上。
交談時雙方的空間距離也有一定講究。和朋友談話、和陌生人談話、和異性談話、招呼長者和上級,都需要有一個合適的距離。如果上級故意“縮減”與下級人員通常談話時的距離,那是表示對下級的關切。說話的時候需要一面想,一面說,為了控制說話的主動權,免得被別人插入、打斷,人們可以使用“唔”“啊”之類的音節,表示“話還沒有說完,你別著急”之類的意思。空白也表示意思,在說唱藝術中,什么時候停頓,停多久,都有講究,以便使交際更有成效。這就是說,空間和時間的因素也在交際中得到了適當的運用。
所以,各種伴隨動作也是交際的工具。它們一般都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即使像“察顏觀色”這一類特定的交際方式,也必須有語言的交際為基礎,預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方才能領會。
總之,在上述的種種交際工具當中,身勢等伴隨動作是非語言的交際工具;
旗語之類是建立在語言、文字基礎之上的輔助性交際工具;
文字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的一種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練 習
一 認真閱讀本文,結合有關語言知識或現象,理解下邊幾句話的意思。
1. 無限的句子中包含著有限的詞和為數不多的規則,學話就是掌握這套材料和規則。
2. 語言是說話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而說出來的話則是人們運用這種工具表達思想所產生的結果。
3. 語言對于社會全體成員來說是統一的,共同的,不論王公貴族,學術泰斗,還是奴隸百姓,癟三小偷,都得遵守社會的語言習慣,誰都不能壟斷。
4.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二 課堂發言或寫一篇短文,用一兩個實例闡述“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篇5
教學設計示例
(設計A)
教法展示
1.設計導語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動物,是因為他會說話,有思維,能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人類自會說話始,就逐漸產生了語言。語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為什么要學好語言呢?課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為我們解開了這些謎。
2.布置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三個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體會。
參考答案:①“語言是說話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而說出來的話則是人們運用這種工具表達思想所產生的結果”。②“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③“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
3.介紹“語言”知識,完成練習一
在介紹“語言”知識時,可根據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淺多少。下列知識點可資選擇:
①語言的定義(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的思維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
②語言的組成部分(語言是由語音、語法、詞匯三部分組成)。
③語言的特性(社會性、全民性、符號性)。
④語言的起源(“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這個解釋是惟一正確的解釋……”——恩格斯語)。
⑤語言發展的特點(語言發展是緩慢的、漸變的,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各個部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語言成分發展中的一致性,語言成分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
⑥語言的分類(參考有關專著)。
4.課外完成統習二,即寫一篇短文,用一兩個實例闡述“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
教案點評
本文論述的雖然是學術問題,但作者并不是板著面孔說教,而是力求通俗、淺顯,把抽象的道理說得具體生動,使人容易接受。依據這個特點,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觀點;然后介紹有關語言的一些知識,如語言的本質、語言的功能等,結合練習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實現教學目標 。
(設計B)
教法展示
1.布置學生速讀課文,提煉觀點
速讀課文時要求閱讀完一部分之后停下來,聯系文前的小標題和練習一列出的有關句子進行思考,找出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并加以體會。(表達作者觀點的語句參見設計A·2)
2.分學習小組討論,完成練習二
分小組討論前,要明確討論的“話題”——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指定負責人。討論中應鼓勵學生聯系自己運用語言的實際各抒己見,作好全部發言人的記錄。討論結束后,要求學生整理發言記錄,形成一篇“紀要”。
3.由教師補充《有物、切題、真實、適量》(見于根元、王希杰著《語言學——在您身邊》,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內容及觀點,以幫助學生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有物、切題、真實、適量”是作者從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語言表達的“八字方針”。其具體內容簡述如下:
有物,就是說的話有內容,能夠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題,就是切合討論的對象,能夠達到一定的目的。
真實,就是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
適量,就是給予對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教案點評
作為社會的一員,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以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但是,我們很多人尤其是中學生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未能下功夫去學,以致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等現象時有發生。為激發同學們對語言的學習興趣,教學時可結合練習一列舉的幾句話和學生自己運用語言的實際,展開一次有益的討論。
(設計C)
教法展示
1.用導語 引入新課(“導語 ”見設計A)
2.逐節閱讀、分析、歸納
課文要點摘錄如下:
第一部分由牛頓、瓦特、馬克思的獨到發現,引出“語言中也隱藏著很深奧的秘密”這一話題。接著“從人們最平常的說話談起”,列舉“看”字句,分析句子的構成規律。最后用“字盤”一喻形象地論述了語言和說話的關系。
第二部分指出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作者于開篇列舉非洲一民族特有的現象后,圍繞“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展開分析,舉例,字里行間告訴讀者:語言具有社會性特征。
第三部分一開講使用“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承接上文,用“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引起下文,既有比較分析,又有分類說明,還有典型舉例、邏輯推理,使全文的觀點水到渠成。
3.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結合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理解課文中的一些句子。選擇句子以練習一的幾例為基礎,適當擴展。
4.試結合本單元學過的幾篇語言學論文,任選下面一題作為課外作業 。
①給“語言”下個定義(為基礎一般者設計)
②談談我對“語言”的理解(為中等水平的人設計)
③“語言”的昨天、今天、明天(為尖子學生設計)
(王國彬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一文,條理清楚,深入淺出,不少概括的甚至抽象的知識,總是用“就近取譬”的辦法講得淺易明白。因而教學時可以抓住這些特點,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論述的層次,品味行文的技巧。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篇6
【自讀導言】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觀點。
2.結合有關語言知識或現象,理解文中富有深意的語句。
3.培養學生遷移運用能力。
(解說:本文是一篇語言學論文,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要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礎上,理解其中的語言理論知識,特別要抓住作者的觀點,進而更好地闡釋文章中富有深意的語句。學習是為了運用,要通過應用文中的理論解釋相關的語文現象,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自讀程序】
1.預習課文。
(1)根據單元提示,明確學習目標。
(2)通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初步把握作者觀點。
(3)圍繞課后練習一指出的4個句子跳讀課文。
(解說:本文是自讀課文,應給學生一定時間,讓他們發揮自主性。教師提出初步要求,讓學生有的放矢,進而為下一步遷移學習打基礎。)
2.研讀課文。
(1)重點梳理第一部分,把握語言與說話的關系。
(2)重點研讀第三部分,理清第三部分總—分—總的結構,把握作者觀點。
(解說:舍棄中間部分,突破一、三部分,使自讀教學重點更為明確,便于學生弄清觀點,進一步用文中觀點去解釋相關的語言現象。這一步是整個自讀過程的關鍵環節,要指導學生利用總—分—總的結構和“觀點+例子”的模式去把握作者觀點,去闡釋富有深意的語句。)
3.拓展延伸。
用實例闡述“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
(1)錢宰吟詩
明朝錢宰編輯《孟子節衣》,非常勞苦。有次早朝,無意吟出一首詩:“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不料,這首詩被皇帝知曉,朱元璋起初勃然大怒,后一想,錢宰為人忠厚,不至于對皇帝有二心,便心下釋然。第二天朱元璋召見錢宰,笑問他:“卿詩中是否對朕有看法?”錢宰聽后冷汗淋淋,自覺大禍臨頭,皇帝見他如此,越覺其忠厚,于是讓他把“嫌”改為“憂”。
請分析“憂”與“嫌”表達的優劣。
(2)劉大請客
劉大在五十大壽時請張三、李四、王五和趙六到他家里作客,結果等了半天,只來了兩個,王五、趙六還未到。劉大正等得不耐煩,王五來了,劉大嘆口氣說:“唉,該來的還不來。”王五一聽,掉頭就走了,劉大見王五走了,心里一急,對著張三兩手一攤說:“唉呀,不該走的又走了。”張三一聽,心想:“看來,我是應該走的。”就不辭而別。劉大見張三也走,不知所措,說:“你看,我又不是說他。”李四一聽,“那一定是指我了?”于是也氣呼呼地走了。見此情景,劉大大失所望,長嘆一聲:“哎呀!怎么都走了!?”
分析:劉大請客,人為何都走了?
(3)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從前相交的一班苦朋友照舊過著很窮的日子。有一天,他從前的一個苦朋友跑到南京求見,準見之后便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朱元璋一聽,隱約覺得他的話中包含了一些從前的往事,見他說得好聽,心里很高興,所以立刻封他做了御林軍的總管。這個消息讓另外一個苦朋友聽見了,他心想:“同是那時候一起玩的人,他去了有官做,我去當然也不會倒霉吧?”于是,他就去了。和朱元璋一見面,就直通通地說:“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里。你只顧從地上滿把地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去。葉子梗在喉嚨口,害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等不得聽完就連聲大叫:“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同是一件事,說話的效果就不一樣,試分析。
(解說:設此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運用交際工具時應注意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去表情達意,更好地體會“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自讀點撥】
1.第一部分中“說話只能在這種有限和無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進行”,其中“有限”與“無限”,“自由”與“不自由”怎么理解。
明確:“有限”指的是有限的詞和為數不多的組合規則,“無限”指的是運用語言和組合規則可構成無數不同的句子;“自由”指的是人們根據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表達,“不自由”是指在表達時不能杜撰詞語、違反組合規則,必須服從社會的語言表達習慣。
2.談談語言與說話的區別與聯系。
明確:語言不同于說話。語言是從話語中抽象出來的一套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是說話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說話是人們運用語言“生產”出來的“產品”(或運用語言工具表達思想所產生的結果)。
3.分析第三部分的結構及作者的觀點。
明確:
(1)第三部分按總分總的順序,論述了“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
(2)作者在這一部分中闡述了如下觀點:
①文字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的一種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
②旗語之類是建立在語言、文字基礎之上的輔助性交際工具。
③臉部表情、手勢、軀體姿態等伴隨動作是一種非語言的交際工具。
4.為什么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明確:語言是人類專有的交際工具,但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除語言外還有其他一些用于交際的工具,如文字、烽火、旗語、紅綠燈、電報代碼以及手勢、臉部表情、軀體姿態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交際作用,但這都不能跟語言相比,它們過于簡單,不能表達復雜的內容,或雖然表達較多的內容,其實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形成的輔助性手段,不過是語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只有語言才能聽從于人們自由組合,組成表達思想的話語,靈活自如地用于各種社會交際,所以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解說: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善于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原文、把握文中觀點、理解關鍵句子的含義,如果學生的探究出現停滯不前或偏差時,要及時教給探究方法(如結合上下文理解,明確總分總的結構,“觀點+例子”的模式等),因為探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能力。)
【自讀思考】
見“拓展延伸”訓練題(1)、(2)、(3)。
【參考答案】
(1)錢宰的意思是,四更天就起來穿上朝衣準備午門朝見,“嫌”的是自己擔心上朝遲了,由于指代不明,在這里可以理解成臣子嫌皇帝上朝遲了。可憐錢宰一片忠心,由于說的時候運用的語言不能明確地表情達意,差點造成君臣的猜忌。如果換成“憂”字,則更能表現錢宰一心為國、日夜操勞的情懷。
(2)劉大沒有把握雙方的角色關系,加之他的表情、動作使得交際雙方產生了一系列的誤會:作為主人的劉大,第一次對剛來的王五說:“該來的還不來”,就意味著王五是不該來的;而王五走后,對張三一攤手,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就意味著張三該走,最后面對剩下的惟一的客人李四說“我又不是指他們”,當然就意味著指的是李四。所以說話時要注意交際雙方的角色關系和各種非語言的交際工具,把話說對、說好。
(3)朱元璋過去的兩個窮朋友來朝拜他,所講的話意思大體相同,但表達效果和所得到的待遇截然相反。一個注意了他和朱元璋的關系由過去的朋友關系轉變為眼前的君臣關系,顧及了對方的尊嚴,贏得了朱元璋的歡心,做了大官。另一個則相反,觸犯了圣威,被推出斬首。真可謂“話說三分,巧說為妙”。
轉自其他網站,感謝原作者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篇7
劉小華
------------------------------------------------------------
【自讀導言】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觀點。
2.結合有關語言知識或現象,理解文中富有深意的語句。
3.培養學生遷移運用能力。
(解說:本文是一篇語言學論文,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要在理清全文思路的基礎上,理解其中的語言理論知識,特別要抓住作者的觀點,進而更好地闡釋文章中富有深意的語句。學習是為了運用,要通過應用文中的理論解釋相關的語文現象,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自讀程序】
1.預習課文。
(1)根據單元提示,明確學習目標。
(2)通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初步把握作者觀點。
(3)圍繞課后練習一指出的4個句子跳讀課文。
(解說:本文是自讀課文,應給學生一定時間,讓他們發揮自主性。教師提出初步要求,讓學生有的放矢,進而為下一步遷移學習打基礎。)
2.研讀課文。
(1)重點梳理第一部分,把握語言與說話的關系。
(2)重點研讀第三部分,理清第三部分總—分—總的結構,把握作者觀點。
(解說:舍棄中間部分,突破一、三部分,使自讀教學重點更為明確,便于學生弄清觀點,進一步用文中觀點去解釋相關的語言現象。這一步是整個自讀過程的關鍵環節,要指導學生利用總—分—總的結構和“觀點+例子”的模式去把握作者觀點,去闡釋富有深意的語句。)
3.拓展延伸。
用實例闡述“說話的好壞往往影響到交際的成敗”。
(1)錢宰吟詩
明朝錢宰編輯《孟子節衣》,非常勞苦。有次早朝,無意吟出一首詩:“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不料,這首詩被皇帝知曉,朱元璋起初勃然大怒,后一想,錢宰為人忠厚,不至于對皇帝有二心,便心下釋然。第二天朱元璋召見錢宰,笑問他:“卿詩中是否對朕有看法?”錢宰聽后冷汗淋淋,自覺大禍臨頭,皇帝見他如此,越覺其忠厚,于是讓他把“嫌”改為“憂”。
請分析“憂”與“嫌”表達的優劣。
(2)劉大請客
劉大在五十大壽時請張三、李四、王五和趙六到他家里作客,結果等了半天,只來了兩個,王五、趙六還未到。劉大正等得不耐煩,王五來了,劉大嘆口氣說:“唉,該來的還不來。”王五一聽,掉頭就走了,劉大見王五走了,心里一急,對著張三兩手一攤說:“唉呀,不該走的又走了。”張三一聽,心想:“看來,我是應該走的。”就不辭而別。劉大見張三也走,不知所措,說:“你看,我又不是說他。”李四一聽,“那一定是指我了?”于是也氣呼呼地走了。見此情景,劉大大失所望,長嘆一聲:“哎呀!怎么都走了!?”
分析:劉大請客,人為何都走了?
(3)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從前相交的一班苦朋友照舊過著很窮的日子。有一天,他從前的一個苦朋友跑到南京求見,準見之后便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朱元璋一聽,隱約覺得他的話中包含了一些從前的往事,見他說得好聽,心里很高興,所以立刻封他做了御林軍的總管。這個消息讓另外一個苦朋友聽見了,他心想:“同是那時候一起玩的人,他去了有官做,我去當然也不會倒霉吧?”于是,他就去了。和朱元璋一見面,就直通通地說:“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里。你只顧從地上滿把地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去。葉子梗在喉嚨口,害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等不得聽完就連聲大叫:“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同是一件事,說話的效果就不一樣,試分析。
(解說:設此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運用交際工具時應注意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去表情達意,更好地體會“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自讀點撥】
1.第一部分中“說話只能在這種有限和無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進行”,其中“有限”與“無限”,“自由”與“不自由”怎么理解。
明確:“有限”指的是有限的詞和為數不多的組合規則,“無限”指的是運用語言和組合規則可構成無數不同的句子;“自由”指的是人們根據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表達,“不自由”是指在表達時不能杜撰詞語、違反組合規則,必須服從社會的語言表達習慣。
2.談談語言與說話的區別與聯系。
明確:語言不同于說話。語言是從話語中抽象出來的一套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是說話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說話是人們運用語言“生產”出來的“產品”(或運用語言工具表達思想所產生的結果)。
3.分析第三部分的結構及作者的觀點。
明確:
(1)第三部分按總分總的順序,論述了“語言不但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各種交際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種。”
(2)作者在這一部分中闡述了如下觀點:
①文字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的一種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
②旗語之類是建立在語言、文字基礎之上的輔助性交際工具。
③臉部表情、手勢、軀體姿態等伴隨動作是一種非語言的交際工具。
4.為什么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明確:語言是人類專有的交際工具,但人們進行交際的工具除語言外還有其他一些用于交際的工具,如文字、烽火、旗語、紅綠燈、電報代碼以及手勢、臉部表情、軀體姿態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交際作用,但這都不能跟語言相比,它們過于簡單,不能表達復雜的內容,或雖然表達較多的內容,其實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形成的輔助性手段,不過是語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只有語言才能聽從于人們自由組合,組成表達思想的話語,靈活自如地用于各種社會交際,所以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解說: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善于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原文、把握文中觀點、理解關鍵句子的含義,如果學生的探究出現停滯不前或偏差時,要及時教給探究方法(如結合上下文理解,明確總分總的結構,“觀點+例子”的模式等),因為探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能力。)
【自讀思考】
見“拓展延伸”訓練題(1)、(2)、(3)。
【參考答案】
(1)錢宰的意思是,四更天就起來穿上朝衣準備午門朝見,“嫌”的是自己擔心上朝遲了,由于指代不明,在這里可以理解成臣子嫌皇帝上朝遲了。可憐錢宰一片忠心,由于說的時候運用的語言不能明確地表情達意,差點造成君臣的猜忌。如果換成“憂”字,則更能表現錢宰一心為國、日夜操勞的情懷。
(2)劉大沒有把握雙方的角色關系,加之他的表情、動作使得交際雙方產生了一系列的誤會:作為主人的劉大,第一次對剛來的王五說:“該來的還不來”,就意味著王五是不該來的;而王五走后,對張三一攤手,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就意味著張三該走,最后面對剩下的惟一的客人李四說“我又不是指他們”,當然就意味著指的是李四。所以說話時要注意交際雙方的角色關系和各種非語言的交際工具,把話說對、說好。
(3)朱元璋過去的兩個窮朋友來朝拜他,所講的話意思大體相同,但表達效果和所得到的待遇截然相反。一個注意了他和朱元璋的關系由過去的朋友關系轉變為眼前的君臣關系,顧及了對方的尊嚴,贏得了朱元璋的歡心,做了大官。另一個則相反,觸犯了圣威,被推出斬首。真可謂“話說三分,巧說為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