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精選14篇)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1
3 我的第一本書
課 題我的第一本書執(zhí)教:蔡合良時間: 年 月 日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體驗?zāi)芰Γ瑢W會思考人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重點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教學難點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發(fā)體驗。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學生作業(yè)本教學課時二課時教 學 流 程(第 一 課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shè)計意圖 預 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酷(ku4)似 摻(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讀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凄慘:凄涼悲慘。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yǎng)。 酷似:極像。 學生結(jié)合課文理解并掌握補充注釋 導 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xiàn)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學生了解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學生互相補充、評議。學 生 自 主 閱 讀 質(zhì)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jīng)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yīng)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小 結(jié)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布置作業(yè) 1.研討練習三。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課 題我的第一本書執(zhí)教:蔡合良時間: 年 月 日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體驗?zāi)芰Γ瑢W會思考人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重點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教學難點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發(fā)體驗。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學生作業(yè)本教學課時二課時教 學 流 程(第 二課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shè)計意圖 導 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xiàn)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學生了解 品 味 語 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yīng)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但我的第一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知識。)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yīng)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后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后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拓展訓練教師引導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jīng)歷、體會,互相交流。 小 結(jié)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布置作業(yè) 1.研討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板書設(shè)計我的第一本書父母的愛朋友的愛 愛與樂趣人與動物的愛 我有第一本書的珍貴 教 學 后 記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書》是魯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六篇課文均是名家之作。它們或追憶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jīng)歷,或展示名人、偉人的一個側(cè)面,揭示人生意義。人文內(nèi)涵深厚豐富,藝術(shù)表達各有特色。《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學習了這篇課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生活的底蘊,感悟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由于本課所寫的內(nèi)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因此我盡量介紹一些關(guān)于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的苦難生活,課前也讓學生到圖書館、上網(wǎng)或訪問老人等形式查找那個時代的情況,以加深對本課所展示的生活景況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于人生的意義。另外,本課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因此學生讀起來比較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辭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因此我把知識與能力目標定為:體會文中詞語的含義。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說: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因此,我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定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是初三語文階段閱讀的一個目標。因此,我把本課重點明確為理解語句含義,復述課文。
聯(lián)系二十世紀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到感悟,對今天的學生來說,由于不是親身體驗,難度要大點兒,因此,我把難點定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學法:
由于本課語言淺顯易懂,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學,預習好課文,處理好字詞問題。理解語句則采用合作探討的方法,加上老師的適當點撥。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可是詩人牛漢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檢查預習:
走近作者: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蒙古族。40年代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牛漢詩選》等。牛漢在\'文革\'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里突然升起,寫下了不少詩作。
理解詞語:
幽默凄慘奧秘翻來覆去
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學生能很輕松的完成問題。
(三)整體感知:
1、用五分鐘的時間朗讀課文,然后復述課文主要情節(jié),復述時注意記敘文的六要素。
2、在朗讀感知課文和聽復述的基礎(chǔ)上,回答問題:
a、“我的第一本書”僅僅只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做怎樣的理解?
b、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設(shè)置本題是希望在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內(nèi)涵和情感蘊涵。
(四)問題研討:
在感知課文的基礎(chǔ)上,學生就有疑問的句子或不懂或鄉(xiāng)考察同學的句子提出來,請同學解答。
設(shè)置本題是希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五)暢所欲言:
讀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難道僅僅是第一本書的故事嗎?
這是進一步考查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六)考考你:
本題是就課文最基本的知識,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
(七)拓展提高:
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人選一個,在課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想象,虛構(gòu)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五分鐘后交流。
設(shè)置本題是希望學生閱讀課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調(diào)動、激活生活體驗,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并通過寫作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八)布置作業(yè):
a、把課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寫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題)
b、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一本書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把書名、作者、主要內(nèi)容寫下來,并且談?wù)勥@本書對你的影響。(選做題)
本題是進一步加強能力強的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九)教學反思:
本課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方面表現(xiàn)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yīng)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并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為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本主動對話的欲望,他們的表現(xiàn)是多么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于“發(fā)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fā)自內(nèi)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仿佛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本課有兩點收獲:
1、我體會到了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任務(wù)分析”的重要。
因為事先讓學生寫寫讀課文后的感受、聽聽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才能了解學生真實的需要,并根據(jù)他們的需要來確定課堂設(shè)計方案。平時牽著學生上課,所有對學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師從經(jīng)驗出發(fā)的判斷,這種“一廂情愿”其實是一種武斷的行為。
2、要設(shè)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文本產(chǎn)生對話。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chǎn)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xiàn)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quán)不放。這次嘗試讓我發(fā)覺,錯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這些做法還只是個嘗試,如果能帶給學生一點陽光的話,也只是從指縫間流下的幾縷而已。我期盼著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讓自主學習的陽光直射無影!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3
課 題
3 我的第一本書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體驗?zāi)芰Γ瑢W會思考人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重點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教學難點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發(fā)體驗。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學生作業(yè)本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 學 流 程(第 一 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shè)計意圖 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酷(ku4)似 摻(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讀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凄慘:凄涼悲慘。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yǎng)。 酷似:極像。 學生結(jié)合課文理解并掌握補充注釋導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xiàn)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學生了解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學生互相補充、評議。學生自主閱讀 質(zhì)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jīng)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yīng)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小結(jié)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布置作業(yè) 1.研討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我的第一本書父母的愛朋友的愛 愛與樂趣人與動物的愛 我有第一本書的珍貴 學生對當時的生活困境以及困境下友誼理解有難度。
課 題
3 我的第一本書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體驗?zāi)芰Γ瑢W會思考人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重點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教學難點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發(fā)體驗。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學生作業(yè)本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 學 流 程(第 二、三 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shè)計意圖導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xiàn)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學生了解 品味語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yīng)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但我的第一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知識。)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yīng)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后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后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拓展訓練教師引導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jīng)歷、體會,互相交流。小結(jié)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布置作業(yè) 1.研討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我的第一本書父母的愛朋友的愛 愛與樂趣人與動物的愛 我有第一本書的珍貴 學生對當時的生活困境以及困境下友誼理解有難度。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4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題:
我是開春上的小學,放暑假的第二天,父親回來了。我正在院子里看著晾曬的小麥不停地轟趕麻雀,祖母最討厭麥子里摻和上麻雀糞。新打的小麥經(jīng)陽光曬透發(fā)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夢。父親把我喊醒,我見他用手翻著金黃的麥粒,回過頭問我:“你考的第幾名?”我說:“第二名。”父親摸摸我額頭上的“馬鬃”,欣慰地夸獎了我一句:“不錯。”祖母在房子里聽著我們說話,大聲說:“他們班一共才三個學生。”父親問:“第三名是誰?”我低頭不語,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黃毛。”二黃毛一只手幾個指頭都說不上來,村里人誰都知道。父親板起了面孔,對我說:“把書本拿來,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書認字倒難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見那本凄慘的課本生氣。父親是一個十分溫厚的人,我以為可以賴過去。他覺出其中什么奧秘,逼我立即拿來,我只好進屋把書拿了出來。父親看著我拿來的所謂小學一年級國語第一冊,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我垂著頭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課本哪里還像本書!簡直是一團紙。書是攔腰斷的,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我以為父親要揍我了,可是沒有。他愁苦地望著我淚水盈眶的眼睛,問:“那一半呢?”我說:“那一半送給喬元貞了。”父親問:“為什么送給他?”我回答說:“他們家買不起書,教師規(guī)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擺在課桌上,我只好把書用刀裁成兩半,他一半我一半。”父親問我:“你兩人怎么讀書?”我說:“我早已把書從頭到尾背熟了。喬元貞所以考第一,是因為我把自己的名字寫錯了,把‘史承漢’的‘承’字中間少了一橫。”父親深深嘆著氣。他很了解喬元貞家的苦楚,說:“元貞比你有出息。”為了好寫,后來父親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親讓我背書,我一口氣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親跟喬元貞他爹喬海自小是好朋友,喬家極貧窮,喬海隔兩三年從靜樂縣回家住一陣子,他在靜樂縣的山溝里當塾師。臉又黑又皺,脊背弓得像個“馱燈獅子”(陶瓷燈具)。
父親對我說:“你從元貞那里把那半本書拿來。”我不懂父親為什么要這樣,送給人家的書怎么好意思要回來?元貞把半本書交給我時,哭著說:“我媽不讓我上學了。”
晚上,我看見父親在昏黃的麻油燈下裁了好多白紙。第二天早晨,父親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兩本裝訂成冊的課本遞給我。父親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兩本完完整整的書,補寫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樣好看。父親把兩本課本用牛皮紙包了皮,在封皮寫上名字。元貞不再上學了,但我還是把父親補全的裝訂好的課本送給他。
1、為何“父親板起了面孔,對我說:‘把書本拿來,我考考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親問清“半本書”的原委后,為何“深深嘆著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親又為何要裝訂成“兩本完完整整的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聯(lián)系全文,這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的是那半本書?你的理解是怎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父親聽說第三名是連一只手幾個指頭都說不上來的二黃毛,所以對我這個第二名的成績產(chǎn)生懷疑,因此板起面孔要考考我。
2、這深深的嘆氣,既包含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
3、這表明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友誼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喬海:“自小是好朋友”,所以尊重孩子友情是“兩個半本”變成“兩本書”的原因。
4、說明喬元貞從此失學了,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我們對苦難生活中小伙伴們寄予深切的同情,從喬元貞的命運中思考著生活與人生。
5、不僅僅指那半本書,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和同學的友誼。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5
【素質(zhì)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2、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體驗?zāi)芰Γ瑢W會思考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1、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chuàng)設(shè)情景引發(fā)體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子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地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是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互相補充、評議。
學生自主閱讀,質(zhì)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第一本課本嗎?你還可以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入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jīng)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者怎樣的一中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yīng)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
5、品味語言:
⑴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yīng)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⑵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yīng)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六、拓展練習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jīng)歷、體會,互相交流。
七、小結(jié)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實際出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八、布置作業(yè)
1、研討練習三。
2、選用隨堂練習。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6
3.我的第一本書
[基礎(chǔ)與積累]
1、下列每個句子都有一個錯別字,找出來并在后面括號中訂正。
(1)我的童年沒有悠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yīng)到一點生命的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 )
(2)他覺出其中有什么奧密,逼我立即拿來,我只好進屋把書拿出來。
( )
(3)父親看著我拿來的所謂小學一年級的國語第一冊,愣了半天,翻來復去地看。
( )
(4)晚上,我看見父親在昏黃的麻油燈下栽了好多白紙。 ( )
2、填寫疊音詞。
花花( )( ) 磨磨( )( ) 完完( )( ) 規(guī)規(guī)( )( )
3、選詞填空。
凄慘 慘淡 愁苦 苦楚
(1)家中光景很是( )
(2)他( )地望著我淚水盈眶的眼睛。
(3)他很了解喬元貞家的( )
(4)我是怕他看見那本( )的課本生氣。
[探究與體驗]
1、課文文字淺顯易懂,耐人尋味,請認真閱讀品味,并探討課后“研討與練習一”,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基調(diào)。
2、“可是這一本卻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卜勞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不過看了很難讓人笑起來。”(聯(lián)系全文理解加點字的含義)
3、“我的第一本書”有哪些深層含義,試著說一說。
4、父親認為喬元貞比“我”有出息,而在結(jié)尾卻說“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交代?
[拓展與欣賞]
最美的書包
每當看到現(xiàn)在孩子背著那印滿各式各樣卡通畫的精致書包上學時,我就會想起屬于我的第一個書包。
那是個花格子書包,媽媽做的。
七歲那年,我終于擁有了上學的資格。可是我沒有書包。
那時,我們鄉(xiāng)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書包。每當同學們談?wù)撜l的書包上哪快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時,我都會躲得遠遠的。心里卻一遍遍地喊著:我也要有一個花格子書包!
終于向母親開了口。
“家里沒有碎花布。”媽媽平靜地說。
“我要!”我固執(zhí)地堅持著,卻不敢看臉。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對我的倔強,媽媽沒有再說話。
從那以后,我發(fā)現(xiàn)從來不喜歡串門的媽媽開始串門了。對于寡言少語的她來說,和人談天說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幾次,在一邊玩耍的我發(fā)現(xiàn)臉被別人的話鋒逼得通紅通紅。不知串了多少家的站,不知有多少艱難的開口,媽媽終于攢夠了做書包的花布。
開學的前夜,媽媽把書包做好了。美麗的圖案,細密的針腳——這真是一只可愛的書包!我還驚喜的發(fā)現(xiàn),書包里面居然還有一個夾層。這可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新設(shè)計啊!
我興奮地把書包看了又看。然后抬頭看看臉,她的眼神十分安適。
“好好學習。”她依然平靜地說。
躺在床上,我的淚水忍不住淌了一臉。愧疚和不安開始一點一點地吞咽我的喜悅和滿足。我知道這書包意味著什么:這塊塊鮮艷的花方格是她一縷縷被撕裂的矜持和尊嚴,這道道勻凈的線路是她那顆綿延萬里卻從不言愛的心啊!
第二天上學時,我鄭重地背上了這只書包。書包里裝的東西很少,我卻覺得它沉甸甸的。后來,它一直陪伴著我讀完了小學中學,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著它。因為我知道:這只書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貴最美的書包。
1、 文中揭示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 文中加點的句子如果改為“那是媽媽做的花格子書包”好不好,為什么?
3、“這塊塊鮮艷的花方格是她一縷縷被撕裂的矜持和尊嚴”與上文中哪句話相照應(yīng)?
4、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居然”一詞能刪去嗎,為什么?
5、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結(jié)尾一段為什么說“這只書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貴最美的書包”?
[綜合與創(chuàng)新]
1、21世紀的我們,演繹著和作者小時候不一樣的“我與書”的故事,但那種對知識的渴求,對書本的熱愛是一樣的,請你說說你和你身邊感人的“我與書的故事”。
2、抽時間和你的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聊聊他們兒時讀書的故事,并整理后講給同組同學聽。
《我的第一本書》
一、積累與運用
1.作者____________是位詩人,其散文也有詩意。但本文的詩意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浪漫的抒情,而是來自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2.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并聯(lián)系課文理解句子含義。
①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____________的大自然感應(yīng)到一點生命最初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②書和紅薯在我們村里都是____________東西。
3.下列詞語有無錯別字,若有請改正。
①優(yōu)默 凄慘 紅暑 夢幻 磨磨蹭蹭
____________
②奧密 馬鬃 賴皮 孰師 翻來復去
____________
4.“父親的藏書里有魯迅、周作人、朱自清的,”這些名字你陌生嗎?你讀過他們哪些作品呢?試列舉一二。
5.文章第二段說“書里有很多奇妙的東西。”你有過同感嗎?結(jié)合你的讀書體驗簡單談?wù)劇?/p>
二、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一)
我是開春上的小學,放暑假的第二天,父親回來了。我正在院子里看著晾曬的小麥,不停地轟趕麻雀,祖母最討厭麥子里摻和上麻雀糞。新打的小麥經(jīng)陽光曬透發(fā)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夢。父親把我喊醒,我見他用手翻著金黃的麥粒,回過頭問我:“你考的第幾名?”我說:“第二名。”父親摸摸我額頭上的“馬鬃”,欣慰地夸獎了我一句:“不錯。”祖母在房子里聽著我們說話,大聲說:“他們班一共才三個學生。”父親問:“第三名是誰?”我低頭不語,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黃毛。”二黃毛一只手幾個指頭都說不上來,村里人誰都知道。父親板起了面孔,對我說:“把書本拿來,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書認字倒難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見那本凄慘的課本生氣。父親是一個十分溫厚的人,我以為可以賴過去。他覺出其中有什么奧秘,逼我立即拿來,我只好進屋把書拿了出來。父親看著我拿來的所謂小學一年級國語第一冊,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我垂著頭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課本哪里還像本書!簡直是一團紙。書是攔腰斷的,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我以為父親要揍我了,可是沒有。他愁苦地望著我淚水盈眶的眼睛,問:“那一半呢?”我說:“那一半送給喬元貞了。”父親問:“為什么送給他?”我回答說:“他們家買不起書,教師規(guī)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擺在課桌上,我只好把書用刀裁成兩半,他一半我一半。”父親問我:“你兩人怎么讀書?”我說:“我早已把書從頭到尾背熟了。喬元貞所以考第一,是因為我把自己的名字寫錯了,把‘史承漢’的‘承’字中間少寫了一橫。”父親深深嘆著氣。他很了解喬元貞家的苦楚,說:“元貞比你有出息。”為了好寫,后來父親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親讓我背書,我一口氣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親跟喬元貞他爹喬海自小是好朋友,喬家極貧窮,喬海隔兩三年從靜樂縣回家住一陣子,他在靜樂縣的山溝里當塾師。臉又黑又皺,脊背弓得像個“馱燈獅子”(陶瓷燈具)。
父親對我說:“你從元貞那里把那半本書拿來。”我不懂父親為什么要這樣,送給人家的書怎么好意思要回來?元貞把半本書交給我時,哭著說:“我媽不讓我上學了。”
晚上,我看見父親在昏黃的麻油燈下裁了好多白紙。第二天早晨,父親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兩本裝訂成冊的課本遞給我。父親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補寫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樣好看。父親把兩本課本用牛皮紙包了皮,在封皮上寫上名字。元貞不再上學了,但我還是把父親補全的裝訂好的課本送給他。
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
6.用自己的話概括選段的主要內(nèi)容。
7.作者是怎樣描述“第一本書”的樣子的?
8.當父親弄清“我”那“凄慘的課本”的原委后,并沒有批評“我”,只是“深深地嘆著氣”,試揣摩,父親的嘆氣包含什么含義?
9.通過父親的言行,你看出父親是個怎樣的人?試發(fā)表你的看法。
10.通過讀“第一本書”的故事,你認為“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三、作文
歲月匆匆,十五六歲的我們已走進花一樣的季節(jié),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門檻上。清點行囊,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從;多了一分寬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動,少了一分幻想;還多了一分責任、理想與憧憬……我們的行囊變得沉甸甸的,我們的道路正在向未來延伸。
請以“十六歲,我多了一分 ”為題,寫一篇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要求:①在橫線上填上恰當?shù)脑~語,使題目完整。
②文體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如寫詩歌不少于20行)
④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2.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體驗?zāi)芰Γ瑢W會思考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1.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發(fā)體驗。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酷(ku4)似 摻(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讀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凄慘:凄涼悲慘。
奧秘:奧妙神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復。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yǎng)。
酷似:極像。
二、導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xiàn)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互相補充、評議。
四、學生自主閱讀
質(zhì)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jīng)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yīng)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贊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五、品味語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yīng)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但我的第一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知識。)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yīng)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后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六、拓展訓練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jīng)歷、體會,互相交流。
七、小結(jié)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八、布置作業(yè)
1.研討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 優(yōu)化設(shè)計。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8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說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書》是魯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六篇課文均是名家之作。它們或追憶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jīng)歷,或展示名人、偉人的一個側(cè)面,揭示人生意義。人文內(nèi)涵深厚豐富,藝術(shù)表達各有特色。《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學習了這篇課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生活的底蘊,感悟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由于本課所寫的內(nèi)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因此我盡量介紹一些關(guān)于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的苦難生活,課前也讓學生到圖書館、上網(wǎng)或訪問老人等形式查找那個時代的情況,以加深對本課所展示的生活景況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于人生的意義。另外,本課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因此學生讀起來比較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辭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因此我把知識與能力目標定為:體會文中詞語的含義。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說: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因此,我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定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是初三語文階段閱讀的一個目標。因此,我把本課重點明確為理解語句含義,復述課文。
聯(lián)系二十世紀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到感悟,對今天的學生來說,由于不是親身體驗,難度要大點兒,因此,我把難點定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學法:
由于本課語言淺顯易懂,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學,預習好課文,處理好字詞問題。理解語句則采用合作探討的方法,加上老師的適當點撥。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可是詩人牛漢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檢查預習:
走近作者: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蒙古族。40年代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牛漢詩選》等。牛漢在'文革'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里突然升起,寫下了不少詩作。
理解詞語:
幽默凄慘x秘翻來覆去
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學生能很輕松的完成問題。
(三)整體感知:
1、用五分鐘的時間朗讀課文,然后復述課文主要情節(jié),復述時注意記敘文的六要素。
2、在朗讀感知課文和聽復述的基礎(chǔ)上,回答問題:
a、“我的第一本書”僅僅只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做怎樣的理解?
b、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設(shè)置本題是希望在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內(nèi)涵和情感蘊涵。
(四)問題研討:
在感知課文的基礎(chǔ)上,學生就有疑問的句子或不懂或鄉(xiāng)考察同學的句子提出來,請同學解答。
設(shè)置本題是希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五)暢所欲言:
讀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難道僅僅是第一本書的故事嗎?
這是進一步考查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六)考考你:
本題是就課文最基本的知識,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
(七)拓展提高:
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人選一個,在課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想象,虛構(gòu)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五分鐘后交流。
設(shè)置本題是希望學生閱讀課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調(diào)動、激活生活體驗,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并通過寫作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八)布置作業(yè):
a、把課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寫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題)
b、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一本書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把書名、作者、主要內(nèi)容寫下來,并且談?wù)勥@本書對你的影響。(選做題)
本題是進一步加強能力強的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九)教學反思:
本課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方面表現(xiàn)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
中,更應(yīng)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并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為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本主動對話的欲望,他們的表現(xiàn)是多么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于“發(fā)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fā)自內(nèi)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仿佛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本課有兩點收獲:
1、我體會到了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任務(wù)分析”的重要。
因為事先讓學生寫寫讀課文后的感受、聽聽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才能了解學生真實的需要,并根據(jù)他們的需要來確定課堂設(shè)計方案。平時牽著學生上課,所有對學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師從經(jīng)驗出發(fā)的判斷,這種“一廂情愿”其實是一種武斷的行為。
2、要設(shè)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文本產(chǎn)生對話。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chǎn)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xiàn)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quán)不放。這次嘗試讓我發(fā)覺,錯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這些做法還只是個嘗試,如果能帶給學生一點陽光的話,也只是從指縫間流下的幾縷而已。我期盼著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讓自主學習的陽光直射無影!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誦讀感知,把握課文內(nèi)容。
2、能力目標:
品評語句,領(lǐng)悟作者情感。
3、情感目標:
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用美好的心靈積淀人生。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方法】
分組合作式教學。
【教學準備】
教案、學案、cai。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三課《我的第一本書》。
二、明確學習目標
(出示cai,一學生明確)
1、誦讀感知,把握課文內(nèi)容。
2、品評語句,領(lǐng)悟作者情感。
3、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用美好的心靈積淀人生。
三、課文研討
1、完成目標1──誦讀感知,把握課文內(nèi)容:
學習指導1:
同學們速讀課文,結(jié)合課前預習,思考:牛漢的第一本書有一段怎樣的故事?請用概括的語言復述。
明確:略。
2、完成目標2──品評語句,領(lǐng)悟作者情感:
學習指導2:
(小組合作探究,從文章中尋找語言信息,抓關(guān)鍵語句品味情感蘊含。)
探究1:
品評“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yīng)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的第一本書到底承載了些什么?
思考:
⑴ 文中的哪句話可以總領(lǐng)全文?
⑵ 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作者對童年的感覺?一種怎樣的感覺?
⑶ 哪些語句帶給你同樣的信息?請勾畫下來。
明確:(教師提問部分小組發(fā)言人)
小結(jié):牛漢的第一本書承載了一段苦難的歲月,以及人們同苦難抗爭的心路歷程。
思考:
(學生讀第4,8兩段)
⑴ 童年的記憶除了苦難還有什么?
⑵ 與第一本書有關(guān)的人和物有哪些?
⑶ 父親是如何處理我的撕書事情的?
明確:(教師提問部分小組發(fā)言人)
小結(jié):牛漢的第一本書承載了父親的深情。
(學生讀第6,7兩段)
⑴ 喬元貞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⑵ 作者是如何對待貧窮的小伙伴的?
明確:(教師提問部分小組發(fā)言人)
小結(jié):牛漢的第一本書承載了同學的情誼。
(學生讀第12兩段)
苦難的童年還有什么樂趣?
明確:(教師提問部分小組發(fā)言人)
小結(jié):牛漢的第一本書承載了天真的童趣。
探究2:
品評“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yīng)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思考:作者對第一本書的感情如何?
(學生讀第14段)
⑴ 作者對書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⑵ 如何理解“本”?
明確:(教師提問部分小組發(fā)言人)
教師小結(jié):同學們,閱讀本文,我們不僅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fā)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xiāng)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文中“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給了作者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的確,恰如一位哲人所說,生活是一所大學。無論其中是不幸,還是喜悅,那都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風景,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悟,就會積淀起快樂而豐盈的人生歲月。
3、完成目標3──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用美好的心靈積淀人生:
學習指導3:
⑴ 資料討論:
“超女”與“感動中國人物洪戰(zhàn)輝”。
⑵ “希望當你們老去,回首你們?nèi)缁ǖ那啻簹q月時,既有超女們快樂的歌聲,又有洪戰(zhàn)輝們?nèi)酥醯恼媲椤!?/p> 四、布置作業(yè)
用心去感悟生活的點滴,積淀起快樂而豐盈的歲月。 仿照課文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以“我的第一________________”為題,寫一篇200字的小作文,體裁不限,(詩歌也可以)寫到讀書筆記上。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有關(guān)語句的含義。
2、體會蘊涵在文中的父子、同學之情。
3、領(lǐng)會知識對于一個人一生發(fā)展的重要性。
【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一、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幽默:言談、舉動有趣而意味深長。
凄慘:凄涼悲慘。
奧秘:指隱藏的或還沒有被認識的內(nèi)容或道理等。
翻來覆去:來回翻動身體;一次又一次。
二、熟讀課文,回答
1、文中共寫到了哪幾個人物?
2、文中提到的人物中,年幼一代的命運到后來分別是怎樣的?
〖課堂學習〗
一、導入新課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xiàn)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于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抓住記敘的六要素,復述故事情節(jié)
三、再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書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已人到中年,他是帶著怎樣的一種感情來回憶有關(guān)“第一本書”的故事的?
四、品讀課文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體會有關(guān)句子的含義
五、你認為文中的哪個情節(jié)最為感人?請找出來,并思考:為什么
六、文中寫到?jīng)]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jié)尾還特意補述了喬元貞一生的“出息”
“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是什么“出息”呢?作者為什么要作這樣的交代?從中你悟出了什么?
【課后延伸】
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的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任選一個,在課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想象,虛構(gòu)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11
【積累與運用】
1、作者____________是位詩人,其散文也有詩意。但本文的詩意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浪漫的抒情,而是來自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2、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并聯(lián)系課文理解句子含義。
⑴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____________的大自然感應(yīng)到一點生命最初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⑵ 書和紅薯在我們村里都是____________東西。
3、下列詞語有無錯別字,若有請改正。
⑴ 優(yōu)默 凄慘 紅暑 夢幻 磨磨蹭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奧密 馬鬃 賴皮 孰師 翻來復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親的藏書里有魯迅、周作人、朱自清的,”這些名字你陌生嗎?你讀過他們哪些作品呢?試列舉一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二段說“書里有很多奇妙的東西。”你有過同感嗎?結(jié)合你的讀書體驗簡單談?wù)劇?/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一)
我是開春上的小學,放暑假的第二天,父親回來了。我正在院子里看著晾曬的小麥,不停地轟趕麻雀,祖母最討厭麥子里摻和上麻雀糞。新打的小麥經(jīng)陽光曬透發(fā)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夢。父親把我喊醒,我見他用手翻著金黃的麥粒,回過頭問我:“你考的第幾名?”我說:“第二名。”父親摸摸我額頭上的“馬鬃”,欣慰地夸獎了我一句:“不錯。”祖母在房子里聽著我們說話,大聲說:“他們班一共才三個學生。”父親問:“第三名是誰?”我低頭不語,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黃毛。”二黃毛一只手幾個指頭都說不上來,村里人誰都知道。父親板起了面孔,對我說:“把書本拿來,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書認字倒難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見那本凄慘的課本生氣。父親是一個十分溫厚的人,我以為可以賴過去。他覺出其中有什么奧秘,逼我立即拿來,我只好進屋把書拿了出來。父親看著我拿來的所謂小學一年級國語第一冊,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我垂著頭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課本哪里還像本書!簡直是一團紙。書是攔腰斷的,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我以為父親要揍我了,可是沒有。他愁苦地望著我淚水盈眶的眼睛,問:“那一半呢?”我說:“那一半送給喬元貞了。”父親問:“為什么送給他?”我回答說:“他們家買不起書,教師規(guī)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擺在課桌上,我只好把書用刀裁成兩半,他一半我一半。”父親問我:“你兩人怎么讀書?”我說:“我早已把書從頭到尾背熟了。喬元貞所以考第一,是因為我把自己的名字寫錯了,把‘史承漢’的‘承’字中間少寫了一橫。”父親深深嘆著氣。他很了解喬元貞家的苦楚,說:“元貞比你有出息。”為了好寫,后來父親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親讓我背書,我一口氣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親跟喬元貞他爹喬海自小是好朋友,喬家極貧窮,喬海隔兩三年從靜樂縣回家住一陣子,他在靜樂縣的山溝里當塾師。臉又黑又皺,脊背弓得像個“馱燈獅子”(陶瓷燈具)。
父親對我說:“你從元貞那里把那半本書拿來。”我不懂父親為什么要這樣,送給人家的書怎么好意思要回來?元貞把半本書交給我時,哭著說:“我媽不讓我上學了。”
晚上,我看見父親在昏黃的麻油燈下裁了好多白紙。第二天早晨,父親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兩本裝訂成冊的課本遞給我。父親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補寫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樣好看。父親把兩本課本用牛皮紙包了皮,在封皮上寫上名字。元貞不再上學了,但我還是把父親補全的裝訂好的課本送給他。
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于元貞來說,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
6、用自己的話概括選段的主要內(nèi)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是怎樣描述“第一本書”的樣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當父親弄清“我”那“凄慘的課本”的原委后,并沒有批評“我”,只是“深深地嘆著氣”,試揣摩,父親的嘆氣包含什么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通過父親的言行,你看出父親是個怎樣的人?試發(fā)表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通過讀“第一本書”的故事,你認為“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歲月匆匆,十五六歲的我們已走進花一樣的季節(jié),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門檻上。清點行囊,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從;多了一分寬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動,少了一分幻想;還多了一分責任、理想與憧憬……我們的行囊變得沉甸甸的,我們的道路正在向未來延伸。
請以“十六歲,我多了一分___________ ”為題,寫一篇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要求:1、在橫線上填上恰當?shù)脑~語,使題目完整。
2、文體不限。
3、不少于500字(如寫詩歌不少于20行)。
4、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
2、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jīng)記不清了。可是詩人牛漢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fā)現(xiàn)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檢查預習
1、走近作者: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蒙古族。40年代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牛漢詩選》等。牛漢在“文革”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里突然升起,寫下了不少詩作。例如:我們在七年級學過的《華南虎》。
2、讀一讀。
三、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我的第一本書是一本怎樣的書?
2、圍繞這本書發(fā)生了那些故事?
3、你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同學情真、父子情深、生活情趣)
四、品味語言,探究人物
1、文中刻畫的幾個人物,你認為哪個人物刻畫得最好呢?
2、教師進行學法示例,與學生一起品味“爸爸”這個人物形象:
(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樂于助人)
3、運用這種方法學生選擇自己認為刻畫得最好的人物,談?wù)勎恼率侨绾慰坍嬋宋锏模宋锏男愿窦叭宋锏拿\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例如:我、二黃毛、喬元貞、老師“弄不成”)
五、重點研討、局部雕琢,深化主題
提問: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大自然感應(yīng)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lián)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yīng)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
3、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氣,能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么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這里“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么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 (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本”這里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復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里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huán)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六、多元感悟,拓展提高
布置課下作業(yè):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人選一個,在課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想象,虛構(gòu)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七、作業(yè)
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續(xù)寫故事,可以是關(guān)于喬元貞,也可以是關(guān)于二黃毛的。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13
【教學設(shè)想】
通過對作者童年經(jīng)歷的回顧,讓學生了解人生經(jīng)歷不同,會造就不同的人生的道理。
一、導入
人生經(jīng)歷各異,不同的經(jīng)歷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你還記得你得到的第一本書嗎?
詩人牛漢的第一本書卻讓他終身難忘,因為這第一本書的內(nèi)涵太豐富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二、作者的童年經(jīng)歷了些什么事情?
三、哪些事情對他影響深遠?這些事情對他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四、為什么對他有這樣的影響?你從他的經(jīng)歷中能得到什么啟示?
五、假如喬元貞也能繼續(xù)上學,請你設(shè)想他現(xiàn)在會是一個怎樣的人?
六、這第一本書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
七、課外作業(yè)
閱讀牛漢的一系列關(guān)于父親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風箏》、《心靈的呼吸》、《父親·樹林和鳥》
《我的第一本書》表格教案 篇14
你的第一本書是一本什么樣的書?隨著記憶,與作者一同感悟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理解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書"對我們共同的意義和給我們的啟示。
關(guān)于作者: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蒙古族。40年代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牛漢詩選》等。牛漢在"文革"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里突然升起,寫下了不少詩作。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全文承載著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第一本書”這一主線,貫穿全文,把關(guān)于親情與友情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不僅令作者終生受用,更是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掌握下面的詞語
1、 為下列加紅的字注音
馬鬃(zōng) 攙和(chān) 調(diào)教(tiáo)
2、 注意下面字詞的書寫。
幽默 夢幻 紅薯 稀奇 奧秘 苦楚 崇敬 欣慰
3、 成語積累
翻來覆去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二、課文內(nèi)容分析。
1、 本文的開頭有什么特點?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并沒有直接寫"我的第一本書",而是通“前幾天一位詩人的來訪”自然引出本文的話題。
2、"我的第一本書"指的是小學一年級國語課本,它還有什么其它含義?
"我的第一本書"還表明了這第一本書在作者人生中的分量。
3、"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是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有怎樣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書"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它也指作者人生的每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4、"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yīng)到的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如何理解這句話?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艱辛和沉重。作者自己家的生活是困窘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么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5、 如何理解課文的最后兩句話"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yīng)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它不僅表明第一次跨進學校的大門,走進了知識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書里鑲嵌著父親的深情、同學的友情、童年的樂趣和生活的苦難以及在苦難生活中抗爭的一段心路歷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本書不寫出來,那么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的運用了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本"既是作者的課本,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6、 者是懷著怎樣的情感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quot;的,現(xiàn)時感情也是復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里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huán)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三、思考問題:文中有哪三個人物最讓人難忘?自選其中之一,虛構(gòu)一篇小故事。
提示:二黃毛、喬元貞、老師"弄不成"。注意理解文中對這三個人物的描述。
中考解析
1、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 王籍《入若耶溪》中傳世佳句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b. 志南《絕句》中細膩地描繪出春雨霏微和春風柔和的句子是"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c. 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表現(xiàn)他崇高民族氣節(jié)的千古名句是"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d.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說明做學問必須把書本知識和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的詩句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考點】:文學常識
【分析】:答案為c項。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表現(xiàn)他崇高民族氣節(jié)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出自明代于謙的《石灰吟》。
2、(浙江省金華市、衢州市)下列成語的出處及作者搭配有誤的一項( )
a. 水落石出--《醉翁亭記》--歐陽修
b. 作*犯科--《出師表》--諸葛亮
c. 心曠神怡--《岳陽樓記》--范仲淹
d. 一鼓作氣--《曹劌論戰(zhàn)》--司馬遷
【考點】:文學常識
【分析】:答案為d項。"一鼓作氣"出自《曹劌論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作者不是司馬遷,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
3、(湖北省荊州市)選出說明有誤的一項( )
a.《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都是李白。
b.朗讀"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一句時,"實在"、"贊美"要讀重音。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微笑,默嘆……"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口技者演技的高超。
d."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在詞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考點】:文學常識,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分析】:答案為a項。解答此題要對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有整體理解,這樣才能判斷出c項和d項的對錯。文學常識部分要注意積累,了解詩文作者、朝代等相關(guān)知識。《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作者都是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