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處》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閱讀全文,理解內容,了解本文以情感的變化、發展結構文章的寫法。
2.揣摩語言、動作和肖像描寫與人物情感的關系,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3.感悟母愛,體會母愛的淳厚,認識人間真情的可貴、虛榮不孝的可恥,增進對親情的理解,樹立感恩、報恩的意識。
【重點難點】
1.從文章的欣賞、分析過程中,體會母愛,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2.選取生活瑣事來刻畫人物,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情感,突出中心的特點。
【正音正字】叩kòu 癟biě 執著zhuó 黝yǒu 揶揄yéyú 蹣跚pánshān 造孽niè
【積累詞語】
日復一日 令人不解 辛勤勞作 苦心經營
有聲有色 大有作為 滿面春風 名正言順
【初學課文】
1. 瀏覽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 復述課文內容。
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變化發展為主線,從“我”對生活的滿足,為母親而驕傲,寫到“我”長大后對貧窮的家庭產生厭惡,進而決心離開家,最后以“我”被母親深深的愛所感動悔悟而結束。
3. 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用“這是一個_________的故事”的句式來表達。
愛、養母收養棄嬰、小巷深處、棄嬰長大后厭貧離開養母最后悔悟……
4. 養母為“我”做了哪些事?
5. 用“養母是一個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說一句話。
6. 圈劃“我”對母親感情變化的詞語,理解使“我”疏遠母親、淡忘破家的原因。
“我”對母親的感情,經歷了一些變化:
①滿足、自豪:第5段“代替”、“攙”;第9段“倚”、“及自由地吃”。
②厭惡、自卑:第10段“我”是棄嬰,母親是瞎子,“不同一般”;第11段“不再”、“泡”。
③淡忘、隔絕:第16段 “遵守諾言”、“溜”。
④感動、醒悟:第28段“淚眼”;第29段“虛榮”、“無知”。
⑤永記母恩:第30段“還記得”。
7. “我”是個壞女孩嗎?
【板書設計】
盲母:辛勤撫育—平靜面對—默默承受
棄嬰:滿足、自豪→厭惡、自卑→淡忘、隔絕→感動、悔悟→永記母恩
【結構層次】全文可以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是一個被遺棄的孩子,英姨使“我”擁有一個家。
第二部分(第4-9段),寫母親辛勤地撫養“我”,以“我”為榮,“我”以家為滿足。
第三部分(第10-29段),寫“我”以母為恥,她一如既往養育“我”,使“我”悔悟。
第四部分(第30段),通過抒情,表達“我”不嫌母瞎、不忘母愛的赤子之心。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自己情況,至少選做六題)
1. “我”對母親的感情經歷了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感情變化的過程是:滿足、自豪→厭惡、自卑→淡忘、隔絕→感動、悔悟→永記母恩。
感情變化的原因是:虛榮和無知導致“我”忘恩;而母親的真情使“我”悔悟。
2. 母親是怎樣對待“我”的呢?
提示:文章通過對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表達了母親對“我”深摯的愛。
①傾囊安家:第3段“拆掉”、“搬進”、“拿出所有的積蓄”、“真正擁有了一個家”。
②改變性情:第4段“翻了臉”、“罵了半天”、“從未這樣潑過”、“改好了”。
③執著守侯:第6段“雕像般”、“古銅似的”、“最毒”、“加倍的血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