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精選16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多種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解在水里,感受水的“變化”現象;
2、能將自己在活動中的發現大膽地表述出來;
3、愿意參與實驗活動,對科學實驗有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調制好的各種味道的水。
2、溫開水,奶粉、果珍粉、白糖、紅糖若干盤,小勺、水杯人手一個,吸管、一次性紙盤紙杯、紙巾。
活動過程
一、觀察活動,引入課題
教師出示多杯白開水,請幼兒觀察然后猜猜是什么?請幼兒進行品嘗。
(師:小朋友們,用你們那機靈的小眼睛看一下,老師給你們帶來什么好東西了,
再用你們的小鼻子聞一聞,用小嘴嘗一嘗它們的味道,看哪個小朋友猜的最快最準。)
(沒品嘗前可能說出:水、酒。品嘗完以后說:水。)
(小朋友們真聰明,這個算是簡單的,老師給小朋友出點難題,看你們能不能猜出來)
二、教師出示調制好的各種飲料
(教師用透明的杯子出示一杯杯不同味道的水,讓幼兒猜猜是什么水?
請個別幼兒品嘗,說說是什么味道的,猜測活動:水怎么會是甜的?
(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三、實驗活動:水娃娃的魔術
師:這是老師給小朋友們變的魔術,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學這個魔術呢?
師,在變這個魔術之前,小朋友們先來認識一下桌子上擺好的這些東西是什么?
教師出示白糖、紅糖、奶份、果珍粉,引導幼兒說出,必要時教師告知。
引導小朋友這個魔術師將水和這些東西放在一起,自己自由選擇方法。并用吸管攪拌,加快溶解。
自由選取一種飲料分進行魔術注要求:
1、只能選擇一種飲料粉進行沖調。
2、水倒得不要太滿。
3、使用過的物品(小勺、水壺)要放回原處。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幫助。
做完后互相觀察交流,比較、探討“飲料粉”到哪兒去了。
(幫助幼兒理解“溶解”,并引導幼兒發現:怎樣才能使飲料粉溶解的方法。)
絲、品嘗活動說說調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可以請其他小朋友或聽課老師進行品嘗,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表述結果,教師記錄
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沖調方法、步驟。
(讓孩子大膽的說,激發其他幼兒對另外的飲料粉產生興趣,為再次試驗做準備。
5、再次沖調飲料
提出要求:
(1)選擇另一種材料進行沖調。
(2)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沖調。
6、幼兒操作。品嘗,交流。
四、教師總結:小朋友們把糖、奶粉、果珍粉放在水里,就會藏起來,看不見了,是他們溶解在水里了。
五、請小朋友們把自己手里的東西整理好。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2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發現糖和鹽能溶解于水的現象,同時發現攪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兒知道有的物體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體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養幼兒對溶解這一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激發幼兒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活動準備:
杯子,筷子,豆子,鹽,糖,PPT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情景故事導入。
幫助鴨媽媽。
二、實驗操作:溶解現象。
1、教師示范實驗
(一)觀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現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鴨子袋子里的白糖和鹽哪兒去呢?(河水里去了)
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讓幼兒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顏色和形狀。(白色的、顆粒狀。)
⑵教師小結:白糖在水里過一會不見了,水變甜了,我們就說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兒操作進行實驗。
1、認識操作材料。教師介紹桌面上的材料。
2、幼兒動手操作實驗,進一步探索。
三、活動結束: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像糖和鹽這樣在水里能溶解的東西有好多;像大豆、大米、石子這樣在水里不能溶解的東西也有好多。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觀察哪些東西也能在水里溶解,與你的爸爸媽媽或者小伙伴們一起分享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3
教學目的:知道物體在水中有的溶解得快,有的溶解得慢。
教學重點:理解物體溶解有快慢之分。
課前準備:白糖,冰糖,溫水,小勺,口杯。
教學過程:
一、回憶制作飲料的過程,引入活動主題。
T:……為什么有的小朋友做橙汁飲料,很快就能喝到了。而做冰糖水的卻很慢才喝到呢?
C:"因為橘子粉小小的橘子小,冰糖大橘子是粉粉的就溶得快冰糖硬硬的就溶得慢冰糖是一塊一塊的,所以溶得慢冰糖多"
二、幼兒猜想,并做記錄。
T:是不是冰糖多,硬,就溶得慢呢?老師這里有白糖和冰糖,它們都一樣是硬的,也一樣多,你們猜誰溶得快呢?
C:白糖溶解得快/冰糖溶解得快……
三、幼兒動手實驗驗證猜想,并記錄實驗結果。
T:小朋友一起來試一試。看誰溶得快。
C:(先放白糖,溶解后再放冰糖)老師,我不知道誰溶得快,誰溶得慢。
C:先放冰糖溶了一會兒后,再放白糖);老師,是冰糖溶得快。
C:白糖和冰糖同時放)老師,是白糖溶解的快,它放進去一會兒就不見了。
T為什么有的說是白糖,有的說是冰糖呢?小朋友想想,要比較兩個的快慢,要怎樣比呢?
C:"先放白糖再放冰糖不對。要象我們比身高一樣兩個站在一起才能比我也是這樣想我也是"……
幼兒一致確定后采用此方法再次進行實驗。最后得出白糖溶得快。
四、幼兒互相交流,講述實驗結果。教師記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4
教學目的:
1、幼兒動手操作初步感受溶解現象,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
2、樂意參與科學活動,能夠用語言完整地把自己的發現表述出來。
3、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秩序操作的好習慣,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1、每人一個水杯、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
3、背景音樂
教學過程:
一、變魔術吸引幼兒注意
1、老師講故事:“小朋友們好,我們是糖寶寶和和勺子寶寶,你們想不想聽我們的故事呀?”
糖寶寶和勺子寶寶是一對好朋友,經常在一起做游戲,有一天他們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寶寶要藏了,糖寶寶想:我藏到哪兒好了?忽然,糖寶寶看見一杯水,趕緊跳下去。勺子寶寶說: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寶寶找呀找呀,勺子寶寶找到糖寶寶了嗎?
2、老師拿出白糖和一杯水,請幼兒猜猜把白糖放入水中,勺子還能找得到么?
3、把幼兒的猜測用笑臉和哭臉表示,找到的用笑臉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臉表示。
4、幼兒操作實驗,討論:發現了什么?白糖去哪里了?
二、幼兒做實驗,觀察實驗結果。
1、幼兒自由進行水的溶解實驗。步驟如下:
(1)想一想:需要放多少糖(一勺糖)
(2)看一看:白糖還在嗎?
(3)攪一攪:用勺子攪拌。
(4)再次看一看:白糖還在嗎?
2、自由進行探究實驗,教師觀察并指導個別能力弱的孩子做實驗記錄。
3、提出問題:糖跑到哪里去了?
4、師生交流實驗結果,根據猜想更換卡片。
三、總結
1、向幼兒介紹這一現象叫做溶解。
2、向幼兒解釋什么事溶解,提出問題:白糖溶解到水里,水變成了什么味道?
3、幼兒品嘗糖水。老師:糖很甜,你們可不可以多吃呢?
四、教學延伸:
1、還有其它的哪些物質能夠被水溶解?
2、請幼兒與客人老師一起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
老師:小朋友們太能干了,要獎勵能干的寶寶們,我們來用溶解的.現象自己做一杯飲料吧,大膽的寶寶可以把你的飲料送給客人老師一起分享。
3、在背景音樂下,幼兒能夠大膽地把飲料送給老師,并告訴老師是用什么做的,提高幼兒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品嘗自制飲料。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5
活動目標:
學習用實驗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現象,知道有的東西放在水里會溶解,有的不會。
活動準備: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紅糖粉。
2.溫水、小口杯、小勺、糖、鹽、橘子、草莓奶粉等飲料粉。
教學過程:
一、以游戲活動引入主題。
1.玩游戲"做客"老師以主人的身份說:小客人請進,請喝水。
2.幼兒品嘗糖水和鹽水,引導幼兒說說水的味道。
3.老師示范小實驗:糖和鹽不見了。
T:小朋友看,老師把糖放進水里糖在嗎?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會不見呢?
C:有一點糖不見了。老師你搖一搖
C:用筷子攪動,媽媽做糖水給我就是用筷子攪動的
T:好,我用筷子來攪一攪看看有什么變化。
C:哦,糖越來越小了,
C:糖不見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沒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會不見了,這是糖"溶解"了。那鹽呢?
C:鹽也是溶解了。
C:糖和鹽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鹽水了。
C:那放進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兒實驗活動。
1.提出問題,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T:除了糖和鹽,小朋友還知道哪些東西也會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紙,湯勺......會溶解。相片、筆、鞋子、花、小動物、布娃娃......不會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師這些東西哪些是會溶解的哪些是不會溶解的呢?
2.幼兒根據提供的材料進行猜想并記錄。
C:"我想沙子會溶解,方糖也會溶解豆豆不會溶解"......
T:請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記錄在你的記錄紙上。
C:"老師我猜想味精不會溶解,我認為沙子不會溶解我猜小米會溶解,這樣它才會變成米飯的"......
T:是不是這樣呢?請小朋友拿實驗材料一一試一試。
3.幼兒做實驗驗證猜想,并記錄實驗及發現。
4.幼兒講述實驗過程及發現。
三、延伸活動:
1.制作飲料。
T:小朋友在剛才的實驗中已經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變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飲料粉放在水里會變成什么呢
C:"會變成飲料變成草莓飲料變成橘子水"......
T:我們現在就來制作飲料。
幼兒動手做飲料。"老師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還沒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問題:溶解的快和慢。
課后反思:
溶解的主題很受小朋友的喜歡,因為實驗中溶解的物體不斷的發生變化,不斷的變小,變細,消失,甚至會起泡泡,這引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為了讓幼兒更直接明了的觀察到溶解的現象,實驗選擇透明的器皿,讓幼兒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過程,并選擇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對比強烈的材料進行實驗。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6
教學目的:
學習用實驗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現象,知道有的東西放在水里會溶解,有的不會。
教學難點:
幫助幼兒理解掌握溶解的現象。
課前準備: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紅糖粉。
2、溫水,小口杯,小勺,糖,鹽,橘子草莓奶粉等飲料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游戲活動引入主題。
1、玩游戲"做客"老師以主人的身份說:小客人請進,請喝水。
2、幼兒品嘗糖水和鹽水,引導幼兒說說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嗎?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師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說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對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見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鹽。
C:鹽也是不見了,溶了。
T:小朋友說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鹽,那糖和鹽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現在老師做個實驗。
3、老師示范小實驗:糖和鹽不見了。
T:小朋友看,老師把糖放進水里糖在嗎?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會不見呢?
C:有一點糖不見了。老師你搖一搖
C:用筷子攪動,媽媽做糖水給我就是用筷子攪動的
T:好,我用筷子來攪一攪看看有什么變化。
C:哦,糖越來越小了,
C:糖不見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沒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會不見了,這是糖"溶解"了。那鹽呢?
C:鹽也是溶解了。
C:糖和鹽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鹽水了。
C:那放進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兒實驗活動。
1、提出問題,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T:除了糖和鹽,小朋友還知道哪些東西也會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紙,湯勺……會溶解。相片,筆,鞋子,花,小動物,布娃娃……不會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師這些東西哪些是會溶解的哪些是不會溶解的呢?
2、幼兒根據提供的材料進行猜想并記錄。
C:"我想沙子會溶解,""方糖也會溶解""豆豆不會溶解"……
T:請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記錄在你的'記錄紙上。
C:"老師我猜想味精不會溶解,""我認為沙子不會溶解""我猜小米會溶解,這樣它才會變成米飯的"……
T:是不是這樣呢?請小朋友拿實驗材料一一試一試。
3、幼兒做實驗驗證猜想,并記錄實驗及發現。
幼兒1那起方糖放進水中,看了看說"老師我的方糖不會溶"幼兒2也那起方糖放進水中,并用筷子攪拌后他發現方糖變小了,且越來越小至不見了,他高興得直喊了起來,"哦方糖溶解了"
幼兒1見了也拿起筷子進行攪拌,結果方糖也溶解了。
實驗中小朋友還發現紅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兒講述實驗過程及發現。
三、延伸活動:
1、制作飲料。
T:小朋友在剛才的實驗中已經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變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飲料粉放在水里會變成什么呢
C:"會變成飲料""變成草莓飲料""變成橘子水"……
T:我們現在就來制作飲料。
幼兒動手做飲料。"老師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還沒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問題:溶解的快和慢。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7
教學目的:探索使用各種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教學重點:學習使用各種方法讓冰糖溶解得快點。
課前準備:冰糖,水(溫水,熱水)攪拌器(筷子,湯勺)玻璃杯,小錘子,干凈布塊。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猜想活動引入主題。
1、教師出示冰糖,提出問題:
T:上次活動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為什么它溶得慢呢?
C:"因為冰糖是一塊塊的"
"冰糖比白糖大"
"冰糖硬硬的"
"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
T:小朋友想想用什
么方法能讓冰糖也溶得快起來呢?
C:"把冰糖變得像白糖一樣小就溶得快了"
"對,把它打碎,變小小的"
"我用熱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媽媽就是這樣做的"
"還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
2、小朋友自由發言,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畫出來。
二、幼兒分組實驗,老師參與到實驗中,鼓勵幼兒大膽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種方法來讓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
幼兒分組實驗,老師觀察并記錄幼兒實驗的方法,工具,語言,步驟及記錄,隨機指導幼兒。
三、幼兒互相交流,講述實驗的結果和方法。
活動感想:溶解的主題很受小朋友的喜歡,因為實驗中溶解的物體不斷的發生變化,不斷的變小,變細,消失,甚至會起泡泡,這引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為了讓幼兒更直接明了的觀察到溶解的現象,實驗選擇透明的器皿,讓幼兒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過程,并選擇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對比強烈的材料進行實驗。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3、通過玩玩、講講發展幼兒的思維,激發求知欲。
4、在操作實驗中培養幼兒互相謙讓、有秩序進行操作的習慣,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
3、輕柔的音樂
4、故事PPT
教學過程:
一、用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和注意力。
1、師講故事(出示故事PPT):嗨!我是糖寶寶,小朋友們,你們好!
嗨!我是勺子寶寶,小朋友們,你們好!
小朋友們,你們想聽我們的故事嗎?
師:糖寶寶和勺子寶寶是一對好朋友,經常在一起做游戲,有一天他們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糖寶寶開始要躲藏了,他想:我藏到哪兒好了?忽然,糖寶寶看見一杯水,趕緊跳下去。勺子寶寶說: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寶寶找呀找呀,勺子寶寶找到糖寶寶了嗎
2、教師出示糖和純凈水。小朋友們猜一猜糖寶寶跳進水中,勺子寶寶能找到嗎?
3、師把幼兒猜想的結果表示出來:找到的用笑臉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臉表示。
4、我們可不能憑想喲,必須自己試一試才知道。(討論:你發現了什么?糖去了哪里?)
二、請幼兒自己動手實驗,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實驗中的結果。
1、教師:你們想是嗎?
2、老師提出實驗要求后,請幼兒自由地去進行水的溶解實驗。
步驟:
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嗎?
三、攪:用勺子攪一攪
四、再看:看糖還在嗎?
要求:
(1)、慢慢地做實驗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細的看一看
(4)、說一說你的發現
3、幼兒自由進行探究實驗,教師觀察并指導個別能力弱的孩子做實驗記錄。
4、師問:還看得見糖嗎?糖哪兒去了?
5、師幼交流實驗結果,根據猜想更換卡片。
三、總結實驗結果。
1、師告訴幼兒這種現象就叫做"溶解"。
2、師解釋"溶解"。問:糖溶解到水里,水變成什么味道了?
3、幼兒親自嘗一嘗。師:糖真甜,能不能多吃?為什么?
四、延伸活動
1、還有哪些物質可以被水溶解?
2、請幼兒與客人老師一起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
師:小朋友們太能干了,要獎勵能干的寶寶們,我們來用溶解的現象自己做一杯飲料吧,大膽的寶寶可以把你的飲料送給客人老師一起分享。
3、幼兒隨著音樂大膽地將飲料雙手送到老師們的手中,并告訴老師們自己的飲料是如何做的,培養幼兒大膽地與人交往及表達的能力。
4、請孩子們在品嘗自己的實驗成果中結束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9
設計意圖: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納入到學前教育幼兒園的課程中,往往看似常見、簡單的小事,其中卻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教育價值。“糖不見了”這種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經常可以看見,但是幼兒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這種現象后的科學道理。這次活動的目的在于給孩子提供一次實踐操作的機會。既滿足幼兒動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對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目標:
學習用實驗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現象,知道有的東西放在水里會溶解,有的不會。
活動準備:
1. 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紅糖粉。
2. 溫水、小口杯、小勺、糖、鹽、橘子、草莓奶粉等飲料粉。
教學過程;
一、 以游戲活動引入主題。
1.玩游戲"做客"老師以主人的身份說:小客人請進,請喝水。
2.幼兒品嘗糖水和鹽水,引導幼兒說說水的味道。
3.老師示范小實驗:糖和鹽不見了。
T:小朋友看,老師把糖放進水里糖在嗎?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會不見呢?
C:有一點糖不見了。老師你搖一搖
C:用筷子攪動,媽媽做糖水給我就是用筷子攪動的
T:好,我用筷子來攪一攪看看有什么變化。
C:哦,糖越來越小了,
C:糖不見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沒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會不見了,這是糖"溶解"了。那鹽呢?
C:鹽也是溶解了。
C:糖和鹽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鹽水了。
C:那放進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兒實驗活動。
1.提出問題,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T:除了糖和鹽,小朋友還知道哪些東西也會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紙,湯勺......會溶解。相片、筆、鞋子、 花、小動物、布娃娃......不會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師這些東西哪些是會溶解的哪些是不會溶解的呢?
2.幼兒根據提供的材料進行猜想并記錄。
C:"我想沙子會溶解,方糖也會溶解豆豆不會溶解"......
T:請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記錄在你的記錄紙上。
C:"老師我猜想味精不會溶解,我認為沙子不會溶解我猜小米會溶解,這樣它才會變成米飯的"......
T:是不是這樣呢?請小朋友拿實驗材料一一試一試。
3.幼兒做實驗驗證猜想,并記錄實驗及發現。
4.幼兒講述實驗過程及發現。
三、延伸活動:
1.制作飲料。
T:小朋友在剛才的實驗中已經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變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飲料粉放在水里會變成什么呢
C:"會變成飲料變成草莓飲料變成橘子水"......
T:我們現在就來制作飲料。
幼兒動手做飲料。"老師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還沒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問題:溶解的快和慢。
課后反思:
溶解的主題很受小朋友的喜歡,因為實驗中溶解的物體不斷的發生變化,不斷的變小,變細,消失,甚至會起泡泡,這引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為了讓幼兒更直接明了的觀察到溶解的現象,實驗選擇透明的器皿,讓幼兒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過程,并選擇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對比強烈的材料進行實驗。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10
課前學習活動設計:
在開展此活動之前,我首先考慮了以下問題:
(一)這個活動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否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活動所涵蓋的教育價值,有助于達成什么樣的教育目標。
(三)合理的環節設計是否有可行性。
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對溶解的現象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攪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現象,知道有些東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溶解。
3.能大膽描述自己在實驗中看到的發現,增強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增強幼兒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透明的塑料杯、吸管、方糖、蘋果、衛生紙、鹽、砂糖、奶粉、黃豆、綠豆、大米、綠豆、水彩筆、溫水。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今天,趙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神秘禮物,來看看,是什么吧!
(一遍說一遍揭開罩布)
出示一杯糖水,讓幼兒猜想片刻后,請一個幼兒來嘗嘗。
“某某小朋友,你來嘗一嘗吧!好喝嗎?”(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會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
在哪里呢?找老師怎么沒有看見呢?小朋友們看見了嗎?(沒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師:剛才有小朋友說,是糖化了,和水寶寶做朋友了,所以我們看不見它。真的是這樣的嗎?(做疑問狀)要不,我們把糖寶寶和水寶寶請出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師示范及個別幼兒操作溶解現象
1.教師示范,幼兒觀看,端出水和糖,引導幼兒觀察方糖的形狀,并繼續以變魔術的形式繼續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用吸管攪拌方糖,并引導幼兒認真觀察,方糖由大變小最后不見了。
引出這種化了的現象叫做溶解。
2.個別幼兒操作奶粉的溶解。
剛才,方糖和水寶寶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奶粉會不會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請小朋友上來變魔術,看奶粉到底溶解沒有,好嗎?
請一名幼兒進行攪拌的操作。根據實驗過程,說出奶粉在水里溶解了。(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進杯子里,拿一個魔術棒,攪一攪,攪一攪奶粉不見了,在水里溶解了。)
3.請幼兒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溶解在水里呢?”并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三、集體操作,教師指導
師:“小朋友,你們想不想也來做這個小魔術啊?趙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很多的材料,還有記錄表,我們一起來看看,什么可以溶解在水里,什么不能溶解在水里好嗎?”
1.出示準備的材料,請幼兒想一想猜一猜,覺得那種材料可以溶解?那種材料不能溶解?讓幼兒自由充分的表達。
2.介紹記錄表的用法:方糖可以和水寶寶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這里畫一個√,不能溶解的就畫一個╳號。
3.請幼兒分組到材料桌,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進行實驗,并做好記錄表的記錄工作。
4.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攪一攪,觀察有沒有溶解。
5.實驗結束,請每組一個幼兒分享一下實驗結果。
四、延伸:請幼兒回家和父母一起進行關于溶解的實驗。附記錄表
幼師OK網是一個讓幼師備課更方面的資源整理平臺,公開課再也不用擔心啦,適合人群:中小幼兒園、園長、副園長、骨干教師、轉崗老師、實習老師以及在讀幼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11
幼兒園有趣的溶解教案。對于幼兒來說,擁有強大的好奇心是他們的一大特點,老師們就要好好的利用他們的好奇心來為他們準備一些科學教程,讓他們學習到知識。
1 幼兒園有趣的溶解教案:活動目標
1、感知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2、仔細觀察,積極動手探索,學習簡單記錄實驗結果。
3、愿意參加科學活動,并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2 幼兒園有趣的溶解教案:活動準備
1、白砂糖、糖塊、透明玻璃杯、攪拌棒、冷熱水、小錘子、點心盤等;
2.記錄表、筆;
3、教學課件及科學課教室準備。
3 幼兒園有趣的溶解教案: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趣,初步感知溶解的現象。
1、直接出示砂糖,并認識砂糖。
師:(出示砂糖)孩子們,認識這個是什么嗎?(砂糖)說說它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細細的、小小的……)
2、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以游戲的形式感知溶解的現象。
師:這些砂糖要和我們來捉迷藏,請你們幫砂糖找個地方藏藏好,老師為你們每人準備了一份砂糖,瞧這里就是玩捉迷藏的地方,藏的時候把糖要倒出來。記住地方只能藏一次哦!
3.幼兒自由選擇地方藏糖。
師:好,每人拿一份砂糖輕輕地去藏吧,看誰藏的我找不到。(幼兒藏糖)
4、帶領幼兒一起找糖。
師:小朋友好了嗎,把蓋子放到旁邊的空簍子上,我們一起來找著吧。
還有誰的糖我沒有找到呢?(藏到了水里)(帶領幼兒一起回座位坐下)師:哪里有啊,我怎么看不見呢?(原來砂糖溶解到了水里了)
5、示范操作。
師:你們藏得真好,我也想來做做這個實驗,看看是不是你們說的那樣。
二、實驗觀察,了解不同的物質溶解的速度有快慢之分。
1、猜測砂糖與塊糖的溶解速度是不是一樣的。
師:哇,這個游戲真好玩,瞧,還有誰也想來玩呢?(方糖)方糖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正方形的,是一塊一塊的)它也想藏到水里去,它要和砂糖來比一比誰溶解的比較快?你們說說看砂糖和塊糖,哪個會溶得快一點呢,為什么?
2、幼兒實驗操作并觀察記錄。
師:究竟會是誰溶解得快呢,就來比一比吧,我們兩人一組,一人拿方糖一人拿砂糖,我數123同時放入杯中,仔細觀察糖在水里會發生什么變化,瞧我這里還有一張記錄表,(拿出記錄表)知道這是代表什么嗎?哪個先溶解就在哪個下面打鉤。準備好了嗎?123放!(幼兒操作,仔細觀察并記錄)
3、小結。
(1)請小朋友說說觀察到的現象:你看到糖在水里有了什么變化?再拿出記錄表說說誰溶得快(砂糖)
(2)小結:砂糖的顆粒小,溶解的快,方糖顆粒大,溶解的慢。
三、動手探索,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1、發揮想象并回答可以怎樣加快溶解的速度師:瞧!砂糖早就溶解完了,方糖還有呢,可是方糖想玩這個捉迷藏的游戲就必須讓自己溶解的快一些,怎樣就能讓塊糖溶得快點了呢?誰愿意來幫它想想。(幼兒回答)(攪拌、搗碎、加熱)
2、嘗試操作并記錄
(1)師:你們說的這些方法管不管用呢,我們把方糖放到水里用你們想到的方法來試一試,和我的方糖糖比一比是不是的確比我的快,準備好后我說“123開始”一起放。
(2)幼兒選擇方法并做準備師:工具都拿好了嗎?123開始!
(3)和老師同時把糖放入水中觀察實驗結果。
(4)師:你們的方法真好,真的比我的快。
3、了解加熱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1)師:瞧我這里還有兩塊方糖,不用你們剛才用的方法,同時把它們放到兩杯水中,猜猜它們溶解的速度會一樣嗎?
(2)仔細觀察兩個杯子中的變化。
(3)師:為什么同樣的方糖在水里溶解的速度不一樣呢,你們知道有什么秘密嗎?我們摸一摸這兩個杯子。
(4)小結:原來水的溫度高了,溶解的速度也會變快呢。
四、小結,品嘗糖水。
1、師:孩子們,今天我們用了幾種方法讓溶解的速度變快的呢!
是的,我們用了攪拌、搗碎、加熱三種方法使溶解的速度變快了,糖溶到了水里,水會變成什么味道呢?我們一起來嘗嘗吧!
2、師:除了今天這三種方法,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呢,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想一想、試一試。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12
活動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比較、觀察、了解物體遇水溶解、吸水的變化。
2.能初步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樂意把自己的發現進行分享講述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增進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在動手操作中,比較、觀察、了解物體遇水溶解、吸水的變化。難點:能對現象進行觀察比較。
活動準備
1.教師材料:糖、鹽、布、棉花若干。
2.幼兒材料:分別裝有糖、鹽、布、棉花的盒子若干,水杯、溫水、小調羹若干、記錄表。
3.場地規劃:小組形式。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故事導入,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獨立猜想,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故事《小馬過河》
——師:一天,佩奇給了小馬一個大包袱,她說:“請你幫我把這個包袱運到河對岸去給喬治!”于是小馬馱著包袱河邊,突然,它的腳一滑,不小心跌進了河里。他使勁地往上爬,爬起來之后頓時感到背上原來重重的包袱變輕了。這是怎么回事呀?(提問:這個包袱里可能裝了什么呢?)
第二天,佩奇又給了小馬一個大包袱,讓他運到河對岸去給喬治。他心想,昨天跌進河里再爬起來,背上的自輕了許多,于是就故意滑了一跤。可是這一次出乎它的預料,包袱掉在水里變得越來越重,小馬再也爬不起來咦?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提問:這一次包袱里可能裝了什么?)
二、猜測和假設,引導幼兒說出他們的想法和推測。
——師:包袱里到底裝的是什么呢?今天我把佩奇家里的東西都帶過來了,我們一起來做做實驗,幫小馬找答案。(介紹實驗材料:鹽、糖、布、棉花。)
——師:讓我們把鹽、糖、布、棉花放進水里,猜一猜,水在水里變輕了? 誰在水里變重了?
三、進行實驗和觀察。
1.第一次實驗,交代實驗要求:
——師:將四種材料放進用紗布縫制好的袋子里,然后放進水里觀察, 會發生什么變化?
實驗結束后,將袋子打開,引導幼兒觀察,鹽和糖遇到水之后,不見了,我們稱它為溶解;棉花和布遇到水之后,喝飽了水,我們稱它為吸水。
2.第二次實驗,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分成三組進行實驗,然后記錄。
四、記錄、處理信息和數據——鼓勵幼兒記錄及分享講述探究結果,并結合已有經驗進行想象。
1.介紹記錄表,引導幼兒根據實驗情況記錄結果。
——師:如果材料在水里不見了,這種現象叫做溶解,請在相對應的位置上打“√”如果材料放在水里,喝飽了水,我們稱它為吸水,請在相對應的位置上打“√”。
2.處理信息,鼓勵幼兒大膽講述探究結果。
——師:請小朋友分享一下,小馬包袱里裝的東西就是這四種材料里面的兩種,可能裝的是什么?為什么?
五、表達與交流——鼓勵幼兒大膽遷移經驗,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 溶解。
——師:謝謝小朋友們幫助小馬尋找答案,我們發現糖和鹽放在水里會不見了,這種現象叫做溶解。那在生活中那還有哪些東西會像糖和鹽一樣放進水里也會不見呢?請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實驗,然后再來幼兒園和
我們一起分享吧。
活動總結
活動前,我收集了許多生活中溶解與吸水的物品,并了解這些物品在怎樣的水溫下溶解得更徹底。這些準備工作,為幼兒探索提供了條件,也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實驗過程中幼兒自主、有序地把材料投進水里,再觀察材料在水中發生的現象。孩子們使用材料進行探索,他們興致盎然,爭先恐后的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孩子們沒有壓力,敢說,敢做,能將自己的認知和發現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孩子們發現了鹽和糖會在水里會溶解,而棉布和棉花在水里會吸水。
活動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我在活動的過程中,總是擔心“我不講,他們會知道嗎?”,“再放縱下去會不會偏離了主題?”等等。在今后的活動中要將主權真正的交給孩子們,教師根據幼兒探索的需要靈活的提供有
針對性的支持,成為幼兒學習的幫助者。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13
1.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布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2.過濾實驗中用到的器材有:鐵架臺、(漏斗)、過濾紙、玻璃棒、燒杯。
3.(高錳酸鉀)是(紫黑色)的固體小顆粒,常被用來(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來取。
4.觀察和區別“物質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顆粒大小的變化、在水中是否均勻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5.食鹽、小蘇打、高錳酸鉀、膠水、洗發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穩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6.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鹽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蘇打要強。
7.輕輕開啟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約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發現試管里的汽水,有氣泡;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氣泡變大,變多了,向里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氣泡變小,變少了。
8.水除了能溶解固體和液體之外,還能少量地溶解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水中的動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進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氣體是通過加壓或化學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開,氣體就冒出來了。
9.(切碎)、(加溫)、(攪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0. 在100毫升水中,食鹽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約是 36克。
11.溶解在水中的食鹽能用蒸發的方法把食鹽和水分離出來。
12.給杯子中的鹽水加熱,可以分離食鹽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發皿、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火柴、濕抹布。
13.酒精燈的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個部分,外焰的溫度最高,內焰其次,焰心的溫度最低。
能熟練的內容:
3.做過濾實驗時,要注意“一貼、兩低、三靠”。(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兩低:濾紙低于漏斗邊緣,濾液低于濾紙邊緣。三靠:傾倒濾液的燒杯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漏斗末端緊靠承接濾液的燒杯內壁。)
5.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極少數溶解,沉入水底。輕輕搖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錳酸鉀減少了,杯中的液體變成紫色。充分攪拌高錳酸鉀后:全部溶解、變成了均勻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錳酸鉀溶液。
7.膠水或洗發液進入水中的狀態: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縷縷的擴散,輕輕攪拌部分溶解,充分攪拌全部溶解,最后變成膠水或洗發液溶液。
17.點燃酒精燈時一定要用燃著的火柴,決不能用燃著的酒精燈對火。加熱完畢需要熄火時,可用燈帽蓋滅,蓋滅時需再重蓋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時燈帽打不開,絕對禁止用嘴吹滅火!
18.鹽能夠溶解在水中,也能從水中分離出來,人們就是利用了鹽的這個特點,把海水引進鹽田,用太陽的熱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發,最后析出鹽的結晶。
19.酒精是容易揮發和燃燒的液體,萬一有灑出的酒精在燈外燃燒,不要驚慌,可用濕抹布或沙土撲滅。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14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通過攪拌、用熱水和把物質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溶解快慢的條件。
3、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比較概括能力。
教學準備
天平、燒杯、玻璃棒、小藥匙、水槽、熱水、冷水;高錳酸鉀、堿塊、冰糖、粗食鹽、細食鹽、明礬等預先包好,寫好名稱;研磨工具。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證實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2、讓學生自行驗證溶解的快慢與顆粒大小的關系。
3、學生自行設計水的冷熱與溶解快慢的實驗并完成實驗全過程。
4、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提問:什么叫溶解?哪些物質能溶解在水里?
2、討論:你有什么辦法加快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3、談話:同學們所想到的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不是正確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怎樣加快溶解,(板書課題)通過實驗來證實我們的想法。
(1)自學課文中介紹的方法。
(2)討論:實驗時,哪些條件是相同的?哪個條件是不同的?
(3)學生分組實驗。
(4)學生匯報。
(5)師生小結:我們剛才做了一次對比實驗。為了驗證攪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我們在兩只燒杯里倒入了同樣多的水,水的溫度也相同,放入的食鹽也同樣多,在其他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只有攪拌和不攪拌這一點不同。結果我們發現,在攪拌的這一杯中,食鹽的溶解加快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下結論:攪拌能加快溶解。
(1)教師任意抽取學生實驗桌上的一包粗食鹽與一包細食鹽,放在已調平的天平兩邊,表示這兩種食鹽的質量是相同的。
(2)談話:我給每組同學準備了同樣多的食鹽兩包,但它們顆粒的粗細不同,請同學們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通過實驗來得出溶解快慢與食鹽顆粒大小的關系。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4)小組匯報:實驗是怎樣設計的?觀察到什么不同變化?得出什么結論?
食鹽的顆粒越細,溶解得越快。
(5)討論:為什么要取一樣多的食鹽?
如果小組中出現使用冷熱不同或多少不同的水進行實驗,教師可用較為夸張的對比實驗,及時給予糾正。
(1)小組討論,填寫實驗假設,實驗并填寫實驗結論。
(2)小組匯報。
(3)小結:水溫高,食鹽溶解得快。
課后感受
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加快溶解的方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15
1、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一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現象,能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研究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意識到細致的觀察才會使描述更準確。嚴格按照規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
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食鹽、沙、面粉、裝水燒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濾紙、鐵架臺。(沙在使用前淘干凈。)
教學過程:
一、食鹽在水里溶解了
1、學生觀察實驗:取一小匙食鹽和一小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玻璃杯內,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過一會再攪拌,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匯報觀察現象:食鹽在水里的變化是怎樣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糾正學生的匯報:食鹽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組織討論:哪些現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現象能使我們判斷"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書食鹽的溶解現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現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1、教師講解:食鹽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們可以叫做食鹽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們則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會怎樣呢?
2、學生實驗: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玻璃杯內,靜靜觀察一會兒,看看面粉在水里的變化,然后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面粉在水中的變化。
3、組織匯報: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嗎?把它放置一會兒我們還能觀察到什么現象?
4、教師引導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樣的狀態?
5、討論:面粉、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6、教師實驗:為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可以采用過濾的方法。演示折紙和過濾實驗的規范操作,注意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倒入漏斗中的液體液面要略低于濾紙的上沿。
7、學生觀察濾紙,匯報交流觀察結果。
三、課后總結
2、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裝水燒杯、筷子、高錳酸鉀、小勺、食鹽、沙、面粉。
教學過程:
一、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后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
5、學生匯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異同?
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3、全班討論交流:物質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們能觀察和區別嗎?我們是怎樣觀察和區分的呢?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征的認識進行記錄。
三、課后總結:
1、高錳酸鉀常被用來(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時顆粒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3、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教學目標:
1、一些液體能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體則不能。
2、觀察和描述一些液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
3、理解到細致、客觀地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4、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進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學難點:
觀察和描述一些液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
教具準備:
醋、酒精、食用油、洗發液、膠水、兩個透明杯、一個攪拌棒、三個試管、滴管、小勺、試管架、液體之間的溶解記錄表。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了解學生的預備經驗,引入本課探究的主題
1、復習學生舊知,試舉一例,物質是怎樣溶解在水里的?
2、我們知道有些固體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穩定的溶液。那么液體是否也能像食鹽和高錳酸鉀那樣溶解在水中呢?談談你們的經驗。
3、“那么液體之間是怎樣溶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二、觀察膠水和洗發液是怎樣溶解的
1.教師引入:我們先來看看膠水和洗發液。
2.教師提問:你打算怎樣做?
3.組織分組實驗:取一小勺膠水或洗發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燒杯中。(實驗前一定要明確觀察目的。)
4.引導學生觀察:它們在水中是漂浮的還是下沉的。它們在水中是怎樣擴散的?輕輕攪拌后有什么現象?攪拌后膠水或洗發液在水中溶解了嗎?
5.交流:與食鹽和高錳酸鉀相比,膠水或洗發液的溶解有什么特點?(注重描述)
6.整理膠水或洗發液在水中的溶解過程記錄在記錄單上。
三、觀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樣溶解的
1.組織觀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種物質。
2.預測:醋、酒精、食用油三種液體在水中會怎么樣?
3.組織實驗:在三個試管中各盛約15毫升的水,分別往試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蕩后靜置觀察。(教師要做好演示實驗,觀察要做記錄。)
4.組織交流:描述這三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5.組織討論:醋和酒精的溶解與膠水或洗發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與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點?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嗎?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滌劑會怎樣?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7.整理記錄:我們如何來區分液體之間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四、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學們看實驗后的試管上布滿了油,誰能幫幫老師想個好辦法,將這些油清洗掉。
2、學生匯報。
3、是什么啟發了你?
4、解釋這個現象。
4、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學目標】
1.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3.理解到細致地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了解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學難點】
討論、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裝50毫升水的燒杯2只、細竹棍2根、食鹽20克、小蘇打20克、小紙片20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很高興,因為老師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做家庭實驗,而且有的孩子還拍了實驗照片。我們在課堂上也做過一些實驗,用到了我們身邊容易找到的食鹽、小蘇打、粉筆末、沙子等。大家發現,不管是在課堂上做實驗,還是在家里的廚房做實驗,像食鹽、小蘇打等這些物質,它們能夠溶解在水中。
如果取一杯水,把食鹽或小蘇打放進水中,那么能溶解在這杯水中的食鹽會多一些,還是小蘇打會溶解的多一些?
二、設計:
1.現在請你說說看,你準備怎樣做這個實驗?(對比,用同樣多的水中食鹽和小蘇打溶解量的多少來比較它們的溶解水平)
2.這個對比實驗怎樣做才比較公平?哪些條件必須相同?(兩杯水一樣多、都要攪拌、每次分別加入的量要一樣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時停止實驗。)怎樣取50毫升水?怎樣判斷食鹽或小蘇打完全溶解了?
3.你需要哪些實驗材料?(水、食鹽、小蘇打、燒杯、攪拌棒)
4.老師還為大家提供了小紙片,你認為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實驗,必須有記錄,你打算怎樣來記錄。(教師提示)
6.你覺得我們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按照記錄單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計算?)
7.怎樣讓老師知道你們組的實驗已經完成了?(整理實驗桌面、坐正、舉手)
三、實驗:
1.分組實驗。
2.交流討論。
3.點評小結。(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學家通過使用測試證實:通常情況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約18克的食鹽或約5克的小蘇打。
四、拓展:
1.這節課我們用廚房里常見的食鹽和小蘇打又做了一個實驗,我們發現,一定條件下,它們的溶解水平不同,那么其他固體呢?
2.氣體也會溶解在水中嗎?一定條件下,它們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樣嗎?我們先來看一段比較簡單的實驗視頻。(表現氣體溶解在水中、從水中析出的視頻資料)
3.課外探究:
(1)上網查資料,了解氣體(比如氧氣、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嗎,溶解水平大小相同嗎?
(2)汽水瓶實驗。自己探究課本第30頁的實驗,然后思考并嘗試創新這個實驗。
【板書設計】
4.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食鹽
固體?溶解水平強?弱?
小蘇打
公平對比
5、溶解的快與慢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愿意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展公平實驗的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點:
方糖溶解實驗的研究
教學難點:
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相同條件的控制
教學準備:
筷子、玻璃杯、熱水和冷水、糖塊、食鹽、勺子、水槽。
教學過程:
一、哪一個溶解的快。
1、復習:一個物體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問:取兩份同樣多的食鹽,每份大約10克,同時放入同樣多的水中(25ml),觀察比較哪一杯中的食鹽溶解的更快一些。
3、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教師指導對比方法)
4、整理觀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條件:溫度對溶解有沒有影響呢?(60攝氏度左右,強調安全。)
6、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
7、整理觀察信息進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塊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2、學生猜想形成假設:用攪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熱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將肥皂切成小塊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實驗設計。(小組設計實驗,用圖示或文字等方法記錄設計方案。)
(1)小組討論:怎樣利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每組設計一兩個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
(2)各組實驗設計交流匯報補充完善。教師板書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重點指導對比實驗中變量的控制。)
(3)請教師演示對比實驗,學生觀察評議。
4、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回應假設,總結評價。
5、整理課堂共識記錄。
6、下面讓我們來吃一塊方塘,猜猜看,一塊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時間?
三、課后總結:
1、在探究物體溶解的快與慢活動中,我們采用的試驗方法叫對比實驗。
2、即加熱又攪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6、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食鹽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無限量地溶解下去。
2、過程與方法:學生能設計“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的實驗,并能根據計劃開展研究,學會運用數據作出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研究溶解現象的樂趣,發展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溶解實驗中能用觀察到的事實與他人進行交流,并在制定計劃和實驗操作中感受科學探究的嚴謹。
教學難點:
經歷設計簡單的探究實驗的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
每包2克的食鹽10包、筷子、盛50ml水的燒杯、水槽、天平。
教學過程:
一、引入問題
1、老師桌上有鹽、燒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這些材料做什么實驗?
2、誰愿意和老師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請一學生放一平勺鹽,教師攪拌)大家看到鹽怎么樣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鹽又會怎樣?
3、提問:如果不停地往這杯200ml水里放鹽,不停地攪拌,鹽會不斷地溶解嗎?(板書課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的研究計劃
1、請你推測一下,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
2、學生猜測:2勺、3勺、5勺……
3、組織學生討論:想知道誰的猜測正確,該怎么做呢?
4、組織學生匯報,完善研究計劃。
三、分組實驗
1、學生根據研究計劃,開展研究活動。(提醒做好研究記錄)
2、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結果
1、匯報實驗數據。出示一張大表收集學生數據。
2、從匯報的數據看,你發現了什么?
3、你們想一想:為什么同樣一杯水里溶解的鹽有多有少呢?(引導學生反思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導致同樣一杯水溶解的鹽不一樣多。)
4、討論:我們怎樣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看大多數組溶解多少食鹽?)
5、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在20攝氏度的環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鹽。
拓展:下節課老師請你把這杯水中的食鹽與水分離出來,你能想出什么辦法呢?
三、課后總結:
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質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進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鹽的實驗活動中,每次放鹽的量要一樣多。
7、分離鹽和水的方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食鹽融于水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2、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食鹽從濃鹽中析出”的研究活動。
3、體驗研究溶解現象的樂趣,發展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掌握用加熱的方法分離食鹽與水。
2、掌握酒精燈的準確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食鹽溶解于水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食鹽的飽和溶液、蒸發皿、鐵架臺、石棉網、酒精燈、火柴、廢物盤、濕抹布、清水、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猜謎語:身體白又小,下水融化了,入口有咸味,生活不可少。(食鹽)
二、探究新知
1、這是我們在研究第六課時收集的濃鹽水,杯底還有未溶解的食鹽,你有什么辦法讓杯底的食鹽繼續溶解嗎?
(學生:攪拌、加水)
師:在加水之前我給濃鹽水的液面做個記號,一點點地加水攪拌,攪拌時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直到杯底的食鹽全部溶解。
請同學們思考:照這樣持續加入清水的話,能否溶解更多的食鹽?
(學生:能)
師:那好我們把它放在窗臺上,水分會怎樣?
(學生:蒸發)水分蒸發減少,當杯子里的液面降到原來的刻度時,已經溶解的食鹽會怎樣呢?再進一步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繼續蒸發減少,直到水全部蒸發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鹽會怎樣呢?
(學生:食鹽會隨水一起蒸發、留在杯子里)
師:水自然蒸發速度太慢了,你能夠用什么方法使水蒸發快一些?
(學生:加熱)
2、師:用加熱的方法去做實驗,用實驗去檢驗我們的假設。我們本次實驗的內容是加熱蒸發皿中的濃鹽水。請你說一下桌子上的實驗材料。
師:還有幾種同學們不理解老師來介紹:石棉網……酒精燈使我們做實驗時常用到的加熱器材,老師講一下它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先說它的構造:它由、燈帽瓶塞、燈芯、酒精、玻璃瓶構成;再說它的火焰:酒精燈的火焰分為三層,最外邊的一層叫外焰,中間的一層叫內焰,最里邊的一層叫焰心,外焰的溫度,內焰次之,焰心的溫度最低。準確使用酒精燈方法:點燃酒精燈時一定要用燃著的火柴點燃酒精燈,加熱完畢需要熄火時,可用燈帽將其蓋滅,蓋滅后需再重蓋一次,以免以后使用時燈帽打不開。絕對禁止用嘴吹滅火。以免可能引起燈內酒精燃燒造成爆炸。另外不能用燃著的酒精燈去點燃其他酒精燈。為什么不能這樣做呢?如果在使用時出現意外情況:有灑出的酒精在燈外燃燒,不要驚慌,可用抹布或沙土撲滅。
(找幾名學生到講桌演示。)
3、指名讀實驗報告單(實驗猜測、實驗步驟、注意事項)
4、師邊講解邊演示實驗
5、強調實驗的注意事項。
6、分組實驗師巡視指導。
7、匯報交流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師總結實驗結論。
8、(產生了新問題:蒸發皿中的白色物質是食鹽嗎?)
我們怎樣確定它就是食鹽?
我們將他和生活中的食鹽實行比較,用放大鏡實行觀察,從以下三方面實行比較:形狀、顏色、顆粒大小,
食鹽能溶于水,那它也有和食鹽一樣的性質嗎?
師:再做溶解實驗
(學生觀察)
各小組匯報
師講解白色物質就是食鹽。
三、課堂小結
鹽能夠溶解在水中,也能從水中分離出來。
四、鹽的這個特點在生活中的應用。
剛才我們通過加熱從鹽水中提取出了鹽。那么,我們生活中的鹽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出示幻燈片)
人們就是利用了鹽的這個特點,把海水引進鹽田,用太陽的熱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發,最后析出鹽的結晶。
五、總結延伸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鹽既能溶解在水中,也能從水中分離出來。糖或味精也有這樣的特點嗎?請同學們課后繼續探究,下次課向老師匯報。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溶解》 篇16
活動目標:
1、通過幼兒實驗操作,使之了兒解有的物體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體雖改變了原有模樣,但性質不變。
2、通過實驗活動,激發幼兒觀察事物變化的興趣,訓練幼兒手腦并用的能力。
3、豐富詞匯:溶解、結晶體、固體、粉末狀、鹽、味精、調味品等,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與連貫講述能力的發展。
活動準備:
1、實驗用具、用品。每個幼兒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組三只小碗,分別裝有結晶體的果珍飲料、方糖、紅糖;一盆熱開水。
2、教師準備一只玻璃杯、一段蠟燭頭、六支長蠟燭、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幾只熱水瓶。
3、將雨花石、鵝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活動過程:
1.觀察引導,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一小段蠟燭,再將其放入裝水的玻璃杯中,讓幼兒觀察有什么變化。
(2)請幼兒思考:蠟燭在水是沒發生什么變化,那么其他東西放入水中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2.觀察了解實驗用品。
(1)教師:請小朋友看看桌上放著什么實驗用具和用品?
(2)請幼兒觀察:碗內的果珍、方糖、紅糖各是什么樣子(形狀),什么顏色,什么滋味?(豐富詞匯:結晶體、固體、粉末狀)
3.開始做實驗。
(1)讓幼兒從上述三種食品中各取少許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熱水。
(2)引導幼兒觀察:不攪拌飲料,看看有什么變化?(提示:顏色怎樣,滋味如何?)用食匙攪拌后,又有什么變化?然后讓幼兒將自己配制的飲料喝完。
(3)請每組幼兒就以上問題展開議論,請幾個幼兒小結,教師補充,同時學習“溶解”一詞。
4.舉一反三。
(1)教師提問:還有什么食品也是用開水沖泡解后飲用的?
(2)教師提問:媽媽燒菜時用哪些東西使菜更有滋味?(豐富詞匯:鹽、味精、調味品)
(3)教師提問:媽媽平時做家務時還使用哪些會溶解的東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師小結: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在一定條件下都會發生變化。有的原來是固體狀或粉末狀的東西,遇到水就會改變它原來的樣子。人們可以利用這些東西的特點來創造美好的生活。
6.觀察熔化實驗,激發探索科學奧秘、學習新知識的欲望。
(1)請幼兒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東西放在水里都會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蠟燭)
(2)請幼兒討論:蠟燭在水是不會變化,那么用什么辦法可以使它發生變化呢?
(3)教師點燃六支蠟燭,分給每組一支,供幼兒觀察:蠟燭在點燃后發生什么變化?(啟發幼兒觀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燭油)
(4)教師:小朋友做的實驗和老師做的實驗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蠟燭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條件?請小朋友活動后自由討論,老師下次再告訴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