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病毒斗爭中的貢獻和擔當個人心得體會(精選3篇)
抗擊新冠病毒斗爭中的貢獻和擔當個人心得體會 篇1
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及貢獻。新時代,新征程,吾輩新青年更應肩負起時代的責任與使命:為時代揚帆,為國家筑夢。方能不負青春,不負此生芳華。
回往歷史的波瀾壯闊,我們不禁憶起那一位位為國家擔當的有志青年,宛如閃耀在時代中的星火,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動蕩,一位位思想家敢于向時代發聲,“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那動蕩年代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猶如一粒火種,在中華文明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無數的遠方和人們,都與我有關”,時代的重任肩負在以筆為劍、深刺黑暗胸膛的魯迅先生手中;肩負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成功的周總理身上:“吾輩生于積弱不振之中國,安忍坐視不一救耶?”總理向時代發問,向青年號召,要將民族復興的責任與使命,牢記心中。
動蕩年代的責任意識彌足珍貴,而和平年代的家國情懷也同樣值得贊頌與敬佩,“時代楷模”程開甲,隱姓埋名十數載,為國鑄重劍;“人民的生物學家”鐘揚,將生命獻給種子,在高原上綻放生命;“耶魯大學”高材生齊玥飛腳踏泥濘俯身躬行,在棘刺和田壟中拓荒,埋下的是種子,收獲的是理想;為貧困人民脫貧,他始終奔赴在攻艱前線;為邊疆和平奉獻,守望在時代前線的駐邊戰士;不辭勞苦把責任和細致融入生產、融入生命,他們是無私奉獻,具有責任和擔當的大國工匠……
一代代青年將責任牢牢握緊,把握時代的航舵;一代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責任宛如時代的星火在空中閃耀。
回望改革初期,在那個改革大幕初啟,中國奮力追趕世界的時代,激蕩夢想,四十年已過,中華大地轉瞬已是滄海桑田,可新時代新青年更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馳空想,不騖虛聲,以自身的力量為時代發聲;改革開放天地寬,砥礪奮進正當時。
新時代的追夢人,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團結起來。為時代揚帆,為國家筑夢!
抗擊新冠病毒斗爭中的貢獻和擔當個人心得體會 篇2
在當今和平年代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時刻保衛著我們的安全,似乎永遠不知疲倦,哪里有危險,他們就會用身軀擋在最危險的前線,他們就是最美“逆行者”。
20__年的春節,與眾不同,我們原本和諧美好的家園,卻被一場來自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入侵,疫情來勢洶洶,讓辭舊迎新的鐘聲變得沉重。街道上一片寂靜,只有明亮的路燈,人們多了幾分恐懼和謹慎,少了熱鬧喧嘩,少了聚餐宴會,少了走親訪友,為了減少傳染,人們自覺宅在家中,不出門。我也一樣,每天宅在家中,時刻關注著網上電視上關于疫情的報道,看著上漲的人數既擔心又害怕。爸爸作為一名公安干警,每天上班工作在一線,用實際行動教會了我責任與擔當,您是我學習的榜樣!
疫情最緊張的時刻,各行各業的人都在與疫情做抗爭,默默無聞的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有一位常德農民郝進捐15000只醫用口罩,這是當時工廠發不出工資,給他價值兩萬元的口罩以抵工資;江蘇常州一位署名“常州公民”的用紙箱裝了50萬現金捐給武漢,堅決不肯留名。
疫情中,84歲的鐘南山爺爺讓我印象最深刻,他本來可以離開病毒的危險,安享晚年,但是他挺身而出,只身前往武漢,抗戰在最前線,有一張鐘南山爺爺疲憊的靠在開往武漢列車的座位上,靜靜地睡著了,如果此時我在爺爺的身邊,我一定會莊嚴的向爺爺敬一個隊禮,“謝謝您爺爺!”73歲的李蘭娟奶奶夜以繼日的帶著自己的團隊研制抗擊病毒的疫苗。90后女護士單霞阿姨為了節省穿防護服的時間從而多救治病人,毅然剃光自己美麗的秀發,奔赴抗擊疫情一線。“逆行者”們,我想再次對你們說:你們要加油,占地三萬多平方米,擁有兩千多間病房的武漢火神山醫院,中國人民在短短十天時間內建成。讓人民不得不感嘆中國火神的速度與激情。中國已經在加油了,白衣天使、“逆行者”們你們都要加油,中國人民永遠是你們堅強的后盾。
通過這件事給我們一個啟示:在抗擊疫情的這幾天,我們要堅持制度自信,進一步改善生活。同時我們也要感謝一名名逆行的白衣天使,自己做好自身的防護工作,就是對防疫工作最好的支持;同時也不要忘了吸取防疫過程中不足之處的教訓,積累經驗。雖然這次疫情我不能做出很大的貢獻,但我可以保證不出門,如果要出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用我的實際行動努力學習,爭取長大以后,像這些“逆行者”一樣,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祝愿肺炎早日被遏制住,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抗擊新冠病毒斗爭中的貢獻和擔當個人心得體會 篇3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立于二零一九的風口浪尖,百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運動猶在眼前,彼時的進步青年高呼“愛國、自由、民主、科學”,將麻木的中國引進新文化時代。百年一揮間,五四精神早已融入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成為新生代不懈奮斗的動力之源。今天的青年雖遠離硝煙,但飲冰難涼的青春熱血更應注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才無愧于這偉大的時代。
王鼎鈞先生在《碎琉璃》中寫道:“時代像篩子,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無論是站在歷史洪流中還是立于當今時代,擁有青春的人仿佛是時間的幸運兒,有著無限精力去投入自己所愛的事業中。且不談雄姿英發的周公瑾,今朝的風流人物已充分展現了他們青春的力量: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蛟龍號”設計師葉聰,讓中國之底蘊下潛至七千米;踏過一片片雷場的杜富國,即使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也依然會說出:“你退后,讓我來”;通往云南昆明的鐵路檢修工,平均年齡僅有二十四歲,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星星男孩”……這讓我想起《伶人言》中的一段話:“吾輩人生一世,須有一技之能,我輩既斯吾業,便當專心用功,以后名揚四海,根據即在年輕。”是啊,奮斗的青春,才會無悔。
周總理在民族衰微之時說:“吾輩生于積弱不振之中國,安忍坐視而不忍一救耶?”當今之時,中國正大步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更須青年牢記北大學子“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誓言,在接續奮斗中燃燒青春,繼續創造更偉大的奇跡。
一座島,兩個人,三生不離,王繼才、王仕花在島上奉獻了他們的青春;作別康河,回歸祖國,黃大年在地質宮五樓奉獻了他的青春;草木蔓發,春山可期,三代人在塞罕壩奉獻了自己的青春。《新青年》曾發表過李大釗這樣一段話:“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擁有著無限可能的青春,就是新生代最大的資本,何不把它用于更有意義的事情中去呢?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擁有美好青春的我們更應體會作家切斯特頓對于“世界的問題在哪兒”的回答:“親愛的先生們,在我。”是的,在我,在于千千萬萬個青春的你我,像一簇光擁著另一簇光,讓青春的脈搏更強烈地律動,將生機勃勃的活力泵入復興的征途,無愧于青春,我們無畏啟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