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師學習黃大年事跡心得體會(通用3篇)
關于教師學習黃大年事跡心得體會 篇1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是一代代中國知識分子砥礪前行的價值航標。為人治學的至善境界、至高追求,猶如不滅的火炬,點亮人生之路,燭照民族未來。
在戰略科學家黃大年身上,人們看到這樣一個知識分子的精神“復合體”: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賡續,又有現代學術基因的發揚光大;既有不圖虛名、潛心鉆研的科學精神,又有誨人不倦、愛才育才的大師風骨。他用58載的短暫人生,書寫了什么是奉獻,回答了什么叫擔當,以高超的學術、高尚的品德,筑就一段感人至深的生命歷程,留下一座彌足珍貴的精神富礦。
人生有限,但品格的力量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國家在召喚,我應該回去!”黃大年在海外功成名就之時,毅然放棄優裕生活和優越工作回國效力,把全部精力獻給國家深探事業。在黃大年的人生詞典中,沒有“計較”“得失”等字眼,只有奮斗與奉獻。為了趕超世界一流,他惜時如金、夜以繼日,出差常訂夜航班機,只為不耽誤白天的工作;他身兼數職、手握資金上億的項目,卻從不考慮個人私利;面對榮譽頭銜,他總是推辭——“先把事情做好,名頭不重要”。即便被人議論“不食人間煙火”,也依然淡泊名利、一心為公。“為了理想,我愿做先行者、犧牲者。”黃大年用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實際行動,把對祖國最深沉的愛融入了科研事業。
學海無涯,人不能窮盡所有問題,但可以在不懈求索中不斷抵達更高境界。習記指出,勇立潮頭、引領創新,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品格。在海外工作研究多年、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黃大年,回國后勇挑重擔,帶領團隊義無反顧投身科技創新的競技賽場。從白手起家、填補空白,到趕超先進、跨越極限,黃大年始終憑著一股子創新精神攻堅克難,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創造了非凡業績。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他始終堅守正道、專注干事。抓科研,他只看績效不留面子;用資金,他只認項目不認關系。黃大年的創新歷程啟示人們,唯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堅守、“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執著,科技工作者才能不斷超越自我、勇攀高峰,干一番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事業。
黃大年曾說,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他始終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立德樹人、化育英才。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幫助每一名學生設計成長路徑,為他們修改每一篇論文;他愛生如子、傾注關愛,熱心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關心學生們的思想和生活;他慧眼識才、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和凝聚了一大批創新人才。在學生眼中,黃大年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而是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黃大年深情詮釋了師者本色、學者風范,在人們心中刻下一個大寫的“人”字。
“這是真正的民族英雄”“鐵肩擔起興邦任,歸心不移故土情”……連日來,黃大年的感人事跡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共鳴,帶給人們深深的感動與深沉的思考。人生在世,為了什么、圖個什么?古往今來,無數像黃大年這樣的國之脊梁用生命書寫答案,在歷史的天空上,構成無比璀璨的精神星座,指引著今天的人們崇德向善,把自己的夢想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壯闊奮斗之中,創造更有價值和意義的無悔人生。
關于教師學習黃大年事跡心得體會 篇2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回顧黃大年58歲的生命歷程,對祖國的愛始終是他最深沉的情結。大學畢業,他以“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書寫愛國報國之志;在海外的18年里,他密切關注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在情感上“從未和祖國分開過”;回國后的7年,他更是夜以繼日、忘我工作,成為眾人眼中的“拼命黃郎”,拼搏至生命最后一息。“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這是他人生的寫照,更是他不變的初心。
這是一顆為祖國跳動的赤子之心。記指出,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在黃大年身上,人們可以深刻感知一個知識分子濃厚的家國情懷。作為一個享譽世界的科學家,黃大年深知自己的根之所在——“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我的歸宿在中國”。在他心里,祖國需要就是最高追求,“為國擔當”就是人生信條。從響應國家“千人計劃”的召喚毅然歸來,到帶領幾百名科學家奮力創造多項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再到潛心為祖國培養后繼創新人才……黃大年以身許國、無怨無悔,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之心、強國之志、報國之情,為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這是一顆為中國夢澎湃的奮斗之心。從“海漂”到“海歸”,不只是黃大年個體命運的轉折,也是實現中國夢偉大時代進程的一個折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黃大年自覺把人生理想與國家發展融為一體,“只有在祖國把同樣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滿足”。他洞察中國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的發展大勢,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勇于攀登創新高峰,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傾盡全部心力,作出了突出貢獻。“只要大家努力和堅持,一定能實現強國夢”。黃大年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啟示我們,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個體奮斗的價值才能得到升華,人生才能具有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非凡意義。
無論身在何處,《我愛你,中國》都是黃大年最喜愛的歌。這首歌,唱出了海外赤子的心聲,也訴說著中華兒女的衷腸。歷史不會忘記,從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等,到今天像黃大年這樣的留學歸國人員,或沖破層層阻力回到祖國懷抱,或擺脫利益羈絆甘愿為國奉獻,他們賡續著愛我中華的精神血脈,為了振興中華而矢志奮斗。今天,當中華民族從未如此接近實現復興的夢想,當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海歸潮方興未艾,祖國更加呼喚千萬個黃大年式的優秀人才,人民更加呼喚為夢想頑強拼搏的時代弄潮兒。
“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個黃大年一般的民族脊梁燃燒自己、照亮未來。他們的英名永在,他們的事業長存,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實現中國夢書寫無愧于祖國和人民的輝煌篇章。
關于教師學習黃大年事跡心得體會 篇3
黃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生前擔任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xx年,他從國外回到祖國,成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他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年1月8日,黃大年同志因病不幸去世,年僅58歲。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贊揚黃大年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強調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
我將通過以下幾方面,學習他的偉大精神,指導我砥礪前行,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一、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無論身在何處,黃大年同志始終心系祖國,秉持科技報國理想。“國家在召喚我們,我就應回去!”在他心里,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不變的信條,祖國需要就是最高需要,服務國家就是最好歸宿。心有大我,就不會囿于小我;胸懷至誠,就會選取奉獻擔當。
正因為這樣,黃大年才會毅然放棄國外的高薪豪宅回到祖國,為了科研創新沒日沒夜地埋頭苦干,為了國家的事業奉獻聰明才智,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對祖國的大愛,是黃大年心中最熾熱、最真摯的情感力量,更是他最質樸、最深沉的行動表達。一個人就應怎樣愛國、如何報國,黃大年為我們樹立了價值標桿和光輝榜樣。“不專則不能”“科研需要瘋子,需要拼命”“唯癡迷者成大業”――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用58年的人生證明了這些成功經驗。這兩天媒體的追憶中,他的一句話尤為令人動容:“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堅守崗位,追求夢想、不知疲倦,爭分奪秒、唯恐落后,這是黃大年給人的印象。“把科研當作‘情人’”“每年出差130多天”“經常吃了速效救心丸搞工作”…
這就是黃大年的真實生活寫照,黃大年成就了祖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多處“彎道超車”。7年間,黃大年曾說,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他始終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立德樹人、化育英才。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幫忙每一名學生設計成長路徑,為他們修改每一篇論文;他愛生如子、傾注關愛,熱心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關心學生們的思想和生活;他慧眼識才、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和凝聚了一大批創新人才。在學生眼中,黃大年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權威,而是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黃大年深情詮釋了師者本色、學者風范,在人們心中刻下一個大寫的“人”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