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句誓言一生作答的觀后感心得(精選5篇)
2022一句誓言一生作答的觀后感心得 篇2
紅旗渠精神、扁擔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歸根結底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和使命就是理想和信念。任何職業、任何崗位、任何社會角色都有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教師的初心和使命是教書育人,學生的初心和使命是讀書學習,醫生的初心和使命是治病救人……這些具體的初心和使命匯聚成強大的社會洪流――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20_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開了“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5.2萬人參加會議。會議提出的“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可謂擲地有聲,振聾發聵。150所高校發表的“一流本科教育宣言”令人歡欣鼓舞,但這樣一個關于一流人才培養和一流本科建設的重要會議和宣言僅在“朋友圈”小范圍傳播,社會反響并不強烈,原因很簡單,“以本為本”、“四個回歸”,大家都知道,關鍵是如何做到,從知道到做到有很長的距離。
學習紅旗渠精神就是要學習“知道”與“做到”的統一。“知道”林縣“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的歷史和現實,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知道”與“做到”相統一的核心是初心與使命。初心和使命給了林縣人民“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勇氣、魄力和動力。
“以本為本“、“四個回歸”就是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回歸”一詞的使用令人或多或少地感到一絲無奈,至少說明了高等教育的方向在一段時期里與正確的軌道有所偏離。正確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答案顯而易見,但我們卻沒有做到。很多人會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為理由,高教評價體系、高校排名、學科評級、職稱評審、崗位評聘等等成為“身不由己”的托詞,成為沒有很好的實踐初心和使命的借口。
所以學習紅旗渠精神就是要始終以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針和根本出發點,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以大無畏的氣概,持之以恒的踐行初心和使命。唯有此,我們的方向就不會偏,路就不會彎,高校中專業主義色彩就不會這么濃厚,急功近利的思想就不會成為主流。唯有此,學生抱怨教師上課“味同嚼蠟”就會少一點,學習目標就會更加明確,動力更足;老師抱怨學生“只玩抖音,不好學習”也會少一些,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教學投入會更高,就能促進人才輩出,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的夢想。
教育思想大討論是學校20_年的重點工作之一,討論的目的就是要進一步明晰學校辦學的初心與使命,進一步明晰不同崗位、不同角色的初心和使命,更好的促進教育教學實踐。我們要學習紅旗渠人“誓把山河重安排”的使命與擔當、信心和勇氣,敢于突破既有的格局和模式,積極學校發展難題,以知行合一的態度,大無畏的氣概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攻堅克難,變軌超車,實現高等教育的回歸。
2022一句誓言一生作答的觀后感心得 篇4
6 月 18 日,余慶縣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 99周年紅色歷史專題講座在縣人民大會場舉行。講座由中共遵義市委黨校副校長、遵義市干部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謝以佐主講。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縣委黨校校長劉體華主持。
謝以佐以“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紅色歷史為主題,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里,從紅軍長征、中共的偉大歷史轉折“遵義會議”、長征與遵義會議影響的國內歷史重大事件三個方面,以詳實的文獻史料和幽默風趣的語言,詳細闡述了什么是紅軍長征、為什么要長征,以及遵義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過程和偉大歷史意義,既有歷史的深度,又有現實的溫度,更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教育性。
縣委副書記劉軍,縣人武部部長陳勇才,縣政府黨組成員冷啟富,貴州余慶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徐速,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周忠武等縣領導及相關單位負責人聆聽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