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參觀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新農村建設參觀學習心得體會 篇1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主義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它是一個很理想的境界,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尋,也沒有什么捷徑可走,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
今天跟隨肖港財政所支部組織的考察團,參觀了的孝南區朋興鄉華光、建光、五紅等五個村的新農村建設,一路走來,一路慷慨,讓人歡喜讓人憂。喜的是看到了咱們的基層干部通過辛勤勞作也干出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找到了工作中與兄弟單位之間的差距。憂的是這些差距太大了,簡直是兩重天,有村與村之間的差距,有行業與行業之間的差距,有與兄弟鄉鎮的差距,有直觀的差差距,也有內在的差距。在下步的工作中,要努力改進。
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概括地說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更簡單地說,所謂“新農村”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盡管說只有五句話二十個字或者說十五個字,很精辟,但它包括農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各個層面,包括工業、農業、社會穩定、小城鎮建設、計劃生育各個行業,包括生產、生活、鄰里相處等各個環節等。這些所有的工作都是每一個村干部的職責,只有每個干部盡心盡責干好各自的工作,全村新農村建設的道路會較順利。因此我代表共二村承諾:自覺承擔起在新農村中各自的工作職責,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發揮跑拼爭搶的精神,堅持標準高、要求嚴、作風硬、效果實的工作原則,做大做強種養產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去。
新農村建設參觀學習心得體會 篇2
當前,各地對新農村建設十分重視,特別是上海,更是把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農村建設總體形勢不錯,各級政府決心大,動作快,投資多,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高,效果明顯。前不久剛剛閉幕的中共上海市委八屆九次全會,順利通過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建設的決議》。這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次,上海市委把全會的主題,聚焦為新郊區新農村建設;這也是上海發展中的第一次,上海市委以決議的形式,提出了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的建設目標、推進政策和工作措施。但是,在新農村建設中,部分地區還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重視形式,輕視內容,對農村產業建設支持不夠;重視政府作用,忽視社會力量參與,對調動和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作用不夠;重視硬件建設,忽視軟件建設,對農民的素質教育、法制教育及基層組織建設等關注不夠。
我認為,在下一步新農村建設中,各地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處理好六大關系。
一要處理好“主”和“次”的關系。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政府和農民的作用都很重要,但兩者在建設中地位有所不同,政府起主導作用,農民則是建設的主體。政府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府要根據農民的真實需要,搞好規劃,增加公共投資,提供公共服務,制定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建設,要讓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貼近農民的需要,著重在提高農業效益、改善農村面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上下功夫。要讓農民感受到自己是新農村建設的受益者,是建設的主體,自覺參與規劃制定,積極為改變家鄉面貌貢獻自身力量。從目前新農村建設實踐看,各級政府的決心大、動作快,調集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新農村建設。而對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得不夠,發揮得也不充分,一些農民還處于觀望態度,甚至還有一些等靠要的思想。今后,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處理好政府和農民個人的關系,政府該干什么,農民要做什么,要盡量界定清楚。同時,政府要通過引導作用,千方百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二要處理好“近”和“遠”的關系。新農村建設既有長遠任務,也有近期任務。在實際推進過程中,要根據基本國情和農民的實際需求,制訂出新農村建設的標準和長遠規劃,同時選好切入點,解決好當前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看病貴、養老難、生活環境差等問題。對解決這些問題,要按照規劃,有步驟地展開,不能操之過急,不能超越經濟發展階段,要量力而行。同時,還必須考慮農民長遠發展的需要,從現在起就要謀劃未來農業、農村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如何解決從有到好的問題;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如何解決能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問題;如何建立增加農民收入的長效機制問題;如何提高農民的素質問題;如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等。
三要處理好“城”和“鄉”的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既需要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也需要農業、農村的迅速發展,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互動、互補關系。新農村建設不但不排斥、不阻礙城市化,而且還能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培訓及轉移、收入的增加和消費的提高,去推動城市化。同時,一些農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完全可以發展成為小城鎮,這對促進城市化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農村為了解決城市的吃飯問題、飲水問題,發展工業受到限制,而農業的效益遠遠低于工業,這也可以說是農村為大局所作的貢獻和犧牲。對于農村人口,他們所需要的基本公共產品和服務,政府必須提供,他們賴以生存的產業發展,政府也必須給予必要的支持。否則,在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農民享受不到或很少享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社會結構必然會失衡,現代化進程也可能會被打斷。當然,在新農村建設中,村莊規劃、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發展等方面,可以將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轉移這一因素考慮進去,一方面促進城市化發展,另一方面減少農業人口,使農業成為少數專業農民的主業,逐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四要處理好“表”和“里”的關系。目前,在新農村建設中,重視形象多,偏重于抓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的項目,比如搞道路硬化、墻面白化,這些形象要抓,但更不能忽視那些影響新農村建設質量的關鍵項目,如抓好農業、農村生產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要多出實招,突出重點。新農村建設好比是一輛賽車,而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制度建設則是“四個輪子”,一個也不能少。特別是從新農村建設的動力源上來看,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更不應該被忽視,它是開展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應該將其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各級政府的支持力度,幫助農民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
五要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新農村建設不搞試點不行,光搞試點不推廣也不行,因為新農村建設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完成,所以等試點全部搞好再推廣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開展新農村建設一定要將試點建設和推廣工作結合起來,做到以點帶面。從目前新農村建設進展的情況看,全國各地,包括我們上海,十分重視試點工作,在示范試點鎮、村開展新農村建設支持力度大、進展快,路電水氣、通訊、廣播電視、學校、衛生所等改造建設效果非常明顯。但是,示范試點的經驗如何向面上推廣,如何在搞好規劃的基礎上籌集必要的資金,向示范試點以外的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讓廣大農民都能享受到最必要的公共產品供給和服務,政府在這方面考慮的還不夠。在農村建設中搞示范試點,讓一部分農民優先享受到公共產品服務的“陽光”,是在現階段根據國情做出的必要選擇,但是,當試點取得一定的成功經驗后,應盡快組織力量向農村各地推廣,使試點之外的農民也能盡快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
六要處理好“上”和“下”的關系。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產品的供給、產業能力建設、體制改革和基層民主建設等都有明顯的層次性,作為地方政府,市、區、鎮也應根據權力分配和財力承擔相應的責任。比如一些大型工程和項目,牽涉面廣,需要資金多,市政府應予以承擔,而在區域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救災、扶貧等方面,市政府要協調區、鎮,制定政策,明確各級職責,明確資金來源,防止上級喊口號,下級等政策,“眼睛向上”,依賴上級政府的思想。
新農村建設參觀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建設新農村關鍵要靠“新農民”,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想把一項事業干好,不能靠天,不能靠地,更不能靠別人幫助,關鍵還是靠自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這個道理。
提到農民這個詞大家都會聯想到,農民的文化知識、綜合素質、經濟收入等方面水平不高,其實不然。通過工作關系認識了一位與眾不同的農民老程,他皮膚黝黑,操著一口濃重的家鄉話,但說話辦事卻流漏出智慧和勇氣,一接觸才知道,他是一位“新農民”。老程在鄒城也是頗具影響力的,關于他的故事在社會上一直在流傳著。80年代初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取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待遇高、任務輕的機關工作,但他不滿足一份豐厚的收入,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放棄穩定的工作,回到家鄉創業。人們都說他是從鄉下來到城里,又從城里回到了鄉下,老程現在經營著兩個企業,一個是有機水果種植,另一個是工藝品的生意,兩個毫無關連的產業硬是讓他玩出了名堂。有機水果種植方面,黃金梨、蘋果梨都成為了市場上熱銷的產品,剛剛在全國有機水果種植表彰會上拿到金獎的玻璃梨,更是轟動全國,成為真正的“黃金梨”。玻璃梨是在梨還沒成熟前,用玻璃瓶子套上,成熟后梨充滿了整個瓶子,把瓶口封好,玻璃梨可以保存幾十年,它既是食品又是工藝品。
老程靠創造性的農業種植生產,使自己的收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并明顯超越了身邊的人。
老程的故事讓我很受啟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就要靠千萬個老程這樣的“新農民”嗎?我問老程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稱的上“新農民”?他說:“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夠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人是新農民。”
新農村需要高素質的新農民。新農民既是新農村的建設者,又是新農村的受益者。建設新農村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民心工程,是為了讓農民真正享受現代文明的生活。新農村要發展現代化農業,現代農業包含著很多科學知識,靠現有的農民來完成這項任務很難。一位科學家說:“未來的農業,不僅是體力勞動,更是腦力勞動。”所以建設新農村需要發展現代農業,而現代農業是要靠老程這樣的“新農民”來實施,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
目前我國農民科學素養水平較為低下,尤其是職業技能缺乏,在農村4.97億的勞動力中,受過職業技術培訓的不足5%,受到技能培訓的僅為1%,由此造成農村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的匱乏,使“新農村”問題的解決成了無米之炊。
如何造就“新農民”。建設新農村,為的是農民,靠的也是農民,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提高基層人民素質迫在眉睫。因而,我認為應該作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造就新農民,應著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我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大量低素質人口集中在農村,直接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與此同時,我國農業技術人員也比較缺乏。這顯然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因此必須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同時針對農技人員嚴重短缺的現狀,實施和推行農村科技特派員駐村制度,使科技人員長期蹲點服務,面對面、手把手地教農民種、養技術,傳授和普及科學知識。
二、培養造就新農民,應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當前廣大農民對在致富和提高生產技能的教育培訓具有強烈要求,他們對職業教育需求的焦點,還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對投資少、見效快、易掌握的實用技術比較看重。所以培養新農民必須大力實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通過教育培訓,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武裝農民,使現代化農業新技術迅速滲透和擴散到農業生產中去,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還應使農民掌握1-2項相關職業技能,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能力和水平。
三、培養造就新農民,應創新農村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是培養新型農民的平臺和主渠道。培養造就新型農民,應從培養和供應建設新農村所需要的各類實用專業技術入手,創新職業技術教育。現代農業已不是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而是“農、工、貿”結合,注重適應農民對工業、運輸業、建筑業、餐飲服務業等不同規格人才的需求,增加教學內容的寬度,確定相應教學內容,逐步引導農民在非農產業的就業中,向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拓寬就業致富的新路徑,滿足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需要。
四、培養造就新農民,應加快農村帶頭人的培養。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能人治村的事例在我國已數見不鮮,我們應充分利用優勢,讓更多的能人脫穎而出。加強對農村干部的教育培訓,上級組織部門應針對鄉村干部開設輔導培訓班,把領導干部中一些好的作風、方法進行推廣,批評不好的風氣,讓農村領導干部真正有雙強能力,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不搞面子工程要搞民心工程,一切為了群眾,心里裝著群眾,處處想著群眾,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建設新農村需要這樣的帶頭人。
為了使我國走向繁榮富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務之急,而新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生力軍,所以培養造就新農民是重中之重,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