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師德規范心得體會(通用3篇)
學習師德規范心得體會 篇1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能力的培養者,更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引導者。育人的重大責任就落在了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肩上。這次培訓我重點學習了《師德與師愛》這一內容,讓我受益匪淺。
前教育部部長周濟曾在全國師德論壇上提出:“師德師教師最主要的素質,是教師之靈魂。教師的理想信念、師德、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師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書。”作為當代教師,為了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愛崗敬業,以德育人。
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從點滴做起,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我知道這道理做教師的都明白,但真正做到就不是那么的簡單了。我深知,只有這樣的愛才是教育學生的基礎,學生才會慢慢體會到。另外,愛要有原則,我對學生始終堅持嚴格、平等,嚴慈相濟,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做人都毫不松懈。并且課下耐心輔導有困難的學生,經常查閱資料,上網搜一搜好的教育成功案例。因為我想做一名優秀的,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所以我要學會用無私的愛照亮孩子的心靈。
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教師每個人的自我修養。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須自己先受教育,可見,為人師表必先修養鍛煉自己的品德,才能成為學生的表率。每次學習和培訓,都讓我收獲頗多,也有所感悟:今天的學生應該如何去教育?我們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該如何提升自己?我想,首先要有高尚的師德和師愛;二要樹立較強的科研意識,要有刻苦鉆研教學藝術的精神,善于反思,敢于探索。三要不斷學習,努力去提高自己全方面的能力,做好教書育人的偉大事業。
總而言之,通過本次遠程培訓中《師德與師愛》的學習,我認識到加強師德修養對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推動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會不斷提高對教師道德的再認識,規范自己的行為,隨著時代的前進,不斷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為人師表。
學習師德規范心得體會 篇2
作為教師,都愿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學生,學生也愿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師。所以,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學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師,本身就應當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學生在學校里學習,既受同學的影響也受教師的影響,而主要是受教師的影響、學生愿意接近的教師,比學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要大。
由此可知,作為教師,你要把學生培養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學生成為有道德的人,就要讓學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對學生施加大的影響。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為有道德的人。
學識只能滿足學生一時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動學生內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這力量才是長久的,它將影響學生的一生,是學生未來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對學生一生的影響來講,學識、權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遠不如道德重要。一個教師當已失去對學生構成影響的所有因素,其在學生心目中的真實情感才會真實地顯露出來,對其師德師風的評價才最可信。就這一點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師職業才可以用“蠟燭”來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心得體會《關于師德師風學習的體會》。這也正是這個職業的崇高之處。
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告誡教師:一是即使只當了一天的教師,對學生也要負責任。既然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過”的古訓。二是當學生有了成績或成了氣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學生的“光”。三是當學生犯了錯,應主動承擔起“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之責任。做到了這三條,才是理解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真正的含義,也才算具有師德。
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其中一個共性的要求就是,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的人在單位里、家庭中或是社會上碰到什么不順心的事,都不能把這種事所造成的不良情緒轉移到你服務的對象上。你的錢包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偷了,你昨晚同家人吵架了,或者你的職稱職務沒有順利提升,由此產生了氣憤、懊惱、悲傷和煩躁,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當教師站在講臺上,面對學生時,你的角色就要轉移到教師這里來,而不能停留在馬路、家庭和領導者那里。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這應是師德和職業道德中比較高的要求,是一種境界。達到了這一境界,其師德二字之后才配得上加“高尚”二字。
良好的師德師風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約束的基礎上,也需要廣大教師提高自律意識,自覺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習慣,在學生中樹立起良好的師德師風。
學習師德規范心得體會 篇3
我是一名從教二十七年的教師,在平凡的三尺講臺上,從一個天真活潑、充滿理想的花季少女到如今的兩鬢染霜,這二十多載春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教育觀念經歷了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教學方法也由“教師的主導地位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轉化;課堂氣氛從呆板的“一言談”到現今的“多言談”,即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大膽置疑、討論,到生動的課堂情境的改變。這種變化極大的提高了教師勞動的復雜程度和創造性,更加和時代的需要相適應,通過二十多年的教學工作和此次新師德規范學習,我明白了:要成為一名好老師,有效教師,應該這樣做。
一、愛崗敬業,樂于奉獻。
愛崗敬業,這是師德的基礎,愛崗敬業是使所有其它素質成為可能的特征。教師只有愛崗敬業,才會自覺地忠誠教育事業。使平凡復雜的日復一日的教育教學工作變得更有樂趣,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甘為人梯,樂于奉獻,才會認真地備、講、改、輔,對日常工作的每一件事去認真做、關心集體不得過且過,不敷衍塞責,維護學校榮譽,敬業精神還驅動著教師不斷探求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管理班級的方法、使教師朝著成為名師、學者、專家的目標不斷邁進。
二、要關愛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名言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擁有無限的熱情,一個人幾乎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學會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給予鼓勵、幫助,激發他們的自信心。當學生們犯錯誤時,不諷刺挖苦學生,要認真幫他們查找問題,改進不足,用他們的長處去克服自己的短處;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附下身去聽孩子說話,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心里、特點和具有的才能、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教育、激勵、幫助,使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享受到老師的關注,班級體的溫暖。堅決杜絕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三、終身學習,學而不厭。
現代社會是需要終身學習的社會,教師的職業又是特別需要學習的職業,持續不斷的學習是教師工作與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今社會知識迅速更新,信息高度發達,一次性的學校學習適應不了發展變化的現實,滿足不了實際工作的需要,所以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首先,學習是勝任教學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第二,學習是社會和教育事業發展進步的需要,知識的更新,課程的變革,教育對象的變化,教學手段的日趨豐富,都要求教師不斷學習。第三,終身學習是教育人的需要,只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各種信息渠道學、引千道清泉,澆灌出一路花香。
以上幾點,是我對自己在師德方面的簡要剖析,這也是我在多年工作和實踐中的一些領悟。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這是我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讓我們大家共同來維護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