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師道:為師亦有道感悟(精選3篇)
學習師道:為師亦有道感悟 篇1
今年我有幸拜讀了 《師道,為師亦有道》,里面的文章都是一線教師自己寫的,在這些文字的背后,是一群具有教育理想的人,他們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求教育的本質,力求自己遵循教育規律,兒童成長的規律——這就是為師之道。道即規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規律。而不是評職稱,拼分數,或者獲得什么職務和獎勵。
回望如今的教育教學充滿著太多的急功近利,充斥著大多不安定的因素。在這個快餐文化的影響下,最最可憐的要數那些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他們還不具備判斷、甄別的能力就被家庭、社會填得太滿太滿。俗話說“滿招損”啊!家長等不及,社會等不及,于是孩子的成長也就等不及,不豐滿、不鮮活起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缺乏真誠、善良……那些漸行漸遠的優良品質成了永遠的傷痛。我們在呼吁也在吶喊“救救孩子”,還原孩子真實、有趣、自由的成長空間,不要做污染教育教學環境的“罪人”。
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贊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著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跟學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為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如何探索生活而培養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
我們往往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歸咎于教育制度和專業培養模式,然而大多空閑的時候,我們思考的車輪依然伏在慣性的導軌上。更多的時候,在想著今天學生該交給我什么書面作業,字跡是否工整認真。我們幾乎沒有想到我們該教給學生什么,和學生一起做什么。是帶領他們到閱覽室,還是去游泳池?籃球館或許更好?我們很少揣摩學生的心思,他們今天是想學習高雅的舞蹈、悠揚的二胡,還是自由飛翔般的水上運動……
其實,教育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難。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人”。同樣的,教師呢,作為活在孩子中間的成年人,和學生一起面對世界,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為目的,要努力把舞臺還給學生。先學后教這種模式,課堂不喧囂很寧靜,學生能夠沉下心來,靜悄悄地學,靜悄悄地思,只有心與課堂環境都靜,學生才能學得進去,學得扎實。當自學指導中的問題提出后,學生能自學會的,教師就不要講,不要急于給出答案,但是遇到學生通過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還是要講。比如:在講線段時,讓學生認識線段都有哪些特點,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么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現什么是他們的專長。老師要講,但忌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打開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牢記不要把課堂當成教師一個人表演的舞臺,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每節課要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質疑的精神。學生回答問題偏離軌道時,要果斷地將其引回主題。
鑒于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一線教師能從真正意義上對學生放手,為學生的發展撐起一片廣闊的藍天。
他們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吧。
學習師道:為師亦有道感悟 篇2
暑假期間,教委辦分發了《師道, 為師亦有道》這本書,安排我們拜讀,我感到很幸運。讀完之后,感觸也很深。這 雖然是一本其貌不揚的書,但卻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暢銷的讀物之一,也許你只需要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把它讀完,但它傳遞給你的理念卻讓你掩卷深思 , 它教會我們獨立思考 , 且思且行 , 不斷認識自己 , 認識教師這個職業, 教育學生成為一個智慧有加、人格健全的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的品質的人,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
或許有人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寫的不就是老師嗎?很傷感,很凄涼啊!是的,辛苦勞累,嘔心瀝血,正是教師職業的特點。一堂堂人生課,教師循循誘導,諄諄教誨;一冊冊作業簿,教師要輕輕展開,細細品評;一個個疑問,教師苦苦思索,耐心解答……教師之苦在于勞心。但是,教師職業又可以作另外的詮釋。年輕的教育家袁衛星老師說:“對于幸福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師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它應當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應當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 ” 有一句歌詞唱的好:“平平淡淡才最真!”我認為我們教師要以關懷學生的幸福為原則。幸福有多遠,我們為師者要像對待一個人一樣的給予學生幸福,給予學生幸福從被愛、接納、欣賞開始,讓學生感受到師者的愛,接納學生的個體差異,欣賞學生的個性。
有人說,做為一名教師是無尚光榮的,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因為我們面對的不只是一名學生,而是他的整個家庭、你要操心的不只是他們的學習,還有他們的精神。于是,我們就在這樣一種平凡與平淡中用自己的良心去付出,實實在在、默默無聞、不求索取 —— 這,有誰說不是一種高尚的奉獻呢?沒有奉獻,何來愛的回報?就是這種平靜的奉獻,這種源自良心的付出讓我們活得更加充實,更加幸福!
教師這個職業雖是平淡的,但有真情在,是幸福的。作為一個普通教師,面對的是天真無邪學生,只要你拿出真心對待他們,他們就會認為你是一個好老師。在年復一年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把滿腔的熱情和真摯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了學生,將他們送到了理想的彼岸,使他們在浩瀚的大洋中馳騁。學生們是一定不會忘記這份情感的,無論在學校里,還是今后走上社會,都會一直表達著這份敬意。公式定理可能已經淡忘,但師生之間培養起來的那份情誼卻永遠難以忘記。當 每天清晨,迎著那一路的風景,走進熟悉的校園時,孩子們的聲聲真情問候便會縈繞在我的耳際;課堂上,看那踴躍舉起的小手,聽那生生交流,感受學生智慧的魅力;下課了,他們會像一只快樂的小鳥,飛到你的面前,快活地說:“老師,我能去辦公室給你倒水。”每逢佳節,一張張飽含深情的賀卡紛紛而至,一聲聲溫馨祝福久久回蕩在我的耳際:“老師節日快樂!”……聽著孩子們的真情話語,溫暖溢滿全身, 這時,我們就會感覺到做一輩子教師,是多么幸福啊! 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詩人臧克家說:“一個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靈永遠活潑如清泉;一個用心靈溫暖別人的人,他自己的心必然感到溫暖。”尊重、信任、關愛、寬容、賞識每一位學生,播撒愛的陽光,收獲被愛的幸福,在平淡中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教師職業的幸福。 幸福,離我們很遠;但幸福,又離我們很近。 我們要感激學生使自己擁有了第二個青春,促進了自己生命意義的升華。教師應該慶幸,在教育中享受著生命,和學生一起成長,采摘到了一路的幸福體驗。幸福應成為我們教師追求的重要目標。
總之,為師亦有道,根本在于尊重生命,以生為本,讓學生都能在在快樂中學習、健康成長,我想是我們心中最美的愿望!
學習師道:為師亦有道感悟 篇3
暑假,認真學習了馬朝宏老師主編的《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收錄了《中國教師報》“新觀察”版發表的一線教師所撰寫的評論和教學隨筆。所收錄文章雖歷時六年,但仔細體會發現這些文章都倡導和追求一個信念,那就是:尊重生命、以生為本。 正像這本書在序言中說: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尊重生命以生為本”就是在 “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下,強調教師要心系學生,把學生的事情、利益,尤其是學生的成長發展時刻放在心上,努力引導、培養學生,竭力關愛、服務學生。
一、充分尊重,信任學生
“以人為本”理念,要求把學生當作有思想、有感情、有權利、有尊嚴、正在成長中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對學生應多有信任、理解和寬容,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師生關系。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學生呢?
(一)教師要平等友好地對待學生,教師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家長式的作風對學生發號施令,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要耐心地聽取他們的意見,有時甚至是錯誤的意見。
(二)教師要由衷的信任學生,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信任是培養學生自尊心的一個原則,當然,信任不等于放縱。
(三)教師要善于自我克制,特別是在盛怒和暴躁的情緒下,要沉著、冷靜,不能意氣用事,更不能遷怒于學生。
二、全面了解,關愛學生
要做到以生為本,全面促進學生成長發展,還得要全面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文化成績,而不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只關注自己的課堂,而不關注學生的課外;只關注學生對自己如何,而不關注學生對他人怎樣;教師教書育人,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育人為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盡心盡職,服務學生
安心本職工作,做好本職工作,這是各行各業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作為“塑造靈魂”的教師更應如此。在倡導以人為本的今天,教師更要心系學生、服務學生,要有誨人不倦、無私奉獻的精神,努力提高職業道德。
四、堅持依法教育學生
教師教育學生的行為、舉止、內容、權益等不得與國家各種法律相沖突、相違背。然而在強調依法治國的今天,一部分教師的法律意識卻很淡薄,甚至知法犯法。在這些教師面前,學生最基本的一些權益,如受教育權、人格權、人身權等都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何談得上以生為本、全面發展學生? 所以遵守師道就要就要尊重學生人格,不侮辱學生,不體罰變相體罰學生;遵守師道就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究、去質疑甚至去異想天開;遵守師道就要要大教育胸懷,關注一切學生,關注學生的一切(學習成績、身體健康、心里健康、道德養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