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冬殘奧會閉幕心得感想(通用3篇)
觀冬殘奧會閉幕心得感想 篇1
“一起來,一起向未來。”
20__年2月4日,農歷正月初四晚八點,北京冬奧會以二十四節氣作為倒計時,冬奧會在一片片歡呼聲中終于拉開序幕。
當開場曲響起,我國少數民族人民用他們的激情洋溢將整個跑道點燃。現場,再次響起了北京20__年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思緒紛飛。
中國是敢于挑戰的國家。虎象征著勇氣、力量和成功,與北京冬奧完美契合。中國一首冬奧主題歌曲《點亮夢》讓奧林匹克精神傳遍寰宇。讓世界領略中國的敢于挑戰,勇于挑戰的氣魄。也讓此次冰雪之約成為各國運動員為之拼搏的最高競技場,為本就喜慶的新年又平添了一份“儀式感”中國在世界上又多了一個“勇于挑戰”的代名詞。
中國是承古萌新的國家,我們在二十四節氣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流傳千年而依舊有強大生命力。從開幕式上,人們看到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場景,也看到了時刻捕捉運動員精彩瞬間的高科技攝像機。在堅持傳統特色文化的同時,中國也非常積極的探索著、創新著、讓中國在世界上位居前列!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用奧運會向世界闡明了“更團結”的含義,讓某些西方政客抨擊中國冬奧會,并且揚言“不派本國運動員參加此次冬奧”的混亂場面成為了國際笑話;各國代表團走入運動場時中國人民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更是向世界顯示了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
北京冬奧讓世人見證了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虎年立春喜迎中國盛會,奧運五環重回中華古都!北京冬奧讓世人共享這美好盛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北京冬奧讓世人更加熱愛冰雪運動,讓運動更加“可感”。
在體育賽場,為最高獎項拼搏與和平共處,互相尊重并不矛盾。賽場之外,各國深入理解。中國正追求的是人類愛好和平,謀求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冬奧盛會,讓世界共享榮光,讓世界一起來,一起向未來!
觀冬殘奧會閉幕心得感想 篇2
也不知道為什么,當我拿起筆的時候會突然想到寫雨。前一秒還想著自己 要寫一篇小說。
這也許就和我的寫作一樣吧,從來不自己固定的格式,常常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也許心里面明明想要寫一篇散文 ,可寫出來的東西卻連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
我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怪人。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是討厭雨的,尤其是這幾天連連的大雨,滴答的水聲讓我覺得有些倦了、膩了。可奇怪的是,陰雨過后,在這安靜的夜空 下,突然莫名的涌出一絲想念 。開始懷念雨滴輕打在我臉上的愜意。冰冰涼涼,像是在盛夏呷一口涼茶,香徹心扉。
哦!原來我討厭的并不是雨本身,而是被雨左右的思想。
轟隆隆的雷陣雨是最霸道的。每次出場都伴隨著電閃雷鳴,刺耳的雷聲好像要把整個世界 都炸開一樣。難怪電影 導演向來忠愛這樣的磅礴大雨,隨便一個悶雷就可以將無數的英雄豪杰湮沒,這樣的出場也未免太驚天動地,太過張揚。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最柔情的雨非它莫屬。雖沒有張揚的個性 和豪華的派場,但那纏綿悱惻的茸茸細雨更另人著迷。想待字閨中的小家碧玉,溫柔卻不做作,連朱自清也稱它“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賦予了它女人 的柔美。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場愛情 故事 ,或凄美,或纏綿,平凡 而有不失韻味。但我最喜歡的并不是它的柔情似水,而是它的淡定 。點點滴滴,打不濕衣裳,卻沁人心脾。就像一個人在廣袤的草原上盡情地奔跑,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想,沒有濕漉漉的不舒服,只有淡淡的青草香,混著露水的雨滴讓我平靜 ,帶走我所有的不安與煩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李清照筆下的梧桐雨透著淡淡的憂傷 ,點點滴滴,沁入人心。她的怨,她的哀,怎能用一個“愁”字了得?所以她向秋雨訴她的哀,道她的痛。而秋雨向來是最善解人意的,千百年來,它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聆聽了多少喜怒哀樂,凝聚著幾千年的靈氣,它是最獨特有味的,也是最有詩意的。
我喜歡雨滴落在我臉上冰涼的感覺,若隱若現的悲傷 很是唯美,更像是一種藝術 。此刻,我盼望著下一場傾盆大雨,可以痛痛快快淋一場,我可以站在雨里大聲地說:“It rains dogs and cuts!”
那些郁結在心底已久的悲楚化作一團力量,順著風,駕著云,完完全全地融進雨水里,讓它隨風漂流下一個起點。
我想,雨滴從離開 云朵的那天開始就注定 了要漂流,被風帶到一個連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在陌生的環境 又重復地凝結、下落,然后繼續流浪……
或許為了不那么悲傷,所以不得不選擇 遺忘 。它不能拋棄 自己的使命,所以只能攜帶苦澀,掩埋悲傷。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觀冬殘奧會閉幕心得感想 篇3
走上教師這個崗位已經20多年了。“老將出馬,一個頂倆”于是,想當然的,憑著老經驗認真上著每一堂課,仔細地批改著每份學生作業。慢慢地發現,數學書里有許多新內容,憑著老經驗沒法上好了,即使是用以前的“老經驗”完成教學,學生也越來越排斥……當書教的越來越疲憊時,當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時,當信息時代日新月異時,我們這批老教師就迫切需要集思廣益,專家的引領,同仁的幫助,以助我們突破瓶頸,轉換觀念。這些都需要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以學習改變自己,以學習提升自己,以學習來充實自己。于是,我也積極的加入到校本學習中。
20xx年秋學期,“首席制主題式”教研活動,在我校如火如荼開展起來。全校教師踴躍參加,積極主動為教研活動獻策獻力。在這一系列活動中,雖感覺很忙,對于能力有限的我來說,有時甚至是手忙腳亂,但是經過之后仔細回味,感覺到的是甜,一種成長的美感,一種力量的轉化,一種充實的喜悅。可以說是“我參與,我充實。”
每堂教科學研討課,我積極參與:或認真聽,仔細記;或認真選材,共同準備;或深入淺出,找不足,說反思。每一份材料,細心研磨,認真準備,在教學中多次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兩個學期校本學習的時間結束了,我由衷覺得時間沒白花,我受益匪淺。在此次中心組研討學習中,每一個年級組的中心發言人講座都很精彩,在佩服講座老師博學深思精神的同時,我更關注講座的內容。對我來說,講座中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
一、轉變思想觀念。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家長逐漸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為孩子選擇優質教育,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了絕大多數家長的共識。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要轉變思想觀念,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式,跟上時代的發展,不在單純做知識方面的權威,將書本上的知識原原本本教給學生,而應當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做一個能適應社會、學生喜歡、家長信任的教師。
二、加強學習
孩子喜歡、家長信任的老師,這需要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并時刻保持那一桶水是活水,是流動的水。在校本學習中,我能多方面學習,取長補短,武裝自己。過去不代表未來,要轉變觀念靠的是學習,不斷地學習,以學習來改變自己,以學習來充實自己。本次校本培訓,我更強地意識到了自己知識的淺薄。如,尹文老師的教研課在開課前的說課時的新鮮的備課理念,凡榮老師課堂上的大師風范,課后反思中的自我剖析時的高度,薛興峰老師的沉著冷靜,陳偉艷老師的扎實……在這些年輕小專家們面前我多像一只井底之蛙,什么教科研,什么新的備課理念,我都覺得很新鮮,我有了一種很強的危機感,所以學習迫在眉睫!只有這樣才能使危機有轉機,所謂“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于是,我盡量讓自己靜下心來讀書,在學校給我們訂的教育教育雜志里,我學習了許多先進的理論知識,同時學習到了很多同仁們的教學經驗,慢慢的,我學著把自己學到的運用于平時的教學中,一點一點的實踐著,我就像是一個在沙漠中行走的人,看到了綠洲,那份驚喜無語言表。
三、學會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波斯納也說過:“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在以前的工作中,我雖然有過反思,但從來沒有很認真地正規地把它當成一項工作去執行,只是在頭腦里想想就過了。本學期,在教學中位數時,我在完成教學任務后,總覺得語猶未盡,課堂上還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課后,我有反復專研教材,又和年級組老師們討論,還上網多次查找資料,學習專家們的心得體會,觀看名師們上課實錄……慢慢的也發現,自己在教學時的那些不足,以及怎樣改正,于是,又在同年級的其他班試上了一次,徹底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活”起來,把以教師為主的“一言堂”變為學生積極參與的“多言堂”。全面把握新教材的特點。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更深入的進入到教材中去,去“感悟”和“品味”教材的內容,通過教師的“引”和“導”能力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教學效果很好。我明,白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而且必須要時時學會總結反思,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總之,通過校本培訓的學習收獲很大,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機會,使我們的教師能夠盡快提高自身能力,投入到教育教學當中,在教育這個崗位上有更高的突破。老教師也要用上全新教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