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大三學習心得體會_大學大三個人總結(精選3篇)
大學生大三學習心得體會_大學大三個人總結 篇1
回望已逝的三年大學光陰,不禁感慨萬千。進入大三,課程主要是專業課了,看到有同學們平時照樣還是去上課,但基本上是想學的就來上課,不想學的有的就放棄了,我知道他們并不是不愛學習,只是對專業不感興趣,又不知道怎么辦而很迷茫所以靠上網來打發時間。看見學風日下,班委也作出過努力,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很多時候不像小孩子那樣容易管,只能勸說,但這樣收效甚微。至于考試就基本沒什么意義了,不是對所學知識的真正考驗,很讓人痛心,所以我也不那么看重分數,而是平時到底學了多少。平時上課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老師沒有激情,對現實感覺很無奈的樣子。但我周圍還是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榜樣,學習上他們很努力,動手能力很強,經常拿獎學金,生活中熱情洋溢,工作中綜合素質很高。
現在,大三已經過半了,雖說大學還有一年多,但實際大四都忙著找工作考研,大學的學習階段算是結束了,回想這三年所學的仿佛學了很多,仿佛又什么也沒學。說起能力有時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想想自己今后的工作又有什么能力去勝任,這一點自己很擔心。但是我知道我不能缺乏自信,同時我要知道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承認自己的不足。
三年的大學生活,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三年的時光收獲匪淺。在感受校園清新氣息的同時,接觸了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和老師,在每個人身上,學到了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對于涉世不深的我來說,這些都是寶貴的經歷。從進大學校門第一天起,父母就對我說,大學是通向社會的必經之路,是為以后安身立命的重要階段。這句話我一直銘記于心。在回顧走過的這三年,發現自己在許多方面有了進步,同時許多方面也有待改進。
在學習上沒有高中時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每次臨近期末考的時候,考前一周臨時抱下佛腳,算是順利通過。自己也知道不能一直這樣,必須改變,必須努力地充實自己,花精力花時間在課外閱讀上,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開闊視野。在課堂上,雖然不必要像高中那會那樣全神貫注,但也不能經常走神,思想開小差。在這一點上,我自認做的不好。時常會被乏味的課堂氣氛弄的困意大發。俗話說“有付出才有收獲,天上不會掉餡餅的”-----事前必然經歷過許許多多的努力,所以想在畢業之后收獲更多,在大學期間就要付出更多!
在生活上,崇尚樸實質樸的生活作風。在大學期間,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從來沒有無故夜不歸宿。平時比較平易近人,對人態度友好,與同學和朋友的相處融洽。我一直相信,生活源于堅韌的信念。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才能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和挫折。因此,個人的生活獨立性和自理能力比較強,很多事情都力求自己解決,盡量不讓別人幫忙。但是同學們如果有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很樂意為大家服務的。
日常工作中我為人隨和,誠實,性格堅毅是我的優點。只要決定去做一件事,必定會認真的去完成。從來都不喜歡和一些虛偽的人交往,雖然不能改變別人,但可以時常勉勵自己堅持原則,為人誠實守信。時刻以一名優秀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對自己所做的事定期進行總結,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
時間是稍縱即逝的,有機會去實現自己價值的時候,盡量使自己活得更充實、更有意義,付出是顯見的,收獲總是潛見的,但是只要肯去為目標奮斗,收獲絕對遠遠大于付出!在這里,對自己也再次做了一次總結,告訴自己要抓住大學的尾巴,充分掌握大學最后一年多的時光!
大學生大三學習心得體會_大學大三個人總結 篇2
元旦的起源
元旦,也被稱為“公歷新年”,是指現行公歷的1月1日。但在1911年之前,“元旦”即是今天的“春節”,也就是農歷新年。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如美國、英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中國臺灣、日本、韓國等。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加坡均作為法定假日休假一天,日本休假六天,從年前的12月29日一直到第二年的1月3日。習俗方面,“元旦”主要以各種方式互相祝福,賀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名稱來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發展起源
元旦起源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泛濫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伺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便是元旦的由來。
中國元旦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
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西方元旦西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把這一天定為西歷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雙面神“Janus”,這位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后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原本以為教皇把耶穌誕生年作為公元元年,公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穌有關聯,事實并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__教,還應該是12月25日圣誕日為過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沒有圣誕隆重。
歷史演變元旦一詞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而“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在《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習俗文化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
現代中國的元旦,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將當日前或后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
大學生大三學習心得體會_大學大三個人總結 篇3
在過去的一個星期里,我們完成了砌筑工程的實訓,在實訓當中我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砌筑的方法、工藝,更好的與理論相結合。
實訓內容:
二四墻(即指寬度為240mm的墻),三七墻(即指寬度為370mm的墻),大放腳(是指從基礎墻斷面上看單邊或兩邊階梯型的放出部分),三七柱(帶一二墻),四九柱(帶二四墻),五零柱。
實訓目的:
培養動手能力,將理論聯系實際,使我們了解工程中砌筑工程的基本內涵、基本作用及目的、基本操作流程。
工藝流程:建筑工程測量實訓報告基層清理→找平→排磚→立皮數桿→掛線→砌筑磚墻→驗收
一、 基層清理
砌筑前將基層表面的灰砂、泥土、雜物等清掃干凈,找到軸線。
二、 找平
砌筑前應將基層凹凸出進行處理,以保證基層平面平整。
三、 排磚
按砌筑方案選定組砌形式,在砌筑部位上干磚試擺。
四、 立皮數桿
在砌筑中一層即為一皮,皮數的作用就是控制一皮與一皮之間是否標準,保證灰縫厚度以及豎向的變化。
五、 掛線
在每一皮砌筑時,首先要掛線,以保證砌筑的水平程度。
砌筑內容:
一、 二四墻
首先將基層清理,然后進行排磚,組砌方法為一順一丁,砌筑第三層時流出龍骨眼,每三層設置馬牙槎并向內收6公分,第五層鋪設鋼筋,砌筑磚墻時應保持一瓦刀灰漿砌一塊磚,內外搭接,上下錯縫,接槎牢固,橫平豎直,灰漿飽滿。(見下圖)
二、 三七墻
砌筑方法與二四墻大同小異。(見下圖)
三、 大放腳
砌筑時墻體外沿都按水平線將砌塊順砌擺放,每砌筑兩皮磚向內收6公分,砌筑兩層用靠尺檢查墻體是否垂直、水平,大放腳的轉角處應按規定放七分頭,其數量為一磚半厚墻放四塊,依此類推。(見下圖)
四、 柱的砌筑
清理基層,擺磚。柱子必須選用比較完好的砌塊砌筑,磚柱的灰縫要求與磚墻相同,成排磚柱應拉通線砌筑,真有易于正確的控制皮數、高低及進出一致。磚柱不用留出腳手架孔。柱與隔墻如果不是同時進行砌筑時,可與柱中引出直槎,并與柱的灰縫中預埋拉結筋,每道不少于兩根。(見下圖)
總結:
通過了近一星期的砌筑實訓,我獲得了一定的現場砌筑技術,更加鞏固了關于砌筑的一些理論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