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導游心得體會(通用7篇)
衡山導游心得體會 篇1
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我在這個國慶長假中,真正領略了五岳中一員的美景——衡山。
衡山可謂是四季美如畫,春天,春花遍山都是,是踏青的不二之選。夏天霧氣繚繞,雖不如黃山那樣濃密,但已以令人降溫了,秋天更是美不勝收。冬天下雪時,可以在山頂向遠處眺望,一片雪白。
初到衡山,首先映入眼簾的肯定是站在路兩旁的松柏了,就像一排戰士挺立在山間,保護著來來往往的行人。
跟隨著“戰士”的腳步,向遠處望去,“天哪!金黃色的長廊!”我大叫一聲,這場面真是太壯觀了。慢慢地跟著“戰士”走,來到了峰巒雄偉的祝融峰,自古有“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之寺之深”,“水簾洞之奇”被稱為南岳四絕,祝融峰是最高的山峰,這里給我感覺很潮濕,怪不得有那么大的霧,我在那用我自己帶的望遠鏡向山下觀望,一片霧的'海洋,恨不得跳下去游個泳,透過霧的縫隙,山下一片金黃一片翠綠,配上大地的土黃,形成一張巨大的世界地圖,壯觀極了!
光陰似箭,一眨眼就要下山了,帶著一張張照片和滿腦子的回憶,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衡山。
衡山導游心得體會 篇2
秋高氣爽,風輕云淡,我們一家來到了五岳之一——-南岳衡山。初次來衡山,我心中充滿了期盼。
中飯過后開始啟程,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了!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大牌坊,上面赫然寫著四個大字————南岳衡山。
我們第一站前往南岳大廟,媽媽告訴我,衡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道教圣地,有許多善男信女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來祈福。遠遠地就望見,大廟上空煙霧繚繞,我想:里面的香火一定很旺吧!進入大廟,只見許多古香古色的建筑,每間房里都供奉著神態不一的菩薩,座座佛像前,男女老少們跪在地上,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許下自己的'愿望。我們也跪在菩薩腳下,向菩薩祈禱。
天公不作美,拜完菩薩,天空下起了毛毛細雨,本打算第二天去山頂看日出的我們,計劃落空了。
次日早晨,我們一行人打著雨傘,開始爬山了。站在山底下,抬頭向上看,只看得到半山腰,而半山腰之上,全部淹沒在云霧之中,真是高聳入云!
我們乘車前往半山腰,一路上,車子一會兒向東倒,一會兒向西歪,真可謂是“山路十八彎”!
來到半山腰,我們步行上山,為了省時間,我們選擇了走近路————石梯上山,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了。終于,我們又來到了大路上,大路兩旁的樹形成了一個綠色的拱橋,拱橋里全是云霧,看不清路,一陣陣涼風襲來,我們的汗都被吹冷了。“哇!快看!”不知是誰大叫了一聲,我們一齊跑到護欄邊,天哪,山下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只看得到近處的幾棵樹,煙霧環繞著我們,空中飄著雨絲,好似仙境一般美麗,或許“云深不知處”說的就是現在吧!終于,我們來到了頂峰————祝融峰,風含著雨霧吹來,我們不禁感到一陣寒意,山上的溫度真的比山下低了好幾度呢!我們趕緊穿上外套。
爬上山頂,我的腳又酸又痛,但我卻很開心,曾經的我,連爬上東臺山的山頂都不情愿,可現在我竟然站在了南岳衡山的山頂,我戰勝了自己!這不是一個終點,而是新挑戰的起點!雖然這次我沒有看到日出,但我看到了雨霧中的衡山,領略到了衡山特別的韻味!
衡山導游心得體會 篇3
經過一路的奔波,我們終于到達了衡山的老奶奶家,叔叔和弟弟把我和爺爺、奶奶送到這里后,就急匆匆的向耒陽奔去。
在這里我看見了舅爺爺、舅奶奶、還有小龍哥哥,聽說他們開了一個養豬場,我就迫不及待的跑過去看了看。
這真是一個大規模的養豬場啊,有產仔母豬30頭、配種的公豬1頭、肉豬300多頭、還有許多的小豬。它們有的在玩耍、有的在吃食、有的在呼呼大睡,呵呵,真有趣!
這時候舅奶奶叫住了我,叫我去看個東西,我跟他來到了一個柴棚,我看見上面有許多母雞正在生蛋,舅奶奶拿了個梯子,叫我爬上去看看雞生蛋了沒有,我小心翼翼的爬了上去翻開了第一個雞窩,呵,真有幾個,我數了數,一共有5個,接著我翻開了第二個雞窩,也有四個蛋,還有兩個冒著熱氣呢!我在上面搜索了半個多小時,共收獲了二十多個土雞蛋,舅奶奶把這些雞蛋都送給了我,我高興地一蹦三尺。
吃完晚飯后,小龍哥哥帶我去玩了電腦,大概玩了一個多小時,我對哥哥說:“我還想去看看豬。”“好啊!”小龍哥哥爽快地答應了。
當我們來到母豬產房時,忽然發現一只母豬的羊水破了,小龍哥哥馬上通知了舅爺爺、舅奶奶,他們不知道怎樣給小豬接生,忙打電話給建宇叔叔,建宇叔叔從老遠的地方跑了過來,氣喘呼呼,連忙準備了像沙子一樣的東西和一些稻草,只聽見母豬一聲長吼,一個新生命降臨了,建宇叔叔先用那想沙子一樣的.東西把小豬崽的身子弄干,再剪掉小豬崽的臍帶,在用稻草綁上,防止它出血,最后放入鋪上稻草的保溫箱,這才算搞定了一只小豬崽……
這只母豬可真能生,一生就生了十只小豬崽,這時候已是十點半了,我也幫了好多忙也累了,他們也收工了。我又看了看其他的豬,啊!我好象又看見了一只母豬的羊水破了,我又忙叫了建宇叔叔,一看,還真的是,看來我們要熬夜了,舅奶奶在豬欄里拿了個火盆給我取暖,都快2點了,我迷迷糊糊的睡著了……
第二天我才發現我睡在豬圈里,炭火還在燒著,爺爺叫我回去了,我真是不舍啊!這真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啊,比游衡山、逛南岳好玩得多,比玩游戲更有意義,因為我受益匪淺,學了好多東西,確實讓我很難忘記。
衡山導游心得體會 篇4
1月3日,我們一家到佛教圣地——衡山旅游。
那天上午10點多的時候,我們開車從株洲出發了。到衡山有100多公里,大概要走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山中天氣寒冷,不久就下起了小雨,汽車得小心行駛。大概在11點半的時候,我們到了衡山。
我們的車開到了衡山腳下,下車買完門票就開車進山了。車只能開到設在山腰的停車場停放,哇!停車場里人真多、車也很多,簡直是人山人海。
下了車,我們要從這轉坐索道車上山,然后再步行到達祝融峰——我們要去的目的地。這種索道車跟其他一般的纜車不同,乘客是站著的,車很大,一次可以乘50個人。纜車上去的時候,我們有點耳鳴,有點難受,但覺得刺激,有些人還不時尖叫起來。從車內往外看,上中云霧繚繞,白茫茫的一片,看不清楚任何景色。
下了纜車,我們準備步行上山,我看到這山上的路啊,樹啊,都結冰了。這時候,路邊出現了很多賣草鞋的人,他們說,一定要穿草鞋,不穿的話,就會滑倒。我爸爸、媽媽都買了草鞋穿上,我沒穿,爸爸說我不用買了,我穿的是運動鞋,不用怕滑。
山上面非常冷,寒風刺骨,凍得我都有一點感冒了。爬到半山坡時,我發現路上有很多被人們丟掉的草鞋,我想那些游客可能都上當受騙了,路并不是那么滑,只是出索道的那個地方比較滑, 賣草鞋的人也真會抓住機會做生意,就是這樣兜售草鞋的。
慢慢地我的`頭發都結冰了。我看見別的游客跟我一樣,頭上像是長出了白發。山上面的樹也結冰了,銀裝素裹很好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雪景呢!那些樹好像突然都老了,長了白頭發和白胡子。我還在一棵樹旁照了一張相留念呢!
爬了大概半個小時的山,我們就到了祝融峰峰頂,我們大家累得氣喘吁吁,別的游客爬上來也是氣喘吁吁的。
我爸爸捐了30元錢在募捐箱里,老師傅就給了爸爸一個護身符、一條手鏈和兩包神茶。我們拜完菩薩,就下山回家了。
下山回家,在快到坐索道車的時候,我看見還有游客往上爬,他們問我們是不是快到祝融峰峰頂祝融峰峰頂了,我爸爸說:“還遠著呢!應該還要爬半個小時。”那些游人聽了爸爸的回答就說:“加油!”繼續趕他們的路。
今天出游,我雖然被凍得感冒了,但是我很開心,我看到了壯觀的景色!
衡山導游心得體會 篇5
導游講解的語言藝術形式,對于取得良好的導游效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導游講解過程中,每個合格的導游人員幾乎都有自己一套嫻熟的導游方法和技巧,而且各有特色。這里,根據導游語言所基本具備的理、物、趣、神四個特點,列舉一些實例,著重從語言藝術的角度,介紹幾種常用的講解藝術手法。
1、描繪法
描繪法,就是運用具體形象,富有文采的語言對眼前的景觀進行描繪,使其細微的特點顯現于游客眼前。在旅游過程中,有些景觀沒有導游人員的講解和指點,很難發現其美的所在,喚起美的感受。而經過導游人員一番畫龍點睛或重彩潑墨似的描繪之后,感受就大不一樣。例如:在景色如畫的蘇州西湖洞庭山的石公山上,一位導游員對游客描繪說:“朋友們,我們現在身在仙山妙境,請看,我們的背后是一片蔥翠的叢林,面前是無邊無垠的太湖。青山繞著湖水,湖水映著青山。山石伸進了湖面,湖水‘咬’住了山石,頭上有山,腳下有水。真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島中有島,湖中有湖,山如青龍伏水,水似碧海浮動。”接著,他跌若有致地吟道:“茫茫三千頃,日夜浩青蔥,骨立風云外,孤撐濤聲中。”這位導游員情景交融的描繪,使游客就像在觀看彩色寬幅風景影片的同時,又聽著優美的畫外音。
2、簡述法
簡述法,就是用準確、簡潔、冷靜的語言,把景觀介紹給游客,使他們在具體欣賞品味景觀之前對景觀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請看實例: 導游人員引領著游客來到岳陽樓前,在登樓之前,導游員介紹說:“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岳陽樓,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它原是三國時代東吳時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臺。唐代建為岳陽樓,宋代由巴陵縣令滕子京主持重修,整個樓閣為純術結構,重檐盔頂,1984年落架大修后重新開放。現在樓高20米,由四根楠木柱支撐,樓頂就像古代將軍的頭盔。全樓沒有一顆鐵釘,這在力學、美學、建筑學、工藝學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現在,樓內藏有清代刻的《岳陽樓記》雕屏,大家要想領略‘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岳陽樓記》)’的風光,請隨我登樓觀賞。”
3、感慨法
感慨法,就是用寓情于景、富有哲理性的語言激發游客的情緒,使他們得到一種愉悅的啟迪。請看實例: 在號稱“海天佛國”的普陀風景區,導游員帶著游客登上佛頂山,俯瞰大海。這時,導游員在一旁啟發似地感慨道:“朋友們,眼前這錦鱗片片,白帆點點的水面就是東海,多少年來,這海擁抱著、沖刷著佛頂山,以它特有的氣勢啟迪著人們:海是遼闊的,胸懷無比寬廣,海是厚實的,什么都能容納,海是深沉的,永遠那么謙遜……常看大海,煩惱的人會開朗,狹隘的人會豁達,急躁的人會沉穩……”聽著這些充滿人生哲理的話語,游客們獲得的又豈止是山水美景?
4、述古法
述古法,就是向游客敘述有關歷史人物、事件、神話故事、軼聞典故等,以豐富游客的歷史知識,使他們運用形象思維更好地了解眼前的景觀。請看實例:坐落在武漢月湖畔的古琴臺,游號事就這么看,沒有多大意思,導游員采取述古式的導游手法后,游客對琴臺的了解就深入透徹多了。導游員說:“這座古琴臺相傳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音樂家俞伯牙鼓琴的地方。有一次,楚國的俞伯牙坐船遇風,阻隔在漢陽,在這里,他遇見了一個叫鐘子期的人,伯牙知道鐘子期喜歡聽琴,就用十弦豎琴彈了兩支曲子,一曲意在高山,一曲意在流水。鐘子期聽完,很快把樂曲的含意說了出來,伯牙十分欽佩,兩人從此成了莫逆之交。一年后,鐘子期病逝,俞伯牙十分難過,特此到鐘子期的墓前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彈完后就把琴摔掉了,發誓不再鼓琴,這就是后人所說的伯牙摔琴謝知音。北宋時,為了紀念他倆,就在當年他們鼓琴、昕琴的地方建了一座琴臺,取名伯牙臺。”游客們紛紛被導游員述古式的講解所打動,再看古琴臺時,感受就不一樣了。
5、逗趣法
逗趣法,就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導游講解,讓游客在樂趣中得到精神享受。例如: 在蘇州西園的五百羅漢堂里,導游人員指著那尊"瘋僧"塑像逗趣說:“朋友們,這個瘋和尚有個雅號叫‘九不全’,就是說,有九樣毛病:歪嘴、駝背、斗雞眼、招風耳朵、瘸瘸頭、燒腳、雞胸、斜肩腳,外加一個歪鼻頭。大家別看他相貌不完美,但殘而不丑,從正面、左面、右面看,你會找到喜、怒、哀、樂等多種感覺…。另外,那邊還有五百羅漢,大家不妨去找找看,也許能發現酷似自己的‘光輝形象’。”風趣的話,逗得游客樂此不疲,游興頓增。
6、猜謎法
猜謎法,就是根據旅游景觀的內容和特點,以謎語的形式引發游客的興致。請看實例: 有位導游員在杭州九溪十八澗對游客說:“這兒的路處處曲,路邊的溪水叮咚響,遠近的山巒綠蔥蔥。清代文人俞槌到這里時,詩興大發,揮筆寫道:“曲曲環環路,叮咚泉,遠遠近近山……,前面已用了疊詞,朋友們猜猜看,第四句寫樹時,俞描用的什么疊詞?” 游客們議論紛紛,有的說“郁郁蔥蔥樹”,有的說“大大小小樹”,最后在導游員的啟發下猜出是“高高下下樹”.大家都驚嘆俞槌用詞的精妙。這“高”和“下”貼切傳神,寫活了沿山而長的樹林。游無錫蠢園時,導游員讓游客先看春、夏、秋、冬四個亭中的春亭,指著匾說:“春亭掛的匾額是‘滴翠’,表達了春天的形象,有特色。那么,夏、秋、冬三個亭子會用什么題匾呢?各位朋友是否能猜中?”一石激起千層浪,游客邊猜邊看,猜中的笑逐顏開,未猜中的紛紛敬佩題匾者的文筆之妙。
7、玄虛法
玄虛法,就是指在導游員講解中故意用停頓和“吊胃口”或“賣關子”來故弄玄虛,以吸引游客,請看實例:一位導游員在講解虎丘塔的建造年代時說:“虎丘塔究竟有多少年呢,幾百年還是幾千年?說法一直不一致。這事直到50年代初才弄清楚。”導游員停了下來,大家在想,是怎樣搞清楚的呢?“有一次,建筑工人在加固塔基的時候,他們在塔內一個窟窿里,發現了一個石頭箱子。”導游員停了下來,然后說:“工人們把它搬出來,打開一看,里面還有一個木頭小箱子,大概有這么大……”導游員比畫著,“再把小木箱打開,里面有包東西,是用刺繡的絲織品包著的,解開一看,是一包佛經,取出這包東西,只見箱底寫著年代,你們猜是什么年代?”游客紛紛猜測,過了一會兒,導游員說:“這年代是中國北宋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由此可見,虎丘塔距今正好是一千多年的歷史,而蘇州的絲綢刺繡工藝至少也有上千年的歷史。” 玄虛式的導游講解把本來不怎么吸引人的建塔年代說得有聲有色,令人著迷。
8、懸念法
懸念法,就是根據不同的導游內容,有意識地創造連環套似的情境,先抑后揚地提出問題,以造成“欲知結果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使游客由被動地昕講解變為主動探尋,以激起欲知其究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導游定陵時,可分為門前、展室和地宮三大部分。在門前,講概況,未尾點出發掘年代,要想知道發掘過程嗎?請到展室來;在展室,主要講述發掘過程,末尾點出地宮內所葬何人,要想知道是怎樣入葬的嗎?請隨同一起下地宮。這樣整個導游過程就環環相扣,引得游客非聽非看不可。
9、類比法
類比法,就是用游客熟悉的事物進行類比,幫助游客理解和加深印象。由于地理的、歷史的、民族的、文化的以及宗教信仰的差異性,導游員要把每個游覽點解釋得使游客容易理解,一聽就明白,并不是易事。因此,導游人員有時必須借助類比的手法。比如:一批日本客人在參觀乾陵壁畫時,指著侍女壁畫對日本客人說:“中國盛唐時期美女的特征和在日本高松家古墳里發現的壁畫非常相似。”到此的日本客人仔細一看,發現的確如此,經過對比,從而對乾陵壁畫有了具體的了解。
在講解西安半坡文化村時,如果導游員加上這么一句話:"半坡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和當今美國居住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的生活習性很相似。"這樣講解,美國客人就會恍然大悟。又如:在講解北京故宮的建造時間時,對外國游客,如果只說“它始建于明代永樂四年,也就是公元1420xx年。”他們并不會有多少印象,一下子也難以感到北京故宮歷史的悠久。如果采用類比式,對美國游客說:“故宮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七十年之前就已建成。”對英國游客說:“故宮的建造時間是在莎士比亞誕生之前的一百四十年。”這樣一比較,他們就能更好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
10、引用法
引用法,就是引用客人本國本土的諺語、俗語、但語、格言等進行講解。這不僅能增強講解語言的生動性,而且能起到言簡意骸,以一當十的作用。
一位導游員帶日本旅行團游覽蘇州拙政園,當客人們走過石橋之后,就問他們是否忘記了過橋的一道手續,游客們一時不知其解,于是導游員說:“貴國不是有句叫做‘敲打一下石橋,證實其堅固后再走過去!’的俗語嗎?剛才各位雖然忘記了‘敲打’,雖然也平安地過來了,這說明中國的石橋堅實,無須‘敲打’,就能平安地走來。”這位導游員引用了日本的俗語,借題發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另一位導游員接待一些德國客人時,由于天氣炎熱,客人們的情緒低落,導游員便說了兩句德國俚語,“要是神仙來旅游的話,那么他也會笑的。”“口渴比思鄉更難受。”頓時,氣氛活躍起來,有的客人又一連說出了好幾句俚語,炎熱的天氣給大家帶來的倦意也消失了。
11、模糊法
模糊法,就是運用不確定的或不準確的語言進行導游講解的一種方法。例如: 桂林陽朔鑒山崖壁上有一個草書“帶”字形的石刻。一位導游員在講解時說:“那個‘帶’字形石刻像‘帶’又不是‘帶’,似一個字又不是一個字。這是清代王元仁的手筆,他寫的這字到底有什么含義呢?有人說它包括一帶山河,少年努力‘八個字,也有的說包括’一帶山河,舉世無雙,少年努力,萬古流芳‘十六個字,還有的說是由’一帶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舉世才‘十四個字組成,其筆意到底是什么,誰也說不清,大家若有興趣,可以仔細琢磨一下。”導游員故意采用模糊法進行模棱兩可的講解,讓游客在觀賞中進行選擇性思考,以增添游興。康德說過:“模糊觀念要比明晰的觀念更富有表現力。”(《康德傳》商務印書館)此話是很有道理的。如果這位導游員只確切地講一種“帶”的說法,其導游效果就平淡得多了。
當然,在運用模糊法時,要掌握好模糊的程度,如果一昧地"模糊"下去,就會收不到良好的導游效果。
12、變換法
變換法,就是將外國游客難以理解的詞或句子意譯成或變換成他們所熟悉的易懂的詞或句子。例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如果直譯成日語,有的日本人不一定懂,若意譯成日本民諺:“三人湊一塊,可頂上文殊菩薩的智慧。”效果就好得多。再如, "this is dinling, the one of zhu yijun and his empresses, xiaoduan and xiaojing (這是定陵,是朱翔鈞和他的皇后孝端和孝靖的寢陵。)英美客人很難一下理解這句話的實質意思,因為他們不熟悉,若變換一種表達方式:"this is the tomb of the thirteenth emperor of ming dynasty where he was burried with his two empresses."(這是明朝第十三個皇帝的陵寢,他與他的兩個皇后葬在這里。)他們一聽便懂。
衡山導游心得體會 篇6
自高自大型游客的最大特點是好擺架子。這類游客在旅游團隊中占有一定比例,在他們中間,有的確實是有驕傲的資本,因而瞧不起其他游客和導游員,所以才時常擺架子。還有的是連驕傲的資本都沒有,裝腔作勢,時常又表現出一種莫名其妙的虛榮心。這種游客好擺架子的原因,無非是要其他人承認他的存在和地位。導游員在帶團過程中要經常注意他們的言行,不能讓他們的言行影響整個旅游團隊的良好氛圍。
自高自大型的游客在旅途中會經常為表現自己而反駁導游員以及其他人的觀點和意見,同時又不斷吹噓自己,影響旅游團隊內的情緒和工作。如果有些游客真的擺架子,表現出一種莫名其妙的虛榮心時,此刻,導游員最好的辦法是讓其充分表現之后,再以誠懇謙虛的態度加以耐心說服。要絕對避免“沖撞”,處理問題要幽默,不要直截了當,只有這樣才能既照顧游客的面子,又能顧全大局,保證旅游活動順利進行下去。其次,導游員也可以滿足游客的虛榮心,他要吹噓自己,那就讓他吹足吹夠,在他吹噓的同時,導游員可以順水推舟,必要時附和幾句,微微點頭。等他講完了、說夠了時,自己的虛榮心也得到了滿足,此時,導游員要巧妙地讓他變成聽講者,并設法讓他來附和導游員的觀點和意見,不斷頻頻點頭。
一、是注意總結。導游要多了解、學習和交流自己和他人的帶團日記和工作總結,并使之成為經常性行為和良好的工作習慣。日記和總結是產生經驗的源泉,可幫助導游通過借鑒過去帶團的成功范例來解決與預測問題,也可以增強工作的自信心。
二、是實際帶團。帶團技能可以為確定帶團旅游需求提供依據,研究帶團藝術可以確定哪些事情可能辦到,了解游客的旅游動機有助于完成既定的任務。掌握實際帶團觀察力,可使導游制定出協調運用旅游團隊各種力量以取得預期帶團效果的游覽方案
三、是組織有序。組織觀察力可使導游關心游客,使游客積極主動地配合司陪人員和旅游接待相關部門的工作,有序實施旅游計劃,順利進行旅游活動。要保持組織觀察力,導游必須親自參加各項活動,為團隊和游客服務,關心游客的游興、動機和偏好。 永葆朝氣是工作創新的保證 導游如果沒有朝氣,必然漫不經心、萎靡不振,工作也死氣沉沉、枯燥無味。
衡山導游心得體會 篇7
“導”與“游”的關系:導游服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導”,即為游客提供向導、講解等導向性服務;二是“游”,即為游客提供游覽及相關服務。導游工作的核心在于提供優質的“導”,目的在于使游客滿意的“游”。要處理好“導”與“游”的關系,導游人員必須做到“游”而能“導”,“游”而會“導”,“游”“導”緊密結合,切忌“游”而不“導”、“導”而不“游”。這就要求導游人員一方面正確理解和貫徹旅游行業政策法規,提高法律意識和責任感,明確自己的職責。另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培養服務意識,明白社會對導游的“角色預期”。
“講”與“解”的關系:導游講解是導游服務中的重要內容,是導游傳播知識、展示自我的重要途徑。導游講解成功的要領在于處理好“講”與“解”的關系,做到能“講”會“解”。講解內容首先要正確。其次要常講常新,切忌“幾年不變樣,年年都一樣”。如國內某城市的導游人員在講解摩天輪的高度時,一直都說它是亞洲第一,在新加坡的“飛行者”摩天輪超過其高度后仍沒有更新,引來了許多笑話。“解”是指講解的方式要生動形象。要“解”好,首先要有標準的發音。其次要有科學的方法,如問答法、制造懸念法、分段講解法等。
“忙”與“閑”的關系:旅游業具有較強的季節性,這決定了導游的工作是“忙起來連軸轉,閑起來一大片”,因此尤其要處理好“忙”與“閑”的關系。在旅游旺季時,導游人員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學會休息,善于休息,如在導游工作中,要盡量放松心情,讓自己一邊導游一邊“旅游”;另一方面要時刻讓大腦“閑”起來,工作中保持冷靜的頭腦,做到忙而不亂,保證導游服務質量。淡季時,要學會閑中找“忙”: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將身心調整到最佳狀態;另一方面抓好理論學習,做好總結,查漏補缺。
“專家”與“雜家”的關系:實際上這是深度和廣度的關系,深度主要表現在對業務的掌握程度,廣度則表現在對各類知識的掌握方面。目前,社會上存在一種觀點,即導游工作沒有多少專業性。其實不然,做導游和做好導游是兩回事。導游作為一個職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導游人員首先必須是業務方面的專家。其次,還要做“雜家”。游客外出旅游的一個重要動機就是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要滿足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需求,必須懂得廣、懂得多,最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知道雞毛蒜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