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美學學習心得(通用3篇)
服裝美學學習心得 篇1
服飾色彩與搭配學習心得 ▲白色的搭配原則
白色可與任何顏色搭配,但要搭配得巧妙,也需費一番心思。
最佳組合:白色下裝配帶條紋的淡黃色上衣,是柔和色的最佳組合
方案一: 下身著象牙白長褲,上身穿淡紫色西裝,配以純白色襯衣也是一種成功的組合;
方案二: 白色褶折裙配淡粉紅色毛衣,給人以溫柔飄逸的感覺。紅白搭配是大膽的結合。上身著白色休閑衫,下身穿紅色窄裙,顯得熱情瀟灑。
▲褐色搭配原則
與白色搭配,給人種清純的感覺。
最佳組合:選用保守素雅的栗子色面料做外套,配以紅色毛衣、紅色圍巾,鮮明生動,俏麗無比。
方案一:褐色毛衣配褐色格子長褲,可體現雅致和成熟。褐色厚毛衣配褐色棉布裙,通過二者的質感差異,表現出穿著者的特有個性。
▲藍色的搭配原則
在所有顏色中,藍色服裝最容易與其他顏色搭配。
最佳組合:近似黑色的藍色合體外套,配白襯衣,再系上領結,出席一些正式場合,會使人顯得神秘且不失浪漫。
方案一:上身穿藍色外套和藍色背心,下身配細條紋灰色長褲,呈現出一派素雅的風格。
推薦:藍色與淡紫色捂配,給人一種微妙的感覺。藍色長裙配白襯衫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打扮。
▲黑色的搭配原則
黑色是個百搭百配的色彩。
最佳組合:眼下,雙休日逛街時,上衣可以還是夏季的那件黑色的印花t恤,下裝就換上米色的純棉含萊卡的及膝a字裙,腳上穿著白地彩色條紋的平底休閑鞋子,整個人看起來格外舒適,還充滿著陽光的氣息。
方案一:不穿裙子也可以,換上一條米色純棉的休閑褲,最好是低腰微喇叭的褲型,腳上還是那雙休閑鞋。
▲米色的搭配原則
許多女性朋友都喜歡看韓劇,劇中美眉們穿的充滿都市感的時裝, 米色是時尚美眉們常用的色彩。
最佳組合: 用米色穿出一絲嚴謹的味道來,也不難。一件淺米色的高領短袖毛衫,配上一條黑色的精致西褲,穿上閃著光澤的黑色的尖頭中跟鞋子,將一位職業女性的專業感覺烘托得恰到好處。
方案一:如果想要一種干練、強勢的感覺,那就選擇一套黑色條紋的精致西裝套裙,配上一款米色的高檔手袋,既有主管風范又不失女性優雅。
服裝美學學習心得 篇2
上午,廣州山出現獨特的人群,他們全部身穿古代服裝,男生搖著扇子邁著方步,女生則手拿團扇步履輕盈。不時有游客走上前去,問他們是否在拍電視劇。原來,這是30多位漢網的網友在為民族服裝做宣傳。
記者在交談中了解到,這群人中大多是廣州美院的學生,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市民,他們平時就對中國古典文化抱有極大的興趣,都喜歡在漢網等一些網站上交流。昨天的白云山之行就是組織者白桑兒在漢網上召集的。
路人見漢服誤喊“大長今”
據一位來自廣州美院的學生介紹,在前往白云山的路上,有路人與他們擦身而過時,將他們說成是“大長今”。這位學生對記者說,他聽到后很傷心,為什么中國人不認識自己祖先的衣服?
白桑兒表示,之行就是為了讓市民可以更多地接觸中國古典服裝,對漢服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以后市民看到有人如此穿著的時候,就不會再錯叫成是別國的服裝了。
電視劇中活人錯穿死人衣
在大部分都是20多歲的漢服愛好者中,一位年逾五十的女士格外引人注目。這位女士的網名是“漢流連”,她擅長設計漢服,也是在深圳較早發起發揚中國傳統服飾的人員之一。此次她專門從深圳趕到廣州,參與廣州漢網的聚會,主要也是希望可以給對漢服有興趣的市民一個更為專業的回應。漢流連指出,目前電視上熱播的古代電視劇,其中出現一些錯誤,也會給不知細節的市民以誤導。據漢流連介紹,漢服的上衣是右衽的,即從左到右的衣領在外邊。而一些電視劇中,常常會出現主人公穿著左衽的上衣出現,這樣的衣服在古代通常是死去的人才穿的,這些錯誤也都是由于國人不了解漢服而造成的。
并非復古只倡節日穿著
記者在現場看到,游覽白云山的多數市民對漢服愛好者此行的目的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其中一名市民對記者說,中國傳統服飾本來就是應該繼承的,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我們的國人忘記了,現在有這些人做宣傳,可以把屬于我們的東西又再找回來。
一位阿姨則表示,自己能夠識別出這些中國服裝,但是要分出是唐朝還是漢朝的,還有些困難。多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有利于中國人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
有的市民對此抱保留態度。一位市民表示,傳承文化應該順其自然,既然這種服裝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自然就有其不符合現代生活特點的原因。中國人目前的生活習慣并不像日本或者韓國,從小就會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突然看到有人穿著這樣的衣服上街,他會覺得十分怪異。
對于不同聲音,漢流連表示,現在的漢服愛好者所做的,是希望讓中國人可以更加重視中國的歷史文化,并不是要求人們平時穿著這樣的衣服過日子。漢服愛好者只是希望,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認識漢服,并在過春節或者結婚等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
服裝美學學習心得 篇3
學期之初,我抱著好奇的態度選了美學這門課,在中小學時學習過美術,我以為,美學跟美術一樣,學過以后我才知道,美學是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我了解到,美學與美術并不是同一概念。
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并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現在,對美學的研究對象還有爭論。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于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于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征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并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
學習了美學,使我大致了解到如何審美。美既是客觀存在,也是人們的主觀想象。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
學習了美學,使我更加了解了羅丹那句話:“美到處都有,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學習了美學,使我更加懂得了如何生活,如何享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