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精神的心得感悟(精選9篇)
屈原精神的心得感悟 篇1
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記載屈原生平最早最完整的文獻。這篇傳記通過對屈原一生事跡的描述,歌頌了屈原熱愛祖國,不同流合污,至死不屈的高尚品質,同時也贊揚了屈原在文學上的偉大成就。
他“博文志強,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曾經得到楚懷王的信任,24歲任次于宰相的官職:“左徒”,在朝廷內,參與國事,起草法令。宣布法令。接待外交賓客,他主張改革內政,任用賢才,東聯齊國,西抗強秦,但是,由于小人離間,楚懷王聽信了上官大夫的誹謗,不但疏遠了屈原,而且轉而親秦,使屈原的聯齊政策終告失敗,光明正大,正直無私的屈原,誠信而被懷疑,忠誠而被誹謗,懷著滿腔義憤,寫出了《離騷》這部偉大著作,他的志向高潔,所以文中多用芳草比喻,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
最后,他作了一篇《懷沙賦》,懷中抱石,投汨羅江自殺,屈原的自殺,表現他對楚國熱愛,表現他潔身自好的志趣,同時也表現他對楚國朝廷抗議到底。
屈原是我國兩千多年前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一位杰出政治家,思想家,他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自始自終與親秦派作不懈的斗爭。
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和平會號召全世界人民都紀念他。
屈原精神的心得感悟 篇2
回首遠望這條坎坷的道路,才發覺一路走來的中化文化飽經滄桑,在歷史的小徑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滄桑的中華文化將人們引領到記憶的深處,將往事悉悉數過。萬千的感慨從心底由然而生,但腦海中沒有足夠華麗的辭藻來抒發心中的感慨,只能將記憶駐藏在思想的某個角落里。
在冥思遐想之時,思想的腳步偶然間觸到屈原文字。當我駐足欣賞的時候,不覺間被他華麗的文辭所吸引,也深深地感悟著屈原的那顆赤子之心。
他那種獨具特色的風格閃躍在字里行間,令人久久不能釋懷。于是慢慢地開始欣賞起屈原這個孤寂的詩人,為他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漸漸地,就把他當作我們迷惘的文學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啟明星,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初讀屈原的作品,覺得難以了其大旨。而后來才深入分析那些詩句,仔細地聆聽著屈原內心寂寞的聲音。
偶爾會在時間的罅隙里瞥見屈原孤獨的身影和簡實的文字。然后就閉目回憶,將塵封已久的記憶又一次開啟,瀏覽著那些熟悉的文字。
在那黑暗的年代里,能像屈原一樣保有本心的人確少之又少。舉世皆濁惟吾獨清,舉世皆醉惟吾獨醒。在歷史的乎板舞臺上,即使只有自己獨自演繹,他也依舊義無反顧地邁步向前,讓歷史的記憶中留下自己深厚的腳印。
無論如何,屈原永遠作為一個名垂青史的偉大人物鐫刻在我們的腦海中。并且永遠會以他為榜樣,以他的高尚品格作為行動的準則。
感悟屈原,感悟燦爛的中華文化,開啟塵封已久的記憶,隨著時間的腳步再次行走在歷史的道路上。
屈原精神的心得感悟 篇3
屈原他是一個堅強不屈的人,令死也不要自己屈服。
在《屈原》全劇中,第一幕的時候如果沒有秦國丞相張儀和楚懷王的寵姬南后這一陰惡的插曲,“漫步橘林”的美好也許會一直長久下去。而從這一幕屈原教育宋玉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正直不阿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他人品的高尚,而這也為第三幕的結局做下了一個鋪墊。
第二幕,朝廷的陰險與爭紛使屈原免職。從這也可看出屈原不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謀略用在好人之手不叫奸詐。一個人如果真心報效國家,在遇見危害國家利益的奸詐小人時,所用的不應是“天真”,一味的等待又無可奈何。他沒用智謀反擊,使他們離開這個“平臺”中,而不再受此威脅。因為即使小人一次失敗,難免不會再犯。必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第三幕,因為靳尚等人的誣陷,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了他,從這里也看出這些人的不明事理。其實也不應該這樣說吧!是朝廷奸臣太多,屈原即使反抗,也會失敗。但從這一點也可以說屈原太清高,如果他肯舍下自己的清高和奸臣關系拉擾卻不做謀害國家利益的事,這也不是“出淤泥而不染”么?
在第四幕,屈原的堅貞不屈直得感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值得贊賞。但是,這明知徒勞卻毅然反抗,他是莽撞,也可以說是做最后垂死的爭扎,但楚懷王卻并不信任他。但此時也為楚懷王令可信其奸人之道也不信忠臣之言的結局做鋪墊。
最后結局悲慘結束:死了嬋娟,做了逃犯。這就是屈原忠心換來的結局,無數的酸心和無奈。一個人又怎么敵得過這滿朝廷奸臣的那被利益貪昏頭腦的君王呢?
屈原精神的心得感悟 篇4
三峽大壩這舉世聞名的水利樞紐工程,大大推進了中華民族的強國理想。時至今日,三峽蓄水整整三年了,百萬移民都已搬遷走了。回首移民歷程,從走出故土,重建家園到奔向新生活,一幅幅動人的畫卷中升騰出厚重而又瑰麗的三峽移民精神,無時無刻不在震撼著我的心靈。
“一步三回頭,告別故鄉”彰顯移民“舍小家為大家”的愛國情懷
三峽工程寄托著中華民族的強國理想,1992年4月,全過人大通過了三峽工程的決議。這意味著我省`重慶市和21個區縣的百萬移民將親手拆掉祖輩修建的房屋,親手毀掉一代一代賴以生存的田園……
盡管含著熱淚,后靠移民還是離開肥沃的故土,把新家建在脊薄的山梁上,盡管一步三回頭,但外遷移名還是帶著家鄉的泥土和對親人的思念,奔赴當陽枝江等地建設家園。
處處涌出移民創業精神
移民們一錘錘拆去舊家,又用那勤勞的雙手建起新家。如今飛船而下,只見庫區兩岸幢幢新樓拔地而起,座座橋梁跨江而過,條條大路八達,柑橘產業帶,名優水果產業帶等羅羅棋布。
“寧可苦自己,決不負移民”書寫移民干部的精神
我常常被這樣的場景而打濕眼睛:我縣移民百姓遷祖墳時,干部給移民當孝子;干部幫助移民百姓抬石頭;移民百姓外遷時,干部們扶老攜幼,依依相送。
這就是一名基層干部所具備的精神。他們為了移民百姓,卻使自己受著平常人不能承受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
屈原那偉大的精神在我們后人的身上得到了發揚和禮贊,使屈原精神永垂不朽。
屈原精神的心得感悟 篇5
汨羅江邊,殘陽如血。一個高大的背影臨風而立,礦野無邊,孤憐而沒落。驀地,他仰天長嘆"世人皆醉我獨醒"只是心醉醉的心碎。猶記,那一刻抱石投江,哀傷猶如隔世。屈原為自己找到了歸宿,為人民靈魂的覺醒與奮起現出了自己的生命!
倚望江水,耳畔仿佛傳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吶喊!當縱身跳起的那一瞬間——雷為你而轟響、電為你而狂閃、江為你而咆哮……你沒有淚水,沒有拖泥帶水,只有狂風、閃電、風暴般堅強的意志!你欲用自己單薄的生體去抵擋與喚醒無邊的黑暗。但,失敗了。而在你身后仍然有無數同你一樣有著堅強意志的人,繼你只后他們無不時時刻刻為著廣大人民利益去與黑暗勢力做著艱難的斗爭。你手帶刑具,頸系長鏈,腳套鐐鏈,披散著頭發,雖步行受限,擔心早已隨理想飛出九霄云外,飛到百姓的身邊去了!你的感嘆激起了世人奮起向上的波濤,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人們并沒有忘記你,你的灑脫離去,給愛你的人留下了傷心與難過,他們將你去世的那一天叫做端午節,每年的那一天他們乘著龍舟用葉包上糯米煮好(粽子)撒到江里給魚兒們吃,希望它們不要吞噬你的肉體。這個紀念活動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在執行著這項"使命"。
漸漸地人們將吃粽子拋粽子形成一種習俗,每到這一天吃完拋完粽子,人們都要賽龍舟,這意味著人們生活好了,千百年來中國無數愛國人士的愿望實現了,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和驕傲。可,回首在望,我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我們為什么要紀念他?因為他跳江了。他為什么要跳江呢?因為他愛國,不希望看到國家的衰亡與百姓的痛苦,希望通過他這一跳喚起人們的無知。是啊!可現在的我們沒有戰爭、沒有壓迫,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那么我們要怎樣去愛國呢?愛國是從心理發出實踐于生活中的,不是一句口頭禪,也不是看電影。愛國并非只是"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還有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小事:禮貌待人使我們國家成為友誼之邦;團結奮進讓我們國家戰勝一個個大災難。你撿起一片垃圾,我不破壞一片綠蔭,這不都是熱愛我們供用的家園——祖國嗎?
端午節,在紀念屈原之后我們應當做點什么?學習屈原的精神,我們更要"愛國、明理、誠信。"
屈原精神的心得感悟 篇6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賽龍舟、飲黃酒……中國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紀念這個傳統節日。但直到現在,對于端午節的起源民間有著不同說法:楚人紀念屈原,越人紀念勾踐,吳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紀念屈原”說。
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流放汨羅江畔的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后,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并拋灑食物防止魚蝦傷了屈原的遺體。此后每年的這一天,當地群眾都要舉行這樣的活動,表達對他的懷念之情。從此,劃龍舟、包粽子成為端午習俗的主要內容,這一習俗也逐漸被人稱為端午節的來由。
滿懷愛國主義精神和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執著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精神及憂患精神的屈原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范。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執著追求人生的永恒、價值、理想的時候,時刻關注著國家的興衰。然而,屈原的下場卻是個悲劇。假如憂國憂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國是如此強大,看到中國人民正在為奧運加油,看到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屈原還有時間去投江嗎?
今天的我們是何其幸運,身為中國人,我們既繼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我們又與四川的小朋友們共同地流著淚,分擔著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今天的我們更懂得了珍惜,愛老師、愛家人、愛身邊的朋友!
今年的端午節對于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我們切身體會到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意義。今天,我們贊美屈原的愛國主義,弘揚屈原精神,但我們不會憂慮,因為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
屈原精神的心得感悟 篇7
屈原,千百年來,人們用包粽子,賽龍舟,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紀念他。可是,我卻并不覺得他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說,我對他很不滿意。人們,正是因為他的才學,他的許多對國家有益的意見而紀念他,可我,卻不能忘記他的一個致命的缺點。
當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歡,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終。雖說,他是為自己抱憾,為自己的才華無人應答而自盡,但是,我想問一句,他這種 行為正確嗎?“跳江”,這是一種正確的反抗方法嗎?縱使他一心為國,才華橫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許你會說,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為了國家,大 膽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議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說他無膽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對于國家興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對于種.種打擊后的'放棄。跳江代表著他對一切都放棄 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已拋入九霄云外,他面對這個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頭腦、才華、忠誠,又有何用?他的這一舉動,真是讓人失望無比,一個人,如果 對待事情只有絕望,沒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偉業?跌倒1次要從第2次爬來,跌倒2次要從第3次爬起來……跌倒100次要從101次爬起來。屈原 雖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終沒能堅持下來,他沒有堅信著自己總有一天不會再“跌倒”,會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 是這樣,他失敗了。僅僅留下了那樣一篇《離騷》,絕唱千古,書寫著他一生的遺憾。
雖然人們一直贊揚著他,但是,我贊揚他的忠心為國,也鄙夷他的放棄懦怯。
屈原精神的心得感悟 篇8
自屈原投江以后,他一直被人們所懷念,我也不例外。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人物,將屈原投江的日子——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每年的端午節,人們都要佩戴花花線、荷包,喝雄黃酒,還要吃粽子和賽龍舟,這種習俗已經連續了兩千年之久,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屈原以自己強烈的愛國之心和嫉惡如仇、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贏得了后人對他的永世敬仰!
我很敬佩屈原。
屈原,生于戰國時期,楚國人,有一段時間深得楚懷王的賞識。楚懷王對他言聽計從,百依百順。而屈原此時就有了一個實施美政的:上有一位舉賢任能的君主,下有一群竭智盡忠的臣子,國家就能富國強兵,而且屈原認為他一定能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看到這里,我不禁敬佩他遠大的志向和無比耿直的性格。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便遭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從而在楚懷王面前造謠,說屈原的壞話,令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絕望了,流落江湖。但是他依然關心著楚國的一切。
當楚懷王決定與齊國絕交時,屈原不顧自己已經沒有了官職,窮困潦倒,毅然決定親自去齊國說明,但是,齊國已經沒有人相信他了,他無功而返,傷透了心。后來,楚懷王又放走了秦國人質張儀,更令屈原悲憤不已,不顧自己的處境,徑直去宮里參見楚懷王。但是,做出來的事又怎能收回去?屈原又一次失望了。
楚懷王死后,頃襄王把屈原徹底流放了。可憐的三閭大夫,身形憔悴,面容枯槁,然而還是一片赤誠,把整個的心思放在了對國家的挽救上。可是事情并不像他所希望的方向去發展。結果是,不久秦國便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看到楚國已經無可救藥了,在絕望和悲憤之下,高聲呼喊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投進汨羅江,自盡了。這更令我悲傷不已,感動不已。悲傷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就這樣去世了。感動的是因為屈原一顆火熱的愛國心!
但是,正因為這樣,讓我認為屈原并不應該死。如果他聽了漁夫的勸告,能夠忍著巨大的痛苦,不再那么鋒芒畢露遭人嫉恨,楚國也有重建的可能的。但是,傲骨錚錚的屈原終究是忍受不了內心的痛苦,投江自盡,讓楚國再無回天之日。
我同情屈原,我敬仰屈原,我歌頌屈原,又一個端午節來臨之際,我不由得深深感嘆:屈原之死,悲哉!壯哉!惜哉!真可謂是: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屈原精神的心得感悟 篇9
粽葉飄香,又到端午。關于端午的種.種傳說,又再現腦海。望向湖畔,憶起楚國一代偉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關于屈原,連他是哪朝人自己都不大清楚,唯一能夠明白的,就是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國家滅亡,投至泊羅江。上歷史課,說屈原大無畏,擁有大膽質疑的理性精神,屢次勸說楚王莫信秦。可提議不被認可,反遭迫害,流放人間,直至江中,以示清白。
相傳屈原投江前遇一漁夫,漁夫驚訝:“子非三閭大夫也?”可想當時屈原苦笑,淺淺搖頭。遇問之為何落得如此田地時,無奈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夫反問:“何不與世推移?”屈原不從,大嘆:“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以蒙世俗之塵埃乎?”至此稍覺屈原似乎太過自負,而且暗想屈原也傻,為何不看大局之勢而行,非得自尋死路?留得青山不怕沒柴,日后再細想怎樣挽局不好嗎?
關于疑問,自看前人評價屈大夫,至王逸嘆:“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方才明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苦心。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五月初五,泊羅江畔一聲水響,既而化為寧靜。已明白屈原的志向,投江乃示忠心,明清白,便想明為何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一直不見尸體,于是后人為寄哀思,于此日蕩舟之上,投擲米團,免遭魚蝦攻其身。
細想屈原投江時,又是怎樣一種情懷?是心中大釋?還是含悔而死?想到漁夫走時的莞爾笑歌環繞江前,便明屈原帶上清白而去,留下淡然而離。他笑嘆今朝,笑看釋懷。不與多言,只以《離騷》獻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惜未將真理求出,自先奔赴湘江,留下離騷,讓世人明孰是孰非。
屈原的故事,在歷史長河中不過紅塵一瞬,兩千多年的歲月也是轉眼即逝。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那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允世俗塵埃染皓皓之白的屈原,終將留予世人心中,一代又一代地看其釋懷一切,淡然一切。
粽葉飄香,又到端午。端午之際,屈原仍在。滄浪之水,或清或濁,難以明確。只能遂去,不再復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