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的心得(精選3篇)
讀《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的心得 篇1
從事英語教學多年,對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一直存在困惑:到底是教單詞,讓學生學會讀單詞?還是讓學生感知英語,大量輸入?在學期開始,蔡老師組織低年級英語教師,一起探討低年級教學目標和方法。老師們意見不一,蔡老師就推薦了《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一書。讀后,我豁然了,真的是恍然大悟,受益匪淺。
本書把國外的英語啟蒙體系和國內孩子的實際結合起來,為中國孩子學習英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為中國孩子的英語啟蒙畫出了完整的路線圖。作者在書中闡述:“語言是有規律的,兒童成長也是有規律的。尊重語言學以及兒童成長的客觀規律,用母語的方式,用中文學習的模式來思考和解決英語啟蒙中的問題,通過日常生活中原汁原味素材的輸入,從聽力辨音能力和情境對應能力兩個基本點入手,建造第二母語的游泳池。而這個游泳池的關鍵,是科學體系的建立。有了這樣的體系,孩子最終獲得的將是活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綜合提升。”
印象很深的是作者提出的一個觀點:盡可能早地給孩子磨英文耳朵,也就是讓孩子盡早接觸原版英文資源,例如:英文原版動畫片、歌謠、詩歌、故事等等,讓孩子經常聽,為他們創造盡可能純正的語言環境。磨英文耳朵的關鍵不在于聽懂每一個單詞,而在于熟悉英語的韻律節奏,培養語感。首先得讓孩子大腦中儲存足夠多的語音信號,他們才能區分各種信號的不同,所謂的辨音能力就是這樣形成的。孩子聽得多了,達到了一定程度,再結合具體的場景,就能夠自己說出來。開始可能是模仿,但又不僅僅是模仿。他們是按句子輸出的,而不是按單字輸出的。英文也是一樣。孩子們需要的是理解整句話的意思,而這種理解,都是放在情境中去實現的,和情境對應得多了,理解能力自然就上來了。而那些死摳單詞的聽力輸入方式,最后的結果只能是:拿出單個的詞都知道,但是放在一起,組成一個句子、一個段落,由于中間的省略、連讀、弱讀等等變化,由于缺乏整體理解能力,即使是一句非常簡單的話,也難以理解其完整的含義。從這一點上來說,一定強調聽懂了多少個單詞才算聽懂,這種方式只能限制孩子的聽力積累,尤其對孩子的韻律節奏訓練不利。而韻律節奏訓練是比單個詞的發音更重要的語感訓練。
從這個觀點,我想到了自己在低年級的教學,真的很慚愧。為了給學生拓展一些課外閱讀,我選擇了一些課外英語故事讀給學生聽。當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卻辦了壞事。為了讓學生聽懂故事,我一個詞一個詞的教,一個詞一個詞的解釋。故事說完了,按照學生記得的單詞數來進行獎勵。真是慚愧。這樣的教學閱讀,還不如不教。細細想來,這破壞了語境,割裂了語句,最終只會導致學生英語思維的停滯。
隨后,我在低年級進行了實驗。我選擇了大量的英語素材,如歌曲、視頻、繪本等。在教學涉及相關內容時,就播放給學生觀看。學生非常感興趣。在觀看數遍之后,發現他們也都能記得簡單的語句。在進行課文內容輸出時,學生都不自覺的加入了一些他們在素材中所看到聽到的內容。我非常的開心。我想,學生們在朗讀這些歌謠的時候,他們不一定明白其中每個單詞、句子的意思,僅僅就是跟著節奏和感覺走,在多次的聆聽和跟讀之后,其中的含義和韻味就在孩子們的心中自然生成了。達到了語言內化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書中還對如何與孩子進行phonics啟蒙教育、背單詞、提高閱讀水平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說明,提供了許多非常有用的學習資源和網絡資源鏈接。在一次次的反復閱讀之中,讓我的心中不斷涌起迫切的感覺——迫切地想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改進熏陶學生英語的方式……
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讀它,讓我們孩子的英語學習少走彎路,讓英語學習變得快樂、輕松、高效!
讀《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的心得 篇2
這本書是我在一個群里面,群主媽媽列的一個書單中的一本書,我就照單把兩本媽媽讀的關于孩子學英語的書都買下了,還有一本是《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還沒有看),先談談《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里有個學習英文的寶庫,里面附有大量的免費學習的網絡資源,還有安妮鮮花的觀點非常正確,“單詞是末,閱讀才是本”。
我們的孩子學習中文就是頭2年的大量的輸入,然后才有了強大的輸出,一開始我們不會糾結孩子的發音,是否跟讀等,也不必認字,學習英文也是這樣,當作母語一樣學習,當然我們少了英語環境這是個事實,但是我們可以創造,我們可以給孩子聽大量的英文兒歌,音頻,看原版的動畫片,讀原版的繪本,大量的輸入,估計也要2年,之后就會有巨大的收獲和驚喜了,就像我兒子現在的中文語言水平,總是會給我們驚喜,說的話太厲害了,很快大人就要講不過他了。
英文教材我是買對的,我先按兵不動,不急著教兒子也是正確的,我要先自己花時間摸索適合自己孩子的英文學習道路,我要學習很多知識,(孩子學習的同時,家長也要給自己充電),我也是從群里的討論才知道了現在國際上都是用phonics(自然拼讀法),不教音標,讓孩子自己拼讀,見字發音,英文單詞的讀音還是很有規律的,只是我們從來沒有研究過。
安妮鮮花在博客上發表了自己對女兒安妮在加拿大學習的第一手資料,與國外老師的交流體會以及對中外英語學習差異的思考等,引起的大量的關注,回國后,創辦了安妮英語俱樂部及安妮英文圖書館,還匯總了博文出版了這本書。
我是個英語發燒友,在英文水平達到頂峰時大學畢業了,以后就沒有進步了,我深信多學習一種語言就多打開一扇認識外面世界的窗戶,世界上很多優秀的書、報刊等都是英文的,我們看到的翻譯過來的只是一小部分,而且已經有了譯者的思維,我非常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用自己的思維去直接看外面的世界。這必須有個過程,沒有捷徑,但是路走對了,絕對比目前國內一般的孩子在課堂上及課外輔導班上學習的英文更實用更高水平。
昨天我在揚子晚報上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英文水平達到初中生了,媽媽是搞英文培訓的,許多我們都學不來,簡直是個罕見的英語天才,但是我在安妮鮮花的書里看到的在國內培養孩子的英文的一系列的方法都是可以學習的,她的女兒并不是神童,人家外國人是非常重視閱讀的,教英文的方法跟我們完全不同,跟我們教中文也不一樣,那是大量的閱讀,不像我們每個年級列幾本書的書單,再出題考考就算閱讀考級了,他們講究的是流利的朗讀以及速讀與精讀結合等等,單詞也是按照拼寫規律來識記的,每周就教十幾個單詞。安妮鮮花強調媽媽的英文水平并不重要,水平高點當然更好,可以和孩子交流,媽媽要做的就是在恰當的時候給孩子合適的書及材料,媽媽會提供許多繪本、音頻、視頻等,但是孩子可能只喜歡其中的小部分,沒關系,等以后有機會再拿出來,說不定孩子就喜歡了。
“背1000個單詞不如積累100個真實場景下的表達方式,輸出是輸入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輸入一點點就開始關注輸出,極可能引發孩子的逆反和厭學。”中文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學習phonics,需要有前期的準備,大量的聽原版兒歌、故事、動畫片,加強聽力辨音能力。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如果急功近利,最終損害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英語能力,更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后勁。”學習其他東西也是如此,家長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比較,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后勁比學習成果更重要。看了這本書,我也在思考中文教學方法,閱讀中文繪本的方法,我們大人認識了字往往忽略了繪本上圖畫中的細節,不懂得欣賞圖畫,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和聽音辨別能力是非常強的,我們要欣賞孩子的閃光點。
我在這里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去關注安妮鮮花的博客,以及其他關于孩子學英語的方法等,我發現我們這里的家長都是關心哪個培訓機構好,而不是自己認真的去教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家長也要充電也要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把孩子扔給培訓機構就自己打麻將去了。我也剛剛起步,我是想讓同樣家里有幼兒的家長不要錯過的孩子的英語啟蒙,我也正在摸索階段。
讀《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的心得 篇3
最早接觸學習中的羞愧感這個概念,是在20xx年左右,克拉申寫過一本書,叫做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他在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Affective Filter”。中文譯為“情感輸入假說”。克拉申認為,學生置身在一個學習語言的環境里并不代表他就能學好語言。學習語言的過程還要受到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其中之一的因素為學習者的情感狀態。主要指焦慮和放松。越是焦慮的學生,情感屏障高,獲得的輸入少,反之,則容易得到更多的輸入。
對于這一條,我一直抱有一個疑問:焦慮地學習,與放松地學習,差別到底能多少?這個差別是如何衡量出來的?
幾天前,去墨丘利,遇見呼呼,她提及了學習的羞愧感這個部分,并且列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擔心自己說不好。這就是羞愧感的一種。當呼呼的例子舉出來以后,我對學習中的羞愧感這個部分有了一個領悟——我知道了羞愧感具體到學習中時,會有哪些呈現形式了。
有一個學生,她在學習當中相當放松,做角色扮演,和同學互動,她都應對自如。她對語言的吸收快到令我驚訝。我問:“我發現,你在學習當中,沒有什么羞愧感哎。” 她說:“對,反正我們誰也不認識誰,說錯就說錯,有什么要緊。”
她絲毫不介意自己學習發音時的面部的表情是否優雅,也不擔心自己的發音是不是地道漂亮。至于語法。她拋到腦后去,只想著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好。她所有的精力只用來做一件事:學英語。
這樣一個零基礎的學生,我們去年相識,到今年下來整整一年,她的語言水平在國外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了。
當然,她強烈的學習動機也是她語言進步如此之快的關鍵因素。而學習動力亦被克拉申歸入了“情感輸入假說”這一項內。
扯遠了,繼續談論羞愧感的話題。羞愧感,到底是怎樣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呀。
想起一個青春期的男孩,當課上他的同伴都能夠自如地回答我的問題,輪到他時,他憋呀,憋呀,最后干脆紅漲著臉,生生地僵在哪里,一臉的挫敗和惱怒。我開始理解,哦,他有挫敗感了。所以,我得問一個他能回答出來的問題,保護他的自尊。
也想起一位姑娘,曾經,我糾正她發音時,她有多么惱怒。我被她的惱怒弄得有點莫名其妙。現在,我明白過來,當我一次次糾正她的發音時,作為老師的我是不介意的,然而,作為學生的她,模仿了三四遍后,總是模仿不對,那種惱怒,帶著多么大的沮喪。
以及,在我設計的游戲里,游戲涉及到輸贏時,可愛的熊孩子們看見自己的同伴輸了以后,童言無忌,說“哈哈哈,你輸啦。”那個輸了的孩子是多么氣急敗壞。于是我一邊告訴孩子們“輸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你有沒有努力。”一邊思考,“道理誰都懂,可是,到了那個環境下,輸了還是會感到沮喪。沒有誰喜歡失敗。”于是,開始轉而設計群體合作性的游戲。
那個青春期的男孩和那位姑娘,當他們將時間放在:感到沮喪、感到惱怒、發脾氣時,他們被一種羞愧感困住。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就分散到了這種情緒上。要等自己的情緒平穩了,才能全心全意學習。
而當我開始設計合作性游戲時,孩子們之間會因為同伴的失誤而責備。有趣的是,那個責備同學的孩子,他自己竟然也有同樣的失誤。于是,被責備的人說,剛才你還說我呢,你看,你現在不也是這樣嗎。一頓口角在所難免,口角過后,我跟孩子們解釋他們做成或做不成的原因。
慢慢地,孩子們發現,原來我們都會犯錯啊,我們都有運氣不好的時候啊,我們都有需要被人等的時候啊。當他們共同完成任務時,他們喜悅地相互擁抱。當他們之中有人失誤時,他們彼此責備的聲音越來越小,也越來越少。指責所來帶的羞愧感逐漸被相互理解所替代。
孩子們開始對自己所在的群體產生一種信任。在這個空間里,我是安全的,我不用擔心自己犯錯了會遭到責備和指責。于是,他們能夠全心全意地學習,而不怕犯錯。他們能夠在錯誤面前坦然一笑,繼續努力。他們能夠保有對學習的興趣,和對自己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