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2025《后浪》觀后感(通用4篇)
觀看2025《后浪》觀后感 篇1
這個《后浪》的演講應該被刷屏了,重點陣地還是在bilibili,因為這個短片就是bilibili出品的!看完會有一種激情澎湃的感覺。“奔涌吧,后浪!”這最后的一句話我想應該會激勵著廣大的青少年。從文案上來看,這算是一種前輩對后輩的致詞。“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這句話全片起始就點出整個視頻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后輩們并沒有讓前輩們失望,而是通過自己的行動與熱情去證明年輕人的“戰(zhàn)場”充滿著挑戰(zhàn)和希望,后續(xù)的文案大多是來從不同的方面去驗證這句話的主要思想。
“像我一樣,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我看著你們,滿懷敬意”。“就像我一樣,我看著你們滿懷感激”;“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
這幾句話算是能夠概括出前輩們對后輩的看法,羨慕他們,致敬他們,感激他們,另外提醒,不用活成前輩們想象的樣子,因為年輕人有著更大的希望與未來。通過對年輕人的肯定,肯定他們的奮斗,肯定他們的不拘一格,肯定他們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選擇,滿足于自己而不拘束于過去。肯定他們對嶄新的文化,傳統(tǒng)的文化的包容與接納。肯定他們的生活觀,價值觀。肯定他們的力量,肯定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將那些說著“一代不如一代人”的人改變想法,也用自己的行動與創(chuàng)造力去改造著社會中的方方面面,他們改變了青春的顏色,改變了他們眼中的模樣,因為他們的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整個短片我看到的都是充斥著對新一代年輕人的力量的致敬,因為他們充滿著無限的可能,大千世界,沒一粒塵埃是多余的,就像年輕人,沒一個年輕人是沒有希望的,主要的還是在于在這個充滿著一切可能的時代,后浪們會怎么樣的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可能,片中也無一不是在訴說著前浪對后浪的憧憬與期望。在這十年里,多少人都說90后是被廢掉的一代,但是在20__庚子年,新冠肺炎肆虐之際,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是不是那么一句話“十七年前,你們保護我們,十七年后由我們來保護你們”,這句話當初是否也刷屏了?前浪們對后浪們態(tài)度的徹底轉變也將會從這次的新冠肺炎大災難中開始,前浪們發(fā)現(xiàn)他們低估了后浪們的勇敢和堅強,也是從這里開始前浪們會更放心的將時代和歷史的重任交給后浪,因此他們向后浪致敬,致敬他們的勇敢和擔當。
觀看2025《后浪》觀后感 篇2
第一點:《后浪》中,我覺得對我們考研人啟發(f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第一部分:
我為什么說這是對我們啟發(fā)最大的一點呢?或者可以說是最激勵我們的一點,因為它告訴我們,現(xiàn)在我們所學習的,所考試的,都是先人創(chuàng)造的成果,不需要我們再添磚加瓦,去創(chuàng)造,去改變,只要學會它就可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們是創(chuàng)造知識難?還是學會現(xiàn)有的知識難?所以,我們有什么理由學不會更簡單的事情呢?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有難度的知識,就問問自己,難道笨到連現(xiàn)成的知識都學不會嗎?
第二點:我們考研人不需要雞湯!我對《后浪》不感冒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發(fā)現(xiàn)大家在觀看它的時候,都是帶著看雞湯的態(tài)度。雞湯很香,但是為什么你在堅持的途中需要不斷的灌輸雞湯?為什么沒有一個雞湯能讓你從開始醒悟到結束?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嗎?我認為,雞湯更像是速效藥,看似有效,但是不能去根,而且會上癮,會不斷消磨人的意志。我現(xiàn)在看見雞湯就有一種反胃的感覺。考研人,
我們需要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驅動力!雞湯,更應該是從中找出自己所在的問題,而不是看完雞湯感動自己!就像我之前看何凱文的一些雞湯,我找到了一個自己潛在的問題:缺少一次成功帶給自己的自信!這就是我毫不猶豫二戰(zhàn)的原因,我一定要在考研上獲得成功,考研也是我自己做的選擇,更需要成功。劉曉艷老師說過:一事成,百事成!說的也是需要一次成功帶給自己的自信!讓我再回看何凱文的雞湯還會有第一次看的熱度嗎?我想大家應該都是統(tǒng)一的否定答案吧。
沒有再多無用的話和大家說,希望大家能夠堅守自己的目標,堅持下去。文章的最后,把我手機壁紙上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總有一天,你堅持的東西,會反過來擁抱你!
觀看2025《后浪》觀后感 篇3
其實對于演講來說,這個演講應該算是不錯的了。不過這一切圍繞著選擇來說,總感覺會有點怪。
后浪說的也都是年輕一代中優(yōu)秀的一輩人,但是對于8成的人來說,其實我們并不是后浪,甚至可以說:上面的文章,有感觸,但是并不是自己。
大多數(shù)人在平庸的家庭中出生,過著平庸的生活。
而這篇演講稿,突出的永遠是那82原則中的20%,有著自己的熱愛并真正成功了。
說實話,我不想被代表。
每個年輕人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哪怕這個意見跟主旋律不符,也不會被限制,這不正是視頻中提到的“選擇”嗎?
我們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再通過想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吐槽,這是比幾萬元的科技裝備更珍貴的東西。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確實擁有選擇的權利,B站的觀點沒錯,但論據(jù)錯了。
我們也不是不惑,而是每天都在惑,然后說出自己的疑問,尋找自己的答案。
完成學業(yè),加班工作,找到伴侶,承擔責任……才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年輕人的樣子,我們需要的是認可,而不是被代表。
希望前浪們不光知道我們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也能發(fā)現(xiàn)我們背上有汗。
觀看2025《后浪》觀后感 篇4
今天五四精神的核心被概括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如果回到101年前那個風雨飄搖的五月四日,現(xiàn)今這八個字高度凝練的表述依然是政治正確的。但五四運動真正的精神內(nèi)核或許藏在字面之下。
1919年的中國,山河破碎。那時的“愛國”根本不可能基于政權或基于國力,而更多應該是一種基于民族主義的危機感。那時的“進步、民主、科學”基于更多的是對過往、對陳舊事物、對封建痕跡與官僚主義的反叛,以及對于未來的勇于探索。
所以,在官方的、主流的解讀之外,我一直以為五四精神的絕對內(nèi)核應屬于危機意識、反叛精神和探索精神。
其實它們在今天依然有市場,只不過被無限溫和化了,以至于青年人們甚至都快將他們忘記。
如果沒看過《后浪》,讓當今的青年人們評價一下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講出“我們當立時代潮頭”之類的意思。起碼在我的視域內(nèi),許多人在工作日常里流露出的情緒,更集中在迷茫、焦慮、壓力感;在生活日常中流露出的情緒,更集中在享樂、虛榮、茍且。真正昂揚的人,少之又少。
看完《后浪》,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這呈現(xiàn)了一場當代新生事物大觀。從生活記錄、科技產(chǎn)品展示到藝術創(chuàng)新、電子競技,種.種新事物作為人們的愛好出現(xiàn),擺在不斷擴大的B站平臺上就從一部分人的消遣品成為了更多人的消遣品。
但《后浪》配上講詞后,其背后的關聯(lián)性真的經(jīng)得起推敲嗎?在將演講和演講詞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后,大概可以把其中核心的意思概括為——時代屬于青年一代,你們可以手握前任所以經(jīng)驗,又擁有多元的價值觀,你們要努力熱愛生活、擁抱時代、善良勇敢、開創(chuàng)未來。
同樣地,這字面意思是典型的正能量宣言,必定政治正確。但問題在于,它將宏觀視角的文化繁榮直接包裝為了所謂“時代強音”,這是這篇演講借官媒走到前臺后最離譜的地方。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出發(fā),這種文化范疇內(nèi)的繁榮是建立在受眾的消遣欲之上的,這是一種販賣者的勝利,而非一場表達者的盛世。
青年人身邊的事物前所未有地向資源、向功利傾斜著,青年人的情感越來越不屬于自己而是種.種精神世界里的舶來品,原本屬于自己的情感被持續(xù)消解著。盡管這不是個滄海橫流的年代,但我們好像越來越難忠于自己了。
今天我們常以五四精神之名,贊美許多積極進取、努力工作的青年人,并把這解釋為五四精神的時代意義。但我總覺得很可惜的是,五四精神的精髓在于解構時代、解構矛盾、解構過往,而不是建構理想。歷史總會被今人利用,海內(nèi)海外、歷朝歷代都是這樣。
我所說的五四精神被矮化,不只是因為對當下主流解讀具有極強目的性的抵觸,而是因為我一直堅信作為內(nèi)核的危機感、反叛精神與探索精神在很多時候被消解了。
不少的年輕人們在掙扎,在夢碎,可反抗的聲音卻是珍稀的。為什么曾經(jīng)的五四精神那么寶貴,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它是自下而上的。
從昨晚到今天,對于《后浪》的風聲多多少少已經(jīng)變了點。有人說的避重就輕,或是華而不實,那么所說的“避重”和“不實”是什么?在我眼里,是它作為一個重要的青年節(jié)演講,沒有直面生活的暗面與社會的負面。
說到暗面與負面,想起之前楊坤批《驚雷》的過程中曾寫過,代表如今這個時代的或許是北大學生用魯迅的文章寫的rap。在聽了《野草》這首歌后,評論里的一種聲音讓我特別有共鳴——很幸運,魯迅以前是中國人的脊梁,不幸的是,他現(xiàn)在也是。
可能當魯迅的文字過時那一天,才是“最本真的五四精神”應該被允許重新解釋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