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心得體會(精選3篇)
關于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心得體會 篇1
在王冰老師的培訓下,各班團支書在班級里召開了一次心理素質拓展班會的活動,對于這次活動,我覺得總體上來說是挺成功的。
作為班里的團支書,有責任也有義務讓班級里的同學和睦相處,為了宣傳心理知識引導健康人生,提高心理素質,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文化氛圍,為此我們開展團體心理素質拓展培訓主題班會。這次活動以心理游戲和心理測試的方式舉行,在游戲的樂趣中宣傳心理知識,并潛移默化地普及一些心理精神,同學們在游戲中通過反復思量,最后在完美地完成游戲的同時也提高了各方面的個人心理素質,包括團隊協作,相互信任,創新思維,合作競爭等,再加上心理測試改善同學們的心里壓力,輕松的去生活。
班會的中心目的和思想首先在班委會中得到體現,各個班委的合作準備,活動如期舉行。全班同學的參與讓這班會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活動中開展的第一個游戲是“認識你我他”,雖然開學已經半年多了,但是班里的同學對彼此還是不能很好地了解和認識。這個游戲就是通過同學們對自己上一個同學的信息的傳遞,讓小組內同學認識自己。全班同學分成三個小組,當每個小組最后的一個同學總結小組里所有人的信息時,組內其他的同學仍然站在自己小組原來的位置,就是為了方便最后一個同學的介紹?吹竭@里,我覺得同學們已經開始漸漸融入到這次的活動中去了。
第二個游戲是“人體‘拷貝’”,每個小組的第一個成員通過身體扭動把數字的內容傳給后面一個,這樣依次傳遞下去,最后的一個同學猜出數字是什么。這個游戲讓游戲的本身的活力顯現出來了,同學們也樂在其中。
第三個游戲是“水果蹲”,每個小組選了他們自己喜歡的水果名字,游戲開始時,小組的成員會事先商量好他們下一次一起喊得水果名字。這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團結意識,把自己當做小組的成員,有自己的責任。
最后一個游戲是“同心圓,信任同坐”,這應該是游戲的高潮了。所有的同學圍成一個大圓圈,越來越靠近,喊“一二三”之后向后坐,正好坐到后一個同學的腿上,這是以信任為前提的。在前幾輪的游戲做的并不成功的時候,同學都要求再重新做,最后做的很成功很好,同學們都享受其中。
從這次的活動中,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少的收獲。人與人之間不僅僅需要溝通,更需要聰明的溝通。特別是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去考慮,將心比心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每個人都需要表揚和鼓勵,用贊美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別人就會樂意和你交朋友,班集體才可以更加團結和諧的相處,與此同時,你也可以擁有快樂。
同學不僅僅是同學,更應該像朋友,像親人一樣的相處。朋友之間需要相互信任,做人和處事需要團結合作的精神,而合作精神的首要條件就是信任同伴,同時也應該讓同伴信任你。之后我們全班同學又在輔導員的帶領下一起去碧沙崗公園參加了海棠節,我知道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是前提,之后任何活動順利的開展都是以團結為核心的。這次的活動,加強了我們的心理健康素質,促進了同學們之間的友誼,大家都參與其中,既體會到了樂趣又增進了我們之間的感情,使每個人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了提高。友誼,信任,團結,寬容是我們四年大學生活中必須要學會的,這樣的班集體才能夠像和睦的家庭。我們有信心也有責任讓我們的班級在今后的活動中更踴躍的去當參與者,這樣的班級才是每個人所向往和期待的。未來,我們會一起努力創造!
關于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心得體會 篇2
通過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讓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以及它的重要性,現談談自己本次學習的心得體會: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教師,教師要尊重學生。不可有私心講究誠信,要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要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平等相待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并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托,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關于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心得體會 篇3
今天聽取來自浦東教育研究院的嚴紅老師做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辨識與預防》》主題講座,她輕柔親切的語音,不急不緩的語速,將日常中常見的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結合實際的案件一一闡述,讓我們對幾種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作為家長的我們深受啟發。
首先,嚴紅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幾個不同的案例,如一個被稱為笨蛋的孩子,其實并不是這個孩子的智力有問題,他只是有自閉傾向。再如一個13歲的女孩,她每天都需要將自己的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離開臥室前一再檢查這些物品是否放好等,其實一開始家長都認為這些都是好習慣,但是到后來發現這種過度的習慣其實也是一種強迫行為傾向。這需要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平時細心地觀察,通過主觀經驗為標準來早日發現孩子的一些問題。
其次,嚴紅老師也給出了一些辨別的建議和方法。比方說家里有沒有遺傳史,孩子有沒有現實感,是否和一般人一樣或不一樣,是否和同齡人一樣或不一樣等多方面來綜合辨別。讓我們知道從何入手,也打消家長的顧慮。
第三,以癥狀表現為標準,來觀察和判斷孩子的行為,必要的時候需要去尋求專業的機構或醫生的診斷,但是不能隨意的貼標簽。課上嚴紅老師以多動癥狀為例,分享多動癥狀的表現特征讓我們排除了傳統的誤區,不是孩子多動就意味著多動癥,它需要符合特定的標準。所以如果發現有這種情形,可以去找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診斷。
最后,在預防這塊,嚴老師也給出一些她的心得。記憶猶新的是家長能否尊重孩子和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內心真實的想法,做到和孩子處于平等的地位的溝通比如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解,包括理解孩子的行為,有時他的行為不是故意的。要看到孩子的優勢,要引導孩子的行為和規范,讓其提升對自己的期待。幫助學生尋找到交流的真諦,同時成人要做好孩子的榜樣。教會學生營建生活的意義。
總之,通過這次講座我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