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蛇年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精選3篇)
2025年蛇年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1
“有春晚,好過年”。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觀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們過年的習慣。畢竟自1983年舉辦至今,央視春晚已經遠遠超越了作為一檔綜藝節目的意義,成為了深受億萬中國人喜愛的黃金文化品牌。也沒有辜負人們的殷殷期待,央視20xx年春晚以“大美中國夢,金雞報春來”為主題,演出共分四個篇章,為我們烹出了一道精美的“年夜大餐”。
“東西南北中”,全民樂融融。今年春晚共有5個會場,除北京主會場外,4個分會場主持人帶領著觀眾領略了上海的“光”、涼山的“火”、桂林的“水”和哈爾濱的“冰”。如此4個分會場的設置,在讓觀眾欣賞不同風土人情的同時,也充分感受到了“東西南北中”全民聯歡的熱鬧氛圍。東方明珠底下唱歌、哈爾濱冰燈節吃根冰棍,短短幾分鐘內觀眾就能走遍中國大江南北,“年味”惹人陶醉。
“大屏+小屏”,一起鬧除夕。今年央視首次圍繞春晚精品節目、四地分會場風土人情和演出幕后花絮等推出VR節目點播,觀眾只需打開“央視影音”、“央視綜藝春晚”或“央視資訊”客戶端,拖拽手機屏幕,便可720度全景看春晚,帶上VR眼鏡更能一秒“穿越”會場,還能在候播大廳和明星大腕“偶遇”,甚至走進演員化妝間和他們聊聊天,使得春晚這道“年夜大餐”更“勁道”。
“網絡大數據”,資源化。全媒體直播系統是今年央視春晚的又一進步,其能夠實現傳統電視信號和新媒體信號的混合制作,然后對接演播室,做三級切換,同時分發到電視屏幕和兩微一端,達到報道資源的統籌優化利用。依托網絡大數據平臺,春晚還能夠進行互動數據的實時采集,解析參與觀眾的年齡分布、地域分布等,再通過STUDIO+系統接入,最終呈現到電視直播大屏上。
“創新為主勺”,大餐更勁道。央視春晚在創新方面做足了功夫,演員集體演繹的小品《天山情》就堪為春晚歷人數最多的小品演出,也是首個全部由少數民族演員演繹的小品節目。作為央視春晚關注度的節目類型,今年語言類節目涉及民族團結、家庭親情、傳統文化、心理健康、誠信友善、社會新風等題材,不但總數創下近年之最,新人作品所占比重也超過往屆。
伴隨著《難忘今宵》再次響起,春晚再度喚起了幾代人的回憶。我們承認,面對數以億計的觀眾,面對不同的口味和要求,任何人也不敢保證能夠把春晚烹飪成為人人滿意的“年夜大餐”。但客觀而言,今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青年新銳力量多、語言類節目多、親情類節目比重大、四地聯歡地域特點鮮明,其能夠讓觀眾在歌聲中溫暖、在笑聲中團圓,已經為13億多中國觀眾以及海外華僑中華兒女烹出了一道精美的“年夜大餐”。
2025年蛇年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2
春晚本身具備這樣的功能,它可以總結網語背后的流行文化潮流,也可以在宏大敘事下為語言增加更強的生命力,這是雙贏的事情——流行語緩解了春晚的緊張感,春晚稀釋了網絡語言的荒誕感。
兔年春晚臨近,節目內容曝光,據說語言類節目很調皮,使用了一堆網絡流行語,比如馮鞏說到了“主要看氣質”,潘長江說了“好的不要不要的”,郭冬臨與馬天宇的節目,也都以“氣質”說事。
以前春晚也愛用網絡語言,整體效果而言,觀眾或還會覺得有點新鮮,但對于每天混跡網絡的網民來說,能上春晚的網絡用語,有一些已成“過去時”,畢竟網絡流行語更新太快了。當春晚把網絡詞語當成“調料”放進節目中,網絡上,網友們已經又發明創造了新的詞匯。
春晚鼓勵節目使用網絡語言,是一個好的傾向,起碼表明春晚“關注”網民,尤其是年輕人,想讓年輕觀眾產生些親近感。
由于觀眾都懂得那些網絡流行語的含義,編劇和表演者對于網絡語言的二次創作,對呈現效果來說很重要,只有掌握了這些網語的語境和用法,才能在創作中讓語言呈現新的活力。
過去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表演者在說到某個網絡詞語的時候,瞪大了眼睛,提起了精神,加大了聲音力度,用意想中能博得叫好的腔調,把那個詞夸張地說了出來,結果呢?現場的觀眾買不買賬不知道,電視機前的許多觀眾,卻是鴉雀無聲的,網語沒能起到預期作用,這是件挺尷尬的事。
但春晚又不能不用網絡流行語,不用的話,意味著與觀眾脫節,因為現在的觀眾,十有七八是網民,一點兒網絡用語也不碰,顯得春晚在親民方面做得不夠。整個娛樂業都在朝互聯網方向轉移,春晚用網絡流行語是大勢所趨,兔年的春晚,應該更大膽地使用、更創新性地使用網絡語言,為網語賦予新的注釋,讓觀眾為之眼前一亮。
語言類節目在使用網絡流行語方面還不夠大膽,太過于遵循流行語的具體意義,沒有在現有的語義里生發出新的解讀。春晚本身具備這樣的功能,它可以總結網語背后的流行文化潮流,也可以在宏大敘事下為語言增加更強的生命力,這是雙贏的事情——流行語緩解了春晚的緊張感,春晚稀釋了網絡語言的荒誕感。經歷過春晚檢驗的網絡語言,很有可能在走進《辭海》的同時,更深地走進公眾生活。
不僅語言類節目需要更有創意地使用網語,主持人的串詞,音樂類節目以及其他相關內容,在需要語言表達的時候,也可以更多地適應網絡流行語來增加春晚內容的豐富性。語言代表一個人的思想,春晚語言則意味著當下的語言活力,觀眾看春晚,除了會品評畫面精致度、氣氛活躍度之外,更多地會去注意言辭,那些言辭會構成春晚的“氣質”,當小品演員說出“主要看氣質”的時候,觀眾會得到暗示,去體會春晚的氣質。
有時候,精彩節目的多少,不見得是評價春晚質量高低的標準,如果氣質對了,春晚一樣能贏得掌聲。
2025年蛇年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3
20xx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亮點很多,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歌曲《父子》,歌曲《父子》以血脈親情溫暖了無數家庭。
舞臺中央兩位歌唱家楊洋和佟鐵鑫拉手坐著,用音樂相互訴說父子內心間的情感,催發了我內心深處的隱秘情感,不禁想起了因為工作不能離開的父親,眼睛不由的濕潤了。父親為了我的成長,為了支撐我們這個家,常年在外奔波勞累……
“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蒼老,成為你的包袱;我會一直把你攙扶,就像當初,你帶著我走出人生第一步”,在平白如話的歌詞中,寫出了父子兩代人的血脈與親情。我想,不只我會被感動,電視機前無數的觀眾也許和我一樣,在偷偷的抹眼淚。后來看報道,表演者佟鐵鑫與楊洋,在排練當中也數次被這種情感所打動。是啊,父子親情,怎能不動人呢。
這首歌用父子兩個角色對唱的形式是以前很少看到的,尤其是他倆嫻熟精準的演唱、美聲和流行的融合,把父子間含蓄內斂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歌曲唱到一半時,楊洋忍不住流下淚水,更是觸動了無數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佟鐵鑫和楊洋化身‘父子’,把父子之間微妙的感情細細地道了出來,兩代人的配合真的挺讓人感動。
《父子》這首溫情動人的歌,我一定要把它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