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百日誓師大會心得體會(通用3篇)
高三百日誓師大會心得體會 篇1
當激昂的音樂在耳畔奏響,報告廳內所有的師生起立高唱國歌,原先打鬧嬉戲的我們,此刻都一臉嚴肅,眼神中透露出堅毅。
今日有幸,作為學弟學妹的我們,受邀參加15級高三百日誓師大會。此前,我們心中多少認為高考還十分遙遠,在學習上也免不了會出現疲乏的狀態。此次誓師大會,確是在我們頭上猛然敲響的一記警鐘。
臺上是忻吉良老師用他資深的教學經歷教導學生,我們這些準高三坐在臺下,亦是滿滿的收獲。
基礎不好,地動山搖。不論是哪一門科目,基礎決定日后你的學習生涯是否順利,穩扎穩打的基石才能筑就高樓大廈。再講到規范,想必不少同學要涕泗橫流了,因為不遵守規范吃的虧,那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除去這兩點,是否對自己有信心也十分重要,懦弱和逃避只需要一個小小的理由,但我們仍需堅信自己能沖破重重障礙,擷取勝利的果實。
高考,于現在的我們而言,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們要執筆奮書,隨時做好與它決斗的準備。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且讓我們努力,努力,再努力!如誓詞所說,我們不負父母的期望,不負老師的厚望,不負青春的理想,為自己交上滿意的答卷!
最后,祝愿高三的學長們高考順利,遇見最美的自己!也感謝這次活動,于我們而言,是一盞明燈,一聲號角,亦是一枚強心劑!
高三百日誓師大會心得體會 篇2
冬去春來,孕育萬千希望;朗朗書聲,鋪就錦繡校園。在這春風又起的季節,我們在此隆重聚會,召開高考百日沖刺誓師大會,抒發我們的滿腔豪情,展望美好的明天。
一路走來,我們踏過坎坷書山,渡過茫茫學海。數年的寒窗苦讀,讓我們堅定了心中的理想。今天,距離高考只剩下一百天了!
一百天,可以突飛猛進;一百天,可以收獲累累;一百天,可以創造奇跡;一百天,可以鑄就輝煌!
我們要感謝生活,給我們留下了一百天的時間去努力。踏上最后的征程,我們更要沉著、冷靜,以平常心對待學習和生活。學海無涯,還有許多知識我們沒有很好地掌握,還有很多規律等待我們去探索,還有很多技巧需要我們去總結,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琢磨。每一個人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每個人都有難以想象的潛力和無限寬廣的進步空間。放平心態,潛心鉆研,每一秒都有收獲的契機,每一道題都有發現的驚喜。
一百天,每一天都是新的一頁,每一頁都寫滿奮斗的歷程。拿破侖說:“最困難之日,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時。”的確,越接近成功,道路便越艱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立志高遠,努力拼搏。在高考這場綜合實力的較量中,能駕馭知識,戰勝困難的人才能贏得最后的勝利。
我們深知,只有輪回的四季,沒有輪回的人生。十幾年的辛勤苦讀,為的就是這最后的沖刺——決戰的時刻。我深信一句話,“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請堅信,一切的陰霾都將消散,因為這個春季是希望之春,勝利之春。我們的心在此飛翔,在和煦的春光中夢一般綻放。走過迷茫,走過彷徨,充滿自信,更加堅強。用快樂迎接高考,用沉著對待學習,用平和看待成績,用無畏面對坎坷和荊棘。
同學們,高考雖然不是人生的全部,卻是人生極為重要的一步。在今后的一百天里,讓我們全身心地投入緊張的復習當中,用微笑照亮前程,用汗水澆鑄理想,無愧無悔地過好每一天,盡情描繪青春的風采,抒寫人生的華章。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人生能有幾回博,讓我們整裝待發,迎接六月。揚起希望的風帆,乘風破浪,向著理想,向著美好未來,起航!
高三百日誓師大會心得體會 篇3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深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決定。回顧過去,我們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新生入學、軍訓、運動會、各種比賽、各種考試……盡管匆忙,但是時間還是悄悄的溜走了,我也成長了許多,也迎來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了。
我們現在仰望山頂,似乎看到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對于即將到來的中考,我們有著復雜的心情。激動和緊張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激動是因為我們即將實現自己人生一次大飛躍了;緊張的是因為我們面對未知的考試,不知道成功還是失敗。
對于這樣的情緒,我們要懂得梳理好。站在人生的點朝它喊一句:讓我們今天的努力成為明天的回憶吧!因為有了青春,我們有了拼搏的動力,只有奮斗,才能不被失敗擊倒。
面對中考的到來,有些人會認為他們不夠聰明,還沒有開始就選擇了放棄了。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對的,你都沒有嘗試,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
都說,勤奮是成功的第一塊基石,勤能補拙的成語我們也是知道的。所以,無論是基礎好還是基礎差的學生,勤奮可以讓你發現自己的不足,給你堅持下去的動力。
自信是成功的關鍵。在最后階段一定要掌握詳細、扎實、良好的知識,從基本功入手,嚴格各項操作,在穩定中尋求提高。不要浮躁,不要緊張,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相信自己會在接下來的考試中更上一層樓。
另外,有效率的學習是成功的關鍵。有效的方法有兩個,一是提高利用時間的能力,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自己薄弱的環節上。二是重視每一次考試,不要錯過每一次檢查的機會。
